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定时器编程
一般时控函数
vc程序员都会利用windows的wm—timer消息映射来进行简单的时间控制:1.调用函数settimer()设置定时间隔,如settimer(0,200,null)即为设置200毫秒的时间间隔;2.在应用程序中增加定时响应函数ontimer(),并在该函数中添加响应的处理语句,用来完成时间到时的操作。这种定时方法是非常简单的,但其定时功能如同sleep()函数的延时功能一样,精度较低,只可以用来实现诸如位图的动态显示等对定时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而在精度要求较高的条件下,这种方法应避免采用。
精度时控函数
在要求误差不大于1毫秒的情况下,可以采用gettickcount()函数,该函数的返回值是dword型,表示以毫秒为单位的计算机启动后经历的时间间隔。使用下面的编程语句,可以实现50毫秒的精确定时,其误差小于1毫秒。
dword dwstart, dwstop;
// 起始值和终止值
dwstop = gettickcount();
while(true)
{
dwstart = dwstop;
// 上一次的终止值变成新的起始值
// 此处添加相应控制语句
do
{
dwstop = gettickcount();
} while(dwstop - 50 < dwstart);
}
高精度时控函数
对于一般的实时控制,使用gettickcount()函数就可以满足精度要求,但要进一步提高计时精度,就要采用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函数和queryperformancecounter()函数。这两个函数是vc提供的仅供windows 9x使用的高精度时间函数,并要求计算机从硬件上支持高精度计时器。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函数和queryperformancecounter()函数的原型为:
bool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large—integer *lpfrequency);
bool queryperformancecounter(large—integer *lpcount) ;
数据类型large—integer既可以是一个作为8字节长的整型数,也可以是作为两个4字节长的整型数的联合结构,其具体用法根据编译器是否支持64位而定。该类型的定义如下:
typedef union —large—integer
{
struct
{
dword lowpart; // 4字节整型数
long highpart; // 4字节整型数
};
longlong quadpart;
// 8字节整型数
} large—integer;
在进行计时之前,应该先调用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函数获得机器内部计时器的时钟频率。笔者在主频为266、300、333的三种pentiumⅱ机器上使用该函数,得到的时钟频率都是1193180hz。接着,笔者在需要严格计时的事件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分别调用queryperformancecounter()函数,利用两次获得的计数之差和时钟频率,就可以计算出事件经历的精确时间。以下程序是用来测试函数sleep(100)的精确持续时间。
large—integer litmp;
longlong qpart1,qpart2;
double dfminus, dffreq, dftim;
queryperformancefrequency(&litmp);
// 获得计数器的时钟频率
dffreq = (double)litmp.quadpart;
queryperformancecounter(&litmp);
// 获得初始值
qpart1 = litmp.quadpart;
sleep(100) ;
queryperformancecounter(&litmp);
// 获得终止值
qpart2 = litmp.quadpart;
dfminus = (double)(qpart2 - qpart1);
dftim = dfminus / dffreq;
// 获得对应的时间值
执行上面程序,得到的结果为dftim=0.097143767076216(秒)。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每次执行的结果都不一样,存在一定的差别,这是由于sleep()自身的误差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