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2021计算机(科软电子信息)考研总结

先强调,本篇更多的是个人总结回顾,具体备考过程仅供参考,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上岸之后忙完毕设,回到了咸鱼状态,补上之前缺失的复试环节和最终结果,也算是有始有终了。

最终结果

最后放榜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复试成绩是低于平均分的,可以算是发挥比较差的一档,还好初试的分数给到了比较多的容错,也算是侥幸上岸了吧,总分排名大概在200-300,不记得具体的排名了。

复试

虽然中间出现了挺多意外情况,复试内容也一直没有定论,整个复试可以算是裸考的状态。首先复试是采取线上机试加面试的方式进行。

机试为C/C++题目,感觉上是考了个威力加强版的数据结构,题目几乎没有涉及语言特性。由于今年进入复试的人数较多,机试是分成了四组分时段进行,每组题目也不相同。

面试环节总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内容:英语自我介绍+交流或作答,询问成绩单,专业综合面试。面试时是多个老师在场,每个老师负责对不同的方面进行考察。英语面试挺看老师心情的,有的同学和老师大聊特聊,而我口语也一般,说完自我介绍之后老师应该是随机抽了两个题目让我作答,一是如何看待内卷(这个着实把我问懵了,最后磕磕绊绊答完了),二是问最喜欢的课程(常规问题)。接下来是成绩单和专业面。

首先是常规的毕设提问,我的毕设做的是一个rendering的项目,老师便询问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用到某个库,觉得自己是否能实现(因为我的专业并没有图形学课程),复盘发现自己这部分答得挺糟糕的,回答得比较快,又没有深入介绍毕设的技术点。然后是一些课程内容提问:

  • 图的深搜宽搜树的特征(其实是在问树的高度和形态,在提示之后答上来了)
  • 堆排序的有序序列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怎么扩展的(一开始以为是堆这个结构,还想着堆内不是无序的吗,后来纠正了,答从头向后扩展)
  • 软件生命周期(漏了个测试,后来补上了)
  • 需求分析阶段画的图(说了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
  • 软件测试方法(黑白灰,单元集成系统验收)
  • 如何保证软件质量(多方面,要结合实际的软件,测试手段要多,覆盖要足,还和测试员的水平和经验有关)
  • 新技术专题是讲什么的(介绍一些计算机前沿的技术,提到了CUDA和鸿蒙,然后问我鸿蒙和安卓比有什么新特性,直说自己没用了解过,给自己挖坑了,不该提)
  • 软件安全是讲什么的,缓冲区溢出会怎样(讲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安全和风险问题,小到内存泄漏,大到服务器安全,然后就顺便问了缓冲区溢出会怎样,答稍微描述了一下缓冲区机制然后答越界可能会引起程序崩溃)
  • 编译原理实验做了什么(词法分析器)
  • 编译原理中常用的优化手段(直说自己没有了解过)

总结:刚结束的时候觉得答的还不错,深度复盘发现答得确实不好,由于面试前的准备并不充分,整个过程挺紧张的。记忆性知识点相对对答如流,而工程方面或实际知识面上却一问三不知,给人一种高分低能的感觉,自己本身的能力和面试技巧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自己答题的时候有些急躁,其实可以有一些思考时间的,而不是非得秒答,思考之后也不容易出错,会更有条理,问到一些偏记忆性的内容是可以秒答,但关于项目或实际应用的内容总是需要一些思考的,思考结束甚至都不一定会有让人比较满意的回答,而且这一快一慢的差距也强化了负面印象。答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时也可以加入一些个人在实际运用中的理解,当然前提是老师不会觉得你的补充会有多余的情况下,不要答非所问,不要偏题太远。

初试成绩

2月27日0点成绩查询通道开放了,分数如下:

