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的真相:如何构建理性的世界经济》笔记
一、“超级全球化”为什么会难以为继?
我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贸易经济全球化的程度是有差别的。那我先请问大家:你知道目前哪些国家或地区的全球化程度最高吗?是美国、美洲,还是中国、亚洲,还是欧洲国家?
我告诉你没有答案,为什么?因为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颠覆性的观点。这个观点叫做,每一个参与全球化的国家,都面临一个三难选择。也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确保国家主权、实现民主,这三者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
回到我刚才的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最全球化?你会发现,一旦它的全球化程度最高,就不太能称之为一个,我们一般在主权意义上的国家或地区了,因为它的主权就会被削弱。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三难选择,其实是很多人不知道,但是研究者们已经达成的重要共识。为什么会有这种共识,我先带你看看几个事实。
0x1:“超级全球化”是如何产生的?
“超级全球化”这个词,就是本书作者丹尼·罗德里克发明的。意思是说,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的深度融合,主权国家越来越无法对全球贸易和经济进行太多具体的干预,企业的自主权大大增强,贸易自由度大大增加,国界模糊了。
对很多外向型的中国企业来说,“超级全球化”似乎真的是一个趋势,因为大家的很多生意,早就做到了全世界。在罗德里克看来,“超级全球化”搞得最彻底的,就是欧洲,通过欧洲联盟和欧元区,它们实现了一种“无限度的全球化”。
为什么“超级全球化”会首先出现在欧洲?这和欧洲国家众多,各国经济贸易联系又非常频繁有关。如果不搞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那么相互的成本都很高。因此在二战之后不久,欧洲国家就率先搞了一个煤钢联盟,把这两类最重要的工业资源,在欧洲的贸易打通了。
于是一个欧洲共同市场出现了,欧洲大陆国家和英国、爱尔兰等岛国,逐渐就在贸易等经济往来上实现了区域一体化。
接下来,就是政治和文化上的相互认同,这是亚洲和美洲国家都比不了的。于是到20世纪末,就形成了一个覆盖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盟,也就是欧盟。在欧盟内部,货物、人员、资金自由流动,成为全球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最充分的一个区域。
这还不够,欧盟国家之间的货币还不一样,大大小小十几种主要货币,贸易结算的复杂性让人头疼。所以欧盟一不做二不休,破天荒地搞起了超主权国家的区域货币,也就是欧元。为此,德国放弃了自己的货币马克,法国放弃了自己的货币法郎,交由统一的欧洲央行发行欧元。这不仅大大便利于欧洲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和经济往来,更为全世界增添了一个新的强势货币,地位影响超过日元,直追美元。
可以说,欧洲国家在二战后,到21世纪初这几十年,为全球自由贸易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区域样本,欧盟和欧元区成为全球贸易、经济乃至政治联盟的模仿对象。亚洲、美洲、非洲和中东,一度都跃跃欲试,想搞类似的区域贸易、经济与货币联盟。以至于有人在21世纪初乐观地预计,无数人期盼了上百年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已经来到。
0x2:什么是全球经济的“不可能三角”?
就在人们对全球自由贸易最乐观之时,罗德里克提出了他著名的研究结论:“全球化不可能三角”。其核心意思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确保国家主权与实现民主,这三者是不可能同时成立的,最多取其二。
按照这个分析,实际上在全球化过程中就只有三类国家。
- 第一类是全球化的样板国。它们是政治上的民主国家,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但随着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实际上会主动或被动放弃部分国家主权。比如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就放弃了很重要的货币主权,在财政预算上的权力也受到赤字上限的约束。
- 第二类是全球化的边缘国。这些国家的主权无损,非常完整,国内也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民主,但也正因为这两方面的完整性,这类国家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很低。比如非洲一些国家。
- 第三类是全球化的另类国。这些国家的主权无损,非常完整,同时深度参与全球化,是国际贸易和经济的活跃者,但在国内并没有实现西方所期望的政治民主,它们被称为威权国家。最典型的就是新加坡。中国也被认为是这样的类型。但这类国家经济发展很成功。
很显然,这三类国家各有各的挑战,我们也不展开细说,就重点说说第一类样板国。因为这类国家看起来,最符合人们对全球化的期待。
0x3:“超级全球化”面临的最大麻烦是什么?
