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第十周作业
一、刘未鹏的博客:怎样花两年时间面试一个人
(http://mindhacks.cn/2011/11/04/how-to-interview-a-person-for-two-years/)
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读后微总结:在看完通篇后,发现这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面试时雇主的想法,应聘者的准备过程,和为了更好的应对面试,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或在校期间)所作的准备,最后还讲到IT不同子领域的必读书单可能千差万别,所以准备过程中应该先确立自己的目标
1.这篇博客下面的评论中,请列出你最感到有共鸣的三条(不限于三条)。10分
1)
2)
3)
4)
2.读了这篇博客,你有哪三点具体的收获(不限于三点)。10分
1)面试过程中不仅应试者头疼,雇主也为了找到优秀的人才而费尽心思。所以在面试前我们应该从雇主下手,清楚的了解雇主的需求,再做好相应的准备。
(就说面试环节,短短几个小时的面试(大多数公司也许连几个小时的面试时间都没有),既需要全面考察基本知识,又要考察编程素养,还要考察(也许最重要的)性格心态。再然后还有一项根本没法考察但却占据程序员相当一部分工作时间的:debug能力。)
2)应聘者在找工作前弄清雇主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固然重要,但在应该怎样培养与展示自己的能力更为重要,在文中作者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书单+GitHub”,在应聘时还有一种方法,博彩式的应聘,可以吸引眼球,但前提是自己必须有真材实料。
(这厢要招人的雇主苦不堪言,那边找工作的人也是一团乱麻。绝大多数应届生直到毕业也不清楚他们想要去的公司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到底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在应聘季节拥有自己的选择权。中国虽然本科教育环境差,但是同样有很多的人在本科希望整点东西出来,他们有一腔的激情和抱负,有强大的动力,但就是不知道自己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才能满足雇主的要求,求告无门,整年整年苦闷的像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我就收到过很多次这样的来信,他们往往很想学点东西,但又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到底该学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导致不确定,不确定导致决策瘫痪,干脆嘛也不动,荒废时间)。)
3)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
a.读什么书,如何读
(一本烂书可以浪费你半年的时间,但一本好书却可以为你带来真正扎实的基础和开阔的视野。“书单计划”,但是光有“书单计划”还不够,因为书籍只能管基础知识这一块,一些更难以量化衡量的实战“能力”又怎么办呢?至少目前为止,除了“练”之外好像还没有特别好的办法)
b.读完书后该怎样实践
(GitHub诞生于08年春天,第一年便产生了4万6千个公共项目,大约一年半之后用户就已经达到10万用户之巨。而到今年九月份,GitHub已经迎来了百万级用户。Host超过两百万个项目。
增长的太快了!就像Twitter一样。这样疯了一般的增长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人们等待这个产品太久了。)
c.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做一点事情
(不像象牙塔里面大作业,这里有源代码管理系统,自动化build,有check-in,有review,有分工,有合作,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集市,一个超出象牙塔的集市,牛人相互吸引,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和自己拥有共同兴趣的一帮人,真正做起一点事情,而不是交差,不需要受限于几十个人的一个小班级。Here Comes Everybody。)
二、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http://mindhacks.cn/2009/03/28/effective-learning-and-memorization/)
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读后微总结:我的记忆方法大部分都属于理解式记忆,在理解这个东西的过程中记忆它,但这个记忆方式的难点在于,面对一些生僻的名词,这种方法就难以进行下去,只能通过查找并理解这些名词后再进行记忆
1.这篇博客中提到的哪些方法你已经在使用,举例说明使用之后的实际效果。10分
1)理解式记忆,这种方式在理解记忆的过程中比较难,但是在之后却很有用,能够较为清晰的知道什么时候,该怎样使用它。
2)记笔记的习惯,就算老师讲的内容书上都有,但我还是会习惯性将板书抄下来,这样能将老师的东西变成自己写过的,在日后查找起来也会更方便。
3)偶尔我还有整理笔记的习惯,在课余时间或考试前,我会将自己以前做过的笔记拿出来看,偶尔还会进行整理,增强了记忆,优化了笔记的板书。
2.这篇博客中提到的哪些方法在你看来不错,但自己还没实践过,很想试一试。10分
1) 养成习惯,经常主动回顾一段时间学到的东西(老生长谈了):这不仅有利于巩固长时记忆,而且一段时间之后的回顾你可能已经因为新的知识学习从而对原先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看法,通过回顾,可以整合新旧知识,得到新的启发。
2)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我们的自传式记忆似乎是有某种单独存储机制的,一个证据是一些因基因上其他缺陷而导致所谓“天才综合症”的家伙具有超强的自传式记忆(注意,不是超强的一般记忆,而是自传式记忆)。另外我们在日常经验中也知道,我们的记忆中关于哪些是自己的性格或做事方式,哪些是我们所了解的朋友的性格或做事方式,我们可是分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可以在不同场景中非常快速地揣测“某某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想”(这被称为 theory of mind ),却不会将其与“我自己会怎么想”混淆起来,证明在我们的记忆中,关于自己的知识和关于别人的知识是泾渭分明的。
3)抽象和推广:如果一件事情就是一件事情,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学习到“未来”的知识,结果就是每堵墙都要去自己撞一遍试试硬度。人类大脑最杰出的能力之一就是强大的归纳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或者我们常说的:泛化、推广、举一反三、抽象。意思都差不多,都是将特例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一般情况。前面关于激光杀死肿瘤的那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抽象的价值所在,不加抽象的话,知识总是会和无关紧要(irrelevant)的细节挂钩,被约束在狭窄的一个特定场景中,无法传播,抽象使其在知识树(for non-geeks:设想一颗倒长的树,根在上)上上升一个或多个层次,从而能够被运用到更多的分枝上。同样,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将问题也抽象一下,剔除不相关细节,使问题也从一个特定的分枝往上抽象,从而碰到之前泛化过的结论。
三、如何提问?
https://github.com/ryanhanwu/How-To-Ask-Questions-The-Smart-Way/blob/master/README-zh_CN.md
请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开学已经要求大家阅读过此文,对照一段时间的学习,请举例说明你之前所采用的提问方式和得到的反馈。10分
1)在学期最开始对编程丝毫都不理解时,我向大佬的提问方式都是直接丢代码和问题截图给他们,在这个学期对编程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后,懂得先说清楚自己的思路,简要的描述自己的问题,再和大佬一起找错误了(虽然还是会问着问着就变得stupid了😢)
2.请按照文章的要求,精确而言之有物的描述到目前为止最困扰你的一个问题。10分
malloc函数的具体使用方法,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它?它到底是如何分配内存的?
(虽然我已经找到了回答的帖子为什么要malloc()?何时要malloc()?如何使用mall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