【笔记】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合集)

背景

视频源:(陈宝国)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心理学(合集)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0190401
教材,参考书: http://jpkc.bnude.cn/ptxlxx/index.html

《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彭聃龄
教材: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教学参考书: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psychology core concepts)-菲利普•津巴多等著,王佳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垒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心理学导论—思想和行为的认识之路》: -Dennis Coon 著,郑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心理学的故事》:墨顿.亨特著/ 李斯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心理学》:张春兴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登天的感觉》,曹晓东,讲心理学咨询

课程介绍

内容介绍 普通心理学不是研究算命、读心术、星座这类伪科学的,是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下图是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的整体框架:

graph LR A(普通心理学) -->A2(心理现象) A2 -->B1(心理过程) A2 -->B2(个性心理) B1 -->C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 B1 -->C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B1 -->C3(意志过程:意志) B2 -->D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 B2 -->D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重点章节为:
第五章:意识与注意(常考睡眠的4+1阶段、注意五个理论);
第六章:记忆(常考记忆各种类及其特征、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七章:思维(常考问题解决中的策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九章:动机(常考需要层次理论及十个动机理论);
第十章:情绪(常考六个情绪理论);
第十一章:能力(常考八个智力理论及能力形成的原因);
第十二章:人格(常考7个人格理论及人格成因)。

笔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社会心理

1.个体心理individual psychology:(1)认知,(2)情绪、动机,(3)能力和人格
2.社会心理:个人心理,群体心理(旁观者效应)

2、研究方法:①自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研究法、⑤测试法。⑥内省法。

①自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各种资料的搜集过程。
②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操纵某种变量来考查它对其他变量影响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③调查法。调查法是指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④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用实验方法去研究抑郁精神错乱等精神障碍问题是很困难或是根本不可能的。
⑤测试法。测试法即心理测验法,就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来测量被试有关的心理品质的研究方法。
⑥内省法。内省法即自我观察法,是依靠对自己意识经历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它是心理学家们最早采用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心理学派别

  1. 构造主义学派
  2. 机能主义学派
  3. 行为主义学派
    (1)激进行为主义
    (2)新行为主义学派
  4. 格式塔心理学
  5. 精神分析学派

4、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1.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脑的功能、生理机制
  2. 行为主义的研究取向:先强化,再学习
  3. 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社会文化因素
  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认知过程、信息加工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健康人的心理、人格,意志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脑的进化

2、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
(1)神经元的结构:胞体、树突、轴突
(2)神经元的分类:内导神经元、外导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3)神经冲动的电传导:1.神经冲动;2.静息电位;3.动作电位
(4)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由突触来完成
(5)神经回路:反射弧

3、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
(2)中枢神经系统
(3)大脑

4、研究脑功能的方法

  1. 传统的方法:临床观察、局部切除、电刺激法
  2. 脑成像法:(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额叶、颞叶、顶叶、枕叶)
    (1)初级感觉区: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2)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3)言语区:1)布洛卡区;2)威尔尼克区;3)角回;
    (4)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

5、脑功能的各种学说

  1. 定位说:特定的区域
  2. 整体说:由大脑整体
  3. 机能系统学说 :定位说与整体说结合
    (1)第一机能系统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
    (2)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的系统。定位在:枕叶、颞叶、顶叶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
    (3)第三个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定位于:前额叶。
  4. 模块说 :独立的模块

三、感觉

1、近刺激和远刺激(考夫卡bai(Koffka,1935))
(1)近刺激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的网膜上的投影等.
(2)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一定频率的空气振动等.

