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1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读书笔记1

2021-05-24

目录

第一章 爱之愈深、误之俞切
  一、标准发音
    嘴不教,耳之过
    听不严,谁之惰
    矫正须过正
  二、外语环境
  三、谁被歧视
  四、言早必失
    中介易改,石化难移
    知错不改,善莫大焉
第二章 我思故我“说”
  一、十聋九哑
    不知所云
    词不达意
    听而不闻
    确而不定
  二、外语思维
    心理学界的“保尔”
    “MIF”是什么
    “猫头鹰”网络
    “思”可而止
  三、谈单词
    存储方式
    数量不少,常用不多
    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
  四、讲语法
    有法难依
    拉森-弗里曼次序
    语法的含义价值
    建立语法网络
    莫知其所然
  五、论记忆
    四十而不惑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不一样的记忆
  六、说文解字
    自然拼读PK整体语言
    浴缸效应

 

第一章 爱之愈深、误之俞切


  返回

错误的认识

1 要有外语环境、最好是能出国,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不久就会说好外语了
2 要尽早多开口说外语、最好能有机会跟外国人交流
3 最好有人能够不断纠正我说外语时出现的错误
4 外语不好主要是单词量不够;但背单词太难了
5 要学习语法知识;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学习外语就要多背诵,学习主要靠记忆力
7 想要纠正发音,一定要听和模仿标准的、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不会连读,影响了听说能力,所以要联系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不断的重复练习,Practice make perfect
10 以前我们学的外语是外国人现在都不用的过时英语或书面语,我要学口语

一、标准发音


 返回 

嘴不教,耳之过

耳朵决定了发音的准确性。“听”的准决定“说”的准。

听不严,谁之惰

日本在美国的移民,听的是标准发音,为什么听不准?成年人很难准确分辨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音范围内的新发音。Patricia Kuhl博士成人在学习外语是,在听到外语发音后,大脑寿险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寻找对应发音的现象,称之为“感知磁石效应”。她进一步解释了出现这个现象的内部原因是大脑中建立了“声音概念神经图”。比如,成年日本人大脑中反应"L"音和"R"音的神经元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听到"L"或"R"音后,激活的都是同一处的神经元,于是大脑对这两个不同发音的反应为“听到的是同一个音”而无法分辨。

矫正须过正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纠正成年人的外语发音,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陈年人的听音准确度和分辨能力,更深层次的说是需要在大脑中建立接受新的外语发音的对应脑神经,把他们原来听起来和母语想混的音区分开。

通过对某一陌生外语发音相近的功能过度发音进行极端化的对比分辨练习,就会提高听音准确度。在实践中,最好是找到英语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而不是母语是英语的老外,因为只有中国同学知道发音跟哪个母语相近,能指出你错在哪儿了。如果没有这样的中国同学,可以听非标准音来增加对口音“偏差”的敏感度。

二、外语环境


 返回 

“无效的输入”,或称为“无效的声音”对英语提高没有帮助。

三、谁被歧视


 返回 

儿童在新语言环境中掌握新语言的速度比一般陈年人快5到10倍(成年人掌握外语年人数=年龄/6)。Why?

四、言早必失


 返回 

当外语学习者在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很低的时候,过早地,积极地在自然外语环境中跟native speaker去交流,会扼杀了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反而造成语言水平难以提高。当自己的英语能力还很低,但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尝试用简单的,自创的,东拼西凑出来低水平中介语(interlanguage)进行交流,一旦习惯了,英语能力就会被固话在一个低水平上,不再进步。这是语言雪中典型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

中介易改,石化难移

一旦形成石化后,再长时间和再多的联系都不起作用了。

通过练习会使技能越练越熟越做越正确。但外语不能简单的认为是一项技能,而且在练习技能时,大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在外语学习上,反复练习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主要就是处在对这个“准确标准的”认识上。外语说错了,最主要原因是我们不知道正确的该怎么说,反之如果知道某一句外语该如何正确的表达,其实我们基本上就已经能够正确的说了,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练习才能说出来。

知错不改,善莫大焉

多年来各种研究已清楚地表明,“纠正错误”的做法多改正语言中的错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真正减少错误考的是多输入正确的形式。

第二章 我思故我“说”


