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he innovator’s solution——什么才是创新的解决方案1

最近学习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研读了Christensen的《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以下简称创新者系列。总觉得需要写点儿什么。。(其实是要交作业,2333)


1.前言


进入正题之前,还是要先介绍一下著名的创新管理大师Christensen。克里斯坦森作为一个研究者系统研究了什么是企业创新。为什么在当前行业中具有领导地位的企业通常在创新管理中失败?是企业高管水平不行还是企业不注重创新!?为什么有的企业在新技术上投入了巨资却收效甚微?企业创新的方向是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Christensen都在他的著作中给予了研究和分析,这里我就不抄袭大师的观点啦。推荐阅读《创新者的窘境》和《创新者的解答》这两本学术著作。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什么才是创新者的解决方案~

 

2.两类创新

Christensen指出,企业创新分为 持续性创新 和 破坏性创新 2类,企业的持续性创新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改进,其目的是巩固现有市场地位,维护现有客户竞争力;在某一行业的主导企业中,通常持续性创新占主流,这类创新往往是企业管理者通过仔细分析现有数据作出的决策。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是指企业面向崭新的客户需求,颠覆性的改变已有的产品和服务,甚至创造新的服务,其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其结果往往是创造出了一个崭新的市场,这种创新起初完全无法和已有的持续性创新竞争,当然它也不和现有的产品直接竞争,他们面向的客户群体往往是主导企业并不关注也不服务的客户,因为这类客户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符合预期的收益。

然而,随着破坏性创新的发展壮大,新技术本身的优越性逐渐体现出来,并开始蚕食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此时,当主导企业意识到这种创新并采取应对措施时,已经为时已晚。渐渐地,破坏性创新的企业取代了传统的行业领袖,而此时破坏性创新也转变为了持续性创新。企业之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新博弈。

【好枯燥,我居然写出了这么理论的东西。。。。】

【本来还想写有趣的东西呢!】

 

3.解决方法1:认清创新的方向

为什么绝大部分企业在新技术上投入了巨资,却收效甚微?是这些企业高管水平不行吗?显然不是,要知道这些企业高管都是经过层层历练才升职上去的!而且不可能这绝大部分的高管都没水平吧;是这些企业掌握不了新技术吗?答案也是否定的。真正的原因在于企业创新的方向错了,这直接导致了创新结果的南辕北辙。

 企业在市场调查时应该基于什么进行调查!?一般我们都会遵循细分市场的理论,去研究产品的分类以及客户的分类;然而Christensen告诉我们,产品以实现客户的任务而产生,要进行市场调查,我们不应该基于产品分类或客户分类,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分析产品帮助客户完成了什么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某项产品创新是否有价值。

用程序员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做需求分析;我们在做产品原型设计时,我们必须思考这个按钮是为了帮助用户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而不是因为其他系统都有这个组件,所以我们也要开发这种组件。所有的产品最终目的都是要完成用户的任务,过度的产品设计是没有意义的,这也是为什么投入巨资却收效甚微的原因,因为客户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需求。

就好比打LOL,对线,补刀,出装备,团战都只是手段,推掉对方水晶枢纽才是游戏最终的目的。有优势不推塔通常会葬送一场比赛的胜利,这和上述失败企业的后果如出一辙。归根结底,新技术,创新都只是手段,完成用户的任务需求才是最终的目的。开发产品时应当关注的是用户的任务,而不是现有的竞争者,现有的产品分类体系,等等

 

4.解决方法2:与渠道双赢


创新性产品在初期往往难以进入主流渠道市场,因此产品创新还要结合渠道创新。许多创新性新产品往往并不与已有产品构成竞争关系,他们在进入市场时,通常选择了不同于已有产品渠道的新渠道进行分销。他们所瞄准的市场恰恰是有着广大用户需求,但是主导企业却因为利润率低而不愿意做的市场。广大用户不得不忍受价格昂贵的高端产品,而他们仅仅只是需要其中的一小部分。

当创新性产品通过新的途径分销新产品时,原有企业也正在为甩开了低端用户而沾沾自喜。然而随着创新性产品的不断发展,当他们有能力超过原有主导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时,他们便开始蚕食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当原有企业意识到创新性产品的威胁时,他们却发现,新渠道的货架早就被创新性产品摆满了,自己完全丧失了原有的市场份额。旧的渠道也已经被新的渠道所取代。

 

5.解决方法3:抓Timing

抓Timing也就是抓时机的意思。企业到底采取什么样的产品架构模式往往并不取决于技术因素,而是取决于市场的时机。

所谓市场的时机,其实就是看当前用户的需求是尚未被满足,还是过度被满足。把握市场的时机,区分这两种状态对于产品决策至关重要。

当用户的需求处于尚未被满足的状态时,产品的性能是主要的考量要素,此时采取企业内部整合,封闭系统架构能够有效的提升产品本身特性,进而取得竞争优势。

相反,当用户的需求处于过分被满足的状态时,产品性能已经不再重要,才是企业应该外部整合,采取开放的体系结构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减少企业内部的开销和时间成本。

 哪些业务由企业内部开发,哪些任务交给外包给其它企业!?这其实并不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取决于市场的TIMING.

 

6.解决方案4:专一化

要针对用户要完成的任务来做产品。不要把产品作成“全能型”产品。

俗话说,专业就是王道嘛!

全能型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用户特定的需求,它只是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没有用武之地。

 

【太困了,下次写案例】

7.案例研究: The Story between Apple and Android

8.案例研究: Java and MS Technology

案例篇:http://www.cnblogs.com/Kassadin/p/4237499.html

posted @ 2015-01-19 12:48  Kassadin  阅读(1237)  评论(6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