总分 411
思政(101) 77
英语二(204) 72
数学二(302) 145
计算机综合(408) 117

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之前估分这么保守主要是很多点自己都不敢确定,现在看分数,这些不确定的点都没让我失望。首先,政治77算是很幸运了,毕竟今年押题这么准,但凡出一道押题外的都不可能有这个分数。英语考完感觉是最不稳的,冲刺阶段的复习计划完全没有重视英语,尤其是作文,72分也算是再吃了一回老本。数学在意料之中,只错了那一道选择题,看来填空题的空位没有丢分,大题步骤也答得比较好。408对答案觉得大题应该死伤惨重,选择题未知数也有,117分已经很满意了。

26日已经陆续有多数考数二英二408的学校公布了成绩,大家分享出来的成绩都高得离谱,查成绩的时候已经隐约觉得没有400分都不踏实了。结果出来后也确实印证了这个担忧。据不完全统计,截止至今(2.28 1:12)400分以上的已经达到了406人,距离官方给出的招生计划526人也逐渐逼近了,后续大概率会出现多一分干掉20人的惨烈竞争,总之后续的复试要好好准备了。

这里也给之后打算考研的同学提个醒,在如今的大形势下,“内卷”、“炸穿”只会趋于常见,考研的路也越来越难走了,在选择考研以及择校、选择专业时更要做充分调查,也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明确“抄底”是不现实的,只有分数才是硬道理。

决定考研之前

其实我决定考研的时间挺晚的,大概是去年(2019年)12月初才决定的。决定的过程也是比较仓促,原计划是打算寒假开始准备实习,后来经过几个师兄的洗脑,也见证了几位师兄找工作过程的曲折,加之自觉本科这几年也是确实没有很努力去学习专业知识,对于找工作不是很有信心,最后还是决定备考。

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报考院校的选择,赌的是自己的努力,赌赢了上岸(就算上岸也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赌输了,那面临的将是大四下学期的春实和春招,找工作顺利的同学,在你出成绩的时间点,大部分都已经签下了满意的offer,说难听点,留给你的就是残羹剩饭了。但既然选择备考,那就要做好觉悟。

rXciZD.png

12月决定考研之后就开始收集院校信息,初步定一个目标。个人还是偏向保守的,目光都是放在省内比本科学校好的,综合了学校的实力以及报考难度(招录比等)等信息之后,初步确定备考华工计科学硕,备考科目是:政治(101)、英语一(201)、数学一(301)、计算机专业综合(408)。

但备考中计划有变,再次权衡下选择了点击就送人头的科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电子信息,也就是专硕),备考科目也变成了:政治(101)、英语二(202)、数学二(302)、计算机专业综合(408)。这个选择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吧,一是选择了外省院校,二是这个无导师制是真的闻着香。有无导师这个点其实见仁见智,有导师,而且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一致的话,研究生活可能会比较如意(但肯定都免不了打工人的生活);无导师就意味着更自由的发展,但同时也就失去了一个指引,对自己的方向和能力都有更高的要求。

一月初,期末考试和答辩结束,就开始投入复习了。

初试

初试准备参考了很多师兄的经验,总体计划是从寒假考试到备考前,一年时间复习,这个应该是足够的(前提是学校的课程之类的不会占据你太多的时间,而且个人有较强的自制力)。没必要把战线拉得太长,长时间的备考会让自己更加焦虑,后期也更加疲于应对。

总体计划

计划是和目的、分数占比高度统一的,数学和专业课各150分,政治英语各100分,这也就给出了复习的时间安排提示。安排时还应注意招生简章的说明,比如科软去年(2019)在计算最终成绩时是不计入初试政治分数的,那我们就没必要在这门课上花太多时间(不过今年开始计入了)。

  • 数学从1月份开始,贯穿整个复习过程,自始至终都要保证足够时间(即便是在冲刺阶段)
  • 专业课从暑假(7月份)开始,时间安排上应该和数学总时长安排接近,7月份时,数学基础已经基本稳定,每天应该更多侧重专业课。
  • 英语,说到底还是拼词汇量,所以单词是必须的,从复习开始就要保持每天的单词复习量,后期再开始投入具体的做题。
  • 政治,计划从9月份开学再开始(还是心太大了),备考后期一定要重视

