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工实践结对作业一
作业基本信息
这个作业属于哪个课程 | 2021春软件工程实践|W班(福州大学) |
---|---|
这个作业要求在哪里 | 结对编程一 |
结对学号 | 221801304、221801331 |
这个作业的目标 | 看《构建之法》第3章第8章、学习使用墨刀、结对设计原型 |
其他参考文献 | 《构建之法》 |
目录:
一、PSP表格和效能分析
1.PSP表格
PSP2.1 |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 Stages | 预估耗时(分钟) | 实际耗时(分钟) |
Planning | 计划 | ||
• Estimate | • 估计这个任务需要多少时间 | 4day | 4day |
Development | 开发 | ||
• Analysis | • 需求理解 | 60 | 75 |
• Learning | • 学习原型工具 | 120 | 100 |
• Dicussing | • 讨论交流 | 60 | 60 |
• Design | • 具体原型设计 | 480 | 600 |
• Design Review | • 设计复审 | 30 | 90 |
• Test | • 测试(原型试用、检查疏漏) | 30 | 30 |
Reporting | 报告 | ||
• Test Repor | • 测试报告 | 30 | 30 |
• Size Measurement | • 计算工作量 | 30 | 30 |
• Postmortem & Improvement Of The Prototype | • 总结, 进一步改良原型 | 120 | 120 |
合计 | 960 | 1135 |
2.效能分析
这次结对作业——原型设计,主要时间花在了需求理解、原型设计、设计复审上,预估时间与实际时间差距也主要差距在这三点上。
- 首先是需求理解,对客户提出的三个主要需求进行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动图的实现、增删改查操作中修改操作的实现,两个人都比较疑惑,拿不定主意,所以讨论了比预计更长的时间。
- 再来是原型设计,一是第一次使用墨刀软件,没有十分的熟练,搞了比较长的时间;二是动图的制作与实现出现了一些分歧,为了统一意见花了一些额外的时间;三是设计页面的排版、样式磨了比较长的时间。
- 最后是设计复审,在原型设计完后,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我们设计的时候疏漏的地方,为了更好实现用户提出的需求、提升用户的体验感,又花了比预计更长的时间复审(回炉重造了一下)。
以上三点就是这次完成时间与预计时间出现差错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可以:熟悉工作软件(环境)的时间需要花更多一点;讨论应该更频繁一点,有疑惑的地方及时告知对方,这样有助于及时解决疑惑,毕竟人多力量大;多看看大型网站的原型,多吸收一些精华(先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二、原型地址
三、原型介绍
我们使用了墨刀作为原型设计工具,设计了这一款论文快速搜索平台,来帮助诸如小刚这样的用户来快速查找所需论文的相关信息、并了解当前论文有关热门领域与热词。
- 进入平台,会先进入登录页面要求登录后才能使用平台的功能,没有账号的用户还可以点击左上角的注册,到注册页面进行注册,注册好后就可以登录进平台使用功能。
登录后我们进入主页,主页主要有三个可点击选项:论文查询、论文导入、论文统计。
点击一个选项进入论文查询界面,输入框下面的是所登录的用户通过论文导入爬取得到的论文列表(专属于自己的论文列表),如果输入内容后点击查询,则下面的论文列表会只显示与输入内容有关的论文条目。
如果点击查询旁边的导入、或者在主页点击论文导入,就会进入论文导入界面,可以选择单篇导入和批量导入两种方式导入你所需要的论文,其中批量导入即通过指定格式的文件批量导入论文。
在查询页面中的每个论文条目有个详细信息,点击其右边的箭头,便可跳转详情页面,这个页面有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原文链接,同时还有删除和修改按钮。如果点击删除信息,则会弹出提示框确认是否删除,若点击修改按钮,则会跳转到修改页面,可以在输入框内修改内容,并按保存来保存修改的信息。
在主页点击论文统计选项(侧边栏为热度统计),便会进入统计界面,展示近五年的热词走势对比图。一张图对应一种热词,显示该热词在五年之间的变化折线图。
点击侧边栏的关键词栏,可以进入关键词统计图谱,左侧是图谱,右侧是图谱中的关键词,点击右侧的关键词可以前往每个关键词对应的论文列表下(论文查询页面)。
点击侧边栏的个人设置栏,可以进行用户的个性化设置,设置昵称、生日、性别、职业等等。
点击侧边栏的退出登录的话,会回到登录界面。
四、困难解决
- 困难:在需求分析的阶段还没想到“以动图的形式”要如何呈现热词走势图。
- 方法:在设计的时候,先设计其他页面,再一边思考动图的实现,最终想到了用组件状态的循环切换实现视觉上的动图。
- 收获:在单个功能不会影响整体设计时,可以先设计其他模块,说不定就有灵感了。
- 困难:对于用户增删改查的权限大小(用户操作的对象),两个人存在分歧,用户的增删改操作是针对个人的行为还是针对平台的行为,这个结果会影响页面的设计。
- 方法:在与队友经过几番激烈的讨论过后,最终统一意见。“导入”是通过平台爬取论文,并加入个人列表中;“查询”首先查自己的列表,若无结果,再通过平台爬取;修改、删除操作仅针对自己的列表进行操作。
- 困难:初步设计出来的原型能实现客户提出的几点需求,但是排版跟样式显得比较简陋,用户体验感比较差。
- 方法:增加了个性化的界面——个人设置,再增加侧边栏来提高用户的体验感。对每个组件及其嵌套元素的尺寸与位置进行严格控制,使整个界面显得整齐、大气。
- 收获:可以多看看大型网站的排版来丰富设计经验。
