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2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2

2021-05-26

目录

第三章 探寻最佳方法之路
  一、世界之战
    倔强的拉丁文教师
    巴普洛夫和曹孟德
    假包办,真自愿
    “学”-“习”之争
    克拉申如是说
  二、涉猎终极禁区
    达克斯---布洛卡公案
    赫伯学习
    沉默是金
  三、双语迷踪
    一头两制
  四、后方法时代
第四章 理通法自明
    你是什么“学”型
    你是什么级别
  一、入门期
    先词后句
    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
    T.P.R
    三“猜”而后行
    多听、少说、不读写
  二、提高期
    教和学语言的艺术
    视觉辅助输入
    T.P.R拓展教学
    A.L.G教学(Automatic Language Growth)
    过程控制
    阶段小结
  三、增长期
    突击词汇量
    听力策略
    电影与广播
    该出口时就出口
    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
    阶段小结
  四、高级期

第三章 探寻最佳方法之路


 返回

一、世界之战

倔强的拉丁文教师

弗朗索瓦.古恩(Francois Gouin)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序列法”(Series Method),一个按照顺序发生的事情,直接从与之相关的听力和对话入手,不学语法知识,不死记硬背,坚决不要靠母语翻译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外语学习的自然法理论。

巴普洛夫和曹孟德

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因提出“条件反射”获得了诺贝尔奖。

“条件反射”:把事物显示给狗,狗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不需要条件,不是条件反射。但如果随同事物反复给一个不会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信号刺激,如铃声,经过一段时间重复刺激后,狗会逐渐只有铃声而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就分泌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称为第一信号系统。

另一类是抽象信号,即语言、文字,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就是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将直接刺激转为机体各种活动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它是将第一型号系统的单纯刺激转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词语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

曹孟德的“望梅止渴”,证明了语言的条件反射特性。

假包办,真自愿

巴普洛夫的研究称骨偶,把当时科学界对人类心理的研究引入了科学时代。语言学也作为心理学紧密相关的学科,从此开始了科学探索的历程。

行为学派的学者认为,人的南澳是个“黑箱”,无法打开研究,只能通过可观察到的外部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完全不必考虑大脑内部的结构、思想、感觉和动机等因素。

结构主义教学特点:

  1. 语言系统是有限的“结构”(structure)和“句式”(patterns)构成,学语言就是去学会和弦有限的“结构”和“句式”,然后照样子可以制造无限数量的类似结果和句式的句子
  2. 多重复,多联系 Pratice make perfect
  3. 先教语法,再考虑交流的问题

“听说法”是一个以行为学理论为背景,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框架,以听说练习为起点的“听说法”。著名的教材《英语900句》。

行为学派泰斗斯纳金(Skinner)认为,语言是人的一种习惯,也是条件反射形成的,是人通过正确的说话方式得到鼓励,说出错误语言被批评和惩罚,最后训练出正确的说话习惯。

乔姆斯基通过儿童学习语言的表现质疑了斯纳金的说法。并提出大脑中存在一个先天的“语言学习机(LAD)”和固有的“普遍语法”(UG)能力。“乔氏理论”成为了“二语习得”学派启蒙的开端。

“学”-“习”之争

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tion,简称SLA)”理论。

克拉申如是说

克拉申认为: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是语境下自然实现的;是在心理放松和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但绝不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慢;入门时会显得比较慢;说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

五个“假设”:

  1. “习得”-“学得”差异假设。“语言习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习得”是结果是下意识的隐形语言能力养成,这是实现自如流利的外语交流的最佳途径。该假设还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自然语言的能力。甚至认为,如果给与非常理想的条件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成年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
  2. 自然顺序假设。语法结构习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自然顺序假设的存在,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
  3. 检察假设。一般来说,下意识的语言习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到“监督”、“检察”或“编辑”的作用。
  4. 输入假设。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大量“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习得才可能实现。二最佳的输入条件是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输入,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才能产生习得。
  5. 情感过滤假设。情感因素齐了促进和阻碍的作用。这些因素是:1)动力 2)性格 3)情感状态。

