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使用光的信号来定义时间?》 回复
《能不能使用光的信号来定义时间?》 https://tieba.baidu.com/p/9149570963
基础的话题, (吃瓜) 收拾河山从这里开始 。
原来 老爱 定义过 Tn = Tm + Rmn/c ,哈哈,越来越有趣了,他没考虑他自己推导出来的 尺缩 吗 ?
《狭义相对论的意义》 是 在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之后才写的吧 ? 也许是很多年后 。
但不管是之前还是之后, Tn = Tm + Rmn/c , 尺缩, 钟慢 这些嵌套起来对各种现象是否矛盾重重, 矛盾百出 ? 其中 产生 、衍生 的 矛盾是不是也是嵌套, 一个嵌套一个, 一个嵌套一群, 一群嵌套一个, 层层嵌套 …… ?
就算 矛盾 层出不穷, 也不打紧, 相对论 只要 一个公式 解释 一个现象 就行, 一个萝卜一个坑, 至于 公式之间 是否 矛盾, 那都不是事, 正如 @东方已晓 在 2 楼 说的 “只求能够解释运动现象是相对论的特色” 。
一直想问一些问题, 光速极限 是 尺缩 造成的, 还是 钟慢 造成的, 还是 动质量 造成的, 这些效应都合起来, 又会是什么效果 ? 但一想这些, 就感觉很乱, 然后到现在还是没想出太多进展, 每每想起来, 总有些惆怅, 不过也不打紧, 因为这好像不是我的学习任务, 好像是帮 老爱 想的 。
光速极限 指 物体运动速度 不能 超过 光速 。
@罡风潇洒 在 反相吧 帖子 里 问 @也宜明月博客 还是 @别问是劫是缘 还是 学生党, 具体是谁我记不清了, 问, 回旋加速器 里 接近光速 的 质子 的 尺缩 缩成什么样 ? 对方没有回答 。
四年前, 在 《超过 光速 的 方法》 https://tieba.baidu.com/p/6626631023 , 我 和 @aa954011705 的 谈话 涉及了 光速极限 是 尺缩 造成的, 还是 动质量 造成的 ?
@aa954011705 经常换帐号, 现在的帐号 是 @12345aaa54321a 。
6 楼 的 数学题, 代入法 是 基本的解法, 《困扰了我一星期的数学题》 https://tieba.baidu.com/p/9151180749 里很多人提到的 数形结合, 用 x ² + y ² 的 “距离” 意义 解题 也是 经典的解法 。
《困扰了我一星期的数学题》 34 楼 @lyl186669 提到 三角换元法, 43 楼 @骆文魁 用 三角换元 做了一遍, 里面画了两个 正弦 、余弦 函数的图像, 看起来像 牛顿 和 莱布尼茨 手稿, 呵呵, 而且我顺手点进他的个人主页, 发现他居然还在 数学吧 发了一帖 《求解答这样写是哪里出错了》 https://tieba.baidu.com/p/9152303894 , 把这题又做了一遍, 还自己做出问题来了, 2 楼 @spectre哦 指出问题原因后, @骆文魁 说 “顿悟了(流泪) 假期玩傻了” 。 3 楼 @GG吾945 说 “没有最大值应该” 。
三角函数换元, 要刚好凑成 和角公式 之类的, 如果 凑不成 和角公式 之类, 就体现不出 三角函数换元 的 意义, 还是和 代数换元 一样 。
代数换元 就是 一般的换元, 这里是相对于 三角函数换元 这么说 。
去年我在 高级民科吧 发过一帖 《伟大的吧u们看看十六题吧》 https://tieba.baidu.com/p/8412216545 。
