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WEB2.0?
以下内容摘自百度知道:
什么是WEB2.0?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周末去了互联网协会组织的WEB2.0讨论会。启发很多,收获很多,总结了一下:什么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
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
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
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
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导读】意义如此深远的Web2.0,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新的技术么?与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这样受人追捧,却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还真不多。
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这样受人追捧,却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还真不多。尽管如此,有了新概念还是一定要往上靠的,这也是互联网从诞生起就惯有的传统。
先是号称向Web2.0转型的猫扑网获得了美国风投AccelPartners的千万美元注资;之后,是爱赶时髦的搜狐宣布将搜狐IT升级到2.0版本;而“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更是拿Web2.0来说事儿的。
按照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方兴东的话来说,目前的互联网已然开始了2.0时代,“全球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开始向2.0时代进军,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接下来会进入一场新的竞争乃至新的战争!”
那么,带来如此重大变革、意义如此深远的Web2.0,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新的技术么?与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么不同?
方兴东认为,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个性化,在其中,个人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了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时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
到目前为止,关于Web2.0并没有清晰的定义。业内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微内容是Web2.0的一个关键词。其中,微内容包括个人所形成的任何数据:比如一则网志、一个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结交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在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而Web2.0重点要解决的正是对这些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只要是和微内容相关的技术和架构,都是以Web2.0为名义的。
也有人这么界定,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并且由此断言,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无论怎样的注脚,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个Web2.0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的,或者说与技术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从应用的角度看,Web2.0或许更好理解一些,它就像一个带着光芒的大筐,凡是于以往集中式互联网不同的模式或者技术,都可以框在其中。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从读向写、信息共同创造的一个改变;从基本结构上说,则是是由网页向发表/展示工具演变;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转变;由此,互联网内容的缔造者也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说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这样远大的理想,这样庞大的范畴,也难怪新锐们凡是都要以Web2.0为名义了。
什么是WEB2.0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并且由此断言,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个性化,在其中,个人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了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时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
周末去了互联网协会组织的WEB2.0讨论会。启发很多,收获很多,总结了一下:什么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
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
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
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
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
【导读】意义如此深远的Web2.0,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新的技术么?与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么不同?
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这样受人追捧,却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还真不多。
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概念。但像Web2.0这样受人追捧,却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还真不多。尽管如此,有了新概念还是一定要往上靠的,这也是互联网从诞生起就惯有的传统。
先是号称向Web2.0转型的猫扑网获得了美国风投AccelPartners的千万美元注资;之后,是爱赶时髦的搜狐宣布将搜狐IT升级到2.0版本;而“博客中国”更名为“博客网”,更是拿Web2.0来说事儿的。
按照该公司董事长兼CEO方兴东的话来说,目前的互联网已然开始了2.0时代,“全球所有的互联网巨头都开始向2.0时代进军,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接下来会进入一场新的竞争乃至新的战争!”
那么,带来如此重大变革、意义如此深远的Web2.0,到底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新的技术么?与之前的Web1.0相比,它又有什么不同?
方兴东认为,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个性化,在其中,个人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了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时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
到目前为止,关于Web2.0并没有清晰的定义。业内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微内容是Web2.0的一个关键词。其中,微内容包括个人所形成的任何数据:比如一则网志、一个评论、一幅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结交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在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而Web2.0重点要解决的正是对这些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只要是和微内容相关的技术和架构,都是以Web2.0为名义的。
也有人这么界定,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并且由此断言,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无论怎样的注脚,我们都不难发现,这个Web2.0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从技术创新角度出发的,或者说与技术没有很大的相关性。如果从应用的角度看,Web2.0或许更好理解一些,它就像一个带着光芒的大筐,凡是于以往集中式互联网不同的模式或者技术,都可以框在其中。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从读向写、信息共同创造的一个改变;从基本结构上说,则是是由网页向发表/展示工具演变;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转变;由此,互联网内容的缔造者也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说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这样远大的理想,这样庞大的范畴,也难怪新锐们凡是都要以Web2.0为名义了。
什么是WEB2.0
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并且由此断言,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与Web1.0最大的不同就是Web2.0所提倡的个性化,在其中,个人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是作为一种主体参与到了互联网中,个人在作为互联网的使用者之外,还同时成为了互联网主动的传播者、作者和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