二、涉猎终极禁区


 返回

对大脑的研究是人类探索一切奥秘最终级的领域。而语言,这个人类大脑基本功能之一,必然将随着对大脑机制的研究揭开深层的秘密。

达克斯---布洛卡公案

法国医生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发现了大脑的语言区。十几年后,德国医生魏尔尼克(Wernicke)又发现了大脑另一个主要负责听力的语言的区域,被命名为魏尔尼克区。

右手优势人的语言区几乎都在大脑左侧;即使是在左撇子的人中,也只有一小半人语言区在大脑右侧。左脑控制右半边身体,右脑控制左边边身体,所以当听不清楚是,喜欢用右耳听。

赫伯学习

什么是“赫伯学习”呢?我们的大脑里,有上千亿个脑神经细胞,被称为脑神经元。神经元和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叫做神经链接,一般是通过神经前卫的伸展来实现的。神经元和神经链接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神经网络,可以让神经讯号沿着网络传递。

从脑神经学角度讲,人的外在行为,就是神经网络接受了刺激,大脑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神经元之间的链接路径不同,联结的强弱不同,于是大脑对不同的刺激就产生不同的反应,于是大脑对不同的刺激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人类的大脑思维和智能的外在表现。语言现象正是这种表现之一。

“赫伯学习”理论的原理:神经元在一起激发,就在一起连接。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脑神经细胞在同时接受到与一个事件相关联的多种不同方式的刺激时,比如有关一个物体的“声音”和“图像”的两种信号的刺激,会促使你大脑中某个或某组“负责感知这个图像的神经细胞”和“负责感知这个图像的神经细胞”同时被激发,这种同时激发会将这两组脑神经细胞的神经纤维链接到一起。比如一个人的“音、容、笑、貌”被我们链接在一起。这种链接还会因为在此之后多次的这种关联刺激得到强化。以后再遇到形容这个事物的单词的声音,大脑中对应该事物的图像也同时会被激活,即所谓的“闻其声如见其人”也;反过来遇到该事物的图像,该对应单词的声音脑神经元也会被同时激活。

 “联结主义”在语言能力形成的方式上,关注和解释的是大脑内部机制作用和正确关联“输入”对建立正确联系的影响,而想行为学派所说的外部“训练”。“联想学习”的提法是正确的,但“重复记忆”和“反复训练”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对语言学习的研究,最终将由神经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为导向进行。神经语言学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回答以下各个问题:

  1. Where:大脑对语言的处理在哪里进行?
  2. When:大脑在进行语言处理之前和之后的情形是怎样的?
  3. Why:在大脑继续语言处理时为什么发生这些生理活动?
  4. How:语言处理的神经回路和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

沉默是金

在语言学习的初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沉默期是一个儿童学外语与成年人学外语过程非常显著的区别。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外语能力的过程中,都应该有一个相当长的成默契,一般应该是6个月~12个月。

在顺利度过沉默期后,有计划、有步骤的输出才可以开始进行。作为二语或外语隵,输出练习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复杂句和长句的输出能力上。因为“听”和“读”的输入练习,最终可以达到无障碍的完全理解能力,但‘说’和“写”的时候,一般都达不到听读的水平。

外语学习,“理解式输入”才是必要条件,而输出不是。但把输出和输入相结合,的确回事学习效果更好。输出的量与输入量相比,只占不到输入的百分之一。很多人在只有输入,没有出处情况下,仍然能培养出很高的输出能力。

沉默有利于与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倾听正确的内容,努力理解和输入,逐渐建立外语思维。也是避免语言石化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双语迷踪


 返回

“学习双语能够有效减缓大脑衰老速度”

“双语能大幅度提升大脑思维能力”

一头两制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真正意义的双语人,应该会用其中任何一种语言比较自如地进行思维。而两种不同的语言,甚至会造成双鱼人同时具有两套概念和思维结构体系。

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美国SKM癌症研究中心的fMRI实验室,对双语人士,在使用不同语言时的大脑内部活动进行扫描。从小就学双语的人,连个语种的语言区在大脑中是位于同一个区域,几乎是重叠的;二十一二岁以后才学外语并最终学会外语的人,大脑中两个语种在负责听力的魏尔尼克语言区是重叠的,但在负责说话的布洛卡语言区是分开的。

fMRI研究对外语学习的几点总结:

