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之小得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本人于2020年3月23日购于当当网。本人一直以来以“拒做枵腹之人”予自律,故闲暇无事时,拿出书来翻阅几页,消遣时日。由于鄙人腹笥瘠薄,刚开始阅读时,稍感力不从心。主要原因有对古代的很多表达不熟悉、有很多生僻词语等,读着读着就得翻阅资料予以解之。虽谈不上“文辞古奥,诘屈聱牙”,但势必就会影响到阅读的快感。总之,还得不断自我充电,效仿古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啊!

  对于刚刚在确定拙文标题之时,思索再三。原本写的是“读《儒林外史》有感”,总感觉不妥,不敢枉谈有何感想。只能是如实写下自己读完后的一点收获吧。故改之。

  他们总说:“人的心是偏的,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下作者。这样你才能更加客观的去了解书中的内容,不至于被作者带‘跑偏’。”关于《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书中做了简单介绍。吴敬梓,生于公元1701年,卒于公元1754年,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生活于“康乾盛世”时期。23岁时,考取秀才,其后科场不顺,并经历了近亲掠夺祖产事件,目睹了官场的残酷斗争。33岁时移居南京,对热衷功名者嗤之以鼻。35岁时,决定放弃科考,开始创作《儒林外史》。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读书背景和原著作者的相关简介。下面就来谈谈鄙人的一点点所得吧。

  首先,对古人的社交礼仪较之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譬如互相拜访,必先写拜帖(称呼亦更讲究)。见面相互作揖,请坐亦有规矩,时刻清楚自己的位置,绝不僭越。现代人看了,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些繁文缛节还是简单点好,经常会喊口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我想问:“何为精华,何为糟粕?”这其中的定义又如何去界定呢?这个应该是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吧!大家在放眼一下,眼下的社会。特别是对于有些年轻一代,对长辈的称呼直呼为“你”,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糟粕”是去不得的。

  其次,学习了很多“生僻”词汇(作者注:加上引号,只因自己胸无点墨,读者朋友勿笑之)、名句及典故等。下面我皆举一例:

    词汇篇:乜乜斜斜,拼音是niè niè xié xié,朦朦胧胧、昏昏沉沉。又形容人装痴作呆,犹言眉来眼去;

    名句篇: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

    典故篇:成连先生刺船海上。文中杜慎卿道:“小弟得会先生,也如成连先生刺船海上,令我移情。”

  再次,书中有很多话语,更偏向鄙人(湖北恩施人氏)地方的方言,让我甚是欣喜(终于知道了之前一直说的,现对应了文字)。例如:我们会把一种穿鞋,脚后跟没有穿上,叫“靸(sǎ)起”。我们会把睡眼朦胧的状态,叫“梦梦铳铳(chòng)”。我们会把有一种人,叫“腌(ā)臜(za)人”等。

  最后,本书刻画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种种荒诞与虚伪行为,贬抑与讽刺了假儒士和假名士,批判了当时败坏的世俗风气。联想到现在大家对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趋之若鹜。说明我们现在还是权贵的社会,对于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来说,这是我们的悲哀。(此观点借鉴于戴建业教授,深表同感,故写之。)

  以上就是我对本书读后的一点小得,奸不厮瞒,俏不厮欺,盲瞽之言,不知所云。

 

posted @ 2020-11-26 18:50  Michael--chen  阅读(50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