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via Rotation and Truncation

SPCArt算法,利用旋转(正交变换更为恰当,因为没有体现出旋转这个过程),交替迭代求解sparse PCA。

对以往一些SPCA算法复杂度的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r\)是选取的主成分数目,\(m\)为迭代次数,\(p\)为样本维度,\(n\)为样本数目。本文算法,需要先进行SVD,并未在上表中给出。

Notatio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论文概述

\(A = U\Sigma V^{\mathrm{T}}\)
\(V_{1:r}=[V_1,V_2,\ldots, V_r] \in \mathbb{R}^{p\times r}\)就是普通PCA的前\(r\)个载荷向量(loadings,按照特征值降序排列)
\(\forall 旋转矩阵(正交矩阵)R \in \mathbb{R}^{r \times r}\)
\(V_{1:r}R\)也是彼此正交的,张成同一子空间的向量组。

原始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能解出来,当然好,可是这是一个很难求解的问题,所以需要改进。

问题的变种

\(V_{1:r}\)直接用\(V\)表示了,为了符号的简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变成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所追求的便是\(X\)了,\(X_i\),就是我们要的载荷向量,显然,这个问题所传达出来的含义是:
1.我们希望\(XR\)\(V\)相差不大,意味着\(X_i\)近似正交且张成同一个子空间。
2.\(\|X_i\|_1\)作为惩罚项,可以起到稀疏化的作用(这是1-范数的特点)。

算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个交替迭代算法,我们来分别讨论。

固定\(X\),计算\(R\)

当固定\(X\),之后,问题就退化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问题在Spars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Zou 06)这篇论文里面也有提到。

上述最小化问题,可以变换为
\(max \quad tr(V^{\mathrm{T}}XR), \quad s.t. \quad R^{\mathrm{T}}R=I\)
\(X^{\mathrm{T}}V=WDQ^{\mathrm{T}}\)
就是要最大化:
\(tr(QDW^{\mathrm{T}}R)=tr(DW^{\mathrm{T}}RQ)\leq tr(D)\)
\(R = WQ^{\mathrm{T}}\)(注意\(W^{\mathrm{T}}RQ\)是正交矩阵)。

固定\(R\),求解\(X\)\(Z =VR^{\mathrm{T}}\)

1-范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VR^{\mathrm{T}}-X\|_F^2=\|(V-XR)R^{\mathrm{T}}\|_F^2\),所以这个问题和原始问题是等价的。

经过转换,上述问题还等价于:
\(max_{X_i} \quad Z_i^{\mathrm{T}}X_i-\lambda\|X_i\|_1 \quad i=1,2,\ldots,r\)

通过分析(蛮简单的,但是不好表述),可以得到:
\(X_i^*=S_\lambda(Z_i)/\|S_\lambda(Z_i)\|_2\)

\(T-\ell_0\)(新的初始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R\)的求解问题没有变化,考虑\(R\)固定的时候,求解\(X\)

等价于:

\(\mathop{min}\limits_{X_{ij},Z_{ij}} \quad (Z_{ij}-X_{ij})^2+\lambda^2\|X_{ij}\|_0\)
显然,若\(X_{ij}^* \neq 0\),\(X_{ij}^*=Z_{ij}\),此时函数值为\(\lambda^2\)
\(X_{ij}^* = 0\),值为\(Z_{ij}^2\),所以,为了最小化值,取:
\(min \{Z_{ij}^2,\lambda^2\}\),也就是说,
\(X_{ij}=0 \quad if\:Z_{ij}^2>\lambda^2\) 否则, \(X_{ij}=Z_{ij}\)
\(X_i^*=H_\lambda(Z_i)/\|H_\lambda(Z_i)\|_2\)

T-sp 考虑稀疏度的初始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ambda \in \{0, 1, 2,\ldots,p-1\}\)
\(R\)的求法如出一辙,依旧只需考虑在\(R\)固定的情况下,如何求解\(X\)的情况。

等价于:

\(max \quad Z_i^{\mathrm{T}}X_i\) 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证明挺简单的,但不好表述,就此别过吧。
最优解是:\(X_i^*=P_\lambda(Z_i)/\|P_\lambda(Z_i)\|_2\)

T-en 考虑Energy的问题

\(X_i = E_\lambda(Z_i)/\|E_\lambda(Z_i)\|_2\)

文章到此并没有结束,还提及了一些衡量算法优劣的指标,但是这里就不提了。大体的思想就在上面,我认为这篇论文好在,能够把各种截断方法和实际优化问题结合在一起,很不错。

代码

def Compute_R(X, V):
    
    W, D, Q_T = np.linalg.svd(X.T @ V)
    
    return W @ Q_T

def T_S(V, R, k): #k in [0,1)
    
    Z = V @ R.T
    sign = np.where(Z < 0, -1, 1)
    truncate = np.where(np.abs(Z) - k < 0, 0, np.abs(Z) - k)
    X = sign * truncate
    X = X / np.sqrt((np.sum(X ** 2, 0)))
    
    return X

def T_H(V, R, k): #k in [0,1)  没有测试过这个函数
    
    Z = V @ R.T
    X = np.where(np.abs(Z) > k, Z, 0)
    X = X / np.sqrt((np.sum(X ** 2, 0)))
    
    return X

def T_P(V, R, k): #k belongs to {0, 1, 2, ..., (p-1)}    没有测试过这个函数
    
    Z = V @ R.T
    Z[np.argsort(np.abs(Z), 0)[:k], np.arange(Z.shape[1])] = 0
    X = Z / np.sqrt((np.sum(Z ** 2, 0)))
    
    return X
    
    
def Main(C, r, Max_iter, k):  #用T_S截断  可以用F范数判断是否收敛,为了简单直接限定次数
    
    value, V_T = np.linalg.eig(C)
    V = V_T[:r].T
    R = np.eye(r)
    while Max_iter > 0:
        
        Max_iter -= 1
        X = T_S(V, R, k)
        R = Compute_R(X, V)
        
    return X.T
      

结果,稀疏的程度大点,反而效果还好点。

posted @ 2019-03-14 08:47  馒头and花卷  阅读(4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