罗德里克分析认为,从现实中看,深度经济一体化,对治理和民主提出的挑战,在欧洲最为明显。欧洲单一市场和单一货币,是“超级全球化”的独特实验。到目前为止,这个实验部分成功,但难以为继。
最主要的麻烦是,各国经济融合与政治融合不同步,一旦政治融合滞后,很多经济融合也会被拖后腿。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越是弱势的经济体,在联盟中就越难受,既无法获得有效救助,也不能完全自行其是。结果就是欧元整体上越来越弱势,欧元区内部和区外的贸易与经济活动都受影响,希腊等国几乎被债务压垮。
面对危机,罗德里克认为,欧洲国家其实只有两个选择,
- 要么加速推进欧洲政治联盟,更彻底地实现区域政治和治理的一体化。事实上,把欧洲各国变成欧元区的一部分,不仅共享货币主权,还要共享财政主权及其他更多的主权
- 要么放松经济联盟,只做和目前政治联盟程度相匹配的有限区域经济和贸易合作,不要急于求成。
而结果,我们其实已经看到,多个国家陆续退出了欧元区,英国甚至退出了欧盟,欧洲政治和经济联盟,至此出现了罗德里克所预言的逆转,“超级全球化”的独特实验,至此其实已经宣布失败。
对全球贸易发展态势来说,欧洲“超级全球化”的难以为继,直接刺激了很多国家重新转向保守,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卷土重来。
0x4:“超级全球化”为何出现返潮?
书中给出了两个解释,我们看看有没有道理。
- 第一个解释和治理有关。因为自由贸易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不能指望贸易主体自觉约束。世界贸易组织这样的机构,真正的约束力也有限。“超级全球化”的最大弊端是,国内治理机制遭到削弱,而全球治理体制尚未完善。所以罗德里克认为,在提供市场所需的监管和法治方面,民族国家仍具有绝对优势,国家经济主权的让渡很难更多。
- 第二个解释和发展有关。正是因为“超级全球化”日益超越国家范围,对于某个特定国家来说,“超级全球化”并不自动带来经济繁荣、金融稳定和社会包容等国内发展目标,反而可能因为涉及范围更广,而出现更大的增长起伏、金融动荡和贫富差距。
于是罗德里克的终极追问就来了:
- 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确实好,但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程度,究竟应当多高为好呢?
- 在交通和通信革命,明显消除地理距离的时代,民族国家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 各国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向国际机构让渡主权?
- 等等
对此,罗德里克也给出了他的回答,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国家与全球治理之间,恢复合理的平衡,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经济。所谓多元化,实际上就是相对有限的全球化:
- 一方面,各国保留足够的自主权,制定独立的经济战略
- 另一方面,大家共同努力,确保气候变化等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
所以我们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实验,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无论经济、社会和技术有了多大进步,世界大同仍然还是现实中的乌托邦。国界并非可有可无,因为民族国家始终处于全球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地位。民族国家既是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全球化深化的阻碍者。
0x5:总结
- 虽然贸易全球化持续多年,但“超级全球化”所需要的条件过于复杂,在欧盟和欧元区之外,实际上没什么进展。
- 强行力推“超级全球化”既不现实,也不是最优解。欧洲近年来的麻烦就是最好的证明,因为国家主权的让渡必定是有限的。
- 面对全球贸易和经济挑战,各国首先要努力维持自身经济的正常动转,同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重构,参与全球治理变革。
二、逆全球化的历史倒车为什么开不了?
在出版《贸易的真相》这本书之前,罗德里克写过另外一本书,叫《全球化的悖论》。书如其名,他就是在讲,全球化有哪些弊端。按理说,既然有悖论了,就是让我们不要这么做。但很有意思,罗德里克不是这样想的。他说,正是因为全球化有种种弊端,所以政府的正当作为,恰恰不是逆全球化,而是修正这些弊端。
我为什么会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因为多数人还是有一个基本共识:全球化肯定是趋势,逆全球化就是开历史倒车,我们无法再回到各自孤立无援的时代。在很多重要事情的选择上,我们会习惯说,不应该开历史倒车。但这只是应不应该的角度,应不应该,不是财经的视角。财经的视角,是事实是什么、现实是什么、共识是什么。所以这一讲,我们就先来看看,事实上,逆全球化的历史倒车,开得了还是开不了。
0x1:逆全球化为什么行不通?
很多人都知道,苹果手机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是美国、中国、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等多个经济体的复杂协作,其中收益最大的部分在美国,很多具体工作虽然是在中国完成的,但中国仅在苹果全球价值链中获得不到10%的收益。罗德里克在书中引用了《纽约时报》的一个调查报道:为什么苹果手机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生产?
有人说,这不就是中国的劳动力便宜,有比较优势嘛。真的是这样吗?那苹果为何没去劳动力更便宜的越南、印度或非洲生产?美国人发现,真正的答案和比较优势没什么关系,而是中国已经发展出一种可以称为“富士康城”的大型生产网络,各类型的供应商、工程师和勤快的工人们,在这个产业协作网络里高效运行。这不仅是在美国生产苹果手机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世界其他经济体在短期内也无法复制。
这就是全球协作分工的价值,也是全球化时代在价值创造与分享上的真实场景。
除了产业协作,另一个让逆全球化不得人心的因素,是公司税收负担。正是得益于贸易和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相继出现的税收竞争,总体上不断降低了全球各地公司的税收负担。
特别是一些,几乎没有税收的离岸注册地,比如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等,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避税天堂。它们在全球的贸易、运营和投资所得,并不直接回到母公司所在国,而是在这些避税天堂里体外运行。对它们来说,如果逆全球化,它们的所得就必须回到母国,这等于增加它们的税负,减少它们的收益,怎么可能会呼应呢?