2、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计算差别感觉阈限:韦伯定律:K=Δ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可觉差。K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3)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1.对数定律;2.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 
**费希纳:P=KlogI**;这里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 
2.乘方定律 
**斯蒂文斯:P=KIn**,其中P指知觉到的或感觉的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n是乘方指数,K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

锥体细胞的波长选择性
视觉研究者们已经发明了一项分析单个锥体细胞电活动的技术。恒河猴的单个锥体细胞被“吸入”一个空的玻璃试管中,这个试管比人的头发直径的1/25还要细。各种波长的光照在试管上,在锥体细胞上产生的电信号的强度经过放大后被记录下来。通过这项技术,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细胞(蓝细胞)对波长为435纳米的光反应最强,其他些细胞(绿细胞)对535纳米的光波反应最强,其余的细胞(红细胞)对570纳米的光波反应最强( Baylor,1987)。

3、视觉的中枢机制
(1)感受野: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
(2)大细胞通路和小细胞通路:大细胞通路(M 通路);小细胞通路(P通路)。运动系统和色彩系统。

4、视觉基本现象
1、光线的基本特性有:波长、强度、空间分布和持续时间
2、色觉理论:(1)三色说(红绿蓝);(2)对立过程理论(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
3、视觉空间因素:1.视觉对比;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3. 视敏度
4、视觉时间因素:1.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2.后像;3.闪光融合
5、马赫带:用侧抑制解释(相邻的感受器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发生抑制。)

5、听觉:(1)人耳适合:16到20000赫兹;(2)物理属性:频率、振幅、波形;(3)心理属性:音调、响度、音色

6、听觉理论:
(1)共鸣理论,又叫位置理论
(2)行波理论,又叫新位置理论
(3)频率理论
(4)神经齐射理论

7、其他感觉:(1)皮肤感觉:也叫肤觉。分为:触压觉、温度觉、痛觉等;(2)嗅觉和味觉

四、知觉

1、知觉是对感觉的信息进行组织、解释的过程。强调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强调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2、知觉的分类:
(1)根据在知觉作用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来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味知觉
(2)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来分: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主观因素对知觉的影响
(1)知觉受需要的影响,需要不一样影响到人对事物知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知觉就不一样。
(2)知觉还受情绪和动机的影响。
(3)知觉受价值和态度的影响。

4、
(1)自下而上的加工:从周围环境中获得感觉信息,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大脑,识别出物体的过程,就是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又叫数据驱动的加工。
(2)自上而下的加工:利用头脑中已经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和调节外部信息的输入,进行知觉的过程。记忆当中的知识影响了对信息输入的解释,又叫概念驱动加工。

5、知觉特性
(1)选择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或视亮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

6、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1、知觉的组织原则:格式塔学派提出
(1)邻近性原则
(2)相似性原则
(3)对称性原则
(4)良好连续原则
(5)共同命运原则
(6)封闭性原则
(7)线条朝向原则
(8)简单性原则

2、应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的应用
可以利用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管理工作。
(1)根据类似性的原则,某些具有类似性特征的事物被看作整体。
同种颜色的是一个团队,起到激励的作用。
(2)接近性原则,空间和时间上接近的事物容易被看作整体。
考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交流的空间条件。一般来说,地域近了心理距离也近了,满足了交流和尊重的需要。
(3)封闭性原则,具有曲闭倾向的事物更容易被看作整体。
进行员工培训时,培训的教室中座位的安排。将员工分组,座位尽可能集中,形成环形或方形,有利于交流和沟通。

3、我们又是如何识别物体的呢?
(1)模板匹配论
(2)特征分析理论

2、大小知觉:距离、网像大小
3、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1)深度知觉(物体的远近):肌肉线索(眼睛调节和双眼视轴辐合)、单眼线索(1、对象重叠;2、线条透视;3、空气透视;4、相对高度;5、纹理梯度(结构级差);6、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双眼线索(双眼视差)。

7、方向知觉:空间关系
听觉定位的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相互混淆。
(2)来自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

8、时间知觉:连续性和顺序性
知觉时间必须通过各种媒介间接地进行:
(1)根据自然界周期性现象;
(2)根据有机体的各种节律性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

9、时间管理
(1)根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安排时间。
(2)过程中,可以授权他人来做。
(3)可以集中使用时间。
(4)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处理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情。

10、运动知觉
1、运动知觉的类型:有的是真正的运动引起的知觉,有的是似动。

2、似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的类型:
(1)动景运动
(2)诱发运动
(3)自主运动
(4)运动后效