  1. 通过“功能核磁共振”等新技术,证实了确实村在生理上的外语学习关键期
  2. 为外语思维存在和使用提供了证据。使用外语交流必须在大脑中建立外语语言区,在使用这种语言时,该语言区就激活,二另一个语言区关闭。那么学习外语如果不能形成这个新的“外语语言区”就无法用外语思维,只能在自己的记忆中“调取”外语还是进行分析组合,没有办法达到自然、快速的运用能力,者也是哑巴英语的主要原因。
  3. 不同国家的语言,语言区的形成机理和语言区在大脑中存在的位置是一样的,不存在人种和语中在形成上的生理区别。虽然汉语(表形表意)在大脑中特殊的存储位置,但除了文字外,对于语言交流和语言思维本身,也完全符合上述实验结论。
  4. 儿童学会外语的机制是相同的,二成年后学会外语的人,外语越是流利,外语语言区越接近母语语音区,

四、后方法时代 


 返回

外语学习研究的歌名,也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人类寿险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学习,以行为学派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产生了美国的“听说法”和英国的“情景教学法”,否认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实现了第一次的革命,人类外语先学习走向了以交流为重的教学实践;

二战时美国的二语习得运动,否定了行为学的语言观,从人类认知的方向研究语言的学习。这次运动的结果,是定下了整个外语研究的世界格局。

第四章 理通法自明


 返回

你是什么“学”型

1 视觉类型

2 听觉类型

3 运动类型

你是什么级别

1 入门期 小学或初中毕业(单词基本在1000)

2 提高期 高中毕业难度(单词基本在3000)

3 增长期 大学四、六级左右的视频(单词量3000-6000)

4 高级期  六级以上(单词量6000-15000)

如果按听、说外语的能力衡量,则普遍需要把自己降一个级别。

一、入门期


 返回

作为成年人,如果从零基础开始,入门期应该是一到两个月。但英语与汉语形式上差异比其他语言大,中国学生可以拉长至三到四个月,但也不应过长。一些单词即使感觉没有完全熟练掌握,完全可以继续往下进行。学习语言的过程,被有的语言学家比喻为像是洗照片时的“显影”过程,整个图像是一点一点逐渐变清晰,而不是照片上某一部分清晰后才去显示其他部分。

先词后句

初学一个语言,先从名词入手,准确的说,应该是从名词“声音”入手,而不是词汇的字母组合。对于大部分已经开始学习英语的中国同学来说,需要集中弥补英语词汇“声音”的不足。

一开始学习英语名词,后动词。

集中学习单词还是提高听力的基础。

这个阶段,只专注单词,然后过渡到短语,不要学句子。

主要实践方式是大量使用视觉和动作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或动作”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两个使用的实践方式:看图识音和T.P.R

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

美国有个教学软件就叫做“罗塞达石碑”,设计主题就是“看图识音“,这个软件设计流程如下:

1 每次给存储四个不同画面和一个声音,大家猜测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哪个画面,就是猜,直到才对,下一批。

2 第二轮的的四个图像出现,会包含前一轮中的一两个图像。

3 该程序自动按一个科学合理的图像重复和交替次序。通过不断循环重复,你会越猜越快。加固声音和图像的联系。

这种方式在初学单词上效率非常高,单数犯了“试图用单一方法解决所有阶段问题的通病”。而且“名词图片”太少。大家在这阶段学习是,不要试图说,不要打开字母,不要想中文,最多小声重复一下就好。这样几十个小时一级就能完,不要拖,80分以上就好。强烈建议不是零基础的同学也过一遍该系统,每天一小时,两个月左右。

“看图识音”也可以通过免费课件制作系统制作,课件有SIL International开发的Vocabulary Manager,可以再www.sil.org上找到)。寻找素材(图片)是尽量简单,这样更能保持注意力。

