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华为离爱立信近了,离思科远了

华为离爱立信近了,离思科远了

李云杰/文

在攀登世界级企业顶峰的道路上,华为又甩掉了一大对手。据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上,华为已经超越诺基亚西门子,成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截止今年底三季度华为所占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1%上升至20%,跃居第二;而爱立信继续占据头名位置,所占份额为32%。

现在,华为的目标直指实力派对手爱立信。在电信设备厂商中,爱立信不但在收入和市场份额上多年保持着老大的位置,而且它的盈利能力也是最强的。但是,从华为的发展势头看,华为从规模上超越爱立信也许指日可待。近几年华为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爱立信,使得华为销售收入不断逼近爱立信:华为2004年的销售收入为38.27亿美元,爱立信为1320亿瑞典克朗(按照2008年底汇率算约171.6亿美元),到2008年,华为的销售收入为183.3亿美元,爱立信的收入为2089亿瑞典克朗(约为271.6亿美元)。如果双方都按照目前增长速度,华为再需要两年时间就能在在收入规模上超过爱立信。

当然,爱立信也不会坐等华为的追赶,爱立信和华为的“拉锯战”会更加激烈。最近爱立信完成了11.3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已破产公司北电网络旗下CDMA和LTE资产的交易,进一步巩固市场领先地位。而华为则把下一代移动网络LTE作为战略重点,向爱立信发起攻势。最近华为战胜爱立信,赢得了在挪威建设第四代移动网络的合同,以取代爱立信和诺基亚西门子所建设的旧网络。这桩交易是截至目前为止欧洲市场上规模最大的LTE交易。

虽然距离在拉近,但是超越也不容易。从业务布局上看,华为业务线更广,这有利于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做大业务规模。如华为和中兴通讯三种3G制式“通吃”的厂商,在抢夺中国3G市场方面,华为相比爱立信比较单一的WCDMA制式、阿朗则偏重CDMA、较早就退出CDMA市场的诺西,更具优势——这对于处于追赶阶段的华为也是很实际的选择。但这同时也说明华为与爱立信的差距——业务不够聚焦、专长业务不够突出。如爱立信在利润率更高的电信服务业务和多媒体占据优势地位,而这却是华为需要弥补的短板。

而且,相比有133年发展历史的百年老店爱立信,华为在管理、品牌和文化底蕴等综合实力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比如,从人员和人均效率看,仅有22年发展历史的华为,员工数近9万人,已经超过了爱立信的7.8万人,华为2008年人均生产效率为21万美元/人,低于爱立信的35万美元/人。如果说此前华为登峰主要靠产品性价比和快速执行能力而无往不胜的话,那么现在,随着华为越来越直面与爱立信这样的“峰顶”企业较量,来自管理、品牌和文化层面等“软实力”的作用更为凸显。

不过,从华为内部人士来看,爱立信“近在眼前”,华为超越爱立信不是难以实现的目标。华为内部正在进行的财务转型等管理变革,正是为了“软实力”方面向爱立信等世界级企业看齐。如果说,超越爱立信是华为的近期目标,那么,追赶思科则是华为的远期目标。在2007年底华为内部发布的《告全体员工书》中,提出了“年收入4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400亿美元相当于网络通信巨头思科目前的收入规模。

曾经,思科离华为“很近”——华为成为思科的威胁,这正是2003年1月的思科状告华为侵犯知识产权案发生的背景。那时,华为则一度被媒体称为“钱伯斯的噩梦”;而现在思科早已摆脱了华为带来的“梦魇”,跳出了利润微薄的传统电信设备领域,成功转型到高利润领地。思科已经为横跨IT和通信融合新领域,从一家网络设备公司致力于变成以消费者、以服务为中心的公司。现在思科的对手早已不是华为,而是微软、Google,惠普甚至IBM等新对手。华为与思科的业务“交集”越来越少,可以说思科与华为的竞争已经不是一个层级了——无论从业务还是从实力上看,如2008财年思科的净利润为81亿美元,净利润率超过20%,而华为的净利润为11亿美元,净利润率仅为6.1%。

在ICT融合的大势下,思科、阿尔卡特等电信设备巨头们已经把目光转向行业企业网络市场;与此同时,惠普、微软等IT公司也在向电信行业渗透,现在惠普收购3COM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两年前,华为曾试图联手美国贝恩资本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最终因为美方对国家安全的担忧而流产。如果那时华为成功收购3COM, 或许可以拉近与思科的距离,而遗憾的是,最后3COM被IT巨头惠普收到囊中。现在华为的业务重心还集中在电信网上,企业网业务还很弱小。在ICT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华为与思科的差距越来越大,华为要追思科,路还很远很长

posted @ 2011-02-28 13:37  MrYang  阅读(72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