  返回 

一、十聋九哑

是聋造成了哑,所以哑巴英语基本问题首先是听力的问题。

不知所云

听力障碍的首要原因,是头脑中使用母语翻译。

用母语翻译,在单词和语法都会情况下的听力障碍:

  • 长句处理不了。Miller发现大脑瞬间记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一般为7个字节的长度。三个英文和三个中文翻译就已经是6个了,很难再增加字符数量
  • 速度跟不上。Jean Aitchison说英语的速度是每秒6个音节,一般平均说3个单词以上。大脑对每个单词的识别速度需要效应200毫秒才可能听懂

词不达意

“听”有困难,“说”就更纠结了。

大部分中国学生遵循下面的步骤:

  1. 第一步,搜索单词;
  2. 第二步,选择单词
  3. 第三步,造句

“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在美国又称为“普鲁士教学法”,它的特点是这样的:

  1. 主要目的是阅读而非交流
  2. 分析和记忆外语的语法结构和各种用法翻译外语句子
  3. 背诵外语和母语对应翻译的双语单词表;
  4. 学生的母语是教学中使用的媒介,外语句式是教学的核心

长期使用“语法-翻译法”学习外语的结果是,学了很多外语知识却无法建立英语思维,哑巴英语自然成了无法医治的“顽疾”。

 从上面的得知通过翻译的方式来听说懂句子是不可行的。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背诵英语句子,不思考语法规则,英语就能脱口而出?有,学会英语思维。

不能实现听到英语时自然的语言思维,也不能做到随着交流进行自动“确认”已经听到的词汇,和“预测”即将听到的词汇,所以无法实现正常速度的自然交流。

听而不闻

Steven Pinker说:“所谓听清楚整个句子,其实是个幻觉。”。我们对于听到的母语句子,因为是我们从小就熟悉的声音,同事大脑中存储了很多声音内容,所以大脑让我们认为能够“清楚”地听到每一句话,其实是听到声音在大脑中“构造”出大部分信息内容,给了我们一个听清楚的幻觉。所以真正用耳朵获得的新信息只占一个部分,二其他部分都是大脑根据者一小部分信息,结合以前的听音经历“构造”出来的。

另外,听到一句话的时候,大脑并不能马上“辨认”出到底听到的是哪个词或那几个词。实际上听到这些声音后,大脑迅速下意识做出一系列“猜测”。这些“猜测”的依据是听到的声音与哪个词的发音近似度高,在当前场景下哪个词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前后文的关联这时最可鞥出现的是哪个词等等。大脑根据这些可能性,预先在大脑中锁定了几个“高度备选”的对象。随着接下来第二、三、四个单词的出现,逐渐“确认”刚才究竟听到的是哪个词或那些词。这个过程是几分之一秒内自动实现的。所以在听语言的时候,只有当一定程度的“整体”出现后,我们才能猜测成功,而不是听到一个字就“听清楚”和“理解”一个字。

有了上下文,你的大脑就会猜测下面会说什么。这种状态会减少“备选”对象,提高理解的速度和准确度。

另外,在听外语是时,如果噪音太大,或外语口语较重,说话音量小,或速度开,听力苦难会显著增加。早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应为我们对外语"模糊处理”能力有限。有了英语思维,在“猜测”和“确认”情况下,大脑会自动屏蔽到不想听的噪音。

确而不定

听力理解的过程并不是“辨别、分析和解释”,而是大脑对听到的声音进行“构建”后确定和还原其含义。也就是说,不是“拆解”分析部分得出整体,而是先“搭建”出整体来才能确认局部

举例:

“And he crashed his car outside his house.”  

 

 前面的And he crashed发音会被有是三个备选项“And he crashed”,“Andy crashed”,“And Dick rashed”。接下来的“[hiskar]”只有一个备选项his car,这样可以吧前面的“And Dick rashed”排除掉。剩下的两个选项,可以通过语调和上下文排除。

 

 二、外语思维


  返回

 “用语言做载体的思维”这一层面,包括默想,用语言声音思考和自言自语。用语言的声音思维(think out loud),不但被大家明确意识到,同时可以在语言交流的的现象中观察到。

心理学界的“保尔”

维果茨基

“内语”一般指声音和图像组合的思维,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的对话。外语的“内语思维”的思维频度,跟外语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然而到了非常高的外语水平是,内语的使用反而会减少,这可能跟高水平外语使用者已很少对内语有关。内语练习能够帮助“内化”外语能力。儿童先是话大量时间跟自己说话,然后逐渐转成不用出声的“内语”。

“MIF”是什么

索绪尔精确的概括了语言的精髓:“语言符号本质上市语言使用者头脑中某‘声音’与该声音所代表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声音”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多维度的,立体的,多方面的,其中最基础的一种新式是形象思维(声音和图像的联系)。

“猫头鹰”网络

 当你听到“猫头鹰”这个词的时候,你的大脑在干些什么事?

