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黑科技”带您走进中央气象台新会商室
导语
提起中央气象台会商室,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天,数十个岗位的预报员在这里辛勤工作,数百份预报产品从这里发向全国。会商室不仅是中央气象台的核心工作区和窗口,也是全国天气预报行业的品牌形象。
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天气预报业务工作区安全改造工程自2018年底开始,历经多方数次的沟通协调、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目前项目已完美收官。
今天,成果君将带您走进升级改造后的会商室,亲身体验一下新会商室的四大“黑科技”吧!
黑科技一:蔚蓝苍穹
(多源监测预报资料智能显示平台)
步入会商室的正门,中央气象台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全球GRAPES数值预报产品、六万多个自动站数据、卫星、雷达等综合监测产品、全国预警信号分布、全国天气会商重点提示和应急信息、业务综合运维监控平台以及“近20年全球台风路径图”…..映入眼帘,构成了一片蓝色的苍穹。
“蔚蓝苍穹”位于中央台会商大厅的“C位”,保证预报员在各个工位上都可通过“蔚蓝苍穹”对会商室内的数据和业务流进行实时监控。预报首席,服务首席,台风首席三个工作区紧紧围绕在“蔚蓝苍穹”下, 成为会商室的“核心指挥部”,也是会商室的心脏。
目前,“蔚蓝苍穹”不仅具备可视化、实时滚动更新等功能,也具备对预报员进行智能提醒等功能,确保任何预报预警信息都不会被遗漏。
“蔚蓝苍穹”关键词:守望、决胜
黑科技二:智慧寰球
(触控、交互、二三维一体化天气监测预报系统)
在“蔚蓝苍穹”的左侧,一个透明蓝色星球在实时运转,这是中央气象台自主研发的集触控式、交互式、二三维一体化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 -----“智慧寰球”。“智慧寰球”代表了国家级综合实况监测和预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是对气象数据可视化技术的一次崭新尝试。
该系统基于中央气象台MOAP框架。全球1-10天,空间分辨率10公里(中国区域分辨率可达5公里)3小时间隔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进行可视化表达,并支持人机互动,可对任意一点的预报、行政信息、经纬度、高度等信息快速提取和显示。
世界虽大,阴晴冷暖却囊括于一颗小小寰球,寰球虽小,却承载着整个星球大世界的万千精彩。
“智慧寰球”关键词:全球、智能
黑科技三:天气在云
(基于云桌面的全新预报业务系统)
随时随地、不局限在指定工位就可登录所需平台,完成相关业务工作,没有了主机的噪音和辐射,给预报员提供更加专注的工作环境…….这就是会商室的黑科技之三:天气在云。
为了缓解会商室资源的瓶颈,会商室改造团队提出了人机分离的改造方案-----云桌面,通过网络和小型机顶盒,给预报员提供跟本地桌面一样的操作和体验的基于云端的虚拟桌面。缓解了会商室因机器过多,办公场地有限,以及网络资源枯竭等问题。
目前,会商室共有云桌面100个,其中OPENGL_3D桌面(MICAPS)64个,普通桌面36个。
云桌面是虚拟化和云计算时代的概念和产物,它具备信息安全、维护方便、绿色、节能、便捷等优势。云端桌面的应用是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改革之路上的重要变革,也是天气预报追随时代步伐、面向未来、挖掘业务潜力的重要体现。
“天气在云”关键词:未来、绿色
黑科技四:天空之眼
(实景天气采集系统)
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北极阁的气象渊源、羊卓雍措的高原湖泊、钱塘江上的春潮带雨晚来急……一幕幕实景天气带我们走进的是黑科技之四------“天空之眼”实景天气视频采集系统。
目前,该系统对接的是由华风创新网络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的全国实景天气采集系统。该系统通过对八十多个国家气象台站和5A景区进行摄像和实时监控,同时,在高清摄像头上加挂包括温度、气压、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等天气要素模块,并向中央气象台会商室进行视频的实时回传,使预报员能够在会商室内通过“天空之眼”终端的动态显示掌握这些区域的能见度、云量、雨雪等天气状况,为预报员进行天气监测和预报提供最直观的参考依据。
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天空之眼”系统就像预报员的眼睛,时时刻刻坚守着祖国上方的每一寸天空。
“天空之眼”关键词:全景、实时
结语
在会商室的东门和西门两侧,各有一条长廊,分别是“NMC历史长廊”和“NMC文化长廊”。漫步在“长廊”里,感受中央气象台七十年的砥砺奋进、七十年的风雨兼程。
准确、及时、创新、奉献------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了这里:“GRAPES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第四代气象信息处理系统MICAPS4”、“智能网格预报系统”等相继研发成功;台风预报24小时误差小于70公里,暴雨预报TS评分突破0.2……中央气象台会商室作为天气预报的核心阵地,见证了我国天气预报水平的变迁,也见证了我国正在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坚定步伐。
我们的NMC
坐在改造后的会商室内,感受云端数据触手可及,感受海量数据的秒级读取,感受安静无尘的工作环境,感受更加高效集约的预报氛围……这就是我们的新会商室,这就是我们的NMC。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01 从“数字中国”看气象未来02 中国气象局权威发布《2018大气环境气象公报》03 中央气象台科技创新合作指南
本篇文章由一文多发平台ArtiPub自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