0x2: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如何往下推进?
既然全球化面临挑战,逆全球化又不得人心,那么自由贸易和经济合作如何往下走,就需要有新的共识。罗德里克提出的建议是,大家一起完善,能够处理全球化问题的机制,成为新的“全球公民”。
有意思的是,“全球公民”这个问题的引出,源于2016年10月,当时英国首相特蕾莎·梅,也就是著名的梅姨,她是英国脱欧的主张者,也可以说是强调民族国家回归自我,逆全球化的一个政治代表人物。当时,她说了这么一句刺耳的话:“如果你自诩为全球公民,那你就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
这句话顿时引起轩然大波,一位学者指责梅姨颠覆了正确价值观,言论中飘荡着“1933年的回声”。这个批评就很重了,言下之意是梅姨的言论堪比德国纳粹。连一向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经济学人》周刊,也明确批评说,梅姨的言论代表了狭隘的逆流而动。
在《贸易的真相》这本书中,罗德里克也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他所理解的“全球公民”,应当是什么样子。他是土耳其人,在中东地区长大成人,然后到美国读书定居,拿着两个国家的护照,每年在世界各国的旅行和工作时间,超过他在任何一个国籍所在国的时间。甚至他对体育赛事的关心,也是全球化的,而不是本地化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精英的人生经历,逆全球化,他自己就不接受。
在这本书里,罗德里克还引用了“世界价值观调查”等全球民意调查的结果,那些自认为是全球公司的人,通常会比自认为只是国家公司的人,要低10-20个百分点。但越是年轻人,越是高学历,越是专业技术阶层,越是社会的精英群体,认为自己是全球公司的比重就越高。因此,如果你相信世界的方向主要受精英阶层影响,全球公民的意识就应有更坚实的民意基础,他们当然会阻止逆全球化。
在罗德里克看来,“全球公民”大多具有人类命运共同感。他们通常会以世界主义之名,参与政策辩论,并形成跨地域和跨文化的相互认同者,他们是逆全球化潮流的坚决反对者。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群,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应当会以新的方式延续下去。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全球公民”也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要在各自所归属的国家和地区自担其责,尤其不能以世界主义这样崇高的目标,而逃避对所属国同胞的责任,也就是要积极投资国内政策和行动,避免一些逆全球化的极端政策出台。
比如,为什么有的国家会出台非常保守的贸易政策?这并不是世界主义和自由贸易过时了,而是那些主张世界主义的全球公民,并没有深入参与本国政策辩论与制定,没有为已经出现的贸易摩擦提供更多的变通方案,结果放任了贸易保护主义者的肆意妄为。
结合现实来看,罗德里克的观察和批评是有道理的。无论中美贸易战,还是之前的美欧、美日贸易摩擦,其中都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复杂博弈。按理说,那些已经深度参与全球贸易和经济循环的跨国公司,应当是自由贸易和全球化最坚定的支持者,但每一次这样的贸易摩擦发生时,恰恰是一些全球化的受益者,要么保持沉默,要么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惜成为反倾销、反垄断的发起者,不断给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新的炮弹。用罗德里克的思路来看,这无疑都是短视的。
0x3:有哪些因素能阻止逆全球化?
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还有什么因素可以阻止逆全球化潮流泛滥?比如说环境与气候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全球绿色产业发展,这是必须全球所有国家参与才能共同解决的,也是罗德里克不断涉及的话题,读来也有启发。
全球气候变暖和各种环保挑战,在世界各国是有基本共识的。即使是那些反对全球化的人也明白,只靠各个国家自行其是,气候变暖问题肯定是无解的。具体到贸易和经济领域,如何让气候问题变成凝聚全球共识、推进全球合作的重要契机,则见仁见智了。
在罗德里克看来,减缓气候变化,是最典型的全球公共产品,单个国家付出努力将毫无意义。要打破全球在限制碳排放方面停滞不前的僵局,唯有在气候问题和绿色产业发展上谋求全球合作。
比如美国加州,2012年启动了碳排放总量控制和交易体系,中国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对碳减排、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欧洲将碳交易与贸易相结合的机制,都有益于全球共同应对气候问题挑战。
关于绿色产业,罗德里克相信,整个地球的未来,取决于世界经济能否在清洁技术基础上,向绿色增长快速转型。为此,世界各国正在重新思考促进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技术发展的各类补贴,实际上具有长期价值和全球价值,而不是引发各国摩擦的新借口。
所以,我们和罗德里克一起分析、反思,为什么逆全球化不得人心,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件事情的消极面,并不必然是推翻这件事情合理性的充分理由。面对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种种挑战,有人选择保守退却,推行贸易保护,但很快他们就发现,逆全球化的潮流和行动,遇到的麻烦和阻力更大。
0x4:总结
- 过快全球化出现了各种问题,但任何民族国家如果单纯地退出全球化,减少对他国的经济依赖,终归是得不偿失的错误选择。
- 各国政府真正应当做的,不是反全球化,而是为修正这些弊端制定相应的机制,让全球化更加完善。
- 新的全球公民不仅要奉行世界主义,也要自行担当本地责任,积极推动本国政策朝向更加有利于全球合作的方向上去。
- 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绿色产业,是全球合作新共识和新契机。
三、贸易开放都损害了谁的利益?
