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ramid Codes: Flexible Schemes to Trade Space for Access Efficiency in Reliable Data Storage Systems》金字塔码

第一部分:Introduction部分

问题1:Introduction部分,第五段,[16,12]ERC和3-Copy达到了相同的可靠性,在每一个块独立失败概率为0.01的情况下,这个是怎么证明的。

问题2:同上,第五段后半部分,那么多的IO次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5次读旧块(4个冗余+1个数据),5次计算恢复数据块,5次更新所有块。

在系统中,要分清各种性能指标,读和写是不一样的,第六段提到的是写性能,主要方法就是先用复制的方法增添冗余,然后等处理器负载低的时候,创建ERC,再把复制块删除,此时,存储降低(因为变为ERC存储到系统内),提高了写的性能(和复制方式的写性能一模一样),设计简单。

针对上述,什么是写入性能?我有了新的理解:就是当存数据的时候,好不好存的问题,再具体一点,复制方式存数据的时候,直接就存进去了,因为复制简单,所以写入很快;ERC方式存数据的时候,因为需要计算块,所以要磨磨唧唧的,就慢,同时也需要系统利用率。我们可以把概括为计算+存储这个过程,同样的,概括为存储取数据+计算为完整数据的过程。

同理,什么是读呢?其实就是DC数据收集功能,再直白一点,如果是复制块,那么直接读出来直接就可以用;而如果是ERC方法,读出来的是“零零散散的”,需要再拼装计算一下,才能得到完整的数据,所以读性能不如复制块的读性能。

现在有两个极端,一个是Copy方案,一个是ERC方案,这两个方案是两个极端,Copy是存储空间最大-访问效率最高,ERC方案是存储空间最小-访问效率最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可以在这两种之间自由的选择,都达到了最优的界。

 

 

第二部分:基本金字塔码

什么是MDS码呢?我之前的理解是Singleton界取等号的时候,其实有更简单的理解,就是n中的任意k个块,都可以还原出原始数据就OK,这样的理解更简单;按照这样的理解,所以复制方案其实也是MDS码,(1+r,1)MDS码;磁盘阵列RAID-5也是MDS码,是(k+1,k)MDS码。

问题1:(11,8)MDS码是怎么添加冗余的,其实d1-d8是所有的数据块,可以保持不变的;然后c1-c3是根据d1-d8来增添冗余。当然,也可以把d1-d8变为c1-c11,这样计算量大,但是更加安全。

问题2:c1,1 c1,2合并后得到的c1,这个是怎么成立的,参考后面的生成矩阵的构造,其实就一切都明白了。

问题3:什么是MDS码?这个问题很傻逼,但是根据作者的描述,我又产生了疑惑。作者描述说,(11,8)的MDS码,假如发生了一位错误,假设错误在d1-d8中,那么读取开销为:d1-d8中的没有错误的7个+8,这个8是怎么来的呢,(答:由MDS的性质决定,任意的8个都能得到1个节点)我知道是通过MDS的属性而来,但是再具体一点说,MDS的属性难道不是说,n个块中,可以用任意的k个得到原始数据吗?在文章中,d1-d8都是数据块,没有编码过的,唯一的编码块是冗余块c1-c3,举例,假如d1错误,可以由d2-d8 ,再结合c1来生成d1,也可以d3-d8,再结合c1,c2,c3来生成,只要满足8个,就能完成恢复。

基本金字塔码的构造:先将数据分成L个不相交的组,记为S1,S2,... ,SL,其中每一个组包含kl个块;然后保持m1个冗余块中的m1不变,并且为每一个组sl计算m0 = m-m1个新的冗余块。

 

 

第三部分:广义金字塔码

为什么要提出广义金字塔码呢?图2介绍的很清楚:当一个组内,出现过多的失败时,能不能解决?该怎么解决呢?

能不能解决?(a)不能,如(a)所示,第一组内通过MDS属性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只能通过大的MDS属性来解决,d1-d12和c1,c2,c3,c4整个是[16,12]的MDS码,那么现在d7-d12(6个)c1,c2,c,3,c4这一共才10个,达不到12个,所以恢复不了。

(b)通过大的MDS也不能,因为d1-d4,d9,d10,d12,这是7个信息块,c3,c4这是2个冗余块,c2能通过c21,c22计算出来,这才10个,达不到12个,恢复不了。

(b)只能通过作者提出的广义金字塔码来恢复。所以当失败的块过多时,基本金字塔码没法解决该问题,只能通过整个码的MDS属性来解决(有时也解决不了),而非组内的MDS属性,这样的代价就是修复带宽和没有用金字塔码的带宽一样,所以广义金字塔码的作用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修复不了;一个是修复带宽)

怎么解决呢?