汉字阅读的语义神经回路及其与语音回路的协作机制
杨剑峰, 党敏, 张瑞, 王小娟
心理科学进展. 2018, 26 (3): 381-390. DOI: 10.3724/SP.J.1042.2018.00381
摘要 ( 465 ) PDF (906KB)( 462 )
从神经网络的角度研究词汇阅读的大脑神经机制, 需要揭示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 而语义加工神经回路是探讨该问题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利用汉字表义的独特性, 以形旁语义作用的神经机制为切入点, 计划开展的4个fMRI实验拟探讨汉字阅读的语义神经回路及其与语音回路的动态协作机制。实验1利用多参数相关分析技术, 识别与汉字语义和语音属性相关的功能脑区; 实验2和实验3集中考察形旁语义加工的大脑神经机制, 深入探讨形旁语义作用的实质, 揭示汉字阅读中语义加工的神经回路; 实验4通过建构汉字阅读的动态因果模型, 考察在刺激驱动和任务调节下, 阅读相关脑区联结模式的动态变化, 阐明语义和语音神经回路的相互协作机制。研究结果将从跨语言的角度, 阐明阅读神经网络的内部动态机制, 为联结主义理论提供神经生理方面的直接证据; 并为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和阅读障碍矫治等实践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及其时间特性
罗婷, 邱茹依, 陈斌, 傅世敏
心理学报. 2018, 50 (5): 473-482.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73
摘要 ( 303 ) PDF (529KB)( 344 ) 审稿意见
无意识信息是否存在刺激表征有待解决。实验采用字母Flanker任务, 通过目标和flanker在刺激水平和反应水平上的冲突效应, 重点考察阈下flanker在刺激水平的表征。在相同的实验设计下, flanker可觉察时(实验1A), 观察到经典的刺激冲突效应和反应冲突效应; 而flanker无意识时(实验1B), 重复了反应冲突效应, 却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发生反转, 提示了无意识信息的反应加工及刺激加工。实验2采用符号材料促使刺激?反应的自动联结, 减少刺激?反应规则的难度, 结果重复了实验1B的发现——无意识信息引起反转的刺激冲突。刺激冲突下反转效应的一致结果表明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影响了认知加工。实验3考察这种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的特点。无意识刺激表征的影响随反应时变化:在快速反应中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 之后该效应发生反转且反转量随反应时增加而增大。相反, 无意识反应表征的影响在不同反应时下保持稳定。以上结果提供了无意识信息存在刺激表征的行为学证据并揭示了其时间特性, 提供了无意识领域中不一致研究结果的整合思路。

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的注意捕获
李毕琴, 李玲, 王爱君, 张明
心理学报. 2018, 50 (5): 483-493. DOI: 10.3724/SP.J.1041.2018.00483
摘要 ( 182 ) PDF (1514KB)( 413 ) 审稿意见
采用工作记忆?视觉搜索双任务范式, 探讨不同呈现方式下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语义水平匹配的刺激的注意捕获效应。结果发现:(1)视觉呈现下, 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知觉和语义匹配的刺激均能捕获注意, 且在视觉搜索快速反应的阶段仍能捕获注意; (2)听觉呈现下, 与言语工作记忆内容语义匹配的刺激不能捕获注意, 反而被抑制, 但在视觉搜索快速反应的早期阶段却能捕获注意。研究表明, 基于视听呈现的言语工作记忆内容在语义水平对注意的引导作用可发生在注意搜索过程快速反应的早期阶段。而晚期阶段由于受到跨通道注意选择的抑制, 听觉呈现下的语义表征不能捕获注意, 而视觉呈现下的语义表征仍能捕获注意。

11、错觉的类型
1、大小错觉
(1)缪勒莱耶错觉,也叫箭形错觉
(2)潘佐错觉,也叫铁轨错觉
(3)垂直水平错觉
两条等长的直线,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垂直的线比水平线看起来长。
(4)贾斯特罗错觉
两条等长的曲线,包含在下图中的一条比包含在上图中的一条看起来长些。
(5)多尔波也夫错觉
两个面积相等的圆形,在大圆中的一个比在小圆中的另一个看起来小些。
(6)月亮错觉
月亮刚升起时显大,在天顶时显小。可以根据大小距离不变假设来解释。

