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
序
序 一:准备好,在临界点出发
-
(脱不花,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
-
史铁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 人与猪的差别在于基因,可量化且恒定
- 人与人的差别,不可想象,无法预测
-
人与人的差别归结为:认知差异
- 因为认知的不同,每个人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里
-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出:“想象共同体”实则也是“认知共同体”
-
“临界”概念的宝贵
- 只有那些热衷于研究学习方法,并且长时间持续可以练习这些方法的人才会理解
-
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方法”?
- 世界太大,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序 二:术从简,道从心
-
(徐金琪,多角度沙龙创始人,原央视记者组组长)
-
三次追课
-
“术从简”:没有复杂高深的套路,都是简单易行的方法。然而要做到简单,往往是最难的!
-
互联网赋予一个人的无限可能,让个人能力增强,个人价值释放
自 序:
- 2008年接触知识管理,那个时候的书籍都是教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但是貌似听懂了,但后续很少用到,后来有都忘记了
- 开始自己各地学习如何学习的学习方法,然后汇总整合成自己的一套方法
- 几个转折:
- 第一个转折:2010年,在坚持记录三个月的日记后,有些坚持不下去,结果看到《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
-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完成一项实践,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作比较,持之以恒。
- 通过日记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日记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演变成独特的“晨修”工作
- 通过反复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
- 第二个转折:2012年,经过两年多的晨修发现问题
- 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哪里不对劲。虽然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
- 查理芒格的演讲录《穷查理宝典》:如果你只是孤立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 第一个转折:2010年,在坚持记录三个月的日记后,有些坚持不下去,结果看到《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
- 一切的学习努力无非三个目标:
- 1.解释问题
- 2.解决问题
- 3.预测问题
- 基于以上的认知基础,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任职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 1.数据管理的维度:
- 此维度上的知识管理:具体数据层面的技巧
- 2.信息管理的维度:
- 重点关注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 3.底层规律的维度:
- 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认知深度:必须大量具体知识沉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将无形用于有形
- 1.数据管理的维度:
-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任职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引言
- 什么是知识?
- 知识: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 衡量学习是否有效果的重要标准:
- 学习之后,你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
- 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 什么是临界知识?
- 更广泛更普遍的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它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及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 在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 时间:1990 - 2000 左右
- 特点: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
-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 时间:2000 - 今
- 特点:国内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范围的边界
-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 时间:未来(慢慢到来)
- 特点:在知识数量相似,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 “多数认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王兴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 什么是认知深度?
- 1.有无深度的回答有三个方面的差别:
- 1.从形式上看:
- 简单回答:往往是对具体问题和事情本身做出回答;
- 深度回答: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 2.从回答思考方式上看:
- 简单回答:往往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的回答;
- 深度回答: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 简单回答:往往只能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 深度回答:能够普遍的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问题。
- 1.从形式上看:
- 1.有无深度的回答有三个方面的差别:
- 有深度的认知能力的表现:
- 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
- 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判断是否接受这个结论。
- 提升认知深度方法:
- 1.理解什么是认知深度(上述)
- 2.进一步思考:
-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够解释相似情形中的很多问题。
- 在这些结论中,有的结论经过了更为广泛的长期验证,也在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这些结论就是“临界知识”
- “临界知识”就是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 学习层次上不去,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 什么是技术效率,什么是认知效率?
- 技术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每遇到新的问题都要学习新的知识。
- 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的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新的问题,其实都是原来的换了一个新说法!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 斜杠是结果,不是原因
-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 用最基础的原理改变一个行业
- 斜杠是提升认知深度的结果,而不是追求多元的结果
- 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 不盲目学东西
- 大多数人的认知现状:我们被标签框定了自己的可能性,因而学习就学标签内的东西
- 这世界想要走到极致,恰恰要学习“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 那些“无用”对你有用?
- 一生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
-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 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 需要跨学科的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 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 一生要学习的三个级别的课程:
第二章: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
要学习临界知识,就要从具体的知识输入开始!有的时候我们读了很多书却没有什么效果,重要的原因,读书方法有问题!