为什么带你关注这个问题呢?
- 第一,这是这本书里的一个经典论述问题
- 第二是跟我们的国情有关。因为我们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享受了很多贸易红利,所以我们对待开放有一种天然的好感。但如果把开放这个词放到全球,它一定只会带来好处吗?
我们之所以不知道开放的坏处,是因为想不到,开放会给谁带来利益的损失。你看,因为有了开放的贸易,一个国家可以引进外资,同样生产的东西可以出口。而且引进外资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照顾中下层劳动者,同样上层阶级也能更方便地进行投资。传统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也会告诉你没有人受损。而这个问题,这本书明确回答了,我们来看看,罗德里克教授是怎么讲的。
他认为,不应当回避贸易开放过程中有失公平的地方,唯有弄清谁在贸易开放中受损的事实,要重构世界贸易格局、推进全球经济合作,才能对症下药。
在这本书的第204页,罗德里克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不得不承认,全球化会产生赢家和输家,精英们也已接受了这一点。但正确的回应,并不是要阻止或逆转全球化,而是要确保输家得到补偿。
为此我们可以讨论,谁是全球化的输家?谁在贸易开放中受到了损害?如何对受损者进行补偿?现在补偿还来得及吗?
0x1:谁是全球化的利益受损者?
回顾历史,贸易并不是多赢的游戏。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数百年的全球贸易史,早就证实了这一点。在二战之后,全球贸易和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过程中,伴随自由贸易的公平问题,也始终是争议的焦点。
不过罗德里克认为,经济学家们还是有一些共识的:贸易开放虽然会扩大国民经济总规模,但也会导致收入再分配和一些群体的绝对收入损失。问题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意识到了这些现实问题,或者说,即使知道有输家,却并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逐步实行了比较开放的贸易政策,大量商品从墨西哥、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涌入美国。这一方面带动了美国市场的繁荣,同时也让很多美国的低附加值产业受到严重冲击。
相关企业倒是好办,可以把工厂从美国搬走,迁往亚洲拥有成本优势的经济体,这正是“亚洲四小龙”腾飞的外部助力。但这些美国工厂,大量产业工人就惨了,他们不可能随着工厂外迁。因此伴随着美国贸易开放和进口产品越来越多,使部分美国传统产业地区出现大量结构性失业。这些美国的铁锈地带,也正是反对贸易开放、支持特朗普大打贸易战的民意基础。
耐人寻味的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并没有对这些受损者进行更多的补偿。用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主席拉米·米歇尔的话来说,当时美国忽略贸易开放的受损者,可能是有意为之。
一个重要事实证据是,1981年里根政府将下调了一个“贸易调整援助项目”中的补偿金。美国当时之所以会这样做,罗德里克认为是受了里根主义和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过于强调自由贸易和市场竞争,效率至上,忽略公平。
这还不仅仅是里根政府的做法,美国没有成为像西欧国家那样高福利的社会,而是一直延续着弱福利的模式,社会保障计划长期没有扩充,就连奥巴马执政时好不容易通过的医保计划,也在特朗普上任后不久就被叫停。
罗德里克反思认为,美国如此长期忽略贸易开放受损者们的利益补偿,等于培养了后来主张逆全球化,和反对自由贸易的社会力量。因为反观欧洲,反自由贸易的呼声一直不太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洲的社会保障体系,整体上远比美国坚实。即使是重申国家主权并宣布脱离欧盟的英国,其贸易开放政策,也没有在国内引起新的争议。
所以罗德里克有一个重要观察:至少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福利国家与开放经济体,已经成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反过来说,只要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不那么坚实,由于受损者得不到充分的补偿,这个国家的贸易开放政策随时会在内部压力下发生逆转。
罗德里克还引用美国经济学家鲁比尼的话说,可以通过补偿工人损失和成本的政策,管控反全球化浪潮,因为只有推行这些政策,全球化的受损者才会意识到他们最终可能跻身受益者的行列。
0x2:如何对全球化的利益受损者进行补偿?