2、形状和方向的错觉
(1)佐尔拉错觉。一些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而看成不平行的。
(2)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由于附加线段的影响,使中间显得狭而两端显得宽,直线好象是弯曲的。
(3)爱因斯坦错觉。在许多环形曲线中,正方形的四边略显弯曲。
(4)波根多夫错觉。被两条平行线切断的同一条直线,看上去不在一条直线上。

3、错觉理论
(1)眼动理论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

五、意识和注意

1、意识的研究方法
(1)出声思维报告:在解决问题时,将思考的过程用言语大声说出。
(2)经验抽样法:在一定时间内,报告所思所想。

2、无意识的研究方法
主要是控制刺激呈现的时间,考察无意识加工过程的存在,及其对有意识加工产生的影响。
将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能够看见物体是什么和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不能看见物体是什么的时间当作知觉阈限。

3、意识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3)白日梦

4、睡眠
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将睡眠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处于浅睡状态,非常容易被唤醒,持续时间约10分钟。
第二阶段是脑电波的频率和波幅变得更低了,偶尔出现睡眠锭的脑电波,持续约20分钟。
第三阶段脑电波频率继续降低,波幅增大,出现德塔波,约持续40分钟。
第四个阶段以德塔波为主,频率很慢,波幅增大,属于深度睡眠阶段,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变慢,持续约1个小时至90分钟。
一般出现在睡眠的第五个阶段,即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第五个阶段德塔波消失,出现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呼吸、心跳变得不规则,肌肉松弛,难以唤醒。
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持续约10分钟,以后持续的时间变长。
醒来的最后一个小时有30分钟至60分钟都是该类睡眠,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在此阶段做梦。

5、睡眠障碍
(1)失眠
(2)梦游
(3)夜惊和梦魇

6、梦产生的原因
(1)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愿望、冲动的表现形式,梦是欲望的满足。
(2)用生理学的观点对梦作出的解释,认为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在睡眠时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大脑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因而产生了梦。 )
(3)日有所思,夜有所想。认知的观点(睡眠中,认知系统仍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整合、加工,这些活动的一部分进入意识就成为梦。)

7、对催眠的解释
(1)意识功能分离观点
意识有两个功能:监督、执行功能
这种观点认为,在催眠的情况下,意识的两种功能:监督功能和执行功能出现分离,具体表现在执行功能是正常的,但是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者弱化了。
(2)角色扮演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催眠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关系类似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被催眠者接受催眠师的指示,无条件地扮演其指示。

8、注意的基本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9、即具有什么特点的事物容易被人们无意识地注意到
1、刺激物本身的特征
(1)刺激强度。
如果刺激强度很大就容易引起注意;相对强度大时也会引起无意注意。
(2)当刺激物之间具有一定的对比关系时,或对比关系表现很强烈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3)在静止的背景下,刺激物具有一定的运动时,也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4)刺激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人在不同时刻需要不同,情绪状态也不同。
人的期待也影响人的不随意注意。
经验也会影响不随意注意。

10、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选择问题
2、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双耳分听实验
(2)衰减理论
(3)反应选择模型:又叫后期选择理论
(3)认知资源理论:侧重解决注意的分配性
(4)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受控制的加工

六、记忆

1、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心理经验的心理过程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包括不同的阶段。

记忆的概述
记忆:是指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心理经验的心理过程。
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是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提取的过程,包括不同的阶段。
记忆的编码阶段:编码就是对外界的信息进行形式转换,以便能更好地存储到头脑中。对信息的编码可以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
记忆的存储阶段:将过去感知到的、体验到的事物保持在头脑中,就叫记忆的存储。知识在头脑中存储的形式叫做知识的表征。
记忆的提取阶段:从记忆中查找已经存储信息的过程,就叫记忆的提取。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再认: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就叫再认。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仍能被回想起来,就叫回忆。

2、记忆的种类
(1)情节记忆
(2)语义记忆
(3)陈述性记忆
(4)程序性记忆
(5)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根据记忆过程中是否需要意识的参与分