刚才看 @GG吾945 个人主页, 不小心划进了他的 “关注的吧 23”, 慌乱中手一划又点进了 数学吧, 数学吧 的 帖子排序 是 “热门”, 最上面的一个 帖子 是 @贴吧用户_a29X9aU 《求助一道极值题》 https://tieba.baidu.com/p/9154480258 , 这题也可以研究一下 。
现在想想, 慌乱中手一划, 只一划, 在 @GG吾945 关注 的 23 个 吧 里, 就刚好点进 数学吧, 这也太神了 。 本来在写这段文章, 就在反复进入后退看 数学吧 的 这些帖子, 结果 手一滑, 又来到 数学吧, 也是够神的了, 有点像 《小灵通漫游未来》, 《漫游数学世界》 。
《漫游数学世界》 是 一本书 还是 一本书中的一篇 科学小品, 记不清了, 《漫游数学世界》 是我现在临时按大意起的 书名 或 篇名, 实际的 书名 或 篇名 也记不清了, 这篇 科学小品 是讲一个 小学生(名字也记不得了) 来到一个 数学的世界, 的 一个地方, 那里 的 居民 都是 数字 0, 其中带领他参观的也是一个小朋友, 叫 王小零, 王小零 告诉 主人公, 在他们这里, 外人可以和这里的居民 握手, 但不能拥抱, 因为 拥抱 是一个 乘号 ╳ , 0 × 任何数 = 0 , 外人和 0 一拥抱, 就变成 0 了, 而 握手 是 一个 加号 + , 任何数 + 0 = 任何数 , 外人 和 0 握手, 还是自己 。
前天晚上 开始 写 7 楼 内容 时, 偶然看见 《这还是个未解之谜,民科们可以解决吗?》 https://tieba.baidu.com/p/9154088723 , 是 @译网情深happy 在 民科吧 发的帖子, 是个 视频帖, 看了一下, 然后 一边听, 一边写, 听了几遍, 觉得 挺好听, 挺好看, 想问, 视频的出处和博主是 ?
6 楼 的 题 改一下, 把 平方 ² 换一下,
原题 是 已知 3 x + 2 y = 6, 求 x ² + y ² 最大值, (实际上 应该是求 最小值)
改成 已知 x ² + y ² = 6 , 求 3 x + 2 y 最大值 和 最小值 。
这样可以用三角函数换元 。 (滑稽)
3 x + 2 y 可以凑成 A sin α + B cos α , A sin α + B cos α = 正弦函数, 我听 学帝 说, 这是 简谐函数 。
大约在 2022 年 7 月底 、8 月初, 学帝 、@dons222 , 我们 在 帖子 里 谈话, 在 理论物理吧, 谈着谈着, 我说起了 A sin α + B cos α , 学帝 说这是 简谐函数, @dons222 一听兴奋了, 追着 学帝 问, “真的吗 ? 相位的差异可以用模长表示, 真的可以吗 ?” 学帝 慈祥 的 看了看 @dons222 , 丢下一句话, “可以在 数学 上 证明 。”
现在, 我证明了 A sin α + B cos α = 正弦函数 , @dons222 , 要不要告诉你 ?
进一步思考, 原题 也能用 三角换元 。 即, 已知 3 x + 2 y = 6, 求 x ² + y ² 最小值, 能用 三角换元 。
设 r ² = x ² + y ² , 则 y = 根号 ( r ² - x ² )
将 y = 根号 ( r ² - x ² ) 代入 3 x + 2 y = 6
3 x + 2 根号 ( r ² - x ² ) = 6
3 x + 2 根号 ( r ² - x ² ) = 6 是 r 和 x 的 隐函数, 求 r 的 最小值 。 这可以用 三角换元, 设 sin α = x / r , 接下来, 大家试试 。
设 r ² = x ² + y ² , 代入 3 x + 2 y = 6 , 这算是 “反向代入” ?