T.P.R

“全身肢体反应”(Total Physical Response):倡导把“语言”和“肢体动作”联系在一起,让大脑不同部位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如听到“Stand Up”就站起来。建议由英语基础的同学也尝试一下T.P.R。

T.P.R典型词汇:

502 Words that Can Be Learned with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By Domain

 

三“猜”而后行

“看图识音”和“T.P.R”都是在“可理解输入”的条件下,通过“猜测”和“联系”方式来建立语言思维,而非通过“解释”和“机械记忆”,不要去“查看”正确答案,那就又返回“学习”了。

“看图”和“听音”顺序排列的三种情况:

  1.  先看到图,再听到声音。先看到实物,确认这个概念,大脑搜索这个词是否会,并做好准备听或者确认即将常出现的声音。等听到声音后,把实物和声音联系起来。
  2. 先听到声音,在看到图。先听到陌生的声音,第一反应是听不懂、没有印象或者听到过却联系不起立案,然后试图从说话者表情、语调、说话场景的线索猜测和寻找答案。等看到实物后,建立联系。
  3. 同时出现

大脑中概念和联系声音两条思路双向进行但这种方式会降低猜测,减少大脑的思维活跃程度,效果没有前两种途径好。

三种次序可以混着用,次序可按上面的1、2、3进行。

多听、少说、不读写

二、提高期


 返回

经过两三个月“图像+声音”的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了大概1000个左右的单词的“声音”和它们的含义。通过T.P.R等反射式的训练,也熟悉了一些由两三个单词构成的组合。这一期的目标如下:

  1. 听懂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逐渐听懂简单的、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按照一定规范,开始尝试“输出”简单的英语
  4. 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作为内容的扩充

另外,“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了解”而不是“学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主要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现象,以及中文和英文的不同,不需要知道语法原理。语法的正确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先学习语句的基础上,引导出对规律的内化。其实如果掌握了语句,不掌握语法也没关系。

第二阶段是四个阶段最重要的环节。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同学来说,第二阶段学习基本没经历过。一下子从入门阶段跳到了把外语当做知识去学习的阶段。

教和学语言的艺术

古恩(Gouin)认为语言的自然形成过程,即使对自然发生的序列事件的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语言概念之间,是通过关联和顺序有机结合的,而正是这一个个序列组成的个人经历,与语言的结合,才是真正语言思维形成的真正动力。

他对语言概念进行如下细分来设计教学系统:

语言按成分,分为三种类型:

  1. 客观的语言。比如“wind blows”,“wheel turns”等等
  2. 主观的语言。比如“I think”,“I want”等等。直观语言中又分为“独立性”,比如work hard, do well,和“依附型”,比如I think...,I hope...。,每种语言,有大约700个依附型的表达形式,但掌握200个就足够了
  3. 比喻和抽象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是在语言学习阶段最后形成。

按词汇的分类:

  1. 名词
  2. 动词
  3. 动词的“阶级性”划分。基本常用的动词。复杂的动词。

语言学习的方式:

每种语言大约有15个“步骤”形成的“大序列”,大序列中每个步骤可以进而划分为更细致的“小序列”,最终完成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这一过程符合“自然的逻辑”,有起始、动机、意义、过程和结果,通过因果关系连接,符合人的思维逻辑和概念认知的过程。

古恩的“序列法”(Series Method)。所谓序列,就是一个前后连续的动作为主题,洪十几个句子组成的语言任务。它以动词为核心,一次只集中使用一种人称和时态。

在课堂上,教师用简单的英语,结合肢体语言,实物和实景,按一个事件前后发展的场景顺序进行描述。

这种序列内容的选择和使用原则是这样的:

  1. 使用生活经验的情景和经验能够预测的情景
  2. 尽量使用视觉和动作替代语言解释,全过程都用“亲身经历”完成;
  3. 起始难度控制在第一遍听时有70%~80%能听懂;
  4. 注意听,不要试图说话,最多是嘴里小声重复听到的内容;
  5. 一次只学习一种时态,一项任务的十几个和几十个句子都是同一时态;
  6. 绝对禁止阅读和记笔记,但可以把过程录音以后再听。