3、三级记忆系统:将记忆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4、记忆的脑学说:脑的特定部位
1、整合理论,认为记忆没有确切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
2、定位说,强调记忆是由脑的特定部位负责的。海马
3、SPI理论: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图尔文1995年提出SPI理论,假定存在5种主要的记忆系统: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SPI理论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
SPI就是串行的、并行的、独立的三个单词的首字母,说明了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关系。
SPI理论的假设是:
1、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
2、信息是以串行的方式编码进入记忆系统。
3、信息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的。
4、信息的提取是独立的。

5、记忆机制
1、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1)反响回路
(2)突触结构
(3)长时程增强作用
2、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神经元电活动不仅引起神经元突触结构发生改变,而且会导致神经元内部的生物化学的变化。

6、记忆的类型
1、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
(1)短时记忆的遗忘:消退理论、干扰理论
(2)平行扫描和系列扫描:平行扫描、系列扫描、从头至尾的扫描、自我停止的扫描
3、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一)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会发生变化的,信息存储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二)记忆错觉是指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报告与事实严重偏离。
(2)长时记忆的遗忘:艾宾浩斯曲线,保持和遗忘都是时间的函数,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 影响遗忘的其他因素: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2.学习的程度;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4.识记者的态度
  •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2.干扰说;3.压抑说;4.提取失败说;
    (3)长时记忆信息的提取:再认和回忆。
    4、对内隐记忆的解释:1)多重记忆系统学说,2)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7、如何提高记忆力:
1.编码阶段:1)要在清醒状态下记,2)学会做笔记,3)进行深层次的意义加工,4)多通道协同活动记忆,5)记忆的材料要形象化、韵律化,6)可以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7)利用一些记忆术,8)五步阅读法
2.储存阶段:1)组织有效的复习,2)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的方式,3)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4)要进行系统化的复习,
3.提取阶段:利用编码的特定性原则,回忆时的情境与学习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效果越好,在提取时尽量回忆记忆时的线索,帮助回忆。

七、思维

1、思维的特征:1、概括性;2、间接性;3、对经验的改组;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凭借物划分 :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2)考虑问题是多角度还是一个角度划分 :发散思维、辅合思维

3、发散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4、表象种类: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动作表象等

5、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2、概括性;3、可操作性;

6、想象基本特点:1、形象性;2、新颖性

7、创造形象方法:1、粘合法;2、夸张法;3、典型化法;4、联想法

8、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9、概念的类型 **
(1)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关系划分:1)合取概念;2)析取概念;3)关系概念
(2)根据概念形成的自然性划分:1)自然概念;2)人工概念

10、概念的结构理论
(1)层次网络模型
(2)特征表理论
(3)原型模型

11、概念形成的策略
(1)保守性聚焦
(2)冒险性聚焦
(3)同时性扫描
(4)继时性扫描

12、推理的种类:归纳推理、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的形式
(1)三段论推理:导致推理错误的原因:前提气氛效应
(2)换位理论
(3)心理模型 :信息的表示方式

13、问题解决的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的系列性、操作带有一定的认知性

14、问题的种类
(1)根据明确程度:界定清楚的问题、界定模糊的问题
(2)根绝是否有对手:对抗性问题、非对抗性问题
(3)根据解题中相关知识的多少分为:语义丰富的问题、语义贫乏的问题

15、问题解决的策略
(一)算法策略:随机搜索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优点: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 缺点:费时费力
(二)启发式策略:根据一定的知识经验 优点:省时省力 缺点: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

启发法策略包括: 
(1)手段目的分析法:把目标状态分为若干小目标,通过达到小目标最终实现总目标 
(2)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出路或方法 
(3)爬山法: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八、语言

语言的脑机制
1、布洛卡区:掌管语音
布洛卡区受损病人的表现 语法加工受损; 语言调节机制受到损害; 说话的动机、愿望受到损害; 语言的理解受到一定程度损伤;
2、威尔尼克区:分辨语音形成语义 ,主要掌管语言意义的理解
角回:负责书面语和口语之间的相互转换