这部分需要综合自己的学科强弱,以及各种因素的干扰,这里提几个点:

  • 在投入具体的复习时,也要在适当时间总结回顾自己的复习进度,对复习计划进行微调,至少每隔一个月就得停下来总结调整,然后不断在整体和部分的工作中切换,确保整体进度不会偏离计划太多。
  • 个人感觉自己数学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还是不敢松懈,所以给了大板块的时间(做数学题是真的上瘾,但是得戒,不能忽略其他科目)。
  • 专业课是我的薄弱项,408的四门专业课,大学课程都学得一般,可以说自己是半个跨考,复习到后期也是发现确实如此,大量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以及各种你想不到的知识点,总之我是抱着过线就行的态度复习的。
  • 专业课数据结构算法题部分个人是想通过LeetCode题巩固,但其实没有必要。
  • 英语,想着吃老本,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冲刺阶段复习计划并没有安排好,投入英语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考试当天出了点小状况,差点翻车。作文和阅读速度,后期一定要重点把握,同时单词需要一直回顾。
  • 政治今年也可以说是非常幸运,后期几乎没有时间再去看其他各家的模拟题,也没有比较全面地回顾错题和知识点,都准备在肖八肖四上吊死了,结果今年的题目大家也都看到了。对于工科生,背书永远是最头疼的,但后期还是得啃下来。

总结:回顾整个备考过程,后期复习时间个人感觉非常吃紧:一方面是后期还会有一些校内课程打乱你的计划;另一方面是到后期所有学科的知识堆积到一起,大脑容量确实不够(还是太菜了);最主要的方面应该还是前期投入的时间太少,总体计划和原计划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延后,还是没能克服自己的惰性。只能说,备考工作,既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

最后放上总复习时长图(部分数据没有统计到,但总体比例是接近的):

rXcFde.png

资料、工具选择

资料的搜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考研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考验信息搜集整合的能力(院校招录比也年年都有爆冷),资料的搜集就是一个具体体现。

首先,不需要报任何辅导班,自学永远是第一位的。考研是一个过程,不只是为了上岸这个结果,重要的还有在备考过程中能够得到哪些自我提升,比如自我学习能力,自制力,时间管理能力。

资料选择也是贯穿整个初试准备过程的,期间需要关注他人的经验贴,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还应关注分享者和自身情况的差异,比如如果对方是跨考生,而你是科班生,那这篇建议的参考价值权重就比较小了。信息获取的渠道也很多,各大论坛(计算机专业的如王道论坛),知乎专题,相关院校考研咨询群等。

数学

整个复习过程使用的资料有:

  • 张宇基础班视频
  • 张宇基础30讲、高数18讲、线代9讲、概率论9讲(更换志愿之后不需要考这门课,也就弃置了)
  • 张宇1000题
  • 汤家凤1800题
  • 李永乐线代基础班视频
  • 李永乐线性代数辅导讲义
  • 李林880题
  • 李永乐660题+330题
  • 张宇真题大全解(87年到20年的真题)
  • 张宇八套卷+四套卷
  • 李林六套卷+四套卷
  • 合工大共创五套卷+超越五套卷

当然以上的资料并没有全部使用,也还有一些资料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继续补充,后期还是需要针对性做出取舍。个人认为必须的有:

  • 张宇基础30讲,张宇的课可能褒贬不一,但书的质量是很好的,毕竟背后是一整个团队,当然我也没有翻阅过其他讲师的书,这里只是主观想法。当然还可以准备同济高数等教材,作为补充。
  • 汤家凤1800题,题海战术是必须的,1800里的题都是常规题,练的就是基本计算能力,在考场上,计算能力尤为关键,特别是今年数二,题目简单得让你不敢相信自己算出来的结果(第一题无穷小比阶我都反复验算了3次),试卷上多数题都是常规题,常规题永远是得分主力。翻看今年大家的考研感想,在今年题目特别容易的情况下,还是不少人选择填空题丢分严重。数学今年改革之后,选择填空一道题5分,一共16道,可见其份量。
  • 在各家强化阶段习题中,至少选择一本作为强化阶段的重点,这部分用于拓宽解题思路。22年考研不出意外,难度是会比21增加不少的。
  • 真题,真题这里我并没有做太多比较,无脑买了张宇的大全解(涵盖了研究生招生考试开始至今的真题),有时间有条件可以都做一遍,重点放在近10到20年的真题。
  • 模拟题的选择要看自己的目标分数了,如果是冲着高分去的,那张宇、李艳芳、合工大超越的卷子应该是必备的,如果是求稳,那就选择李林等其他模拟题。合工大的题目有两个机构,共创和超越,共创题目较简单但计算量大,超越题目较难,同时计算量也不小。备考过的人普遍反映,张宇的卷子偏、怪、难,但我觉得作为练心态、练思路,确实是一个不错的模拟,而不是执着于具体的题目。

专业课

专业课以王道的全套书为主,遇到解释不清楚的知识点,适当回顾课本。真题和模拟题,我也只做了王道的书,天勤没有了解过。全程我没有使用任何视频资料,这个可以视情况补充。

英语

  • 背单词,可以是单词书,APP,不管是什么方式,都一定要坚持,每日复习量严格完成并巩固,在新考纲单词没出来之前可以先背上一年的词汇,总体不会有太大差距,公布考纲后再补充即可。我选择的是墨墨APP,买了8k词汇量,最终纳入规划的有8707个单词。
  • 英一和英二从2000年起的所有真题以及模拟题(张剑黄皮书),虽然最终只做了部分。
  • 没有买任何的语法、作文等专题辅导书籍,或者对应题型的专门练习,这么多年的真题已经足够丰富了。
  • 视频方面推荐唐迟的阅读技巧课,短小精悍,帮你捡回英语的备考技巧。
  • 其他补充资料可以是针对性的练习,如翻译题等。

政治

  • 徐涛的核心考案、冲刺背诵笔记(小黄书)。
  • 徐涛强化班(除思修部分)、徐涛冲刺班。
  • 肖秀荣精讲精练、肖秀荣1000题。
  • 肖秀荣八套卷和四套卷。
  • 刷题小程序,公众号。
  • 各家浓缩背诵材料。
  • 肖秀荣押题班。

工科专业也只能做暂时的有神论者了(肖老今年是唯一真神)。

工具

备考过程中我主要使用的是PC和纸质资料,工具也主要是基于这两者。

  • Obsidian,本地文件管理,backlink功能可以方便地链接文件,帮助你理清复习脉络和知识点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记录自己的每日复习工作。
  • Notion,基于Web的全平台开发协作平台,我把它当做个人页面使用,完成学生认证即可拥有个人页面,支持客制化,主要用于todo-list,或者结合插件收藏有用的信息源,不过学习使用成本较高,不推荐。
  • 网盘和一个稳定的资源渠道,电子版永远跑得比纸质版快,后期的资料和复习方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网络。
  • 番茄TODO,时间管理APP。
  • XMind,思维导图制作。

备考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氛围和实际环境。原计划是寒假结束前回校抢占图书馆或自习室的世袭制考研位(无奈),但因为疫情影响,在家复习了整整一个学期,复习效率也不高,不过还是很感谢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

考虑到宿舍和图书馆的通勤距离等因素,暑假结束回校后,我也放弃了在图书馆备考的想法,在宿舍复习。当然这里包含很多现实因素,首先我的宿舍大部分时间只有我自己在,虽然舍友都不考研,但他们也都很理解配合,给了我一个比较舒心的复习环境,特别感谢我的键盘倒爷兼酒保舍友

虽然放弃图书馆也就放弃了一个学习的氛围,但我觉得氛围是自己可以营造的。我是那种早起不了早睡不了的人,也注定和早起拼搏的那些图书馆人不是一路人,总之坚持自己的复习节奏吧。