首先要能听清楚这个词

接下来用这个确认了的声音寻找在那脑中存储的对应词汇的位置。大脑中很多词汇都是按照“归类”存储的,但同一词可能属于好多不同的分类,所以可能在不同分区中存有同一个词,但最熟悉和最常用的分类是被到哪哦最先激活。接下来是该词汇的外延,应用等紧密的相关一个或区域,以及常在一起使用的相关词汇又被激活。

  1. 寻找分类。
  2. 显示图像
  3. 其他特性
  4. 社会化联想
  5. 文字

对于成年人学习外语,因为我们已经用母语建立了概念,所以很容易倾向于把一个外语词汇翻译成母语,然后使用母语词汇去寻找周边概念。所以我们要做到是在直接建立外语词汇本身与思维概念直接连接的同时,还要把相关的“外语词汇”及其概念与这个词汇联系起来。这个过程是通过对科学的“合理的输入”的不断接触而逐渐建立的,无法通过理性的知识学习来实现。

“思”可而止

成年人学习外语,对外语思维的要求,与儿童有所不同。儿童学外语最终可以做到完全外语思维,成年人无论是开始阶段还是最终的高级阶段,都无法做到完全的外语思维,也不能绝对要求做到完全外语思维。

对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和句子,要求尽量都使用外语思维,否则无法实现流利的听说交流和正常阅读。但对于低频率使用的,大约只占到交流中10%内容的抽象词汇和特殊用法部分,则不必强要做到外语思维。

在阅读和写作是,准确的方法也应该是使用外语思维。指示在阅读中的一些思考或写作的前期构思时,才可以使用一定的母语思维,这样做,可能对文章更深入的理解。

Cohen的研究表明,在熟悉的领域,用获得该领域时的语言进行思维。

三、谈单词


  返回

单词学习注意点:

  1. 首先我们已经明白对单词翻译的依赖哑巴英语的主要原因,所以知道一个英语单词的中文解释虽然对阅读有一点帮助(阅读速度慢的问题先不谈),但并不能解决哑巴英语的问题,也无助于语言的应用。
  2. 尽管优点单词有几个意思,请一次就学一个意思。
  3. 知道读音很重要,但如何拼写不用那个死机,拼写规律从读音来的。
  4. 知道词性固然好,不知道也没那么恐怖,在应用中自然就掌握了。甚至完全可以不知道词性,只会使用就好了。
  5. 背单词本身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而且是拼写越长的越好背。

存储方式

如果听到“bird”这个英文单词的“声音”,我们的大脑能够马上反映出该声音对应的“实物概念”的“图像、声音、味道、特性、相关事物”等对维度整体感觉,并达到上面所述的立体激发状态,就算真正“会了这个单词”。所以要学一个英语单词,核心就是要实现存储它的同时,建立这个词在大脑中的“多维神经网络”,或者说利用现有相关概念的多维网络,把这个词存储到它应该存放的位置。要让这个词的各种各种“相关特性和联系”在学习这个词汇过程中,不对加强。

脑神经研究发现,每个单词在大脑中的存储,都是一个立体的脑神经网络单元,这个神经网络单元,正是把这个单词的“发音”,域上述这个单词的各种属性通过一个神经网络链接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相连的神经网络单元。

比如2004年Hauk通过核磁共振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人脑中有关身体动作的语言,是跟控制该动作的大脑神经元直接相连或相互重合的。这些都说明学习表示动作的词汇,是应该一遍做这个动作,一边学习的。

 

图2-9 山羊和绵羊的 立体网络模型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对这个单词的理解的立体概念,在大脑中什么位置存放和如何存放,要比是否存放了重要的多。“次到用时方恨少”主要问题是该外语单词在大脑中的输入、存储和链接方式上。

数量不少,常用不多

Nation博士对于单词的总结,在一本30000总单词量的英文小说里,单词量和使用频率直接的关系如下:

  • 2000个最高频使用的单词,使用频率为90%;
  • 5000个次高频单词(含前面2000个),使用频率为98%;
  • 7000个普通高频单词(含前面5000个),使用频率为99%
  • 再往上增加的单词数量,即在7000到30000之间,出现频率都在最后1%以内。

要求不同

  • 第一层,最基本的200个单词,和这些词的组合。建立英语思维思维。
  • 第二层,2000个单词。West博士称之为“通用词汇表”。建立我们的立体思维。对于这些词的词组,最好放在句子中理解。
  • 第三层,5000单词。这5000单词,也一定要建立单词的“声音思维”。这些单词大都是具像的,抽象的单词比例较小。可以用实物、图像和动作表示。
  • 第三层,5000以上的单词,数量众多,使用频率低,单词瓶邪一般比较长。这部分可先背诵,再在实践中去发现和了解真实应用的方式,再做真正的掌握,回事个比较快捷的途径。

知难行易与知易行难

英语单词的特点是,越是难的单词越容易记。2000基本单词一闪的单词,拼写一般开始变长,然而这些增加的字母是右归路的,一般由两个,最多三个部分构成。比如international是由前缀inter、词根nation、后缀al。

大部分同学背这样组合成的10000个单词,只要100个小时左右。如果每天一小时,每天100个,三个月就完事了。但坚持下来的很少,坚持做一个事情,前21天是最难的。如果能在前21田中,养成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的习惯,3个月就很容易坚持了。

常用的词是不规则的,不常用的词是有规则的。不好找规律的词,因为简单和常用,才被保留至今,否则就“被规则”了。在拼写和读音上都有这样的规律。

四、讲语法


  返回

有法难依

学会了英语语法知识,能在说中使用吗?很难实现!速度和正确性都不行。

拉森-弗里曼次序

语法的自然先后次序

  1. 进行时
  2. in
  3. on
  4. 复数
  5. 不规则动词中的过去式
  6. 所有格's
  7. is, am, are
  8. 冠词
  9. 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开始出现-ed
  10. 规则第三人称单数-s
  11. 不规则第三人称单数-es

成年人,无论在课堂先学习那条语法知识或者根本不学语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对英语语法的掌握和的语法应用能力的形成顺序,和上面这个儿童自然掌握的语法的次序是很相似的。

语法的含义价值

在接触英语时,寿险关注的是句子的含义而非句子结构,所以造成我们很难通过交流去掌握句子的正确的语法结构。

语法结构特性对含义共享较大,忽略这些特性会对整个句子含义的理解产生困难和偏差,比如现在进行时-ing,忽略它就完全不知道句子表达的时间状态,所以它的“含义价值”高。

“含义价值”高的语法会最先学会。而“含义价值低”的语法形式容易被忽略,即使这些形式长期反复出现,也不容易被关注和洗手,所以这些形式即使我们在理论上都明白,在实际中也很难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只有在英语能力提高很多后,当有剩余精力去关注他们的时候,才有可能去尝试学习和使用。

同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外语流利程度低的人在阅读外语是,有个明显特点:目光在含义价值低的词汇上停留时间明显过长,造成阅读缓慢。这一现象的解释就是:外语能力低的人,在阅读中无法“预测”句子中接下来可能出现的语法形式,所以没有办法忽略和果果这些没有含义价值“累赘”。

建立语法网络

在神经语言学家看来,单词和语法在大脑中联结建立的机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图2-11上方对该词含义的链接,包括了眼睛运动,注意力集中,图像进入眼帘等概念;左边是看到的对象,比如照片,电视,足球比赛等;其他是相关的语法或者是用法的链接,比如与这个单词一起使用的介词的用法;邮编是他的时态变化形式。只有形成这样的网络,这个单词和它的语法应用才能成为自然语言应用的一个部分。单词和它的语法应用本事是紧密相连的。在学语法规律过程中,应该是从这种语法现象的“正确的单词之间的搭配”入手,建立正确的链接。

“统计语法”理论认为,儿童在初学语言时,大脑是根据听到句子中在一起出现的词汇几率高低,来逐渐掌握他们的搭配方式,从而掌握语言的语法能力的。这种说法对联结主义语法模型是一种非常好的补充。