问题解决
指个体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中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有四个阶段:①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从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看,这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不论对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维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在促进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②分析问题。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③提出假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方法。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但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歧途。④检验假设。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通常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论证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特别是在假设方案一时还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但必须指出,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正确,问题的真正解决仍有待实践结果才能证实。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假设再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recognition of emotion)就是通过分析表情及其发生情境等因素了解表情的性质和含义。情绪识别实际上并不是针对表情本身的,而是针对它背后的意义。例如,皱眉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见到这种面部表情就试图解释它背后的情绪。尖锐、短促、声音嘶哑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听到这种语调表情就试图解释它背后的情绪。捶胸顿足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见到这种体态表情就试图解释它背后的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的识别十分迅速及时。情绪识别是要借助于许多线索的,单说面部表情的识别就还要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通过考察不同情绪脸谱的差异,发现我们容易从眼睛中看出恐惧和愤怒,从嘴巴中看出愉快。面部表情的识别如果能和身段表情结合起来,那就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情绪状态。识别身段表情,其中双手的表情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识别双手表达情绪的准确度可以达到和识别面部表情一样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我们看不清一个人的面孔,但只要能看清他的身体动作也能了解其情绪状态。言语表情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者口气腔调的不同,往往可以使人就说话人的情绪作出相当准确的识别,而听话人的感受也因此而有很大差异。歌唱家、演说家主要就是靠他们的声音来打动听众的。
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而情绪识别的准确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最容易识别快乐和愤怒,而识别恐惧、哀痛、厌恶等则显得比较困难。根据情绪行为的前后关系来识别情绪,准确度高;孤立地识别情绪,准确度低。情绪识别还容易受暗示的影响。经验也对情绪识别起作用。

九、动机

1、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

2、动机和行动效率之间的关系:
(1)倒U型
(2)最佳动机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十、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包括:
(1)是主观的一种态度体验;
(2)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生理变化不是人为有意识可以控制的;
(3)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即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表情还受后天因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
区别:
(1)情绪指
感情的过程;情感指某种体验和感受
(2)情绪具有一定的
情景性、机动性、暂时性; 情感具有一定的深刻性、稳定性、持久性
联系:
(1)稳定的情感在
情绪基础上形成,并通过情绪表达出来;
(2)情绪
离不开情感情绪变化反应情感的深度**。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5)影响身心健康
(6)影响心理健康

4、情绪分类
(1)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5、情绪状态
1、情绪状态:受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所产生的某种情绪;
2、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
(2)激情
a强烈的、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b持续时间短,爆发力强。
c激情会引起生理变化,
d激情对人心理的影响:意识狭窄、理智分析能力下降;
(3)应激
a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的适应性反应;
b在应激状态下人会出现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阻抗、衰竭
c应激源:躯体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
d应对压力的方法:
1)了解自己确定可行的目标
2)劳逸结合、睡眠充足,培养业余爱好
3)积极面对、知足常乐、笑口常开;
4)改变不合理信念;
5)寻找社会支持

6、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7、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情绪的外周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

2、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
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
认为:情绪的产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二个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具有动机的性质。
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与功能。

十一、能力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密切的关系。
能力不等于知识、技能。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
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2、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4)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能力的理论
(1)能力的因素说1)独立因素说;2)二因素说;3)多元智力理论

4、能力的结构理论
(1)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
(2)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5、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1)智力三元论
(2)智力PASS模型

6、智商:智力商数、IQ(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
(1)比率智商智商(IQ)=智龄/实龄× 100
(2)离差智商智商(IQ)=100+15×ZZ=X-X-/SD SD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IQ=100+15Z=100+15(X-M)/S
X为某人实得分数,M为某人所在年龄组的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Z是标准分数,其值等于被测人实得分数减去同龄人平均分数,除以该年龄组的标准差。

