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打保龄球 -- 公民参与与社会资本的变化趋势》笔记
1、社会资本的定义
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的无形物质,如良好的愿望,朋友情谊,同情心,个人和家庭之间的社交关系。如果一个人只有自己,他在社会上是无助的。如果他和邻居联系,这些邻居和他们的邻居联系,这样扩展开来,就会形成一个社会资本的积累,这可能会立即满足这个人的社会需求,这也使整个社区有机会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作为整体的社区将会因为个人间的合作团结而受益匪浅,在这其中,个人也能从中得到帮助、同情和友情。
社会资本包含了个人和群体的范围。
- 首先,人们通过彼此之前的关系而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
- 同时,社会资本具有外部性,从而影响到更广泛的社区
2、政治参与程度的变化
除投票以外,美国人在其他方面的政治参与程度要比其他民主国家更为深广。有为数众多的表达意见和行使权利的渠道:
- 与地方官员和中央官员沟通
- 为政党和其他政治组织服务
- 与邻居谈论政治
- 参加公众集会
- 投身竞选活动
- 佩戴徽章
- 在请愿书上签名
- 在电台谈话节目上发表观点等
一项活动越依赖于他人的行动,该参与就下滑地越多。换言之,正是那些最容易受协调问题和搭便车伤害的公民参与形式 -- 那些把公民聚到一起,最清楚地体现社会资本的活动,其参与率下降得最快。
3、公民参与
美国人不论年龄多大,不论出于什么地位,不论志趣是什么,无不事实在组织社团。在美国,不仅有人人都可以组织的工商团体,而且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团队。
- 既有宗教团体,又有道德团体
- 既有十分认真的团体,又有非常无聊的团体
- 既有非常一般的团体,又有非常特殊的团体
- 既有规模庞大的团体,又有规模甚小的团体
我认为,最值得我们重视的,莫过于美国的智力活动和道德方面的结社。中国在近年来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依托互联网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兴趣群体,俗称饭圈,例如,
- 读书会
- 明星粉丝群
- 滑雪、冲浪等户外运动群
- 公益活动组织
- 买房群
- 等等等等
一般来说,至少从50年代开始,这一系列组织联系就塑造了美国人的性格。
宽泛说来,美国人自发的社团可以分为三种:
- 基于社区的
- 基于教会的
- 基于职业的
很多美国人继续声称我们是在各种各样社团组织的”会员“,但大多数美国人不再在社区组织上花费太多时间,他们没有在做委员会工作,没有再担任公职,也没有再参加集会了,尽管迅速提升的教育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促进公民参与的技能、资源和兴趣。总之,美国人已经在远离人群,不仅远离的是政治生活,而更普遍的是有组织的社区生活。
4、宗教参与
教会就是人民。教会不是一幢建筑,甚至不是一个机构,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证据显示,在美国的社区组织成员中,有将近一半与教会有关,一半的私人慈善行为带有宗教性质,一半的志愿行为是在宗教背景下发生的。
因此,今天人们如何参加宗教,对于美国的社会资本而言意义重大。
与普通人相比,经常拜神的人和珍视宗教的人,要比其他人更多地走亲访友、在家娱乐,更多地参加社团聚会、运动团体、专业与学术团体、校园服务组织、青年组织、士兵社团、同好社团、园艺社团、文学社团、艺术社团、讨论组织、研究组织、男生联谊会、女生联谊会、农业组织、政治社团、同胞联谊会等各种组织。
宗教是大多数公民参与形式的一个强大的关联要素。信教者通常是特别积极的社会资本创造者。
教会一直是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直到现在也是这样。美国的宗教团体每年会将约150亿 ~ 200亿美元用于社会服务。
然后,美国人对宗教的参与度也在呈现下降的趋势。
总结这段时期里美国的宗教行为状况:
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年轻人....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退出了教会......一些人加入了新的宗教运动,一些人通过各种通灵疗法和修性来寻求个人智慧的启迪。不论是以什么方式,大多数人都完全”脱离“了有组织的宗教。......这就造成了宗教心理趋向高度个人化,而不是通过信仰群体来获得强有力的支持。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人们追寻更好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理想的自我,这成为上述趋势的主要推力.....在这种表现型个人主义的氛围之下,宗教变得”私人化“了,或者说,更加扎根于私人领域之内。