小团体

考研需要兼顾的信息和事务同高考是没有可比性的,这也决定了考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定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小团体,最好是联络方便的朋友,比如报考同一院校或专业、现在和你是同一学校的朋友、备考同一科目的朋友,再不济也应该有一起备考的伙伴。备考期间,可以共享资料,共享题目,共享情报信息,充分发挥团体的优势。如果你们交流密切,甚至可以做一些分工,比如在复习后期,针对各家的模拟题或习题册,每个人负责一部分,做完之后各自总结其中比较有价值的题目,交流分享,大家的收获都将是巨大的。

因为疫情,我们的小团体也只是在复习后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是有不少收获的。

详细计划

首先要说明的是,今年的考试时间比往年推迟了一周,对复习计划的安排和其他方面也有一定影响。这里放出时间轴:

rXckIH.png

基础阶段(1月-6月)

这个阶段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数学上。每天的任务就是看视频,做题,背单词。这个阶段务必把数学的基础打好。倍速看基础班视频,重难点反复理解,看完一个章节的视频,做对应的章节习题,以及练习册对应章节的习题。

我的复习策略一开始是有问题的,我在看完张宇基础班视频后,是一道练习题都没有做的,因为当时书还没到,导致后面又配合书重温视频,这里浪费了不少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不要在一家辅导机构或一个老师身上吊死,遇到老师解释得不好的知识点,一定要自己额外找其他渠道或老师弄懂,这个阶段一定要把所有基础知识都搞懂。

我是追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所以遇到会做但不懂原理的题我也会找资料弄懂为止,比如高数微分方程、多元微分、反常积分部分,张宇的讲解就略显单薄,这里我找了汤家凤的基础讲解,以及其他一些资料(如b站上的专题讲解)帮助理解。

线性代数部分,全网推李永乐线代基础班和强化班,我只看了基础班,可能是因为我并没有购买配套书籍,听了一轮还是觉得并没有什么收获,于是花了大量时间在各家课程之间反复横跳,以弄懂各部分知识的联系。一定要认识到,线性代数这门课虽然各家书籍和课程安排是按章节划分,但其实章节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是非常高的,一定要从全局把握这门课

因为在开始复习概率论之前我就更改了目标志愿,所以概率论这门课我并没有涉及。

这一阶段我完成了数二1800,数一1800前面一部分(大部分题目是重复的),1000题AB组,总体上题量是有保证的。做题的同时还要注重整理,把自己不会的、做错的题分门别类收集起来,这是后期重要的复习资料。

在这期间,单词复习到3000以上之后,可以抽出一点时间试着做做英语的真题阅读,不追求速度,只看自己能否适应真题的难度或者掌握方法,如果不得要领,那就需要在这个阶段划分一点时间开始英语的阅读方法学习了。

强化阶段一(7月-8月)

进入暑假,也应该开启专业课的复习了,这时每天分配给数学的时间最多一半,四门专业课程过一轮都会花掉不少时间。每天稳步推进数学和专业课的进度。专业课不要求每个知识点都吃透,但都要留个印象,过王道书籍时,每看完一章,做对应的课后习题,大题部分选择性完成,理解性知识点尽量弄懂。

这时单词量应该也有4k左右了,可以正式开始英语真题的阅读,把自己要考的真题先留着(如果考英一,那这个阶段就做英二的真题)。

同时要继续强化数学部分,强化阶段就没必要跟视频了,直接上练习册,也把之前的错题翻出来再巩固。

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专业,这个会影响备考的路线,虽然理论上在填报之前都可以修改,但也只能是在你前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选择了。

强化阶段二(9月-10月)

9月份各科的考纲应该也陆续公布了,这时应根据考纲内容对之前的复习内容进行补充。

(如果没有疫情,那么应该是在过完年之后就回校开始复习,暑假回家几天团聚再回校复习。)疫情加持下的开学季,总会有事情拖慢复习进度,尽量克服了,做好学习环境切换的适应。最迟9月底完成专业课的一轮,但我拖到了10月底才完成,这也给后面冲刺留了隐患。

