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附加作业
- 你认为每次项目的评分标准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的合理评分准则是怎样的(个人/结对/团队算三个)
个人:对于评分来说,总体上还可以,每个具体的得分点列的比较清晰,围绕整个项目展开,但是编程能力因人而异,有些同学相对薄弱,对于比较难的编程题目可能要比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然而假如老师的时间是一周之内,某些同学没有按时完成但是有在努力编程做,我认为还是可以给出相应的分数的。在给个人评分时可以添加一项进步分,鼓励编程基础相对薄弱的同学再接再厉。再有,我认为在代码规范这一块要占比较大的分数,助教们对代码的审核应该要加强些,严格规范大家的代码编码形式,指出不符合一个程序员编码规范的地方。 结对:对于结对编程来说,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工作量的透明度不够大,这其实也是这种编程模式本身就存在的一种问题,每个人在结对编程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我认为每个部分的分数应该有相应的规定,然后对号入座,我觉得结对编程可以尝试改变一下模式,不是一个人做另一个人看,而是分工合作。 团队:团队评分标准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平公正的,我认为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团队互相评分以及提出贡献比的这种方法,不仅只从老师的角度去评判整个团队,还加强了民主性、公平性。缺点或者不足之处,就是针对不同的团队项目有不同的难度,所以这样针对每个项目的功能实现的要求应该有适当的区别,比如难一些的项目实现的功能可以少一些,相对简单的项目就可以要求实现更完善更全面的功能,评分标准也就可以有一些改动,希望除了看展示博客之外还可以参考其他的一些内容。我看了其他班级的最后总评分,有的班级总体成绩很高,有的班级偏低,我不知道这里面助教评分有没有差异或者分歧,还是说本来就是同学们水平差异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希望老师可以做个比较,然后有个结论。
- 你的团队项目是否成功,如果重来一次你是否还会选择这个团队,为什么成功/失败;
我的团队项目基本上是成功了,成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最主要的是团队中人才集聚,有着负责的PM,团队中大家互相配合、分工明确。经过Alpha阶段,整个项目的进展还不错,至少实现了最基本的功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包括新成员的加入,我们也一起经历过来了。在Beta阶段,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挺多,印象很深的是我们团队三篇博客晚交了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就白白丢失了分数,那次是一个意外,大家都负责把自己的内容完成了,然后放在草稿箱,由于代码没有完善,想着完善后再提交,但是游戏规则就是这样,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我们的博客都是按时或者提前完成,在安排任务时大家也都积极按时完成,附上我们的民主的任务分配: 在我们的团队,不会承受巨大压力,有着友好的队友和善于管理的班长作为PM,团队中的成员最终能够协调配合,按时交付自己的成品,可以说是一起经历了风雨的人,一起进步一起计划,最后出来成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选择这个团队。
- 总结一下你们团队在做项目时大家的时间安排情况,可以匿名写;
首先,这学期的课程着实紧张,我们团队成员考公考研的都有,在课余的时间一般是发布任务然后自己去挤时间完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才会互相讨论,以及在每日一会上提出来。团队中小林可能比较爱去图书馆,一般是晚上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小张他可能习惯了熬夜,也有点拖拉,所以一般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在独自思考。小李作息规律,一般是提前完成任务,然后去准备自己的研究生之路。老林一般在宿舍利用晚上的时间编写代码,有时候还会共享屏幕给我们看。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安排,一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团队中每个人都有事可做,避免了打酱油的成员,不会写代码至少可以测试可以写博客。
- 软件工程这门学问有很多 “知识点”, 这门课强调 “做中学” - 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点。请问你们在项目的 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发布/维护 阶段(一共6 个阶段)中都学到了什么 “知识点”, 每个阶段只要说明一个知识点就可以。
需求:做好每种用户的需求分析所用到的方法,比如:问卷调查和线上采访(数量要有一定的要求),还有如何编写需求设计文档 设计:软件原型设计所用到的工具(如墨刀) 实现:在实现的过程中使用的项目进度安排工具(燃尽图),团队源代码管理(Git、Coding的使用) 测试:测试分为黑盒测试(通过界面的功能来测试)和白盒测试(通过测试代码看是否有bug),测试工具在结对的时候学了点单元测试 发布:了解到发布之前应该编写说明书,以便用户使用和维护人员的工作 维护:发布之后应该再次做调查,看用户使用情况以及反馈情况再进行完善
- 补充:老师,考试的题量相对有点大,把第一题的10个改成5个可能会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