如果对受损者的补偿可以达成共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补偿。讨论这个问题时,罗德里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维度,在福利国家诞生之前和之后,补偿全球化受损者的具体办法,也不一样。
比如在农业领域,是很多欧美国家在贸易开放时,一定会进行补偿的行业,特别是法国、英国和美国,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有时甚至会通过重启贸易保护,或者打贸易战的方式,来保证本国农业的利益。20世纪90年代,在美欧、美日之间多次爆发的牛肉战、小麦战、水果战,都是福利国家诞生之前,对贸易开放受损者的补偿方式。
另一个方式,则是受损工人大规模移民,比如欧洲很多贫穷农民和工人,在20世纪初向美国移民,就同样有贸易开放冲击下的补偿意义。
但在福利国家诞生之后,欧洲国家的普遍做法是,全球化的受损者往往更倾向于支持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项目,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度干预。总之就是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从而获得更广泛的选民支持。虽然这会带来更加沉重的社会保障成本,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但至少在全球化和贸易开放方面,不会因为有受损者而发生逆转。
但是在罗德里克看来,在美国国内,贸易开放的受损者,始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他在书中引用经济政策研究所主席米歇尔的话说,如果自由贸易者真的关心工人阶层,完全可以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强健的工资增长,比如积极的就业政策、集体谈判、提高劳工标准、适宜的最低工资等。
遗憾的是,美国的决策者并没有这样做。具体原因,罗德里克没有展开分析。其他研究者则提供了一些补充,如果美国过多地为工人阶层谋福利,美国的创新活动和创造效率会不会受损?如何保持美国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或许是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在考虑贸易政策时,更需要跳出来思考的战略性问题,贸易只是其中一个权衡。
0x3:为什么美国无法及时采取补偿措施?
虽然阐述了对受损者补偿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补偿的问题,但谈及在美国实施补偿计划是否来得及,罗德里克的看法很不乐观。
他认为,或许在20年前,进行补偿还是可行的,但如今已为时已晚,无法有效解决全球化弊端了。
为什么美国无法及时采取补偿措施?罗德里克猜测,可能与税收政策变动之难有关。因为一直到2007年,才有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明确提出一个“全球化新政”,核心主张是,要把参与世界经济与充分的收入再分配联系起来。为此就必须实施更加激进的联邦税制,通过更多征税,确保联邦有能力对弱势受损者进行补偿。
但后来的历史事实表明,这种偏激进的加税计划,并没有在美国被普遍接受,对贸易开放受损者进行更多补偿的建议也就不了了之。
未来怎么办?罗德里克提出,如果真的关心贸易开放受损者的发展,比补偿计划更有效的做法,应当就是考虑改变全球化规则本身。为此,他提出了七条比较具体的“全球经济新规则”,强调治理体系,多样性、法治和平等权利等多个方面。
所以,面对现实,我们分析贸易开放都损害了谁的利益,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效率与公平,确实是世界性经济发展难题,强调公平有利于帮助受损者和弱者,但代价很可能是整体效率的下降和增长速度放缓,当社会福利成为沉重的负担,全体国民的利益也会最终受损。
那么,在贸易开放中有意无意忽略受损者,会不会也是保持整体竞争力与经济活力,而不得不付出的社会代价呢?
0x4:总结
- 贸易开放会扩大国民经济总规模,也会导致收入再分配和一些群体的绝对收入损失,他们是全球化的受损者。
- 长期忽略贸易开放的受损者,不及时采取补偿行动,只会让他们变成反全球化的社会力量。
- 现在实施补偿计划为时已晚,如果真的关心贸易开放受损者的发展,更有效的做法是考虑改变全球化规则本身,大力推动公平贸易。
四、反倾销为什么不会真的有效?
罗德里克教授的观点其实非常清晰,我们要把这个世界,从一个放任的贸易状态,变成一个真正的自由贸易状态。很多国家都在做这样的努力,那是不是这些努力就做对了呢?
他的观点恰恰相反:很多国家都做错了。比如说,我们特别熟悉 “反倾销”,这个词你肯定不陌生,可以说,反倾销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大伤痛。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很多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贸易现实挑战。比如,不少中国商品,服装、玩具、鞋帽、箱包,以及各种家电产品,在出口欧美过程中,就曾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当然最近几年,我们也会用反倾销去要求别人,比如说,中国就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葡萄酒,征收反倾销税。
你会发现,这其实还是一个世界应该怎么样的问题。但罗德里克的观点特别开脑洞,他认为反倾销没有用,原因恰恰是从效率的角度出发的。你看这个就很有意思,就好像A国在对B国进行反倾销调查,看似打压了B国,但实际上并没有真的起到作用。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这一讲来详细说说。具体来看,有三个问题可以讨论:第一,为什么反倾销成为贸易制裁的高发领域?第二,谁有权裁定反倾销?第三,为什么大多数反倾销最终是损人不利己?