前面“联结主义”的语法解释,尽管理论上非常合理,但对许多具体问题的解释上,显得有些单薄。比如句子的复杂和多变性造成词汇组合排列无穷多,链接的顺序是如何实现的?但对于我们函待解决的2000个单词内的词汇和语法的大脑神经网络的简历,是及其有用的。

关于复杂语法问题,乔姆斯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和“联结主义”的语法模型各有其千秋。

莫知其所然

关于教学中对所谓语法知识的总结和介绍,在下面三个特定阶段比较有用,使用方法是关键:

  1. 第一阶段,从零开始入门了的同学,在入门阶段后期,了解一定语法还是有一点用处,但对语法的了解,做到“只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就好。重点介绍一下英文的语法结构,以及其和中文语法的不同之处。
  2. 第二阶段,实在接触处和学习了相当量的外语后,有了一定的听力和阅读基础,在准备学习说和写作前。这是我们已经字节或不自觉的总结除了相当多的语法规律,且这些规律是内化的。对尚未实现内化的语法,适当的关注,原则还是“只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这种关注“通过指出语法形式”来提高对这些结构的注意力,是输入中对“语言结构的内化处理过程”,而非“语法知识学习”。
  3. 第三阶段,是所谓“语法学习”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学习正规的英文写作。核心是“避免歧义”。比如前后不对称、指代不清、语义重复和逻辑矛盾。

五、论记忆


  返回

记忆,大多是30岁~50岁最好。

四十而不惑

加州大学研究发现,人的短期记忆45岁最好,然后才缓慢下降。有关学习知识的长期记忆力,最高峰是35~50岁之间,到75岁前都没有明显衰退的想象。老年组出现“健忘”表现的不但不多,而且都不直接和年龄有关,主要是和身体健康状态有关。

研究表明,几岁的小孩的学习能力、理解力,特别是记忆力,都比成年人差很远。

慢就是快,少就是多

不一样的记忆

短期记忆或叫做工作记忆,是大脑用来临时存放信息,对介绍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的地方。相当于计算机的“内存”,处理速度快但容量有限。短期记忆的容量只有7个字符,听到的声音只能处处4秒钟。

长期记忆相当于计算机的“硬盘”,容量大但存储比内存慢。长期记忆按功能分三中:

  • 陈述性记忆,主要记忆描述性的知识信息(What),对这种记忆信息的使用,是需要有意识地“回忆”;
  • 程序性记忆,主要来存储学会的如何做某事的“能力”(How),比如计算能力、骑车能力、语言能力等,这些能力在使用时不需要有意识的思考和“回忆”就能做到;
  • 经历性记忆,主要用于存储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和经历。

陈述性记忆,“记住”知识,其记忆过程和方式符合艾宾浩斯曲线。它的记忆区的位置和主管“能力”的程序区位置不同。这种程序记忆的形成,不是通过单纯“学习”和“背诵”实现的,而是通过其他特定条件和实现过程,“下意识”掌握的。

六、说文解字


  返回

语言教育专家Pimsleur,对文字阅读描述是这样的:阅读的定义是‘按说出的语言的声音规律进行凸显材料的解码,二该语言的声音在阅读开始前就应该已经掌握了’。

文字和声音的关系。全世界大部分语言的文字,都是通过字母符号来“代表声音”的,或说是“表音的”。(目前世界上可能只剩下汉字hi“表形表意”的),所以外国小孩并不是学习“认字”,而是在发音的基础上学“单词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的规律”

自然拼读PK整体语言

英语国家对阅读文字和拼写文字教学系统,主要有两大派别。中国没有出现英文“失读症”的。

浴缸效应

 

 这都能看懂。这是用“自然拼读法”拼读呢还是“整体语言法”在辨形呢?其实英文阅读,“读音”和“辨形”是一起使用的。在阅读时,我们下意识对整个单词进行“成块切割”;其次,我们对文字中每个字母的敏感程度不同,一般对字首和字尾位置的字母敏感度高,只要一个单词首尾字母正确,中间字母随意调换,我们也能辨认出来。

要做到自然流畅的识别英文字,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这些单词的“发音”都已清晰的在大脑中形成了,然后才能通过各种认知手段去识别文字。一般对于不熟悉的字更依赖于“拼读”,熟悉的更依赖于“辨形”。

 

 

 

 

  

posted @ 2021-05-27 22:20  明-Ming  阅读(66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