回校之后,小团体就可以发挥作用了。不过回校之后,我们的团体交流只进行了几次,都是针对数学的总结,收获也是有的,经过前面这么多轮数学的洗礼,这时数学基础应该是比较扎实的了,可以关注一些解题技巧,二级结论,常见出题思路了。这里主要推荐一位b站up主:考研竞赛凯哥,其视频介绍的许多方法都是非常实用且巧妙的(虽然今年这真题让这些技巧毫无用武之处)。不过看弹幕指出,其中有不少方法是来自其他老师的,而我的数学复习主要是参考张宇的课程和教材,可能刚好形成了一个互补。

这时也应该开始准备政治复习了。我这里选择的是徐涛的强化班课程,基础班不具性价比。我是搭配着肖秀荣的精讲精练看强化班,不过感觉适配程度也还行,看的时候注意整理笔记,重点看选择题考点,分析题考点留个印象就行。看完一个章节就做1000题里对应的练习,对于选择题,重点关注题目和选项说法之间的对应关系(培养扣帽子的能力)

这个阶段也开启初试报名了,注意预报名时间、报名时间、确认时间等重要时间点,不要错过。同时,在得知自己考试地点的第一时间预定酒店住房(必要的话),今年考试推迟到圣诞节附近,房源就更紧张了(懂的都懂)。如果是在自己不熟悉的地区考试,建议提早两天入住,第一天安顿,第二天熟悉周边环境,重点寻找就餐点,并熟悉前往考场的路。

冲刺阶段一(11月)

进入冲刺阶段,所有的工作都围绕一个原则:只做性价比最高的工作。这时所有的科目应该都已经完成至少一轮复习了,对于薄弱环节可以再投入一些时间巩固,否则就应投入真题模拟了。无论是哪个科目,要模拟就严格按考试时间,考试规则。

每年的数学真题都是融入到了各家的习题册中的,这时真题都是一些你非常熟悉的题型,在模拟时保证不出错,难题想想思路,真题分数是检验复习成果的标准,真题的参考价值也仅限于此。如果有某类题总是出错,那就应该做一个系统的回顾了,但花的时间也不能太多。对题目要有取舍,逐步形成自己的答题顺序、解题策略体系,这些不一定要总结写出,但在心中一定要有大概的框架。逐步形成自己打草稿的习惯,书写务必工整,题目与题目之间的草稿界限要分明,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比较复杂的草稿书写,形成自己的模式,如行阶梯矩阵的化简求解,积分求解中大量的负号和加减法,长表达式中的系数和括号问题,都应该引起重视。

二刷专业课,这时不应该去纠结各个知识点的细节,把握高频考点,保证容易得的分到手。二刷结束马上开始真题,真题这时都是做过的题目,速刷,不需要关注分数

英语真题阅读继续保持,同时形成自己的做题顺序,针对板块重点复习,如翻译、作文。这时词汇基本复习完成,应着手准备作文的模板,但不是去照搬辅导机构讲师给出的模板,而是自己基于真题的作文题,综合辅导班的模板,总结属于自己的模板,保证作文能有平均分以上的水平。写作时注重从题目中提取自己的话题切入点,并围绕这一点展开(套上模板)。作文不是得分重点,模板的作用是让你快速写出平均分以上的作文,为阅读留出充足时间。个人在后期就吃了亏,复习时间紧张,到最后没有准备模板,考场上磕磕绊绊写完了作文。

11月底肖八应该出版了,完成选择题部分,并针对错题回顾对应知识点,每道题不仅要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还要知道错误选项对应的正确说法是什么,联系相关知识点。肖八分析题可以不做,但可以浏览题目和答案,尤其是马原分析题,自己试着能不能想起来题目对应的原理。

