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系统现状:

企业信息化建设三驾马车:ERP、PDM与MES,ERP管理的是企业的资源,比如人员、设备折旧等,PDM管理的是产品的设计过程,比如产品图纸、工艺等。

MES管理的是制造的过程,比如生产计划、生产作业等。ERP是从客户开始,到订单,到主计划,回答的是为什么生产。

PDM从产品需求开始到工艺编写,回答的是怎么生产,MES是从计划到具体加工,回答的是到底是怎么干的。

慧都MES系统

综合来看,ERP、MES与PDM都属于管理系统,MES全称是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面向的对象是管理层:

慧都MES系统

战略层:战略层如企业总经理、型号总师等,主要获知生产的趋势性数据,如生产问题发生率、任务完成率、额定工时统计等等,都属于分析统计类数据,简称为高阶数据;

管理层:管理层如计划员、调度员等,主要获知生产的实时数据,如生产进度、现场问题等,属于实时性数据,对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较高;

如现场问题发起之后,管理层希望第一时间获知该信息,所以MES的现场问题模块目前会增加一个需求:当现场工人/班组长发起问题之后,问题信息以软安灯(系统报警)、硬安灯(报警灯)或者短信的形式第一时间告知相关负责人。

执行层:执行层如班组长、现场工人,主要获知的是相对静止的信息,如产品的操作手册、加工工艺或者临时工艺通知等内容。

综上执行层虽然处于数据采集最核心的位置,但对于他们工作KPI(工时/件数)等均没有增益,甚至会影响产量。

慧都MES系统

虽然MES大部分功能是面向管理层的,主要解决计划员、调度员、厂长的核心痛点,但是MES能不能用起来,或者用的舒适度,主要靠执行层来表现的。

管理层希望看到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辅助工厂决策,但是管理层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执行层,所有管理层迫切的希望执行层将工厂所有的数据传送到系统当中,然后根据数据模型或者管理模型像漏斗一样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数据,如上图所示。

执行层的数据主要来源有:机器采集、手工录入、上游系统传递、硬件集成,但是根据离散型制造业企业性质来分析,执行层数据基本来源于手工录入。所以上线MES之后执行层首先面对的是工作方式的更改,需要学习MES系统操作;接下来是由于管理对数据的需求,造成工人置根本而不顾(生产任务是执行层的根本)去在MES系统当中录入数据。

1.系统培训浪费时间,造成本职工作未按时完成;

2.没有减少工作量,反而因为要录入数据降低了效率;

以上原因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执行层很排斥MES系统,影响MES系统的应用效果,这也是提出MES系统是“一把手”工程的根本原因,只是利用行政压力去实施是一种手段,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造成了一个智能制造之殇:管理层需要更多更全面的数据,执行层希望更具备效率更简单舒适的工作工具。如何轻松简洁的获取数据,再将数据串联起来,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业务融合是目前智能制造的重中之重。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由现场工人倒逼式的实施方式是最优的解决方案,但是“自扫门前雪”的形式风格造成了信息化系统需要牵头人,相当于政变领袖,带领的是一种方向,解决的是内部矛盾。

所以信息化建设除非是企业的单点应用(如本来一直需要手抄纸质数据,通过软件自动解读,我们称之为工具型软件)执行层可以提出之外,比如MES、ERP或者PDM等管理型系统,执行层提出的难度相当于让农民少吃饭去支持国防建设是一样的,实属难为人之举。

其实在我国工厂的很多车间里,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和控制器之间,都已经基本实现了连通。再牛B一点的公司里,整个工厂已经通过制造执行系统(MES)连通起来,而业务部门全部通过ERP连通起来了。 

但ERP和MES其实并没有连起来!所以当ERP给MES下达生产计划指令后,MES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与计划偏差的事项(比如设备坏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会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会继续按照原本的计划执行订单,时间久了,财务系统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就会出现非常大的偏差。

没连起来的原因:首先是ERP和MES的开发公司通常是两拨人,搞财务的和搞生产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对方的职业术语,鸡同鸭讲,而且互相看不上对方。另外,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在公司里通常是分开运营,各自的领导有各自喜欢的供应商。当然这个问题工厂车间通常会定期把MES的调整项做成一个表,交给业务部门,然后由业务部门手动在ERP中调整过来。 

ERP和MES的问题只是工厂内系统断层的一个问题缩影,事实上工厂里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统,设计、制造、采购等,这些系统都是一个个信息孤岛,互相都不知道对方在干啥,到哪一步了。只有等到问题出现了,再一个个改。当然,这种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因为在工业时代,产品的生命周期很长,有些产品一个型号可以卖二三十年,这样一两年的研发上线时间也就显得不那么长了,其余的问题,靠着人工沟通,虽然有错,倒也都相安无事。 