宗教的私人化也许在道德上令人信服,并可慰藉人心,但这代表着社会资本的衰减。在不同教会之间”赶趟“的人越来越多。这样的人虽然仍可称为”教徒“,但也不再专属于特定的信众团体。
私人化的宗教几乎无法提供社会支持,它基本上独立于制度性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它也许可以为信仰者提供意义与个人导向,但它不是一种众人同享的信仰,因此难以激发强有力的群体参与。
宗教也许曾对公民社会发挥了有益的作用,它鼓励教众祈祷,花时间与家人相处,学习宗教传统中蕴含的道德典范。但是,如果宗教只发挥这样的作用,它对社会的影响就有可能降低。托克维尔层发现,自愿性组织有一个有趣之处......它能在许多不同的人群之间建立纽带,能够跨越各种社群和宗教,并将种族背景与职业各异的人吸引到一起。
总结一下宗教对美国社会资本产生的影响,
- 一、宗教是美国社区生活与社区活力的核心源泉。宗教性组织既能直接服务于公共生活,比如向其他成员提供社会支持、向全社会提供社会服务等,也能间接服务于公共生活,比如培育公共技能、灌输道德价值、倡导利他主义、在教会人群中培养合格公民
- 二、在20世纪,宗教参与程度的波动于世俗公共生活的变化趋势相互映照。较为年轻的几代人,无论是参与宗教性活动,还是参与世俗性社会活动,都要比同龄的前辈少
- 三、更有活力、要求更高的教派兴起,取代了较为世俗平凡的教派。不过,至少目前看来,这些新教派构建社区的努力更多是对内的,而不是对外的,这就限制了它们对增加美国社会资本存量本应发挥的有益作用。
5、工作中的联系
与工作相关的组织,无论是工会,还是商业和职业结构,一直是美国公民互相联系的最普遍形式。在社会资本总账目中,它是一个重要的分支。
现在人们的生活都围绕着工作转。他们在工作中交朋友,通过工作来完成社区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趋势并不令人吃惊。工业革命本身就把工作地点和居住地点区分了开来,而且,我们将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远离家庭的工作单位里。
专业人才和蓝领工人都开始超时工作,在一起共进午餐和晚餐,在一起旅行,早出晚归。此外,离婚率开始上升,人们结婚的年龄开始往后推迟,独居的人数史无前例地增长。对于很多孤独的人来说,工作就是健康之所在。即使对于有配偶和子女的美国人来说,工作单位已经渐渐成为逃离婚姻、小孩和家务琐事的避难所。
同时,现代工作场所鼓励同辈间经常进行合作交流。很多人在工作中成为莫逆之交,在同事间体会到一种社区的感觉,并且受益于工作中的互惠互助。
然而,半个世纪以来,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信息技术进步,人们对短期投资回报的关注,以及新管理技术的应用,使所有的工作都变得更加”可能“。旧的安定的、可预见升迁和保持稳定收入的终生工作的雇佣体系正在逐渐结束。
这些变化的结果是增加了员工的焦虑,但这里有得也有失。对很多公司和雇员来说,员工的独立性更强,公司里的等级制度没有以前那样森严,领导的家长作风开始收敛,奖励更加基于功劳而不是资历和忠诚度,这都是好处。甚至即使公司的士气和员工的敬业精神受了很大摧毁,但研究却发现公司的生产力得到了改善。
白领人工面对这些变化的一个普遍反应就是埋头工作,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到自己的工作上。当部分员工正在享受这个心体系带来的独立和更大的发展机会时,多数中年工人,即使是在成功的公司里,也认同这样一种感觉:”我们在这里很孤单,充满了压力。“。另一种说法是:”重组打乱了公司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网络。“同辈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疏远。大家不是选择聚到一起,多数人变得生分,与他人隔绝,想要一个人待着。
此外,经济学家所说的”任期回报(因工作时间长而得到的加薪和福利)“也开始下降。现在,我们的工资更多地取决于最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们在这个岗位上呆了多长时间。按绩效来发工资和由此产生的工作安全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同辈竞争。团队合作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亲切,因为毕竟你在暗中和你的队友竞争讨生活,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临时雇佣和外包工作。这些工作中结构性的改变,如越来越短的工作任期,越来越多的兼职和临时工,都在抑制工作场合中人际关系的产生。
6、非正式社会联系
走亲访友有各种形式,不论是纯粹的社交还是简单的社区劳动:
- 人们喝下午茶
- 在周日自相互走访
- 一起品尝枫糖或苹果酒
- 留宿友人家中
- 帮忙接生
- 祭拜亡人
- 参加缝纫班
- 一起修葺居室和谷仓
- 和朋友一起打桥牌
时间有长有短,有顺路拜访,有简单寒暄,有共度午后,也有一月盘桓。
实际上,他们正是通过拜访建立了自己的社区。
