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
- 复利模型
现象
在国际象棋的棋盘上,第一个格子放1粒米,第二格翻倍放2粒,第三格再翻倍放4粒,以此类推,下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一倍,一直放到最后一格。最后米粒的总数达到惊人的1844亿亿!
改造和提升
为了有更多的钱,从现在就开始理财,每个月拿出一部分钱投资。为了身体健康,从今天开始每天做一定的运动。为了成为专家,专注于相关领域,不断学习,每天进步一点点。
- 沉没成本
现象
根据经济逻辑的法则,沉没成本与制定决策应是不相关的。但是在人们的实际投资活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存在着一种决策时顾及沉没成本的非理性现象: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s)。
改造和提升
在砍价的时候,多于店家聊一些产品相关的,简单提两句价格,不断增加他的沉没成本,就是在你身上花的时间,花的时间越多,沉没成本越大,他就越不想放弃你这个客户,价格就更好商量了。
- 损失规避
现象
损失规避:意指人们获得损失时产生的痛苦远大于获得收益时所带来的快乐!心理学家把这种对损失更加敏感的底层心里状态叫做损失规避。
“我们习惯于自然地规避风险,因而更加辛苦地工作只为避免一些微不足道的损失,而不愿冒险去争取更大的回报。
改造和提升
在面对无可避免的损失时,尝试设想最大损失的最坏情况。
损失规避是因为无法承受、面对损失带来的痛苦,这时不妨反其道而行,以最坏情况为基础,考虑后续应对策略。当逐渐习惯这种最坏情况带来的痛苦后,告诉自己:事情不会发展至最坏情况。
从“最坏情况”至“次坏情况”,这时人的心理会认知为“获得”,而非“损失”,可部分缓解损失带来的痛苦。
- 彼得原理
现象
彼得原理是管理心理学的一种心理学效应,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诺斯古德·帕金森是著名的社会理论家,他曾仔细观察并有趣地描述层级组织中冗员累积的现象。他假设,组织中的高级主管采用分化和征服的策略,故意使组织效率降低,借以提升自己的权势,这种现象即帕金森所说的“爬升金字塔”。彼得认为这种理论设计是有缺陷的,他给出的解释员工累增现象的原因是层级组织的高级主管真诚追求效率(虽然徒劳无功)。正如彼得原理显示的,许多或大多数主管必已到达他们的不胜任阶层。这些人无法改进现有的状况,因为所有的员工已经竭尽全力了,于是为了再增进效率,他们只好雇用更多的员工。员工的增加或许可以使效率暂时提升,但是这些新进的人员最后将因晋升过程而到达不胜任阶层,于是唯一改善的方法就是再次增雇员工,再次获得暂时的高效率,然后是另一次逐渐归于无效率。这样就使组织中的人数超过了工作的实际需要。
改造和提升
实行职级制,让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 墨菲定律
现象
一、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二、所有的事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三、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
四、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墨菲定律的原句是这样的: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种选择方式将导致灾难,则必定有人会做出这种选择。
墨菲定律是其作出的著名论断,亦称墨菲定律、墨菲定理,是西方世界常用的俚语。
墨菲定律根本内容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改造和提升
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当然,任何事情总有它的前因后果,最后呈现在你眼前的只是结果的表像,甚至未到结果,只是过程中的一步。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让事情发展出乎你的意料,手足无措。对应的方法很间简单:遇到事情先了解它发生的原因,预料它发展的方向,做好当它向不利自己的方面发展时的应对。有果有人引发了这件事,最好先考虑这个人是否有什么目的?是否利益驱使?出发点如何?
做到这些准备后,你就可以遇事淡定,处事不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