序列法的局限性是不太适合学习含有抽象词汇的内容。对于不懂的关键词汇课先用母语翻译帮助理解,再在序列中进行外语思维的培养和学习使用。

视觉辅助输入

带有大量视觉辅助功能的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omputer-Aide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A.L.L),是比较理想的外语学习手段。

多媒体教程可以将各种动作、场景在制作教程是拍摄好,不用老师在课堂上去亲自做。

多媒体教程注意点:

  1. 学习外语用的语言场景,最理想的并不是动态的录像,而是静止的画面。如果用动态的画面,注意力会过多的注意在画面的运动上,降低对听觉的依赖,这样对二斗的刺激程度不够强。让场景的演示变成了一页一页的“连环画”式的固定场景的照片。
  2. 画面要求简单,信息尽量少,像素要低。
  3. 语言场景的故事情节应该是连续的。
  4. 根据情况,有的场景声音要优先于画面,有的晚于,有的同时。
  5. 难度非常缓慢的逐渐加大。每个小段落完成后,需要有简单的总结、回访、和小测试。回访的方式最好是将刚听过的内容稍变个形式重复出现。另外测试成绩最好是80分万岁。
  6. 如果有联系说的部分,要先听会才能说,对说的内容严格限定,一定是刚听过学过的内容,而且说的量最多只有听的十分之一。这种说的练习绝对不能自由交谈
  7. 使用多种非标准音和标准发音对比的发音纠正系统。
  8. 一般不要在第一次听的时候打开字母,中间重复听可以看下英文字幕偶确认、辅助理解,听最后一遍再次关掉字幕。

 T.P.R拓展教学

T.P.R-O(T.P.R with Objects)

大家在桌子上放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听与这些物品相关联的动作和行为等的简单描述。

T.P.R-P(T.P.R with Pictures)

对一些照片或画面中的物品、人物、动作、情景等进行描述。这一方式有些像“看图听音”的进一步扩展。

T.P.R-S(T.P.R with Stories)

通过动作和道具表演一个简单的小故事,关键点是要生动和有趣。也可以让学生书序故事内容以帮助理解,然后在开始表演。

A.L.G教学(Automatic Language Growth)

基本特点:

  1. 教学只使用目标语言,不翻译,不讲语法知识;
  2. 上课形式是由两个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肢体语言,道具等“表演”他们的对话内容,学生在下面观摩和听
  3. 在学生开始学外语前半年左右的时间里,学生只专心听外语,严格禁止学生“说”外语

A.L.G教学方式,很大程度类似序列法和直接法。但A.L.G与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A.L.G对沉默期的要求非常严格。

A.L.G教学特色内容:

  1. 描述操控物品:拜访彩色木块,网同理加水,使用杯子,勺子等
  2. 描述生活起居:起床,做早饭,洗澡
  3. 演示使用过程:使用电脑,做科学实验,表演魔术等
  4. 描述运动活动:体育、比赛、练习、跳舞等
  5. 介绍学生的信息:老生介绍学生等
  6. 描述物品:学生自己带物品来课堂,老师来描述这些物品
  7. 图画和地图
  8. 扮演角色
  9. 讲故事会
  10. 说公共信息:公共汽车路线、天气、实事报到
  11. 谈风俗民情

过程控制

输入过程控制

成年人的外语学习中,对词汇的关注远大于对语法形式的关注。对高含义价值的语法形式的关注远大于低含义价值的语法形式的关注。对句子含义贡献很小的语法形式很容易忽略,这时,需要先进行控制“输入的过程”,即在理解式输入的基础上,需要有意识的关注输入的“形式”,把“含义”和“形式”进行有机结合。

对输入控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策略,教学中可以随时随地、不分次序地按照这些策略执行:

  1. 结构化输入。要提高输入形式的“内容”和“含义”倾向,比如限制时间词汇的使用,使用时态表述时间特点等。
  2. 一次只集中教授一种“形式”;先句子,后段落;
  3. 要严格控制学生的输出,禁止随意使用外语交流;
  4. 学习的中心是“含义”,随时让“形式”为“含义”服务;
  5. 对同一内容进行听力和阅读的同时输入,是阅读帮助弥补听力中的“缺失”
  6. 对于形式设计,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语法形式的“词汇化”,采用带有语法形式的相关词汇搭配一起输入,把单词的思维和语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语法的“词汇化”。比如:I am, You are, He is, She is.. 特别是动词 I like,he likes, do you like, does he like, I think she likes, she said she liked等放在一起输入。果果熟悉输入中“几率高的组合”来建立语法能力。而不是背诵“固定搭配”,是按“统计几率”实现输入。

输出过程

输出过程的控制,跟输入过程的机制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中,“控制”的手段更为重要。开始学习说外语,绝对不可以随意的乱说,而是严格按照输出的内容范围,又准备、有样板、有正确反馈地进行系统的输出练习。外语输出练习的关键点之一,就是必须在知道要说的内容和具体形式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练习,否则只是自己“创造”了一些错误的外语输出,而没有进步的机制。

怎么能控制说的内容和形式?

首先是针对刚输入过的内容,有依据的进行输出模仿;

然后在严格的内容控制和比对条件下进行输出练习;

最后在有局限的内容范围内,相对自由的进行输出尝试。

这张方法非常想学习书法时的三个步骤:第一步要“描红模子”,第二部进行“临摹”,第三步才是“自由书写”。前两部是最重要控制手段,第一步描“红模子”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跟读和重复刚听过的内容;第二步“临摹”的方式之一,先尝试自己说出这句话,在播放原生进行比对,或者在一些特定提示(如关键字)的帮助下进行尝试,自己所说的和原文的不同。美国的外语教学专家Jonathan Brody,多年来研究和开发了一个为初学者联系“说”英语的智能体系“跟我说”(Speak to Me)。该体系的核心是一个智能的“描红模子”和“临摹”式的人际对话的练习模块。计算机会根据你说出的英语,自动选择新场景进行反馈和引导对话的发展,有限的让你选择回答内容,然后通过语音和别判断你的回答进行准确度评估。另外还有一文字交流的智能模块,使用者可以完全自由地和人工智能人进行英语文字交谈。

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的学习,很多同学用6个月左右的时间可以完成。介绍了符合这阶段外语学习特点的Series Method,C.A.L.L,拓展T.P.R和A.L.G等方式。总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听力学习,建立必要的外语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提供适当的“可理解性输入”。这个阶段的听力训练,尽量要戴耳机进行。不要急着开始说,也不要开始读和写。这一阶段对输入和输出过程控制十分重要,目的是让我们的大脑开始注意形式,过渡到逐渐适应形式,最后做到正确使用语言找那个的语法形式。

 三、增长期


 返回

这一时期,重点还是听力,但这是需要增加阅读,可以认为阅读的目的还是帮助提高听力和对听力输入的补充。这个阶段可以对说英语解禁,初期开始少量有针对性地说英语,后期可以大量说英语。这个阶段,个体差异比较大,每个人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最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策略。

突击词汇量

用词根法背英语。10000个单词100小时搞定。

词根记忆的原则和方式:

  1. 英语单词中,80%以上的由词根构成,而且刚好是现在不会的复杂词(2000个基础词)。越简单越不用词根。
  2. 同一词根使用的单词在几个到几十个之间
  3. 常用英文词根就几百个,大家只需要掌握250个就可以了,其中100个大家大家已经认识了。
  4. 每天不要贪多,用30分钟能记100个,再用10分钟稍微看下昨天的,三个月一到,10000个单词拿下,总工才花60小时。
  5. 在背单词的几个月里,最好同时看英文小说。在阅读中看到刚背过的单词,效果会更好。

听力策略

开始出现许多抽象词汇,仅仅通过图像和动作,已经不能完全体现这些内容的具体含义,这时解决听力的问题必然要靠多种策略。遇到听力困难,已经不能简单用“不熟”或“单词不会”来概括了,原因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内部声音库和声音辨别的问题。
  2. 解析过程。单个单词可以听懂,但听句子时,需要听到的几个单词的组合进行解析,解析过程出现了困难。原来主要通过视觉铺筑帮助解析的,现在可能需要其他方式帮助理解。
  3. 文化知识库。因为母语的文化和知识背景不同而对理解产生的困难。这里指的是表达方式的差异。比如“You've lost me.”不能用字面翻译听成“你丢了我”。
  4. 克服头脑中的“母语翻译”