在 思考 换元解题过程的种种情况 以及 三角换元 后 定义域 的 转换处理 的 时候, 又看了几遍 《困扰了我一星期的数学题》 https://tieba.baidu.com/p/9151180749 1 楼 题目 图片, 也看了几遍题目里 x, y 的 定义域 “ x, y ∈ R+ ” 这段, 突然注意到 R 的 右上角 有个 + , 这样的话, x, y 都是 正实数, 原来一直以为是 整个 实数域, x, y 可以是正数 也可以是 负数 。
原来也看到 《困扰了我一星期的数学题》 2 楼 @GG吾945 说, “注意范围哦”, 反复 看 题目 图片 时 也看到 R 的 右上角 有 + , 看着也顺眼, 但感觉上想的还是 整个实数域, x, y 可正可负 。
虽然是 正实数域, 但对 原题 影响也不大, 最大值 仍然不存在, x 在 正实数域 无限增大, x ² + y ² 也无限增大, 对 最小值 会有些影响, 最小值 不一定是 极小值 。
既然 x ∈ R+ , 那么这里 三角换元, sin α = x / r , 就要注意 α 的 取值范围, 即 定义域, 即 三角换元 后 定义域 的 转换处理 。 但我思考 三角换元 后 定义域 的 转换处理 不是在 看到 x ∈ R+ , 注意到 R 后面有个 + 之后, 恰恰相反, 是在之前 觉得 x, y ∈ R , 整个实数域 的 时候, 因为 x, y 在整个实数域, 可为正数, 可为负数, 所以就想 如果 x 为负数 时, 会怎么样, 对 换元 和 换元后的 函数 定义域 和 值域 有什么影响 ? 思考这些以后, 再看题目图片, 才注意到 R 后面有 + , 大体的思路过程是这样, 当然, 思路这个东西是很难说清的, 也许不是这样, 也许是先不经意的注意到 R 后面有 + , 才想起考虑 三角换元 后 定义域 的 转换处理 的 一系列事件 。
三角换元 的 缺点 是 把 结果 变成了 超越数, 结果 指 极值条件 和 极值 。 极值条件 就是 x = ? 时, r 取极值 。 比如这里 三角换元 后 的 极值条件 是 x / r = sin ( π/2 - arcsin B/n ) 的 形式, x / r = sin ( π/2 - arcsin B/n ) 是 超越数 。 但实际上这题, 也就是 原题 可以用 代入法 和 数形结合 解, 得到 的 极值 和 极值条件 是 代数数 。
也就是说, 这里的 x / r = sin ( π/2 - arcsin B/n ) 这个 超越数 是 代数数, 又或说, 既是 超越数, 又是 代数数, 但实际上, 这些说法不对, 应该是, x / r = sin ( π/2 - arcsin B/n ) 是 代数数 。 这有些不可思议, 但想想也不奇怪, sin 30° = 1/2 , 是 有理数, sin 45° = 根号 2 / 2 , 是 无理数, 都是 代数数 。
但如果我们没有用 代入法 、数形结合 解题, 或 题目 可能存在 简化的代入法 但我们还没找到, 那么, 用 三角换元 后 得到 的 极值条件 和 极值, 我们不知道是不是 超越数, 不能确定 。
为什么说 “可能存在 简化的代入法 但我们还没找到”, 因为, 比如, 一些题目, 用 代入法 可以得到 代数方程, 五次以上 代数方程 的 解 是 超越数, 据此可以判断 极值条件 和 极值 是不是 超越数, 但也许存在 简化 的 代入法 或 其它方法 可以得到 四次以下 的 方程 呢 ?