-
“低水平勤奋陷阱”:摘记更多的知识
- 掉入陷阱最直接的原因:读书方法太原始
- 原始读书法: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的过程!
- 在原始的基础上进行努力就是低水平勤奋
-
读书方法的升级: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
- 荒谬的结论:大家都说,读书之后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化为能力了
- 忘了内容,如何才能转化为能力呢?
- 事实上,内华成能力的知识,是最忘不掉的
- 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比较低效呢?
- 原因:“阅读+画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点
- 大脑工作:记住着一个个孤立的点(不是大脑擅长的事情)
- 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 英国莱斯特大学实验:
- 目的: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
- 方式:让实验对象观看一些名人照片,同时检测他们大脑中那些神经细胞受到刺激,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看
- 结论:实验对象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受到刺激;也就是说,在大脑看到新的照片时,没有为他单独开辟新的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记忆,形成新的记忆
- 总结:记住新知识的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 记忆宫殿法:将上述原理应用到极致
- 基本原理:构想我们一个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在已经熟悉的场景中
- 好处:读书不等于背书,大脑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 荒谬的结论:大家都说,读书之后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化为能力了
-
放慢速度,让读书事半功倍
-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网络状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 建议:
- 读书不追求速度,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重点描述读书之后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过去哪些经验相关
- 读书将是一种产生复利效应的状态,也就是说,读过的书都将为未来获取新的只是提供帮助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
- 做法:
- 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方案应用在什么领域?
- 有的时候并没有把一本书读完,但是可以解决问题,比读十遍理解的还要深。这种状态,呈现出来的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 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 做法: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是心态、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 如何看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效率
- 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更高效的学习,来自更合理的学习方法的假设
- 维茨金《学习之道》: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
- 一种是整体理论:将学习成败归结为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
- 一种是渐进理论:更倾向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 当我们遇到与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就会触发我们的习惯性防卫:
- 常见的心理学现象
- 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反驳我,就和他干!
- 要提升学习效率,第一步就要打破习惯性防卫!
-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
- “基本归因偏差”:问题出现在别人,会归结为别人自身的问题;问题出现在自己方,会将问题归结为外部因素
- 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不合理了
- 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现在的社会(知识占主导,而非体力占主导)这种防卫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 如何减少习惯性防卫的不利影响?
- 建立“绿灯思维”
- “红灯思维”:一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消极处理,准备防卫【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就是找理由反驳】
- “绿灯思维”: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如何用他来帮助自己
- 培养绿灯思维,需要建立基础认知: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
- 不要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这样下次我们再次面对挑战的时候,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改进?
- 建立“绿灯思维”
- 底层心态至二:以慢为快
- 我们遇到新观点时能够用上面的绿灯思维来积极面对,就为快速成长打下了第一个心态基础。可是想要快速成长,仅仅靠积极心态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另一个问题:具体执行的心态
- 为什么要快:时代发展快,生活节奏快,事物迭代快,社会进程快
- 快是结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快,不是说学习过程就得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能力,就越得慢下功夫!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
- 快速学习的前提: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
-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就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
- 想要快速提高,努力大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方法、新技巧,底层堵住了,新方法核心技巧学的再多,也都是表面上的花拳秀腿
-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 2/8原理:把20%的时间用在一般的事情,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重要问题上
-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值得的
总结:
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 学习临界值时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
- 所有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假设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的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 学习临界知识,其实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代替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就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
- 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 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
- 具体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 要真正快速的学习,先放慢,练内功。(内功就是反思)
- 反思: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反思!=总结,两者侧重点不同,
- 总结:对结果好坏进行分析;
- 反思: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 应用角度看:
- 做事的顺序:作出假设 -> 采取行动 -> 产生结果
-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 -> 研究原先假设 -> 反思校正假设
- 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起的三方面作用:
-
1.发现知识误区:跳跃性假设
- 心理学著作《影响力》,作者 西奥迪 提过个观点:“人就像录音机一样,一按按钮就播放” --------- 会自动采取相似的行动
- 跳跃性假设:未经理性的思考、面对某种场景就立刻得出的结论 (跳开理性思考的环节作出的假设)
- 假设是大脑对事实进行解读之后形成的:事实 -> 大脑解读 -> 假设 -> 行为 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让我们的假设更加接近事实的过程
- 解决方案:放慢思考速度,找到更合理的方案。
-
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与联结
- 损失规避效应:指我们面对损失时的痛苦,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 在反思一件事情的时候,通过联想和联结,将生活中其他经历和经验串联起来,重新认识和审视自己的过往经历的办法,能够将自己分散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织,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 措施:多问问自己
- 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 我还听说过别人犯过类似的事情、错或者有做的更好的吗?