在“可理解性输入i+1”的原则下,听力策略:

  1. 先“从上至下”的听力处理。从上至下的方式,是在听前对整段语言的背景、大致内容先做了解,这样有助于听者多全文的理解,而不知于“迷失”,同时可以根据听懂的部分,去“预测”其他不熟悉部分的意思。
  2. 再“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先针对单个词的声音辨识,再对单词组合解析,最后在对整个句子进行理解。自下而上对语言清晰度、背景环境噪音、语音等要求比较苛刻。
  3. 窄题材输入。

电影与广播

注意:

  1. 动作片好过情景喜剧
  2. 新片好过传统经典片
  3. 英文动画片语言并不简单

一些经验:

  1. 熟悉素材。提前熟悉影片背景声音甚至对话内容。这样做法主要是在帮助听力理解,不是在学阅读。
  2. 深度听力。对一部电影要进行深度学习,所以最好是同一个电影看几遍。
  3. 跟读。看电影是如果能把自己融入剧情的发展,随故事中的角色跟读和模仿剧中台词,是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非常有效的训练手段。

该出口时就出口

到了高级阶段,多开口说外语则是必须的。到了高级阶段,单纯靠听力和阅读,就很难再大幅度提高外语的水平了。在英语环境中,特别是英语工作环境中会比较理想。

对话和交流,会迫使我们精神高度集中,思考需要使用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这个时期使用外语交流时,听不懂的部分相对比较少,交流过程中也不会再为听不懂而紧张,所以这时我们有田间集中精力去关注对方就一个活动所使用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也有精力有意思地模仿类似的形式。

说英语一些经验点:

  1. 尽量使用“长句”表达,特别是要避免使用yes,no,ok这样的短句,尽量保持句子的完整。
  2. 对刚进行过的外语交流进行回顾和复习。
  3. 有意识地对交流中对方使用的方式进行模仿和重复。
  4. 争取利用演讲机会提高正是场合的表达能力。
  5. 高级阶段一一般生活中的语言交流,已经对继续提高水平没有太大帮助了。相对来说,开会和上午谈判的语言可能难度比较适合。可以在谈判中可能会用到的特殊短语和词汇进行准备,再到谈判中国实际应用。

化整为零与化零为整

“词汇块”:把一些词汇的固定组合,以“词汇块”的形式存储在大脑中。应用是,可以将这种本事带有语法成分,或者带有内容成分的词汇组合“整块”的使用,而不是把所有的词汇完全分散的新式存储,在使用时进行“临时组合”。

在学术领域中,上面这种“词汇块”提法,很难界定其词汇组合的性质,比如到底是词组,固定搭配,还是习惯用法等等。“统计语法”已经覆盖了“词汇块”的说法。但从实践上来说,“词汇块”是一种好的教学和学习方式。

与“词汇块”相对应的,是乔姆斯的“整段”的概念。他认为在使用英文长句子是,很多“从句”实际上被当做一个“整段”的单词概念在句子结构中使用的。

阶段小结

第三阶段完成就可以达到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在英文环境中工作和学习没有太大困难。这个阶段安排初期突破单词量,中期重点是听力和阅读,后期突击说的英语的能力,按照这种次序学习效率比较高。

四、高级期


 返回

一般在第三阶段花了多少时间,自己都说不清楚,而且大家也不可能都是一样的。不高效率再高至少也得有一年多吧,平均每天一小时。每周不要少于5个小时。第一个阶段用3个月,第二个用6个月,第三阶段一年多,大约两年时间 多时间,就可以进入高级期。

采用成功的学习策略,能够达到第三阶段结束的水平,可以说达到了接近母语70%的程度,总工需要1000个小时左右。当然在网签继续努力,要达到母语90%的程度,则需要2000小时以上的学习。

 

posted @ 2021-05-27 22:57  明-Ming  阅读(86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