7、影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1)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影响
(2)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3)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实践活动影响
(4)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最后,能力的发展还依赖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学习心理学。在学习中,保持注意的方法、提高识记效果、防止遗忘的方法、掌握概念的方法等,都可以用来帮助提高学习效率。运用情绪、意志、性格方面的知识,可以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锻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性格。当然也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尝试去分析别人的心理。
(2)“举一反三”地运用教材中的典型事例。教材中为了说明某种心理现象,一般都会列举一些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的事例。如在论述心理的主观性、注意发生的条件、视觉的适应、对比时,在分析气质、性格的类型特征时,教材都列举了通俗易懂的事例。学习者不妨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想出一些新的事例来,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做到学以致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3)注意教材中引用的典型实验材料。心理学中的许多结论和规律,除了可以用日常生活的观察材料去说明外,更重要的是用大量的实验研究材料去证明。如在讲“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闹限”时,引用了韦伯的重量感觉的实验;讲“遗忘规律”时,引用了艾宾浩斯的实验研究材料;讲“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的影响时,引用了陆钦斯的实验材料;讲“条件反射”现象时,引用了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材料,等等。这些都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学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的实验研究,‘把这些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果搞清楚了,对有关心理现象的理解就具体、深刻了,有关的结论和规律也就记住了。对于科学而言,知道“为什么”比知道“是什么”更为重要。

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内部动机的种类包括三种。第一种是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第二种是完成活动的乐趣,第三种是任务对人的能力的挑战。
内部动机的增强:
1、培养兴趣——设置新颖的情境让已有的认知和情境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好奇与探索
2、好奇心与探索倾向的激发——维护与设置疑惑
3、自主性支持——让人感觉到不被控制,提供选择和建议,并且鼓励其负起独立选择的责任
4、任务的最佳挑战性——设置的任务应该具有适当的难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困难到无法完成,二者都会削弱内部动机

十二、人格

1、人格:构成一个从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我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饮食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3、人格的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

4、人格理论:具有时间延续性和情境一致性的行为倾向通常称为特质
(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共同特质;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2)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体质/特质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
(3)艾森克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4)塔尔佩斯五因素人格模型: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烦躁、焦虑、紧张)。
(5)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T型人格
2)对立类型理论:A-B型人格、内-外型人格、气质类型学说

对立类型理论
1、气质类型学说认为有四种主要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2、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安静型。
3、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心理学家荣格。
4、A型人格: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望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做事认真负责,时间紧迫感强,富有竞争意识,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但办事匆忙,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不安定型人格。

5、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
常见的分类有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和沉思、同时性与继时性等

智力测验
指对人们的感觉与思维能力,包括记忆、推理、观点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验。智力测验有各种类型,如个人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特殊人口(如婴幼儿、智力落后者、言语障碍者和身体残疾者等)用的测验以及学习能力测验等。心理学家强调测验的标准化,认为智力是对受测验者在某些工作中操作水平的描述性标记。智力测验多数以言语推理测验为主要内容,如对词汇、词的异同及类比等项目进行测量,另外还包括一些测量一般常识、数值推理、记忆以及感知技能与组织技能的项目。
早期编制的智力测验多采取个人测验的形式。这是单独评估心智功能的最好方法。目前国际上常用的个人智力测验主要有两种: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这两种测验在中国都有修订本。韦克斯勒量表还可用于诊断一定范围的心智失调。团体智力测验多属于汇选式(或识别型)的纸笔测验,内容包括文字推理、数字运演、普遍常识以及非文字推理等项目,一般适用于教育、工业和军队等部门,可较为迅速地获得有关被试心智功能的客观指。特殊智力测验是为了适应特殊人口的需要而制定的,例如婴儿和学前儿童测验着重探讨发展问题,并倾向于强调感知能力的作用。弱智和文盲的智力测验也属此类。特殊智力测验通常包括非文字的项目,诸如画小人,图像分类、拼图、搭积木和解谜等。学习能力测验或学业能力测验比普通智力测验的范围较窄,它们只测量那些影响学业成功的基本能力。同团体智力测验一样,它们也属于纸笔测验,并运用汇选式项目,其内容也与团体智力测验相似,包括词汇、数字、常识、非文字推理等,还有一些阅读。

韦氏智力测验(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是一个普遍用于全世界而广受重视的评估。不少研究结果均支持韦氏全面智商之概念,量表的个别分部测验亦可测试某些独特能力。 它是美国David Wechsler于1955年主持编制的系列智力测验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智力测验量表。
韦氏智力测验共有三套:分成人(WAIS)儿童(WISC)幼儿(WPPSI)。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包括十一个分量表。(言语量表六个:常识、理解 、算术、相似、背数、词汇;操作量表五个:填图、积木、图法排列数字符号、图形拼凑、迷津)。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包括12个分量表,包括语言类六个和操作类六个。

