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208 我期待的师生关系
我期望的师生关系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是那些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我心目中的最理想的师生关系。
我印象深刻的老师
- 小学阶段
小学对我来说更多是垒实学业基础,端正学习态度,初步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阶段,而我也很有幸能够遇到我当时的班主任王老师。印象中我的小学生活并没有像很多人描述的那样背例题,背范文,也没有出现过其他人所说的那种考前透题的情况。相反,让我印象更深的是每周两节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读同学写的优秀文章,给我们分析如何去写,以及每个同学作文本上一道道红色的修改符。也恰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让我真的学到了知识,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去欣赏优秀的作品,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能力。
还有一件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事,小学还是学写汉字的阶段,第一次听考“赢”时,我不会,随口和老师说过一句“这么难的字,怎么可能会写”,老师说了句“没有什么是一开始就会的,再难的字拆开看都是简单的。”当时他并没有通俗的扯向了人生大道理,但奇怪的是我偏偏对这句话记得异常清晰,以致日后遇到新事物时想到的是都是那一天老师带我拆字的场景。
我的小学上了五年,五年的生活里她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以及认真踏实、谦虚果敢的生活态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就是对他教学理念最好的阐释了。 - 中学阶段
中学我碰巧被分到年级里最好的班,也遇到了两个不一样的老师。一个是我的班主任陆老师,一个是我的英语老师蔡老师。
印象中的我们刚一入学老班就给我们一人定了一本活页本,并给我们定下规矩每张卷子上的错题都整理到这个本子上,左边写错题,右边写分析,也是因为她并不赞同题海战术,这样的工作量对我们倒也不算多。但效果却是显著的,考试前我们不用再去刷新题,认真的捋一边错题,反倒是事半功倍。这个习惯我后来一直坚持到高三,用活页本记笔记的习惯甚至到现在还在用。
而蔡老师则是始终秉持着“英语是靠平时日积月累”的理念,坚持每天听考12个句子,四年如一日,以致后来有些题我真的可以单纯的凭借语感完成。 - 高中阶段
高中的学习更多的是要求学生的自主,老师也更加注重课下的交流反馈,每天都会留出特定的时间来解疑,同时提出了在班里设立互帮小组,有针对性的安排作业。除此之外,当时的老班相较学习成绩而言,更看重的则是个人的品性。在他眼里,学生与老师间应该是朋友,不单单是学生尊重老师,老师也应该尊重学生。 - 总结特点
仔细回想我这12年学习生涯,最后受益无穷、印象深刻的不是老师讲的哪道题,也不是背过的哪个知识点,相反是方法,是学习态度,是针对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手段。这些老师都有针对性的选择了最适合我们那个年龄层次的方法,陪着我们去学习,去探索,而不是死板的教给我们公式,塞给我们知识,让我们用题海战术去应对考试。
感想
- 博客有感
邹老师将师生关系分别比作了餐馆&食客、老版&雇员、保姆&幼儿、哥们&哥们、路人甲&路人乙、监狱&犯人,通过对教学状态以及学生发展的分析推翻了所有设定最终留下了健身教练和健身学员这种师生关系,并以教学方法、负担问题、过程评分等为角度分析了在这种模式下的大学理想教学。
读过邹老师的博客后,我对师生关系有了更清晰地界定。以前我很赞同师生间应该是朋友,但是的确朋友这个设定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松懈,太过轻松的教学氛围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健身教练和健身学员这个设定则刷新了我的认知,针对需求来教学的确更符合大学的师生关系,如今,我们都已成年,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老师的设定在更多的时候应该是起到辅助作用,指明方向,提出建议,指出问题,而不是一股脑的将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即便每个学生都学个十成十,最后只不过是一个知识系统下的复制品。而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创新,是思维间碰撞的火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巨人走在。
而娄老师提前自学、博客反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各软件的应用恰恰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便利,给同学们留下了很大的一个空间去思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有来有往的教学环境。既提高了我们的自主性,也方便老师更及时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问题。 - 我理想的师生关系
接下来的学习,我很期待能够保持这种有来有往的师生关系,也希望老师能适当的给予我们指点,讲一讲学习的经验,让我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关于C语言
- 具体当初写了多少行代码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记得当时题库做了2000多分,粗略的算一下应该也有五六千行了。
- 平均每天40行的任务量相对来说不算大也不算小。之前C语言的学习让我认识到编代码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积累很重要,一段时间不打就会有手生的感觉,所以坚持练习是很重要的。
- 我的计划是每天留出大概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练习,如果耽搁了就找空余时间尽力补上,不将任务拖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