- 困难:页面之间的切换跳转是否合理、单个页面看起来是否易用(容易上手)在设计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我们。
- 方法:改变测试策略,设计完一小部分,由设计这个部分的队友先运行测试完毕,再交由另一个队友运行测试,这样另一个队友就站在了类似用户的角度来测试原型,对原型的改进起到了较大的帮助。
- 收获:设计过程不能闭门造车。
五、NABCD模型
- 需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快速查询论文信息,但是论文信息又多又杂,时常没办法快速地大批量地找到我们要找的有关论文,并且从有限的论文中自己统计信息又难上加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平台,可以快速查找论文的相关信息,并方便用户更直观的了解这些论文的研究热点。
具体细则有:
- (必须)爬取论文信息
+ 爬取的输入可以是单个题目也可以是文件的形式批量输入(如.doc)
+ 需要爬取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链接、编号。- (必须)对爬取内容进行增删改操作
+ 可以针对题目、编号、关键词信息进行模糊查询。
+ 若用户之前爬取内容中没有符合查询的项,则到网站爬取所需论文。
+ 可以修改、删除爬取列表中的详细信息。- (必须)分析爬取论文信息
+ 提取top10的热门领域或研究方向。
+ 把提取出来的热词以图谱形式呈现,且可点击跳转到对应论文。
+ 形成近几年的热词走势图,并以动图呈现。- (可选)尽量使网页更加美观。
- 方法
- 写爬虫爬取论文网站,在所爬取网站中爬到相关论文的信息,并存到数据库当中,把与用户输入内容有关的论文信息呈现给用户。
- 用户的修改、删除仅对个人列表有影响,不会把修改、删除带到平台的总数据库。
- 如果与某个内容有关的论文已经很久没爬取,则应重新爬取内容入库,不应该一直使用旧的数据库内容。
- 定期统计数据库中的关键词,比较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形成图谱与折线对比图。
- 通过宣传平台对知识分子的益处,寻找更多的合伙人,合伙租个服务器来支撑平台的运行。
- 好处
- 查找论文少走了很多的弯路,直达目的。
- 更加直观地向用户呈现热词走势对比图,不需要用户自己总结。
- 竞争
- 论文对于知识分子,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导师,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早在多年前,就有大大小小的论文查询网站横空出世。
- 大多数论文网站都是收费的,我们可以降低收费,比如,每个用户每天有一定的免费的下载次数,查看论文免费。
- 现在的用户体验感十分重要,同样是论文查询平台,如果我们能在交互上更胜人一筹,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我们还要提高易用性,设计傻瓜式的查询方式,吸引更多“懒人”。
- 利用大学的优势,不断招揽新的大学优秀程序员入驻维护团队,新鲜血液不断注入,平台的活力才不会断,还可以跟校方合作,解决部分资金上的问题。
- 推广
- 利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社交平台进行宣传。
- 在学校内宣传,做演讲,借助校友的力量,让更多的人知道。
- 与校方合作,在学校官方平台或者学校学院的公众号进行平台的介绍、宣传。
- 如果前期宣传有所起色,可以尝试联系新闻报纸等媒体,进一步大胆宣传。
六、原型工具的使用
原型工具我们使用的是墨刀,有在墨刀和Axure之间犹豫过,于是分别使用了两种工具进行对比,最终决定使用墨刀。
七、结对过程和队友评价
- 结对过程
- 使用工具的讨论
- 需求分析的讨论
- 设计原型的讨论(因为协作要付费,我们共用一个号轮流交替设计)
- 第一次结对感受
WKJ(221801304):第一次结对,跟以前组队完成作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一步骤都需要两个人协力完成,两个人必须统一观点,配合程度的要求比多人组队要强得多,实时性非常强,并且两个人结对,还起到了互相督促的作用,两个人都在努力,就能互相提醒。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与队友共同商量不理解的地方,比一个人磨时间效率来得高多了。整体来说,这次结对过程十分愉快,对我也有很大的帮助。
ZCX(221801331):结对作业帮助我开拓了视野,和队友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听到另一个视角的想法,让我能从更多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候听完对方的想法,会有一种:“哇,原来还可以这样”的感受。同时,两个人磨合和沟通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很多自己的不足。总的来说,是一次非常棒的体验与经历。
- 评价
WKJ对ZCX的评价:CX的效率非常高,我在跟他讨论完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的同时,他就开始着手设计了,设计时丝毫不拖沓,讨论时常能抓住关键问题。整体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对原型能形成整体的框架。与CX结对配合十分愉快。
ZCX对WKJ的评价:KJ对于细节的把握很到位,总是能发现一些细节上的问题并予以改进,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修改方案,帮助我们完善了原型的设计,让我们的产品更加细致。KJ总是能把每一项任务都做到极致,和KJ合作给人一种很放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