6、人格测验的类型自陈量表、投射测验(使用模糊刺激)、情境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7、经典人格测验,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计学测验、卡特尔16PF等。

8、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1)人格的不同成分受遗传影响的程度不同,价值观,信念,兴趣等方面后天环境的影响更重要。
(2)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榜样作用等都会影响都儿童的人格特点。

9、家庭不同教养方式对人格的影响
(1)权威型:对子女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由父母控制。孩子表现:消极、被动、依赖、服从、做事缺乏自主性等。
(2)放纵型: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甚至达到失控状态。孩子表现:任性、幼稚、自私、无礼、独立性差等。
(3)民主型: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正确指导。孩子表现: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等

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recognition of emotion)就是通过分析表情及其发生情境等因素了解表情的性质和含义。情绪识别实际上并不是针对表情本身的,而是针对它背后的意义。例如,皱眉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见到这种面部表情就试图解释它背后的情绪。尖锐、短促、声音嘶哑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听到这种语调表情就试图解释它背后的情绪。捶胸顿足可能是一种情绪表现,我们见到这种体态表情就试图解释它背后的情绪。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绪的识别十分迅速及时。情绪识别是要借助于许多线索的,单说面部表情的识别就还要借助面部那些活动性更大的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通过考察不同情绪脸谱的差异,发现我们容易从眼睛中看出恐惧和愤怒,从嘴巴中看出愉快。面部表情的识别如果能和身段表情结合起来,那就更有利于准确地判断情绪状态。识别身段表情,其中双手的表情占着很重要的地位。识别双手表达情绪的准确度可以达到和识别面部表情一样的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我们看不清一个人的面孔,但只要能看清他的身体动作也能了解其情绪状态。言语表情的重要性也不可低估。同样一句话,由于说话者口气腔调的不同,往往可以使人就说话人的情绪作出相当准确的识别,而听话人的感受也因此而有很大差异。歌唱家、演说家主要就是靠他们的声音来打动听众的。
情绪识别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包含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而情绪识别的准确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人们最容易识别快乐和愤怒,而识别恐惧、哀痛、厌恶等则显得比较困难。根据情绪行为的前后关系来识别情绪,准确度高;孤立地识别情绪,准确度低。情绪识别还容易受暗示的影响。经验也对情绪识别起作用。

问题解决
指个体克服生活、学习、实践中新的矛盾时的复杂心理活动,其中主要是思维活动。教育心理学着重研究学生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中的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有四个阶段:①发现问题。我们生活的世界处处时时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当某些矛盾反映到意识中时,个体才发现它是个问题,并要求设法解决它。这就是发现问题的阶段。从问题解决的阶段性看,这是第一阶段,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不论对学习、生活、创造发明都十分重要,是思维积极主动性的表现,在促进心理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②分析问题。要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必须明确问题的性质,也就是弄清有哪些矛盾、哪些矛盾方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以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要达到什么结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其间的关系和已具有哪些条件,从而找出重要矛盾、关键矛盾之所在。③提出假设。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假设,即可采用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采取什么原则和具体的途径、方法。但所有这些往往不是简单现成的,而且有多种多样的可能。但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正确的假设引导问题顺利得到解决,不正确不恰当的假设则使问题的解决走弯路或导向歧途。④检验假设。假设只是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还不能保证问题必定能获得解决,所以问题解决的最后一步是对假设进行检验。通常有两种检验方法:一是通过实践检验,即按假定方案实施,如果成功就证明假设正确,同时问题也得到解决;二是通过心智活动进行推理,即在思维中按假设进行推论,如果能合乎逻辑地论证预期成果,就算问题初步解决。特别是在假设方案一时还不能立即实施时,必须采用后一种检验。但必须指出,即使后一种检验证明假设正确,问题的真正解决仍有待实践结果才能证实。不论哪种检验如果未能获得预期结果,必须重新另提假设再行检验,直至获得正确结果,问题才算解决。

posted @ 2020-08-07 22:40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阅读(225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