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学(10)——条件性不稳定
本篇文章源自我在 2021 年暑假自学大气物理相关知识时手写的笔记,现转化为电子版本以作存档。相较于手写笔记,电子版的部分内容有补充和修改。笔记内容大部分为公式的推导过程。
10.1 为什么需要关注条件性不稳定?
本篇文章将讲解条件性不稳定。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呢?原因有几点:
- 观测表明,热带地区自地面以上到约 15km 高度处,从平均来看,都是处于条件不稳定状态。其他地区的大气层结也大多是条件性不稳定的。
- 厚的条件性不稳定大气,或者是自地面以上对流层整层大气的稳定度时,由于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很复杂,\(\gamma\) 不是常数,难以使用上节内容判定大气稳定度。
- 在讨论厚气层时,气块不再作微小的垂直位移,而是有限的垂直位移,离开了平衡位置的未饱和气块有可能上升达到凝结而成为饱和气块。
以上几点增加了分析问题的难度,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另外的判据。
10.2 不稳定能量
设有条件性不稳定厚气层,其满足 \(\gamma_m < \gamma < \gamma_d\),气层底部气压为 \(p_0\),顶部气压为 \(p\)。在气层底部 \(z_0\) 任取一气块,它受到扰动后将垂直运动到高度 \(z\),气块的垂直加速度为:
上式右边是单位质量气块的净浮力。现等式两边乘以 \(\mathrm{d} z\) 得:
此时等式右边为气块垂直移动 \(\mathrm{d} z\) 时净浮力所做的功。利用 \(\mathrm{d} z = w \mathrm{d} t\),上式可写为:
对上式进行积分:
即:
由气体状态方程 \(p = \rho R_d T_{ve}\) 和静力学方程 \(\mathrm{d} p = -g \rho \mathrm{d} z\) 可得 \(\frac{\mathrm{d} p}{p} = -\frac{g}{R_d T_{ve}} \mathrm{d} z\),代入到上式中:
上式中的 \(T_v\) 和 \(T_{ve}\) 都是复杂函数,很难进行积分。但是可以注意到,式中的 \(-\ln p\) 正好是 T-lnP 图的纵坐标。根据定积分与面积的关系,上式的积分部分正好是 T-lnP 图上由气块路径曲线(或气块状态曲线,\(T_v\))、大气层结曲线(\(T_{ve}\))和等压线 \(p_0\)、\(p\) 所包围的面积,如下图所示:
10.3 条件性不稳定的类型
根据上一节图中层结曲线和状态曲线的位置,可以把条件性不稳定大气分为三类:绝对不稳定型、绝对稳定型、潜在不稳定型。
10.3.1 潜在不稳定型
如上图,状态曲线和层结曲线有几个交点,交点之间围成的面积:
- F 点以下: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左边,气块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即 \(T_v - T_{ve} < 0\),为负面积区。
- F 点至 D 点: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右边,气块温度高于环境温度,即 \(T_v - T_{ve} > 0\),为正面积区。
- D 点以上:状态曲线位于层结曲线左边,气块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即 \(T_v - T_{ve} < 0\),为负面积区。
如果有外力对气块做功(如地形或锋面的强迫抬升),使气块克服负浮力上升,那么一旦越过了 F 点,气块就会受到正浮力而加速上升。这个 F 点所在的高度被称为自由对流高度(Level of Free Convection, LFC)。气块到达 D 点时,上升加速度为零,上升速度达到最大,进入 D 点以上的负面积区后便会减速上升。这个 D 点所在的高度被称为平衡高度(Equilibrium Level, EL)。气块上升至平衡高度,意味着原本不稳定的气块来到一个浮力平衡的稳定状态,对流活动也随之减缓。通常上升气流会发展到接近对流层顶和积雨云的云砧部分为止,因此平衡高度也相当接近此高度。另外在图中还可以看到抬升凝结高度(Lifting Condensation Level, LCL),它是凝结高度的类型之一,表示未饱和的湿气块被干绝热过程抬升至水汽饱和所需要的高度。