通过我的学习,有两种,分别是(r,t)-locality和(r,δ)-locality,作者后面提出的抽象一下是(r,t)-locality,接下来详细说明。

如上图4(a)所示,其实是(r,t)-locality,其中r=2,t=2,为什么这么讲呢?如下图(手写)所示,r=2是因为局部性为2,即如果d1出现失败,可以通过d2与c11来解决,需要两个节点的帮助,即r=2;t=2是因为可以有两种方法解决d1失败的问题,第一个是通过d2与c11,第二个是通过d3与c21来解决,所以t=2,假设也有斜着的块c31,c32,那么t=3(当然这种情况没有必要,这里只是举例)。

接着讲(r,δ)- locality方法,是右边的,其中c11和c12是d1与d2的冗余块,此时如果d1发生失败,那么可以通过第一组内的d2,c11,c12来恢复d1;假如d1,d2都发生错误(或者第一组中的任意2个发生错误),那么可以通过其他两个块解决,因为他们满足[4,2]MDS属性;r=2是因为局部性为2,即d1发生错误,任意两个都可以恢复;δ = 2是因为需要的冗余节点个数为2,以第一组为例,冗余节点分别是c11和c12,那么δ = 2 ,假如冗余节点个数变多时,那δ会变大。

 

 

新的理解:

1.理解了什么是“金字塔”码,编码是从外到内,解码是从内到外,具体解释如下图:假设d1,d2,d3发生错误了,该怎么修复呢?最先判断的当然是用最小的修复代价来做,但是发现修复不了(即第一排蓝色框框修复不了);然后用稍微大的框框(绿色)来修复,发现也修复不了,因为绿色框内满足[8,6]-MDS码,但是现在是3个错误,无法修复;再接着通过棕色的框框,即[16,12]-MDS码来修复,可以修复,修复的代价是多少呢?

这里要好好琢磨一下,用d4-d12,这是9个现成的块,还有c3,c4一共2个现成的块,c2需要通过两个绿色的块来组合,那么总共的代价是:9 + 2 + 2 = 13个块,也就是需要读13个块来修复d1;

现在d1修复好了以后,我们还需要通过同样的方法来修复d2吗?当然不用,我们可以用局部性来修复了:最小的蓝色框框还是不满足,绿色框框是满足的,代价是多少呢?d1 + d4 + d5 + d6 这是4个,两个蓝色组成c1,1 这是2个,绿色是1个,一共是7个块的读代价,也就是需要读7个块来修复d2,但是!问题来了,d4-d6我们是不是刚刚读了?那么此时我们还需要读吗?不需要,所以此时读的代价是7-3 = 4个。

现在d1,d2都修复好了,我们要修复d3,只需要用蓝色的局部性来做,具体来说,需要d1,d2,蓝色块,一共三个块,d1刚刚读了,不需要读,那么一共需要2个块;

这样是不是从外到内来解码呢?编码也是同样的道理。

 

2.理解了DC数据收集和Repair数据修复的模型

就是在计算read代价那个部分,如下图,为什么MDS Code 或者 Pyramid Code 读的代价是这么大呢?我们来计算一下(当失败块=1时)

MDS:8/11的概率是数据块失败,此时先通过MDS属性修复失败的块,需要读任意的8个完成修复;然后再读剩下的7个块满足数据收集功能,此时一共读了7+8=15个块,平均8/11 * 15/8 = 11/15;3/11的概率是冗余块失败,此时不需要Repair,只用DC,代价=3/11;总的代价= 18/11 = 1.636 ,即1.64

Pyramid :分情况,有8/12的概率数据块失败,此时需要:4个块的修复代价,再加上其他7个块的DC代价,总共=8/12 * (4+7)/8 = 11/12;如果是冗余块失败,则Reapair代价=0,直接DC,代价=4/12 *8/8 = 15/12 = 1.25

本质就是:如果有数据节点失败,先完成修复,再进行数据收集功能,这两个功能是分开的。(文章提到的模型如此,DC和Repair是分开的)

 

posted @ 2024-04-19 10:54  沉梦昂志_doc  阅读(6)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