0x1:为什么反倾销成为贸易制裁的高发领域?
反倾销的意思不难理解,在国际贸易中,针对贸易伙伴低于成本价的商品倾销行为,可以采取强制性加征关税,或限制商品进口等制裁措施,也就是严厉打击挥泪大甩卖或跳楼价格战。
有人会问,既然是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价格就是放开的。凭什么进口国,还要对进口商品的成本和定价,进行严格审核?更重要的是,世界贸易组织还专门制定有《反倾销协议》,各成员国都签字同意,世贸组织有权根据成员国的投诉,发起反倾销的调查,并决定制裁行为。
表面上看,反倾销涉及商品的成本和定价问题。对进口国的消费者来说,低价商品是好事,但如果进口国有同类产业,进口商品低于成本价倾销,那就是大大的坏事,会导致这些行业没有还手之力。
比如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进入欧美市场,明显的价格优势、漂亮的外观设计和省油等优点,把大部分欧美汽车巨头打得节节败退,不得不通过反倾销调查予以还击,最终促使丰田等公司在欧美设厂,并在当地设计生产高价豪华汽车,欧美同行才松了一口气。
但往深里面说,反倾销争议还牵涉到,一个经济体究竟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还是混合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也就是说,你的出口商品的生产成本,是通过市场竞争而降低的,还是因为获得了某些政策补贴,是不公平的恶意竞争?所以,反倾销的核心是贸易的公平性问题。
因此,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获得普遍承认的“市场经济地位”,其出口商品价格如果偏低,贸易伙伴就不会认为这是你成本控制得当,而是会怀疑你采取了某些不公平的手段,刻意压低价格。对于这种有失公平的疑似低价倾销,进口国就有可能采取惩罚措施。
如果一个经济体,已经被普遍承认具有“市场经济地位”,那么至少其出口商品价格,可以摆脱政府补贴的嫌疑,从而免于因倾销而被贸易伙伴调查或制裁。但这只是一般性差异,在全球贸易中,也经常发生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相互指责对方搞倾销的争议。
因此,一个经济体是不是有普遍承认的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认定倾销与反倾销的关键,最终还是要看你的出口商品,在进口国有没有相应的同行。
0x2:谁有权裁定反倾销?
那么,当争议出现时,谁有权认定某种商品是否属于倾销,如何做出反倾销制裁?是进口国自行决定,还是由国际贸易机构来裁定?
这就要说到世贸组织的前身,从1948年开始实施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其中第6条,就是关于反倾销保护的国际规则,这也是各国反倾销立法的指导性法律文件。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自己发起倾销调查,以及进行反倾销制裁的具体法规。1995年,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反倾销协议》就是通行的国际新规则了。
中国的情况特殊,一直到2001年才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中国自己的《反倾销条例》,直到2002年才开始实施。在此之前,只有中国商品在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或制裁,中国却无法对来自世界各国的进口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制裁。
所以从严格的法规角度,任何一个经济体,要进行反倾销调查或制裁,也不是那么随心所欲的,必须要遵循国际规则。也要有国内法规,要有受影响企业提出申请,然后要有比较透明的价格对比和市场调查,对于反倾销裁定不服的出口企业,还可以到世贸组织投诉。但这些看似复杂且严格的程序,实际起到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
0x3:为什么大多数反倾销最终是损人不利己?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全球贸易和分工的不断发展,很多贸易伙伴之间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在这些领域基本上不会出现倾销与反倾销争议。但麻烦的是有一些行业,无论一个经济体发达与否,往往还会保留,倾销与反倾销争议就会很多。
比如农业,美国、法国、加拿大、巴西、中国都是农业大国,大家为了避免自己的农业被进口农产品低价冲击,既给本国农业各种补贴,又以反倾销之名进行各种调查或制裁。因此在这个领域的贸易纠纷最多,常常闹到世贸组织去裁决。结果大家越是反倾销,各自的农业补贴反而越多。
罗德里克注意到了,全球贸易中颇为高发的反倾销问题,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他在书中第10章列举了一组数据,自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先后裁定了成员国可以实施的3000多项反倾销关税,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印度、美国和欧盟。同一时期,暂时提高特定关税的贸易保障机制仅启用155次,使用者多为发展中国家。所以他怀疑,反倾销变成了一种贸易救济工具,很不公平。
在罗德里克看来,由于有反倾销措施,一个强势经济体的某个行业面对国际竞争时,并不一定会通过创新或效率提升来变得更强,而是会选择发起反倾销调查,依靠削弱外来竞争者,从而继续获利。
因此包括罗德里克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一直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规则持反对态度。他们通过推算论证认为,只要出口企业垄断市场的可能性较低,低于成本的定价并不会对进口经济体构成威胁。
意思是说,与其花力气发起反倾销调查,不如仔细看看某家企业的市场垄断能力有多强,因为企业主动选择的低价并不可怕,没有谁会永远低于成本价做生意。真正可怕的是,一家企业在特定行业的垄断性。历史经验表明,具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最终会采取高价策略,谋取超额垄断利润。