但实际上, x 是不是 超越数, 还跟 r 是不是 超越数 有关, 现在不确定 x / r = sin ( π/2 - arcsin B/n ) 是不是 超越数, 那 r 是不是 超越数 ? 仔细想一下, 极值条件 x 和 极值 r 是不是 超越数, 分析起来 还有一点 周折, 也许 一些 因素 互相抵消后, 又可以确定 是否 超越数 了 呢 ? 我分析了一下, 还是不能确定 是否 超越数, 就是说, 这题 三角换元 后, 不能确定 极值条件 x 和 极值 r 是不是 超越数 。
小小的补充一点 : 其实在这一题里, r 可以知道 是 代数数 。
刚才说 “分析起来 还有一点 周折”, 有点想多了 。
我们 讨论过 “两个 超越数 的 和 会不会是 无理数 ?” 这样的话题, 在 《猜想:e+π或e×π为有理数,求证明》 https://tieba.baidu.com/p/8327270906 。
实际上, 五次以上方程 和 三角换元 一样, 面临一样的问题, 比如, 一些题目, 推导出 五次以上方程, 但不知道还有没有简化的方法可以推导出 四次以下方程, 若有 简化的方法 推导出 四次以下方程, 则意味着 题目 的 解 是 代数数, 但 因为 不知道 还有没有简化的方法可以推导出 四次以下方程, 所以 就没办法 判断 刚才推导出的 五次以上方程 的 解 是 超越数 还是 代数数, 也就是 没办法 判断 题目 的 解 是 超越数 还是 代数数 。
另一方面, 若有 简化的方法 推导出 四次以下方程, 则意味着 题目 的 解 是 代数数, 则 刚才推导出的 五次以上方程 的 解 也是 代数数, 这意味着 这个 五次以上方程 的 结构 是 某种 特定 的 结构, 可以 凑出 求根公式, 得到 代数解 。
“这意味着 这个 五次以上方程 的 结构 是 某种 特定 的 结构, 可以 凑出 求根公式, 得到 代数解”, 这么说有些武断,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 需要分析具体的 素材 、案例 才能说的 清楚 、明白 、准确 。 我们需要 研究 比较多的 素材 、案例, 实际上, 我们缺少足够多的 素材 、案例 的 研究 。
绕了半天, 如果用 余弦函数, A sin α + B cos α = 余弦函数 , sin 和 arcsin 或 cos 和 arccos 可以抵消, 极值条件 x 仍然是 代数数, 怪不得 中学辅导书 要写那么厚一本, 几本, 琳琅满目, 一道题目, 技巧, 方法挺多, 这方法, 那方法, 选错了方法, 解题质量和效率大打折扣, 考分大起大落, 如此态势, 学生怎能不循规蹈矩 ? 像我这样, 明明用 余弦函数 能 快速解题, 偏要弄个 正弦函数 出来, 弄了一个星期, 得到的 还不是 最简答案 、标准答案, 考试就不用考了, 一场考试 两个小时, 两个小时 只做一道题, 得到的 还不是 最简答案 、标准答案, 考试不及格, 倒数第一, 很容易被扫进差生行列, 天才就被埋没了 。
还是别闹了, 绕到最后, 刚刚发现, 最新发现, sin ( π/2 - arcsin B/n ) 的 sin 和 arcsin 也能抵消, 得到 代数数 。 结论 : 天才考试太吃亏, 考试对天才 杀伤力 太大 。
这次 的 三角换元 之旅, 有一些 未知, 有一些 新奇, 有一些 冒险, 就像 小时候 看的 《动画大王》 上 小朋友 和 卡通人物 们 环游世界 的 一个个 历险故事, 有一些未知, 有一些新奇, 有一些冒险, 都是童趣 。
小朋友们, 你们准备好了吗 ?
回复 6 楼 @hightersky
以前我思考过 均值不等式 的 证明方法, 总有些 模模糊糊, 有些东西一直没搞清楚, 前几天 考虑 你在 6 楼 说的东西 和 @神秘慈善打工人 在 7 楼 说的东西, 把 你们说的东西 和 均值不等式 一起考虑, 整理了一下, 整理出 均值不等式 的 两种证明方法 。
第一种 就是 常见的,
( a - b ) ² >= 0
a ² - 2ab + b ² >= 0
a ² + b ² >= 2ab
第二种
a ² + b ² >= 0
a ² + 2ab + b ² >= 2ab
( a + b ) ² >= 2ab
a + b >= 根号 ( 2ab )
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 ? 有意思的地方是, 第一种 是 用 a - b 证, 用 - 证, 第二种 是 用 a + b 证, 用 + 证, 第二种得到 “开方 / 根号” 的 结果 。
你们会先想到 - 还是 + ? 先想到 平方 还是 开方 / 根号 ?
我想 发现 均值不等式 和 证明 均值不等式 的 人 想到的不一样 。
哎 ? 等等, 第一种 和 第二种 证明的结论 并不一样 。
接下来, 我们该干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