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升降算符的一些理解【科普向】
不知道为什么作业第八题会有这玩意T^T,我做了好久没做出来,然后去看了一篇知乎blog:https://zhuanlan.zhihu.com/p/347519537
这篇讲得听不错的,但是感觉还是有点难以看懂,所以我们重新推一遍。
定义
假设我们手里有一个算符(一个本征函数)\(\hat{Q}\),同时我们还能找到一对算符\(\hat{Q_+},\hat{Q_-}\),这对算符和\(\hat{Q}\)不对易,不对易还不够,他们还非常巧合的就是他们和\(\hat{Q}\)的对易关系满足\([\hat{Q},\hat{Q_\pm}]=\pm \alpha\hat{Q_\pm}\)(如果你还记得第三章的话,应该知道这个是\(\hat{Q}\hat{Q_\pm}-\hat{Q_\pm}\hat{Q}\)),那就可以叫这对算符为\(\hat{Q}\)的升降算符。
作用
升降算符有什么用呢?我们首先假设\(\hat{Q}\)的本征值为\(q\),然后我们是不是就有式子\(\hat{Q}\psi=q\psi\)(1),这里如果是很高级的量子力学教材,都会写成右矢的形式。但是我们不这么讲,我们就认为算符\(\hat{Q}\)就是线性代数中的线性变换\(\mathscr{A}\),然后本征函数\(\psi\)就是线性代数中的特征函数(向量空间是特征向量),本征值\(q\)就是特征值。
既然我们学的是科普性质的东西,我们就没必要遵守量子力学的规范了。你可以大胆地骑脸量子物理老师,当着它的面说一些不是那么量子力学的话,比如什么本征值,你就可以骄傲地说是特征值。本征函数,你可以大声告诉老师是特征函数。还有什么右矢,你就说右乘xxx;不对易,你就说矩阵不可交换。接下来你可以按我上面说的想象你在做线性代数的题目。
然后我们给(1)式左乘一个\(\hat{Q_\pm}\),就可以得到\(\hat{Q_\pm}\hat{Q}\psi=\hat{Q_\pm}q\psi\)。
你知道特征值是可以和矩阵交换的,所以就有:\(\hat{Q_\pm}\hat{Q}\psi=q\hat{Q_\pm}\psi\)。
你还知道\(\hat{Q}\hat{Q_\pm}-\hat{Q_\pm}\hat{Q}=\pm\alpha\hat{Q_\pm}\)。我们移项之后代进上面的式子中,可以得到\((\hat{Q}\hat{Q_\pm}\mp\alpha\hat{Q_\pm})\psi=q\hat{Q_\pm}\psi\)。
再移项,得到\(\hat{Q}\hat{Q_\pm}\psi=(q\pm\alpha)\hat{Q_\pm}\psi\)
我们知道,线性空间有结合律,于是\(\hat{Q}(\hat{Q_\pm}\psi)=(q\pm\alpha)(\hat{Q_\pm}\psi)\),\(\hat{Q_\pm}\psi\)也是一个函数,如果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它就是(1)中\(\psi\)的地位,\(q\pm\alpha\)也是\(\hat{Q}\)的特征值。于是我们可以发现\(\hat{Q}\)有很多的本征值。
但是,你在做出这个推论的时候,可不要妄下结论,比如下出类似\(\hat{Q}\)有无穷多的本征值这样错误的结论。我们回顾线性代数里的知识,\(Ax=\lambda x\),这个式子里,是要求\(x\)不是零向量的,因为\(x\)是零向量,它的特征值就毫无意义了。
我们利用上面一段的说法,如果\(\hat{Q}\)的本征值存在下界,那么假设它下界对应的本征值为\(\psi_{\min}\),那我们本来有\(\hat{Q}\psi_{\min}=q_{\min}\psi_{\min}\),我们再作用一次下降算符:\(\hat{Q}(\hat{Q_-}\psi_{\min})=(q_{\min}-\alpha)(\hat{Q_-}\psi_{\min})\),我们为了使\(q_\min-\alpha\)不是\(\hat{Q}\)的本征值,所以要求\(\hat{Q_-}\psi_\min=0\)。同理,如果\(\hat{Q}\)有上界,那么要求\(\hat{Q_+}\psi_\max=0\)。
解上面的方程,即可得到\(\hat{Q}\)的上下界。
然后我们来看看作业题是怎么做的:
请你使用对易算符,证明对于\(\{\hat{L^2},\hat{L_z}\}\)的共同本征函数\(Y_l^m(\theta,\phi)\),有<\(L_x\)>\(=0\),<\(L_y\)>\(=0\)
构造\(L_+=L_x+iL_y,L_-=L_x-iL_y\)。反过来说,就是\(L_x=\frac{1}{2}(L_++L_-),L_y=\frac{1}{2i}(L_+-L_-)\)。
我们有\([\hat{L_z},\hat{L_\pm}]=\hbar\hat{L_\pm},[\hat{L^2},\hat{L_\pm}]=0\)
\(\hat{L_z}\hat{L_+}Y_l^m(\theta,\phi)=(m+1)\hbar \hat{L_+}Y_l^m(\theta,\phi)\)
另一方面\(\hat{L_+}\hat{L^2}Y_l^m(\theta,\phi)=l(l+1)\hbar^2 \hat{L_+}Y_l^m(\theta,\phi)\),于是\(\hat{L^2}\hat{L_+}Y_l^m(\theta,\phi)=l(l+1)\hbar^2 \hat{L_+}Y_l^m(\theta,\phi)\)
于是我们断言\(\hat{L_+}Y_l^m(\theta,\phi)=Y_l^{m+1}(\theta,\phi)\),同理,\(\hat{L_-}Y_l^m(\theta,\phi)=Y_l^{m-1}(\theta,\phi)\)
我们目标不是说要求<\(L_x\)>或者<\(L_y\)>吗,那很显然是<\(L_x\)>\(=\overline{Y}_l^m(\theta,\phi)\hat{L_x}Y_l^m(\theta,\phi)\)
<\(L_x\)>\(=\int\overline{Y}_l^m(\theta,\phi)\frac{1}{2}(\hat{L_+}+\hat{L_-})Y_l^m(\theta,\phi)\)
<\(L_x\)>\(=\int\frac{1}{2}\overline{Y}_l^m(\theta,\phi)(Y_l^{m+1}(\theta,\phi)+Y_l^{m-1}(\theta,\phi))\)
注意到球谐函数是本征函数,本征函数之间是正交的,于是<\(L_x\)>\(=0\),同理<\(L_y\)>\(=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