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实践的节奏

     一般来说,当我们学习某一个领域里面的知识的时候,我们更多做的事情是跟着“某个人”(比如某书的作者)来学习这个领域里面众多的概念和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清楚了概念和关系之后,再进行练习和实践。 即使学习的再好,如果不练习不实践,这些知识也是没有用处的。

    那么,上面的学习方式有没有什么问题呢? 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探究领域里面概念之间关系的方式错误了,我们不应该只按照作者限定的思路去接触关系,而是应该从wishfull thinking的角度提出问题(或者说是一些问题的例子),通过解决这些一个一个具体“用例” 将这些关系驱动出来(理想的情况下这些用例的组合可以解决更大的问题),也就是应该lean-by-doing,这样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相当于给予这些关系另一个维度——“时间维度”。 

     解释一下wishfull thinking,这是一种假设和理想化的思考方法,是我从sicp这本书里面借用过来的词儿(先思考使用什么接口,再思考接口之间的协作方式,而暂时不思考接口背后的具体实现)。在解决某一个固定问题,或者学习某一个领域知识的时候,一个一个的具体用例就是使用wishfull thinking的方法思考出来的(不断的假设和验证流程),wishfullthinking 可以理解为对于实践的指引,同时,在进行wishfull thinking时候需要注意一个一个用例的大小(太大很难实践,太小可能用例无法粘合起来)以及这些用例组合起来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是经常说的思维构造力(出色的侦探小说,一定是环环相扣,构造力好的小说)。

  事实上这样的过程就像测试驱动开发,开发完成之后的代码看起来是一个相互关联的一起作用的整体,就好像一起出现的一样,事实上他们是为了满足一个一个的需求驱动出来的(是有时间顺序的,他们的联系并不是后期很多人使用结构化的方式总结出来的样子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解决核心问题的联系)。同样这里面的核心技术在于使用什么样的用例才能将结果驱动出来,还有就是每一次驱动之后都需要重构(在思维层面来说就是需要抽象,需要从已经形成的阶段性解决方案出发进行简化)。

    所以说,有思维体力的人,可以长时间的思考问题,他们做的事情就是限定一个大的问题,从而不断的wishfull thinking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大圈套小圈地把问题搞定,不会wishfull thinking 的人很难长时间思考,因为他们由于没有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脉络,而很容易陷入一个细节的难题而无法自拔,很容易陷入”走的太远而不知道为什么出发的“境地。

 

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还要在很多情况下遵循下面两个关键点:

一、向外行一样思考、向专家一样实践(金出武雄)

因为在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提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大师曾说定义了问题,就相当于解决了问题的60%;但是如果我们“向专家一样思考问题”,我们一定会在我们的已有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思考问题(问题提出的背后隐藏着潜意识的解决方面),这样思考问题通常无法跳出已有思维模式是无法真正解决难题的。我们只有向外行一样思考后提出问题(创造性的、简单地思提出问题,提出需求,而不思考方案),这些问题被深入思考解决之后才能真正突破重围(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只是没有深入的思考,过早的放弃可以解决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思维体力差和一贯性的浅思考者)

 

二、缠线圈的方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就是一些问题提出之后,从问题出发确实很难思考清楚,这时就需要提出一些简单的用例,自己构造这个领域的细节,不断的提问和添加条件,进行训练,觉得自己成为这个领域的高手之后再回头看看之前提出的问题。这种遇到强敌深山练功的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要循序渐进,所以也可以比喻成产线圈一样提升能力的方式。

 

综上,当你实践的越多,越会发现在宏观调度上的思考不总是逻辑的,要创造性的思考,要简单地理想化地思考,当深入细节之后再向专家一样实践,总结下来的关键字就是:

抽象(简单)、想象力、用例、逻辑、实践验证、快速反馈。

 

posted @ 2015-07-11 13:56  Tony_DFS  阅读(16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