但是现在产能过剩问题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往一款产品卖三十年的做法已经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撼动了工业时代的一大基础,信息不对称。工业时代里,因为生产厂家无法低成本的了解每一个客户的需求,所以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组合到一起,成为一款产品。 

比如你想要一双适合你的脚的鞋子,鞋厂是无法知道你的脚多大的,所以只能测量很多人的脚之后,把最集中的尺码分成40号,41号,42号等,但是如果你的脚偏肥或偏瘦,对不起,概不伺候。 互联网改变了这个局面,人与人,人与厂商,可以低成本的实现连接,从而让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被放大,人们越来越喜欢个性化的东西。但是个性化的东西需求量没有那么大,这就需要工业企业能够实现小批量的快速生产。

产能过剩和互联网逼迫着传统工业必须做一件事,一件工业社会最不爱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定制化的生产。 

所以这个时候最应该完成的就是把ERP和MES等等信息系统彻底打通,让工厂原本的所有信息孤岛实现连通。这个时候,就从完全的自动化和部分的信息化,进入了完全的自动化和完全的信息化,也就是工业3.0大圆满阶段。 本阶段不需要将某个单点功能做到尽善尽美,不需要做到深入,但是已有数据的融合是必须的。

MES系统介绍

真正实现了基于工位制生产方式在制造环节的贯彻实施,是精益生产不可或缺的的有力支撑体系。

从MES系统应用层面来进行价值分析,主要体现在:

慧都MES系统

一、建立了工位制为核心的MES企业级信息化管理平台,作为产品制造及关联部门的日常业务操作与管理平台。包括:

1、MES系统业务流程管理:实现生产、质量、物料、供应、工艺等各个环节业务的科学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执行;提供业务流程的全过程管理功能,包括流程的梳理、优化、固化;

2、MES系统信息采集管理:实现操作和管理业务的过程跟踪管理等;快速、准确地采集现场工位、人机料法环测等相关数据和相关生产实时信息等,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和优化的支撑;

3、MES系统信息资源管理:让工位可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工艺文件、检验标准、工艺标准等相关资料或信息支持;实现生产、质量的各环节信息的快速查询、追溯;

4、MES系统知识积累和管理:建立了知识经验积累传承体系,相关数据都被有效的记录和传承;建立文件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查询功能等,相关文档通过电子化流程进行固化和传递。

慧都MES系统

二、MES系统实现一体化、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精益生产模式,提高现场执行力和管理水平。

1、一体化:将相互孤立、分散式的各环节业务和活动纳入一体化的管控,改变了工位相关各环节信息相互割裂的状态,有效的强化了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力度;

2、电子化:改变依靠纸质记录、人工传递、手工统计等传统业务模式为无纸化、电子化的操作模式;梳理业务流程、对表单进行结构化处理,提高业务效率和业务实现的效果;

3、网络化:与其他系统集成,消除信息孤岛,构建公司级的管理信息网,形成网络化的信息传递与业务执行、监控环境;提升制造环境的信息化水平,并把生产的实时信息反馈给上游系统,实现整个公司的闭环管理;

4、智能化:实现生产前、中、后各环节的闸口管理;自动整合、分析各类信息,实时提供给需要的管理人员,辅助管理决策;动态的电子看板管理、实现了基于数据的精细化、智能化、可视化监控和决策。

慧都MES系统

三、MES系统优化提升了现有的业务流程,形成了信息化体系下的新业务模式:

1、职责更加清晰:通过与ERP等系统的集成,通过现场扫条码收料,通过例外转序的有效跟踪监控,通过有效的闸口管理,使得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愈加清晰,是仓库的问题,还是工位的问题,是上个工位还是下个工位的问题,一目了然,避免了很多职责不清的问题;

2、考核体系量化:通过与短信平台的集成,现场的各种问题被实时有效的传递到各职能部门,改变了过去各部门响应现场的工作模式,而且各部门对生产现场的响应情况被真实的记载,提升量化了人员考核的手段,优化了对现场问题的响应速度。例如质检员接到短信即去现场服务,响应时间和效率大大提高,考核更加有效和量化;

MES系统管理人员信息实时化、决策清晰化:将工位现场的各种数据实时记录,通过各种展示方式实时的汇报给相关的领导,改变了领导听报告、看纸质图表、跑现场的工作模式;管理人员轻松的获取第一手的有效信息,问题判断更清晰,实时的决策更加精准。

posted @ 2019-05-09 16:24  慧都科技智能制造  阅读(122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