所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在其内部更重视并更坚决采取的治理措施,实际上是反垄断调查,一旦认定某个公司涉嫌利用垄断优势谋取暴利,政府会毫不手软地罚款,甚至分拆垄断企业。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微软,都曾遭遇反垄断调查和处罚。
分析至此,罗德里克教授的结论就很明确了,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在国际规则的背书下,很多国家常常采用的反倾销调查和裁决,实际上助长了最糟糕的贸易保护主义。要真正解决全球贸易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切实倡导公平贸易,不能依赖反倾销。
所以,分析反倾销为什么不会真的有效,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有些看起来是为了公平目的,而采取的约束行为,如果是以损害效率更高、创新更好的竞争者为代价,等于是在保护效率更低,且不思进取的市场参与者,降低整体市场竞争的有效性。这种有悖市场竞争良性运行的保护性措施,必然会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0x4:总结
- 自1948年以来,反倾销就是全球贸易中最经常出现的制裁措施,为欧美发达经济体所常用,中国是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 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负责制定反倾销国际规则,各国按照国内法规发起反倾销调查并进行裁决,引发层出不穷的争议。
- 反倾销调查和裁决,实际上助长了最糟糕的贸易保护主义,对那些需要合理贸易政策,获得缓冲空间的国家,却毫无帮助。
五、如何实现可控的贸易全球化?
之前几章我们都在讲,要从放任的状态到自由的状态,但是很多已有的手段都是错的,比如说反倾销。那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这一章,我们就来看罗德里克在这本书里,提到了哪些重构贸易全球化新秩序的方法。
当然了,操作手段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你可以去仔细看这本书,它有很多开脑洞的倡议和观点。我这里帮你总结了两点思路,我觉得这是你把握这本书的关键点。
- 第一,不能重新回到富国主导全球贸易的旧时代
- 第二,必须以更大的理性,走出全球贸易纷争不断的震荡期。什么是更大的理性?比如说劳工待遇和环保问题,就通常不在大家的理性讨论范围之内。因为大家常常只涉及短期的利益,才会引起重视,但其实这些都是你要考虑的。还有,对于那些自由贸易中的利益损失者,是否要有必要的补偿,这也是一个理性问题。
0x1:全球贸易如何更加公平化?
经过几百年的贸易演变,特别是经过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贸易全球化加速、繁荣和纷争,究竟什么才是最现实的贸易原则呢?
你可能会说,当然是自由贸易。但这本书的作者提醒,不对,自由贸易已经被滥用和曲解,现在最重要的,是提倡公平贸易。在这本书的第227页,作者专门用了一节,以中国为例,来分析公平贸易和自由贸易的区别,以及在当下的轻重缓急。
还记得1998年,中国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之间,极为艰难的谈判过程吗?当时,除了谈具体的贸易条款和市场准入等关系大钱的要紧事,有一个最重要的谈判争议,就是中国究竟算不算是一个“市场经济体”?
这个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这涉及之后一系列的贸易裁决和政策评估。如果中国被承认是一个“市场经济体”,那么在我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很多具体的贸易争议,大家在起点上是一致的。而如果中国仍然被视为是一个“非市场经济体”,那就意味着,即使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仍然是带着标签的,一旦碰到贸易纷争,中国就天然地被认为,会采取诸如政策补贴等非市场手段。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并没有获得其他成员的完全承认,中国事实上还被视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经济体。这个隐患,在之后20年里给中国带来的麻烦不断,其他国家经常以反倾销为名,对中国质优价廉的出口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多次对中国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这样一个大麻烦,该如何解决呢?作者认为,核心就是全球贸易如何更加公平的问题。他当时在书中特别预言说,发达国家故意推迟认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只不过是延缓了大型经济体之间贸易冲突的升级。作者写这本书的时间是2017年,没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中美贸易战,就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出现了。
怎么办呢?作者认为,世界贸易组织从一开始,就把反倾销作为一个重要规则确定下来,这就是导致一系列问题最大的根源。因为对多数经济学家来说,除非一家出口企业,有垄断某个特定行业或市场的能力,主权国家和贸易组织,不应当对低价产品横加干涉。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真正要反的,应当是垄断,而不是所谓的倾销。
这里需要多补充一些背景。你看,在表现形式上,有些拥有市场垄断地位的企业,在一开始进入新的市场时,会故意把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定得很低,甚至默认假冒或盗版的存在。其目的,不是真的要低价卖产品,而是迅速占领市场,然后利用垄断地位,提高正品价格,并严厉打击假冒或盗版。
而且,有时候一家企业出口的产品价格便宜,很可能是因为,这个国家的原材料便宜,人工便宜,运输配送成本也不高。其中特别是如果劳动力成本占比重大的,而这个国家,恰好处于劳动力极为充足的时候,出口产品就会非常便宜。
比如,越南大米和日本大米,在成本上最大的差异,就是劳动力,一个日本劳动力的成本,差不多是越南劳动力的20-30倍。同时,日本一年只能产一季大米,越南在亚热带地区,一年可以产两季甚至三季大米。因此,如果不考虑这些巨大的成本差异和资源差异,简单指责越南大米卖得太便宜,并对它们发起反倾销,显然是有失公平的。
0x2:如何解决劳工待遇不公平的问题?
