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眼中的德国技术人员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去德国出差,对德国IT技术人员有些了解。下面谈谈我眼中的德国IT技术人员,主要是想比较和思考一下两国技术人员的差异,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中国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文章最后比较了一下行业氛围和环境的问题。

严谨认真,注重细节

      德国人非常关注细节,即使一个小地方不够完美,也会让德国人很难受。就像德国的奔驰车和豹II坦克一样,如果有一个小螺丝处理的不够扎实,德国人都不会放过,这正是他们的严谨认真、讲究实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的体现。德意志民族的人已经被打上了这个标签。而对于已经完成的产品,如果客户有一点点不满意,他们一定会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加以修改,精益求精,绝不会认为产品已经是完美的了。我们看到某个软件产品多么精巧成熟,其实他们也是在1.0开始推翻重构了N次才到现在这个水平的。这里面有创新的精神,也有客户第一的精神,就是任何事情不要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去想,而是首先从客户和用户的角度去想,这种产品意识和服务意识很重要。

      而我们中国人不太注重细节,尤其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到处都是“精通某领域的专家”,大家都喜欢速成,喜欢做大事。领导让做个核心模块,服务端程序或高级算法则欣然领命,其他工作如更新文档、维护代码、做界面、客户端等则十分不乐意。但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块砖都不能省;其实大师都是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功底和积累的,都是关注细节的。所以不管是技术和业务,都需要专注和积累,这样才有可能成为大拿。羡慕大师和成功人士不如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和细节做起,专注、坚持和创新。

 团队精神

     德国人团队精神很好,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和态度非常友好,而座位布局也都是按照团队圆桌式的,敞开没有任何屏风,项目经理或组长则是坐在旁边一个单独的敞开式座位,便于团队及时沟通。大家如果有问题就多问,及时问,相互学习资源共享。另外由于座位都是敞开式的,员工不会浪费太多时候在网上聊天或浏览其他与工作无关的内容。我个人参与的团队有每日晨会、每周例会和Code Review等制度。这些都是可以考虑和借鉴的。

     德国人特别热衷于喝啤酒聊天这种形式的聚会,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Team building和沟通训练。而中国工程师不爱说话,团队的融洽和默契上也需要加强的。

 无三十岁危机

     我见到的工程师大多都是三十以上的,甚至四五十的,似乎没有我们所谓的三十岁危机。我发现他们很多工程师虽然很老,但积极的学习新东西,另外思维也还是很灵活,并不是想象中的僵化。他们不仅能给出很好的点子,而且很兼顾到风险和维护等因素,我觉得这些人是公司的财富。当然,中国做不到这个由于国内环境因素,这个就复杂了姑且不谈。

 德国IT人员的问题

     欧洲人休假比较多,又不加班,上班时间还有很多的咖啡时间聊天,容易造成IT项目的拖延。所以有时候太人性化了也不好。另外和中国工程师比起来,他们动作慢一点,效率稍微低一些。当然有时候这个也是相对的,我们有的新手干活很快、一天写个几千行代码,但bug也多;德国人干活慢,但让人放心。

 和中国的比较和思考

      总体说来,和中国工程师比起来差异比较大,我并不认为他们比中国人优秀或者聪明。除去文化的差异,我觉得有个很大的原因是行业氛围和环境。中国现在处于制度不健全、不断改革和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场假货泛滥,从个人到企业都急功近利,技术人员不受尊重(永远是官本位的社会),导致和德国技术人员的生存环境差别巨大。试想,如果换成一个中国人在德国人的位置,给同样的薪水和福利保障,我们完全有理由做的和德国人一样好甚至更好(纯技术能力,姑且不谈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反之,如果拿一个优秀的德国工程师在中国,拿着可怜的薪水,还要看病、买房、养老,干活多了还不被尊重,如果三十岁还没有升经理,因为你拿得比新手多,还有被新来的竞争淘汰的风险;这种情况下这个德国人怎么做慢工细活?由此可见,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人的心不定,大环境影响,很难专心和投入的做出事情来。这也就是为何国外技术人员能做的钻,做的沉,而我们沉不下去的原因。

      而感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中国的行业氛围和环境不是一两天可以改变的,更不是我们个人可以改变的,我们能做的是什么?抱怨生不逢时生不逢地么?抱怨薪水太低么?给多少钱我就办多少事么?我想,即使在中国,一个人如果是真正的技术高手和独当一面的大拿,薪水绝对不会低。而如果我们还不是真正的高手和大拿,态度和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前途。我们的确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做事风格和习惯了,有时候最难改变的就是不成功的习惯和思维,而习惯是受环境影响的。

posted on 2007-12-22 15:47  Mainz  阅读(4957)  评论(11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