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热力学(5)——绝热过程
本篇文章源自我在 2021 年暑假自学大气物理相关知识时手写的笔记,现转化为电子版本以作存档。相较于手写笔记,电子版的部分内容有补充和修改。笔记内容大部分为公式的推导过程。
5.1 气块的概念
为了研究大气运动的热力性质,需要研究一个无限小尺度的气块活动,对该气块作如下假设:
- 气块与周围大气没有热量交换,所以当它作上升或下降运动时,其温度作绝热变化;
- 气块作升降运动时,其压强与周围大气的压强始终保持相等;
- 环境空气处于流体静力平衡状态;
- 气块运动十分缓慢,所以其动能与气块的总能量相比可以忽略。
这个简单、理想化的模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大气垂直运动的某些物理过程。
5.2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几种微分形式
我们知道,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写为如下微分形式:
现在求 \(\mathrm{d} E\)。我们写出定容比热的定义式(注意定容过程有 \(\mathrm{d} W = 0\),于是有 \(\mathrm{d}Q = \mathrm{d}E\)):
整理得:
代入到上式得: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二种微分形式。
由迈耶公式 \(C_{p,m} = C_{V,m} + R\),上式又可以写为:
对气体状态方程 \(pV = RT\) 两边微分得:
代入上式得:
这就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第三种微分形式,下一节的绝热过程推导需要用到。
对于运动中的单位质量(\(m = 1 \mathrm{kg}\))的气块,注意到流体静力学方程为 \(\mathrm{d} p = - g \rho \mathrm{d}z\),如果我们把热力学第一定律与重力位势 \(\mathrm{d} \Phi = g \mathrm{d}z\) 联系起来,那么可以得到如下推导:
这就是运动中单位气块的热力学表达式。
5.3 干绝热过程
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绝大多数都是以固、液、气三种聚集态存在着。为了描述物质的不同聚集态,而用“相”来表示物质的固、液、气三种形态的“相貌”。不同相之间的相互转变,称为相变或称物态变化。
大气中进行的物理过程,通常伴有不同形式的能量转换。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空气的状态要发生改变。在气象学上,任一气块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叫做绝热过程。在大气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块,其状态变化通常接近于绝热过程。当升、降气块内部既没有发生水相变化,又没有与外界交换热量的过程,称作干绝热过程。
对于一团单位质量的气体,其绝热过程的特征为:\(\mathrm{d} Q = 0\),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写为:
再由状态方程 \(pV = RT\) 得到 \(V = \frac{RT}{p}\),代入上式可得:
设干绝热过程中,气块的初态为 \((p_0, T_0)\),终态为 \((p, T)\),对方程两边进行积分得:
因为 \(\frac{R}{C_{p,m}} = 0.286\),所以:
上式称为干绝热方程,又称为泊松方程。
5.4 干绝热递减率(干绝热直减率)
由:
移项并上下同除以 \(\mathrm{d} z\) 得:
整理得到:
定义下式为干绝热递减率(用 \(\gamma_d\) 表示):
将 \(g = 9.81 \ \mathrm{m/s^2}\) 和 \(C_{p,m} = 1004 \ \mathrm{J/(℃ \cdot kg)}\) 代入可求得干绝热递减率为 \(\gamma_d = 0.98 \ ℃ / 100 \mathrm{m} = 0.98 \ \mathrm{K} / 100 \mathrm{m}\)。实际工作中取 \(\gamma_d = 1 \ ℃ / 100 \mathrm{m}\),这就是说,在干绝热过程中,气块每上升 100m,温度约下降 1℃。
【注意】\(\gamma_d\) 与 \(\gamma\)(气温直减率)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gamma_d\) 是干空气在绝热上升过程中气块本身的降温率,它近似于常数;而\(\gamma\) 是表示周围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分布情况。大气中随地-气系统之间热量交换的变化,\(\gamma\) 可有不同数值,即可以大于、小于或等于 \(\gamma_d\)。
干绝热递减率还有另外一种计算方法。先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分形式得:
两边同除以 \(\mathrm{d}z\) 得:
引入定义式 \(\gamma_d = - \frac{\mathrm{d}T}{\mathrm{d} z}\) 和 静力学方程 \(\frac{\mathrm{d}p}{\mathrm{d}z} = -g \rho\) 可得:
整理得:
利用气体状态方程 \(p= \rho RT\) 得到:
这与我们第一次推导的结果一致。
5.5 湿绝热过程
5.5.1 潜热
在讨论是绝热过程前,需要先引入潜热的定义:指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潜热分为两种:
- 蒸发潜热:蒸发过程中,由于具有较大动能的水分子脱出液面,使液面温度降低。如果保持其温度不变,必须从外界吸收热量,这部分热量即为蒸发潜热。
- 凝结潜热:与蒸发过程相反的是凝结过程。当水汽发生凝结时,这部分潜热又会全部释放出来,这就是凝结潜热。
