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悖论
一、所罗门悖论
我们平时读很多书,包括在“得到”听课程,你想的都是要获得一些“智慧”。并不一定非得是像编程那样的实用谋生技能,我们更想得到的是能帮助我们做出科学决策的知识。
但是学会了决策知识,不代表就会用这些知识。
当然这不是说学习和阅读没有用。如果你仔细读,我敢保证你的理论水平肯定会提高,但是理论水平高,不见得实践能力就强。这就好像研发了一个新药一样,按理应该有用,可是如果不做系统性的研究和测试,谁也不能保证,对吧?
事实上,这可是一个大问题。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伊格尔·格罗斯曼(Igor Grossmann),就专门研究这个问题。他的研究结果并不太乐观。
格罗斯曼打了一个比方。古代以色列的国王所罗门,特别擅长给别人提建议。如果你有什么疑难,你去问所罗门,他就能告诉你该怎么办。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专程来向所罗门寻求建议。所罗门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而且别人听了他的建议,也确实好使!所罗门,真是智者中的典范啊。
但问题是,如果你考察所罗门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他做了很多错误的决定。他放纵感情娶了很多美女,他贪图钱财还爱向别人炫耀财富。所罗门只有一个儿子,但是他没有好好教育,以致于所罗门死后,儿子是一个暴君。
你这么聪明的人物,能整天给别人提建议,但是自己的生活却搞不好。格罗斯曼把这个现象叫做“所罗门悖论”。
这个问题不解决,你读多少书,也可能过不好这一生。
二、智慧
现在心理学家对“智慧(wisdom)”这个词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叫做“明智的推理”。有智慧的人并不一定智商有多高,算数学题能力有多强。有智慧的意思是说,这个人处事能力和决策能力比较强。智慧大约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 首先是智识上的谦逊。就是我知道我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寻求更多的信息才能做出很好的决策。我不能冲动,一上来就胡乱决策。就好像《中庸》里说的“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其次是要超越自我。就是要能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光想着我怎么样。
- 第三是要善于达成妥协。就是不能光想我的利益最大化,我也要考虑别人的利益。
最近就有个特别好的例子。我们知道有个综合格斗拳手叫徐晓冬,现在非常火,连续打败了传统武术的人物。不久之前打败太极拳大师的时候,徐晓冬给人印象还是个特别狂的人。传统武术都不行,一龙要来了我站着不动都能赢他,而且还爱说脏话。
可是最近打败了咏春拳的丁浩之后,王志安在《局面》节目里对徐晓冬有个访谈,徐晓冬表现出了智慧。
比如说,
- 徐晓冬说,我的体重比“丁老师”重,所以我开头先不进攻。
- 王志安说你打倒了他六次,徐晓冬马上说只有两次是“打倒”,剩下的四次只是摔倒。
- 比赛实际上是徐晓冬大胜,但是裁判宣布双方是平局,王志安说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徐晓冬说满意,这只是一场交流赛,胜负不重要。
- 徐晓冬居然还特别强调,中国武术是一个大家庭,我也是中国武术大家庭的一员!
当然徐晓冬还是说了很多实际上是嘲讽性质的反话,可是这跟以前微博上那个骂骂咧咧的徐晓冬已经是判若两人。微博评论都说徐晓冬变成熟了。
那徐晓冬是怎么变成熟的呢?我们设想,他大概不是因为短期内读了很多书。
三、智慧可能很难学
格罗斯曼的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的智慧跟情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在某一方面、某一时刻表现出很高的智慧,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却可能表现得很没有智慧。
- 一个人谈起人生意义来头头是道,但是他跟同事的关系却搞不好。
- 一个人工作能力特别强,把手下人管得特别好,但是家庭生活却非常糟糕。
- 一个人私下场合很靠谱,发微博却爱胡说八道。
这跟智商完全不同,一个智商高的人通常做各种智力工作都能表现出高水平,智商是一个基本素质。
格罗斯曼刚刚在《欧洲心理学家》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其中提到有些研究让受试者记日记,随时记录在什么时候遇到什么事都是怎么做的,结果发现,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可以有时候表现出很有智慧,有时候却很没有智慧。再进一步,智慧跟人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年龄,年龄大的人,可能因为经历的事情多,更有智慧。
如果智慧不是一个基本素质,甚至智慧跟受教育程度关系都不大,那智慧还是可以学的吗?答案是很难学!
- 有人做过实验,先给一些学生讲道德课说要帮助别人,结果就在刚刚听完课、这些学生走出教室,真的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比一般人更愿意提供帮助。等于说这个课白讲了。
- 还有研究发现,专门研究道德哲学的那些哲学家们,他们自己办事的时候,并不比别人更有道德。
这不正好符合塔勒布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吗?这些人只有说到没有做到,哪有什么文如其人或者为人师表。
咱们以前还讲过,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读了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和合作者阿摩司·特沃斯基的传记之后有一个疑问:这两个人一辈子就是研究人生决策,按理说他的决策水平应该很高,可是纵观整个传记,你发现这两人一生之中根本就没有做过多少决策。他们唯一的一个大决策就是选择从以色列移民到美国。
所以这不都是纸上谈兵吗?学了也没用,研究者自己都不决策。这个所罗门悖论,应该怎么破呢?
四、提高智慧的方法
也不是一点希望都没有。格罗斯曼就测试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 一个方法是你要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想象成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
比如说,格罗斯曼做过一个研究,他让受试者想象,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出轨了,你怎么办。很多人都表示马上分手。
但格罗斯曼还有一个问题。说如果是你的好朋友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出轨了,你会怎么给ta提供建议。
格罗斯曼有一个问卷评分系统,能测试人面对事情时候表现出的智慧水平。这些测试包括,
- 你是不是需要关于这件事更多的信息呢?
- 你是不是需要了解一下这个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
- 你是不是要考虑一下妥协的可能性?考虑一下对方的看法?
- 你处理这件事之后,未来会发生什么,你能不能想象几种不同的可能性?
测试结果是如果这件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你的角色是像所罗门一样给人出主意的话,你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但如果这件事是发生自己身上,那就是一怒之下就迅速决定,所有这些智慧都不要谈了。
那既然如此,格罗斯曼就想了一个办法。能不能明明这件事是发生在你身上,但是你”想象成“这件事是发生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如果用第三人称视角考虑自己,我们能更有智慧吗?答案是可以的,用第三人称看自己的确能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 另一个办法是把一个眼前发生的事,想象成是一年以前发生的事,制造一点时间上的距离感。
这跟我们以前讲希思兄弟的《决断》的时候说的想象十分钟、十个月和十年之后,你对这件事会作何感想,是一样的道理。
- 还有一个办法是把自己想象成是一个老师,然后把要在这件事情上打交道的对方想象成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你跟他打交道,就好像是在哄小孩一样。
结果在这种想象出来的不对等的关系中,你往往能表现出更好的智慧。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要学着跳出自我中心的视角,多考虑考虑别人。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已经讲过很多次了,但今天的新知识是,
- 1、研究发现,决策理论水平和决策操作水平是两码事,所罗门悖论确实存在。
- 2、主动切换视角,是科学决策的最有效手段。
说一千道一万,真正的决策水平还得在实践中提高。不过话说回来,读书也不是真没用。做事演练可以决定你的成熟度,但读书可以决定你的格局。
当初袁世凯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事败将死时留下遗书: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可见书读少了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