除了反对所谓的反倾销规则,关于公平贸易更多的争议,近年来还出现在劳工待遇和环保问题上。其中关于劳工待遇的现实难题,尤其值得重视。
之前,在我们的讨论中,已经涉及在全球贸易中,穷国的劳工待遇是存在不少公平性问题的。比如,为了节省成本,穷国的劳工能不能获得比较清洁的水和食物,是不是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会不会有比较完善的工作安全保护,等等。
这种情况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引起了更多国际劳工组织,以及部分发展起来的穷国重视,一些富国的公司和社会组织,也开始呼吁并采取行动,要求贸易的公平和人性化。很多改善劳工待遇的行动,也在不少穷国得以实施。但结果,却出现了穷国和富国都不满意的两难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我先举一个例子。前几年,一家中国公司在海外收购了一座矿山,探明储量非常可观,但矿山长期亏损,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采矿工人的工资待遇比较高,对矿工还有比较严格的权益保护措施。中国公司当时就想,是不是可以从中国派一批矿工过去,这样人力成本不就大幅下降了吗?等他们真的这样操作时才发现,真是困难重重。
- 第一,这些要派过去的中国矿工,在申请签证时被严格审查,最终只有少数人拿到签证。使馆的理由是,不能因为引入太多外国劳工,影响本国劳工的就业。
- 第二,工人们好不容易到了中国公司掌控的矿山,迅速开工。但没几天,就被当地政府和劳工组织找上门来,说你们怎么能让中国来的矿工加班,还让几个人住一间屋子?要么你们按原来那样给中国矿工以完善待遇,要么,你们的矿山就停业整顿。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后来,这家公司在这个矿山项目上亏损严重,因为在关键的劳动力成本上,他们一点也没办法省钱,只能按当地的劳工待遇标准办。直到最近两年,在新的技术研发推动下,采用更多无人驾驶挖矿机,才终于缓解了劳动力成本压力。
回到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在全球贸易中,回避各国不同的劳工待遇,显然是政治上不正确。因为那些便宜的进口商品,一定会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劳动就业和待遇形成冲击。但你又不能为了避免本国劳工受影响,放着更便宜的进口商品而不要。怎么办呢?
作者的提议,是采取必要的补偿措施。既然从一个国家的经济效率出发,一定会通过进口某些商品来优化产业效率,那么受此影响的本国特定产业或特定区域的劳工,应当获得某些特别补偿。他说:出于凝聚力和社会公平的原因,对自由贸易的受损者进行补偿,是有共识的。现在的问题在于,本国决策者和外国出口商,是不是采取实际行动。
0x3:为什么说公平贸易才能促进自由贸易?
分析到这里,实际上已经把自由贸易和公平贸易的现实关系问题说明白了。这就是:唯有让贸易更公平,才能让贸易更自由。否则,延续多年的自由贸易,只会在各国各有理由的受损心态中,演变成反对全球贸易的逆潮流倒退。
罗德里克特别提醒说,其实经济学家是最容易反对公平贸易的,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效率的降低,对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都会有影响。但现实情况却是,推进公平贸易,已经体现在很多国家的贸易法规中。可能表现为反倾销,或者贸易保障救济,这些具体而扭曲的方式,还可以改进,关键是大家要更重视贸易的公平性。
这就是如何实现可控的贸易全球化,作者回到了分析经济问题的一个永恒关系,效率与公平孰轻孰重?如果说过去较长时间,贸易全球化都是在强调效率,那么现在更重视公平,最终目的不是要减少效率,而是为了未来更大和更高的效率。这就是作者希望达成的新共识。
0x4:总结
- 对低价产品反倾销,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贸易纷争。真正应当反的,是为了垄断市场刻意压低价格,而不是低成本导致的低价。
- 劳工待遇和环保问题也关系贸易公平,对于那些自由贸易的受损者,应当有必要的补偿。
- 要扩大公平贸易的范围,也就是有可能对进口国的治理制度造成威胁的进口贸易,要进行抵制和纠正。
六、思维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