对于绝热过程中的干空气和湿空气的潜热情况:
- 干空气:气块没有液态水和固态水,在气块的绝热过程中水不发生相变,所以没有产生潜热;
- 湿空气:气块中存在液态水和固态水,在气块的绝热过程中水发生相变,产生了潜热。更具体地讲,饱和湿空气绝热上升时,如果只是膨胀降温,亦应每上升 100m 减温 1℃。但是,水汽已经饱和了,就要因冷却而发生凝结,同时释放凝结潜热,加热气块。
显然,湿空气的绝热过程要比干空气复杂许多,因为凝结的水分可能会脱离气块,也可能随气块一起运动,不妨考虑两种极端情况:
- 可逆湿绝热过程:水汽相变产生的水成物不脱离气块,随气块上升或下降,所释放的潜热全部保留在气块内部。这时无论气块上升或下降,温度都按湿绝热递减率而变化,这是与干绝热过程一样的可逆过程。
- 假绝热过程:水汽相变产生的水成物全部脱离气块,此时气块下降时已不再是饱和湿空气,于是气块就按干绝热变化,这是一种不可逆过程。注意这时所释放的潜热仍留在气块中。
实际大气的湿绝热过程往往处于两者之间。不过,从热力学角度来看,这两者差别很小(作上升运动时,干绝热递减率与湿绝热递减率非常接近),我们一般用假绝热过程代替湿饱和气块的绝热过程。
5.5.2 假绝热过程
对于湿空气,设 1g 饱和湿空气中含有水汽 \(q_s\)g,绝热上升,凝结了 \(\mathrm{d} q_s\)g 水汽,所释放出的潜热被定义为:
式中 \(L\) 表示水汽的凝结潜热,单位为 \(\mathrm{J/kg}\)。上式右边的负号表示当有水汽凝结时得到热量,因为这时水汽减少,\(\mathrm{d} q_s < 0\),则 \(\mathrm{d} Q > 0\);当水分蒸发时消耗热量,这时 \(\mathrm{d} q_s > 0\),则 \(\mathrm{d} Q < 0\)。
现在我们把上式代入到热力学第一定律中,可得:
由于这个方程中只包含湿空气相变所产生的热量,而没有考虑其它的热量,所以上式又称为湿绝热方程。饱和湿空气上升时,方程又可写为:
上式说明,饱和湿空气上升时,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是由两种作用引起的:
- 由气压变化引起,例如上升时气压减小,\(\mathrm{d} p < 0\),这使得温度降低;
- 由水汽凝结时释放潜热引起,上升时水汽凝结,\(\mathrm{d} q_s < 0\),造成温度升高。
因此,凝结作用可抵消一部分由于气压降低而引起的温度降低。有水汽凝结时,空气上升所引起的降温将比没有水汽凝结时要缓慢。
5.6 湿绝热递减率(湿绝热直减率)
与干绝热递减率类似,定义下式为湿绝热递减率(用 \(\gamma_m\) 表示):
对湿绝热方程两边同除以 \(\mathrm{d}z\) 得:
引入定义式 \(\gamma_m = - \frac{\mathrm{d}T}{\mathrm{d} z}\) 和 静力学方程 \(\frac{\mathrm{d}p}{\mathrm{d}z} = -g \rho\) 可得:
利用气体状态方程 \(p= \rho RT\) 得到:
即:
当饱和湿空气上升时, \(\mathrm{d}z > 0,\mathrm{d} q_s < 0\),则有 \(\frac{\mathrm{d} q_s}{\mathrm{d}z} < 0\);当饱和湿空气下降时,\(\mathrm{d}z < 0,\mathrm{d} q_s > 0\),则有 \(\frac{\mathrm{d} q_s}{\mathrm{d}z} < 0\)。所以,\(\gamma_m\) 总是小于 \(\gamma_d\)。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frac{\mathrm{d} q_s}{\mathrm{d}z}\) 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所以 \(\gamma_m\) 不是常数,而是气压和温度的函数。平均而言,\(\gamma_m = 0.5 ℃/100\mathrm{m}\)。
5.7 从 T-lnP 图看干绝热线和湿绝热线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T-lnP 图是什么东西。
T-lnP 图,即温度-对数压力图,是一种在单站天气预报中使用的热力学图。其横坐标是温度( T ),以摄氏度(℃)为单位,每隔 10 ℃ 标出度数值,从图左端 -85 ℃ (188K)起向右递增,直至 40 ℃ (313K);纵坐标是气压(对数标尺),以百帕(hpa)为单位,从基准线 1000 hpa 向上递减,至 200 hpa。纵坐标可以简单理解为大气高度。注意!因为采用了对数尺度,所以纵坐标每 1 hpa 都不是等间距的。T-lnP 图反映了大气的许多热力学性质。
上图是干绝热线和湿绝热线的对比,使用了 T-lnP 图绘制。这幅图可以简单理解为:初始温度和气压相同的干空气块和湿空气块,在作上升运动时,气块内部的温度变化。干空气块上升时,温度是线性变化地下降;而湿空气上升时,温度先是非线性变化地下降,到达某处后再线性变化地下降。具体来说,湿空气经历的是如下过程:
- 湿空气从 1000 hPa 高度抬升,进行湿绝热过程,水汽凝结释放潜热;
- 由于我们视该绝热过程为假绝热过程,湿空气到达某处后已经没有水汽了,实质已变成干空气团,继续上升时会进行干绝热过程。
为什么干绝热线和湿绝热线会是这样的结果?因为干绝热递减率 \(\gamma_d = \frac{g}{C_{p, m}}\) 是一个常数,故呈一直线;而湿绝热递减率 \(\gamma_m = \gamma_d + \frac{L}{C_{p, m}} \frac{\mathrm{d} q_s}{\mathrm{d}z}\) 总是比 \(\gamma_d\) 小,所以在干绝热线的右方。而且,下部因为温度高,\(\gamma_m\) 小,上部温度低,\(\gamma_m\) 大,这样形成上陡下缓的一条曲线。到高层水汽凝结愈来愈多,空气中水汽含量便愈来愈少,\(\gamma_m\) 愈来愈和 \(\gamma_d\) 相接近,使干、湿绝热线近于平行。
至于这个图是如何画出来的?后面介绍“位温”和“假相当位温”这个概念的时候会仔细说明。本节内容先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