7、利他主义、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
利他主义、志愿活动和慈善活动,我们帮助他人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衡量社会资本的核心标准。
美国人总是喜欢用合理个人利益的原则来解释生活的每个行为。如若指出处于明智的自爱而不断引导他们去帮助他人,或者为国家之善而无偿地贡献出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他们会非常高兴。
8、互惠、诚实与信任
普遍互惠原则是社会资本的试金石。普遍互惠的意思是:就算我不认识你,就算我得不到丝毫立竿见影的回报,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帮助你,因为我坚信,你或者其他人在未来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给我以回报。
正如哲学家迈克尔泰勒指出的:
在一个互惠系统内行动的每一个人,通常都兼具两个特征,可以称其为短期的利他与长期的利己,二者结合在一起。我现在帮助你,并期望你会在未来帮我脱困,虽然这种期望可能是隐隐约约的、不确定的、未经精细打算的。互惠性是由一系列行为组成的,这些行为在短期内都是利他的,但这些行为结合在一起,通常会让所有参与者都受益。
普遍互惠的规范是一个黄金规则,是文明生活的基石,所有崇高的道德准则都包含有这个规范的一定要素。
如果一个社会成员遵守普遍互惠准则,比如
- 在自家的树枝伸到邻居的后院之前先行修剪
- 借十美分给陌生人付停车费
- 赚到加班工资后未同事买饮料
- 照看朋友的房子
- 轮流为主日学校带小吃
- 在飞机落地后照顾晕机的儿童等
他们就会发现,他们自身利益也得到了实现。
在一些情况下,回报是立竿见影的,道理也是不言自明的,比如帮助邻居修剪草坪。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回报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现的,而且不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生活在一个社区里,当地的居民都会照顾走失的儿童,这一点带来的好处就不是那么明显。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普遍互惠准则就变得接近于利他主义,而难以被视为利己主义。托克维尔所说的深刻的道理 -- ”正确意义上的自利“,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每个人都能放弃一些警戒心,经济学家所说的”交易成本“就会降低。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人们相互信任的社会拥有相当大的经济优势。一些日常的交易费用是弥漫在社会之中、引而不宣的,比如
- 人们会担心收银员找的钱不对
- 反复检查是否锁上了车门
- 买房时反复确认土地证和开发商的资质等
以普遍互惠为基础的社会要比人人自危的社会效率高,社会生活总避免不了摩擦,而诚信是一种润滑剂。
要注意的是,社会信任只有在能够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是一种珍贵的社会资产。如果我们彼此诚心相待,而不是因担心对方背叛而拒绝合作,我们就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但是,在一个诚信普遍缺乏的社会里,诚实的人得不到好处,除非他想成为圣人。普遍互惠是一项社会资产,但普遍轻信则不是。其中关键的要素是,可信赖性,而不是简单的相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花了越来越多的财富来将协议”白纸黑字地写下来“,我们请律师防范纠纷、处理争议的花费也越来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现象也许最好地说明了美国社区组织结构的损耗。无论如何,我们日益依赖正式的机制、尤其是法律来实现一些愿望,而在过去,我们通常是通过普遍互惠强化的非正式网络 -- 即社会资本,来实现这些愿望。
9、反潮流?小型团体、社会运动与网络
在有形社区,我们被迫同各式各样与自己不同的人相处。但虚拟社区使我们有机会构建一些乌托邦式的集体 -- 基于利益、教育、品味、信仰和技术的社区。
当不同的社区在网上跨越空间混合在一起时,地方性的多样化可能让位于更集中的虚拟同质化。互联网允许并鼓励红外线天文学家、品酒家、星际旅行爱好者缩小他们的小圈子,与志同道合者在一起。更严重的是,新的”过滤“科技会自动将”不相关“的信息排除。沟通的增多反而让我们的品味和兴趣变得狭窄 -- 知道和关心的越来越多,但关注面却越来越狭窄,这使偶然交往的机会减少。
狭隘的看,这一趋势可能会提高生产率,然而它会削弱社会凝聚力。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目前主导互联网发展的商业动力似乎命中注定会更强调个人化的娱乐和商业,而不是强调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