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DynamicObject 动态对象
dynamic是FrameWork4.0的新特性。dynamic的出现让C#具有了弱语言类型的特性。编译器在编译的时候不再对类型进行检查,编译期默认dynamic对象支持你想要的任何特性。比如,即使你对GetDynamicObject方法返回的对象一无所知,你也可以像如下那样进行代码的调用,编译器不会报错:
dynamic dynamicObject = GetDynamicObject();
Console.WriteLine(dynamicObject.Name);
Console.WriteLine(dynamicObject.SampleMethod());
dynamic与var关键字本质区别
var只能用作局部变量,不能用于字段,参数;声明的同时必须初始化;初始化时类型就已经确定了,并且不能再被赋值不能进行隐式类型转换的类型的数据。
var实际上是编译期抛给我们的“语法糖”,一旦被编译,编译期会自动匹配var 变量的实际类型,并用实际类型来替换该变量的申明,这看上去就好像我们在编码的时候是用实际类型进行申明的。
dynamic可用于类型的字段,方法参数,方法返回值,可用于泛型的类型参数等;可以赋值给或被赋值任何类型并且不需要显式的强制类型转换,因为这些是运行时执行的,这要得益于dynamic类型的动态特性。
dynamic被编译后,实际是一个object类型,只不过编译器会对dynamic类型进行特殊处理,让它在编译期间不进行任何的类型检查,而是将类型检查放到了运行期。
从visual studio的编辑器窗口就能看出来。以var声明的变量,支持“智能感知”,因为visual studion能推断出var类型的实际类型,而以dynamic声明的变量却不支持“智能感知”,因为编译器对其运行期的类型一无所知。对dynamic变量使用“智能感知”,会提示“此操作将在运行时解析”。
类型转换
Dynamic类型的实例和其他类型的实例间的转换是很简单的,开发人员能够很方便地在dyanmic和非dynamic行为间切换。任何实例都能隐式转换为dynamic类型实例,见下面的例子:
dynamic d1 = 7;
dynamic d2 = "a string";
dynamic d3 = System.DateTime.Today;
dynamic d4 = System.Diagnostics.Process.GetProcesses();
Conversely, an implicit conversion can be dynamically applied to any expression of type dynamic.
反之亦然,类型为dynamic的任何表达式也能够隐式转换为其他类型。
int i = d1;
string str = d2;
DateTime dt = d3;
System.Diagnostics.Process[] procs = d4;
方法中含有dynamic类型参数的重载问题
如果调用一个方法是传递了dynamic类型的对象,或者被调用的对象是dynamic类型的,那么重载的判断是发生在运行时而不是编译时。
动态语言运行时(dynamic language runtime DLR)动态语言运行时是.NET Framework 4 Beta 1中的一组新的API,它提供了对c#中dynamic类型的支持,也实现了像IronPython和IronRuby之类的动态程序设计语言。
dynamic 简化反射
以前我们这样使用反射:
public class DynamicSample
{
public string Name { get; set;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
DynamicSample dynamicSample = new DynamicSample(); //create instance为了简化演示,我没有使用反射
var addMethod = typeof(DynamicSample).GetMethod("Add");
int re = (int)addMethod.Invoke(dynamicSample, new object[] { 1, 2 });
现在,我们有了简化的写法:
dynamic dynamicSample2 = new DynamicSample();
int re2 = dynamicSample2.Add(1, 2);
var,dynamic,传统确定类型的效率对比
传统类型的效率 >= var动态类型 > dynamic动态类型
编译器对dynamic进行了优化,比没有经过缓存的反射效率高。
参考文章:
https://www.cnblogs.com/qiuweiguo/archive/2011/08/03/2125982.html
https://blog.csdn.net/shanyongxu/article/details/47296033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欢迎转载、使用、重新发布,但务必保留文章署名 郑子铭 (包含链接: http://www.cnblogs.com/MingsonZheng/ ),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基于本文修改后的作品务必以相同的许可发布。
如有任何疑问,请与我联系 (MingsonZheng@outlook.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