抬升凝结高度所对应的抬升运动是受迫抬升,包括锋面抬升、地形抬升和近地面辐合引发的对流抬升,但不包括热力驱动的对流抬升,后者对应的凝结高度是对流凝结高度(Convective Condensation Level, CCL),CCL 也会在后文提及。
我们把正面积区称为对流有效势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而把 LFC 高度以下的负面积区称为对流抑制能量(Convective Inhibition, CIN)。CIN 的物理意义是:处于大气底部的气块要想达到自由对流高度 LFC,至少需要从其他途径获取的能量下限。
根据 CAPE 值,可以估算气块到达平衡高度 EL 时的最大垂直速度 \(w_{max}\)。该估算公式基于 CAPE 向动能转换的程度,设 \(w_{EL}\) 为气块到达平衡高度 EL 的垂直速度,\(w_{LFC}\) 为气块到达自由对流高度 LFC 的垂直速度,则有:
如果令 \(w_{LFC} = 0\),则上式可整理为:
一般这个估算的值都是偏高的,习惯把估算值再除以 2 再使用。
它们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这也是“潜在不稳定”的名称由来:当有足够的抬升力使气块上升到自由对流高度 LFC 以上时,潜在不稳定便变成了真实的不稳定;若气块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克服对流抑制能量 CIN 时,气块会回到原来平衡位置,气层仍处于平衡状态。
根据正负面积的大小,潜在不稳定又可分为两类:
- 真潜不稳定:正面积(CAPE)> 负面积(CIN),若此时大气低层的湿度大,则气块很容易达到凝结高度,并被抬升到自由对流高度 LFC 以上,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 假潜不稳定:正面积(CAPE)< 负面积(CIN),气块不容易到达自由对流高度,即使因外力达到了自由对流高度,但由于 CAPE 较小,仍很难发展成对流。
10.3.2 绝对不稳定型
气块受到某种冲击向上运动时,气块的温度始终高于周围大气的温度,气块将不断加速向上运动,温差越大,气层能提供气块加速的不稳定能越多,这种作用越明显。
这时,状态曲线始终位于层结曲线右边,气块温度始终高于环境温度,即 \(T_v - T_{ve} > 0\),全部都是正面积区,即都是对流有效势能 CAPE。这种情况在实际大气中很难持久地维持,因此也很少出现。
如上图所示,低层大气是一个干绝热气层,此时只要低层有一点扰动,空气就能上升,若水汽含量较大,上升到某一高度就会发生凝结,这个凝结高度被称为对流凝结高度(Convective Condensation Level, CCL)。空气经过对流凝结高度后将沿假绝热过程加速上升,所以此时对流凝结高度又是自由对流高度。这是夏天午后发生局地热雷雨时大气层结的典型状态。
10.3.3 绝对稳定型
状态曲线始终位于层结曲线左边,气块温度始终低于环境温度,即 \(T_v - T_{ve} < 0\),全部都是负面积区,即都是对流抑制能量 CIN。这种情况下,气块虽然在起始高度上受到外力作用而强迫上升,但由于气块温度始终高于环境温度,垂直运动不能发展,难以形成对流。
【注意】本文和上篇文章在讨论大气稳定度时,使用的是“气块法”,即假设气块在大气中作绝热移动,与环境空气没有热量交换,环境空气始终保持静止,这些假定与实际情况是不符的。还有一种分析大气稳定度的方法是“薄层法”,对“气块法”做出了修正,考虑了下沉气流的增温效应。
另外,以上对稳定度的讨论,都是针对气层中空气块的垂直运动而言。在实际大气中,有时整层空气会被同时抬升,在上升的过程中,气层的稳定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样造成的气层不稳定,称为位势不稳定。至于这部分内容就省略了,有兴趣可查阅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