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开黑夜

In the twilight of every early morning

导航

决策树(decision tree)

Posted on 2019-01-31 00:47  剪开黑夜  阅读(3275)  评论(1编辑  收藏  举报

决策树是一种常见的机器学习模型。形象地说,决策树对应着我们直观上做决策的过程:经由一系列判断,得到最终决策。由此,我们引出决策树模型。

一、决策树的基本流程


决策树的跟节点包含全部样例,叶节点则对应决策结果。其它每个节点则对应一个属性测试,每个节点包含的样本集合根据属性测试结果被划分到不同子节点中。决策树学习的目的是,产生一棵泛化能力强,i.e.处理未见示例能力强的决策树。

决策树的基本流程遵循分治策略。基本算法的伪码书中已经给出:

从中看出,决策树是一个递归过程,有三种情形会导致递归返回:

  1. 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全属于同一类别,无需划分;
  2. 当前属性集为空,或所有样本在所有属性上取值相同,无法划分。此情形下,将当前节点标记为叶节点,并将其类别设为包含样本最多的类别。
  3. 当前节点包含的样本集合为空,不能划分。此情形下,标记当前节点为叶节点,并将其类别设为父节点所含样例最多的类别。

情形2和3的处理之不同在于:2利用当前节点的后验分布,而3则是把父节点的样本分布作为当前节点的先验分布。

二、划分选择


从书中给出的伪码可以看出,决策树的关键在第8行,即如何选择最优的划分属性。一般而言,随着划分的不断进行,我们希望决策树的分支节点的“纯度”(purity)越来越高,即包含的样例尽可能多得属于同一类别。为度量纯度,我们首先需要引入信息熵和信息增益的概念。

2.1 信息增益

“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是度量信息纯度的一个常用指标,计算的是为了解这某条信息所付出的平均信息量。其定义如下:

假定当前样本集合D中第k类样本所占的比例为pk(k = 1,2,...,|Y|),则D的信息熵定义为

对于底数之所以取2,一般的理解是,因为信息按照计算机表示采用的是二进制形式。由定义可推知,Ent(D)的值越小,则D的纯度越高。

在此基础上,给出“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的定义:

假定离散属性a有V种不同的取值{a1, a2, ..., aV},使用a对D进行划分,则会产生V个分支节点,其中第v个分支节点包含D中属性值为av的样本,记为Dv,则用属性a对样本集D进行划分所获得的信息增益定义为

一般而言,信息增益越大,则意味着使用属性a来进行划分所获得的纯度提升越大。于是,我们便可以按信息增益来选择决策树的划分属性。相关的算法有著名的ID3算法[Quinlan, 1986]。

然而事实上,信息增益对可取值数目较多的属性有所偏好。这种偏好可能会降低模型的泛化能力。为减少这种偏好带来的不利影响,著名的C4.5决策树算法[Quinlan, 1993]不直接使用信息增益,而使用“增益率”(gain ratio)来划分最优属性。下面引入增益率的概念。

2.2 增益率

采用与信息增益相同的表达式,增益率定义为

其中,

称为属性a的“固有值”(intrinsic value)[Quinlan, 1993]。属性a的可能取值数目越多(即V越大),则IV(a)的值通常会越大。

不过,增益率准则对于可取值数目少的属性又有所偏好,因此,C4.5算法并不是直接选择增益率最大的候选划分属性,而使用一个启发式算法:先从候选划分属性中找出信息增益高出平均水平的属性,再从中选择增益率最高的。

2.3 基尼系数

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决策树[Breiman et al., 1984]则使用“基尼系数”(Gini index)来选择划分属性。数据集D的纯度可用基尼系数度量如下:

 

直观地讲,Gini(D)反映了从数据集D中随机抽取两个样本,其类别标记不一致的概率。因此,Gini(D)越小,D的纯度越高。

在此基础上,给出属性a的基尼指数

于是,我们可以选择基尼指数最小的属性作为最优划分属性。

三、决策树的剪枝处理


决策树的分支过多时,可能导致“过拟合”。剪枝(pruning)是决策树学习算法中解决“过拟合”的主要手段。

决策树的剪枝的基本策略主要有:

  • 预剪枝(prepruning):在决策树生成过程中,对每个节点在划分前先进行估计,若当前节点不能提升决策树的泛化性能,则停止划分并将当前节点标记为叶节点;
  • 后剪枝(postpruning):先从训练集生成一棵决策树,然后自底向上考察非叶节点,若将该节点替换为叶节点能提升决策树的泛化性能,则将该节点替换为叶子节点。

为考察泛化能力,可以预留一部分“验证集”以进行模型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预剪枝虽然显著减少了训练时间和测试时间的开销,但却带来了欠拟合的风险。因为有些分支可能在当前划分无法提升泛化性能,却在后续划分中可以做到。而后剪枝决策树在一般情形下欠拟合风险更小,且泛化性能往往优于预剪枝决策树,不过代价是要付出大得多的训练时间开销。

顺便一提,经过剪枝后,仅有一层划分的决策树,也被称为“决策树桩”(decision stump)。

四、连续与缺失值


4.1 连续值处理

前面讨论的是基于离散属性生成的决策树。然而在现实任务中,时常会遇到连续属性,此时便不能直接根据连续属性的值来划分节点。需要对连续属性离散化。

最简单的策略是二分法(bi-partition)。给定样本集D和连续属性a,假定a在D上出现n个不同的取值,从小到大排序记为{a1, a2, ..., an}。于是,对于连续属性a,可以考虑n-1个元素的候选划分点集合T= {(ai+ai+1)/2 | 1 ≤ i ≤ n-1}。于是,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信息增益加以改造

4.2 缺失值处理

现实任务中,也会遇到大量样本出现缺失值的情况。如果简单放弃不完整样本,显然是对数据的极大浪费。为充分利用数据,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 如何在属性值缺失的情况下进行划分属性选择?
  2. 给定划分属性,若样本在该属性上缺失,如何对样本进行划分?

给定训练集D和属性a,令表示D中在属性a上没有缺失的样本子集。对于问题1,显然仅可以根据来判断属性a的优劣。假定属性a有V个可取的值{a1, a2, ..., aV},令表示中在属性a上取值为av的样本子集,表示中属于第k类(k=1,2,...,|Y|)的样本子集。则显然有

假定为每个样本x赋以权重ωx,并定义

 

 

显然,

基于上述定义,可以将信息增益公式推广为

对于问题2,若样本x在属性a上的取值已知,则划入对应子节点,并保持样本权值即可;若取值未知,则同时划入所有子节点,且样本权值在属性值av对应的子节点中调整为

五、多变量决策树


将每个属性视为坐标空间的一个坐标轴,则由d个属性描述的样本,对应于d维空间中的一个数据点。对样本分类,意味着在此坐标空间中寻找不容类样本间的分类边界。而决策树所形成的分类边界 有一个明显的特点:轴平行(axis-parallel),即其分类边界由若干个与轴平行的分段组成。这一特点的好处在于有较好的可解释性,但为了近似比较复杂的分类边界,会导致决策树过于复杂。为解决此问题,引入多变量决策树。

多变量决策树(multivariate decision tree)就能实现用斜线划分、甚至更复杂的划分。在此类决策树中,非叶节点不再仅是某个属性,而是对属性的线性组合进行测试,i.e.每个非叶节点都是一个形如的线性分类器。下面两张图给出了决策树和多变量决策树分类结果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