冲刺阶段二(12月)

12月的主题是背诵记忆。越临近考试,每一天的复习内容规划就越重要,复习策略首先要保证各科过单科线,然后才是拿下性价比高的分。

数学狂刷各家模拟题(小镇做题家最后的波纹),不要追求刷题数量,每做完一套都要总结,并在考前几天停止刷题,之后的时间用于回顾整个备考过程的错题,同时记忆公式、图形、巩固基础题的解题思路

专业课真题结束后开始刷模拟题,不用在意分数,在刷题时重点关注自己丢分的主要知识板块,刷题是为考前几天的复习提供指引

英语继续真题、模拟题,保持手感和状态,单词复习不能断,速刷核心词汇。

12月的主要矛盾是政治,冲刺班、冲刺背诵笔记、刷题小程序利用起来,在做题中巩固知识点。寻找知识点浓缩笔记,重点背诵记忆。在肖四出版后,马上寻找pdf(电子版跑得快),并寻找分析题浓缩背诵材料打印,每天保证至少3小时的背诵时间,背诵的时候注意题目和材料的逻辑关系以及材料自身的逻辑。不要把答案当原题背诵,而是把答案当成素材,重点在于理解“为什么题目这样问,我就得这样答”。以肖四为主,其他分析题素材为辅,战略性选择背诵点,放弃出题概率较低的点。

临近出发前,要整理好需要带到酒店的复习资料,要有取舍,轻装上阵。

考前几天

住进酒店之后肯定是不习惯的,各方面需要适应,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状况。这两天也不用指望能复习多少知识,重在调整心态和状态,顺利考完各科。

考试两天

先提一嘴,考研的草稿纸发放和补充策略是:每次只给一张A4纸,需要额外的草稿纸时,监考员首先要确认你的草稿纸是否利用充分(一大片空白估计就不给你发新的了),确认后会回收你现在的草稿纸,然后再给你发一张新的。这点在做数学时尤其关键,平常模拟时要注意还原。

考政治的时候先做选择题,也没敢去翻分析题(自己背的实在太少了)。选择题总体做得还算顺利,翻到分析题一看,甚至没忍住笑出来,说这试卷是对着肖四出的都不过分。自己的记忆力也还算给面子,总之是把卷子写满了。

考完政治的中午出了些状况,加之自己后期备考确实不充分,做英语的时候脑子一团浆糊,作文磕磕绊绊,阅读畏畏缩缩。至少试卷是做完了,每道题也都尽力思考过了。

第二天的数学也是让人怀疑人生,题目简单得每道题都想算个三遍,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答案。花了两个小时和两张草稿纸做完了全卷,又在剩下的一个小时用第三张草稿纸重新做了一遍。所有题目都是见过的常规题,以往模拟时害怕的数列极限和中值定理题今年一个没考,线代大题也是传统三件套之一,甚至解出的两组值都是正确的,让你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漏了什么条件。

考完数学可以说是放下大半的心了,不过下午的408选择题部分还是死伤惨烈,中间计组和操作系统部分4-5道选择题不能确定答案,大题更是来了一道装机题(流下了半个跨考生的泪水),不过其他题目都还是熟悉的。要说亮点应该是两道算法题:第一道考图,但题目甚至都把思路告诉你了(我没看错题的话);第二道是排序代码分析。

分数预估

考完凭着记忆对了答案:

  • 政治选择题35分左右,大题个人觉得答得还行。
  • 一团浆糊的英语,对答案发现好像才错了4个,翻译和阅读随缘了。
  • 数学是看机构的参考答案,如果无误的话应该是只错了一道选择题(挺可惜的,算了两次都算错了)。
  • 专业课也没有比较权威的答案,跟群友讨论预估选择题应该有64分,大题25分应该还是能捞到的。

保守估计分数是60+60+130+90=340,参考往年的分数线,应该还是有希望的。

posted @ 2020-12-31 10:24  Vel'Koz  阅读(5210)  评论(8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