- 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种吗?
- 坚持这样做,迟早会有大收获!
-
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 《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中,他描述自己的十三种德行:
-
-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 1.节制(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 2.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 3.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都应有其安放的地方,做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
-- 4.决心(当做必做,居心要做的事情应坚持不懈)
-- 5.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忌浪费)
-- 6.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情,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为)
-- 7.诚恳(不欺骗人;思想要纯洁公正,说话也要如此)
-- 8.公正(不做不利于人的事情,不要忘记履行对人有益而又是你应尽的义务)
-- 9.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处罚,你当容忍之)
-- 10.清洁(身体、衣服和住所力求清洁)
-- 11.镇静(勿因小事或普通的不可避免的事故而惊慌失措)
-- 12.贞洁(除了为了健康或者生育后代起见,不常举行房事,切忌房事过度,伤害身体或损害你自己或他人的安宁或名誉)
-- 13.谦虚(仿效耶稣和苏格拉底)
```
- 富兰克林提出的重要观点:
- 想出了一个方法:提前设定一个期望的标准,然后每天反思,与之比较寻找差距
- 参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进行每日反思:
每日反思之8个习惯:
1.积极处事
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只有了解事实才有真正的积极
2.先有目标后有行动:以始为终
要让自己看到目标实现的样子,要谈论目标最终的样子
3.要事第一
保持思考想要取得的目标才能知道什么重要
学会拒绝才有时间做事
拖延或者委托不重要的事情
4.双赢思维
只有坦诚,才能建立双赢的基础--信任
不被自己的观点和直觉反应控制,才能耐心地理解对方
双赢的前提是信任,信任的前提是沟通事实、描述愿景、共同为目标努力
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
只有自己先有空杯心态,悬挂假设,才能增进理解
6.协作增效——第三种选择
让别人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共同找到解决方案
7.不断更新
“刻意练习”理论对我的启迪就是要用新的方法训练自己、培养团队
8.请教达人,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就是学习、记录、思考、实践、反思、总结、链接、实践的过程
- 关于对标的三个小经验:
- 1.每日反思其实就是一个打卡的过程:记录每天对标的结果,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积极地坚持反思、提升自我,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坚持对标记录,能够通过正反馈,加速习惯的养成。
- 2.每天反思对标同样的内容,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就像心理学中讲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说自话来与潜意识对话,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 3.可以把对标过程标准化:对标 -> 对表 -> 对照,让反思日记在对表环节更加精细和易于比较
- 训练反思的三个方法(反思是方法,也是能力)
- 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高水品反思能力,每日写反思日记
- 一个人的信誉要从履行每一个小的承诺做起,而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忽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随口承诺的事情
- 每日检查两件事情:
- 1.答应别人的事情,尽可能第一时间记录下来,避免遗忘
- 2.轻易不给出承诺。确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再答应。
- 我们把生活的点滴细节管理好,就是在管理我们自己的人生!
- 记录自己的情绪和思考过程,而不是仅仅记录事情的结果
- 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
- 教育:教你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
- 兰迪·波什《一分钟经理人》: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
- 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第三章: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第四章: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