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软件系统中,“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通常呈现一种“紧耦合”。但在某些场合,比如要对行为进行“记录、撤销/重做、事务”等处理,这种无法抵御变化的紧耦合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行为请求者”与“行为实现者”解耦?将一组行为抽象为对象实现二者之间的松耦合。这就是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编辑本段模式结构

  

 

  Command:  

 

定义命令的接口,声明执行的方法。

 

  ConcreteCommand:

 

  命令接口实现对象,是“虚”的实现;通常会持有接收者,并调用接收者的功能来完成命令要执行的操作。

 

  Receiver:

 

  接收者,真正执行命令的对象。任何类都可能成为一个接收者,只要它能够实现命令要求实现的相应功能。

 

  Invoker:

 

  要求命令对象执行请求,通常会持有命令对象,可以持有很多的命令对象。这个是客户端真正触发命令并要求命令执行相应操作的地方,也就是说相当于使用命令对象的入口。

 

  Client:

 

  创建具体的命令对象,并且设置命令对象的接收者。注意这个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的客户端,而是在组装命令对象和接收者,或许,把这个Client称为装配者会更好理解,因为真正使用命令的客户端是从Invoker来触发执行。

 

编辑本段模式分析

  1.命令模式的本质是对命令进行封装,将发出命令的责任和执行命令的责任分割开

 

  2.每一个命令都是一个操作:请求的一方发出请求,要求执行一个操作;接收的一方收到请求,并执行操作

 

  3.命令模式允许请求的一方和接收的一方独立开来,使得请求的一方不必知道接收请求的一方的接口,更不必知道请求是怎么被接收,以及操作是否被执行、何时被执行,以及是怎么被执行的。

 

  4.命令模式使请求本身成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和其他对象一样可以被存储和传递。

 

  5.命令模式的关键在于引入了抽象命令接口,且发送者针对抽象命令接口编程,只有实现了抽象命令接口的具体命令才能与接收者相关联

 

编辑本段模式优点

  1.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2.新的命令可以很容易地加入到系统中。

 

  3.可以比较容易地设计一个组合命令。

 

编辑本段模式缺点

  使用命令模式可能会导致某些系统有过多的具体命令类。因为针对每一个命令都需要设计一个具体命令类,因此某些系统可能需要大量具体命令类,这将影响命令模式的使用。

 

编辑本段适用环境

  1.系统需要将请求调用者和请求接收者解耦,使得调用者和接收者不直接交互。

 

  2.系统需要在不同的时间指定请求、将请求排队和执行请求。

 

  3.系统需要支持命令的撤销(Undo)操作和恢复(Redo)操作。

 

  4.系统需要将一组操作组合在一起,即支持宏命令。

 

编辑本段实例解析

  电视机遥控器:

 

  电视机是请求的接收者,遥控器是请求的发送者,遥控器上有一些按钮,不同的按钮对应电视机的不同操作。抽象命令角色由一个命令接口来扮演,有三个具体的命令类实现了抽象命令接口,这三个具体命令类分别代表三种操作:打开电视机、关闭电视机和切换频道。显然,电视机遥控器就是一个典型的命令模式应用实例。

posted on 2012-09-03 15:32  MarvinGeng  阅读(189)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