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分析
目录
一、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上市公司上市之后,必须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对广大股东负责。根据《证券法》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只有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才能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不真实的虚假记载、夸大事实诱导投资者的误导性陈述、把与投资者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信息不作公开披露的重大遗漏,都不利于中小投资者正确的投资决策。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有时效要求:中期报告必须在上半年结束之日起60天内提交给证监会和交易所,并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上刊登;年报则须在一年结束后的120天内披露。重要事件应立即向证监会和交易所提交报告并予公告。
此外,信息披露还要求责任主体明确。按照《证券法》第63条规定,证券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因信息披露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致使投资者在证券交易中遭受损失的,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发行人、承销的证券公司的负有责任的董事、监事、经理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根据持续信息披露原则,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应公告招股说明书和财务会计报表;上市之后,应按时公布中期报告、年度报告,及时公布重大事项临时报告。
上市公司必须公开披露募集资金的投向和使用状况的原因
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优势是拥有在证券市场上的筹资能力,从而能为其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在实际工作中,募集资金的用途并不是绝对不可以变动的。当管理层发现招股说明书或配股说明书的全部或部分资金用途,因客观条件发生变化而无法实施时,有义务向董事会报告并提出建议。董事会如发现上述问题,不得以任何理由为借口隐瞒事实,而必须尽诚信义务,开会研究拿出方案;同时召集股东大会并提交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提议,由股东大会讨论和做出决议。如果股东大会同意更改募集资金用途,并向社会如实披露股东大会决议,董事会便可责成经理班子执行。只有经过上述程序,更改募集资金用途才是合法的。
(二)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
不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投资者,要具备足够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们将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确定对上市公司的综合分析。
1. 根据公开信息分析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负有向社会公众公布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公布年中、年度报告的法定义务。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学会从这些公开信息中摄取有用的资讯,提高投资收益。分析上市公司公开信息的目的,就是通过了解上市公司的过去从而分析上市公司的未来,尽可能选择具有成长性、风险较低的公司,以规避风险,获取较好的投资收益。一般说来,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主要包括其业务情况、财务情况及其他事项。选择上市公司的主要依据是它的经营情况和市场表现。
2. 根据几个财务数据指标来分析上市公司成长性
鉴于年报披露的财务数据不是确定不变的经营成果,而是基于权责发生制对各种财务项目的时点或时期数作出的判断,即不反映公司停止营业或清算的实际状况,而是反映持续经营过程中的变动状况。因此,对公开的有关财务状况应偏重于动态评估。投资者仅仅重视和追求报告期内是否盈利、盈利的多少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根据上市公司的历史、现状来分析它的未来发展情况。
(1)盈利能力
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最主要指标,其经济含义是自有资金的投入产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高,表明公司资产运用充分,配置合理,资源利用效益高。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左右,一般可认为盈利能力中等,超过15%则属盈利能力较强。具有成长性的公司,资源配置通常都比较合理,因此净资产获得能力也相对较高。只有盈利能力达到中等以上水平,其成长才是高质量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高的盈利能力是不可靠的,应有所警惕。
同时,也要分析净资产收益率的波动情况,波动较大说明不稳定,即使近期很高,也要注意有可能出现反复。
(2)业务与利润的增长情况
①主营业务增长率。通常具有成长性的公司多数都是主营业务突出、经营比较单一的公司。因此,利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考查公司的成长性。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表明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大,业务扩张能力强。如果一家公司中能连续几年保持30%以上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基本上可以认为这家公司具备成长性。
②主营利润增长率。一般来说,主营利润稳定增长且占利润总额的比例呈增长趋势的公司正处在成长期。一些公司尽管年度内利润总额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主营业务利润却未相应增加,甚至大幅下降。这样的公司质量不高,投资这样的公司,尤其需要警惕。这里可能蕴藏着巨大的风险,也可能存在资产重组等难得机遇。
③净利润增长率。净利润是公司经营业绩的最终结果。净利润的增长是公司成长性的基本特征。净利润增幅较大,表明公司经营业绩突出,市场竞争能力强;反之,净利润增幅小甚至出现负增长,也就谈不上具有成长性。
3. 分析影响利润变化的各种因素
(1)利润总额的构成分析
上市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主营业务、其他业务和投资收益。其中投资收益有一部分为参股企业的回报,一部分是短期投资回报。如果短期投资回报所占比例过大,说明这家公司的利润很不稳定,公司的经营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营业务利润变化的原因,一是公司主营业务量的增减情况,二是营业成本和各项费用的增减情况。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和各种费用大幅增加,很可能公司经营管理或市场条件发生了严重问题。投资者还要分析利润总额中是否掺入了水分。为此,投资者尤其应该注意分析待摊及预提费用科目的金额和构成内容,看有无应摊未摊和应提未提的费用。分析财务费用支出与长短期借款是否匹配。分析公司各类资产的变化史,看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及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是否正常。同时,也要看存货中是否隐含着利润或损失。
(2)利润增长点分析
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点可能来自很多方面,但比较可靠的主要是主营业务的扩张能力及其他投资交易活动。所以,我们一般还要注意上市公司的投资项目及其发展计划。注意观察哪些项目能成为公司的利润增长点。
(3)在建工程分析
在建工程大致分成经营性在建工程和非经营性在建工程两大类。生产经营性在建工程可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促使公司进一步发展。因此应重视对生产经营性在建工程的分析。首先分析在建工程竣工后,能否扩大已有的品牌优势和市场占有率。其次分析在建工程规模的大小,这将决定公司未来利润增幅大小。再次分析在建工程建造过程。在建工程建成投入营运的时间也决定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的进程。
(4)公司的重组、收购、兼并活动分析
这些活动具有快速增加生产经营规模的特点,因而往往会使公司快速发展;但这些活动往往不易从公开信息中得到。
(三)如何看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
1. 如何看招股说明书
招股说明书的格式分为五个部分:招股说明书的封面;招股说明书目录;招股说明书正文;附录;备查文件。看招股说明书时要注意如下事项:
①风险因素与对策说明:了解公司存在的风险及公司的应对之策是否有效。
②募集资金的运用:看看资金都流向了什么项目。
③股利分配政策:了解公司对股民的回报。
④发行人在过去至少3年来的经营业绩:以此来判断公司经营的稳定性。
⑤发行人股本的有关情况:了解公司发起人、重要持股人的持股情况。
⑥盈利预测:直接关系到公司股票的发行情况。一般而言,上市公司更愿意乐观预测盈利,将盈利数字说得大一些。
⑦公司发展规划说明:这是表明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规划;一份好的规划应该是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
⑧发行人认为对投资者做出投资判断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2. 怎样看上市公告书
上市公告书是发行人于股票上市前,向公众公告发行与上市有关事项的信息披露文件。上市公告书的内容应当概括招股说明书的基本内容和公司近期的重要资料,因此应该与招股说明书对照着来看。
如招股说明书中提到的募集资金投向,在看公告书时要关注投资项目是否与招股说明书中的相吻合,看其是否改变了募集资金的投向。其中,要重点关注的是:
①自招股说明书披露至上市公告书刊登期间,公司所发生的重大事项、重大变化。
②发行人与控股公司或被控股公司之间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以便分清是资产重组还是关联交易。
③股票发行情况及承销情况,即股本规模是多少,其中流通盘占多少,属于大盘股还是小盘股,这样便于在大势中把握行情。
④募集资金的运用计划及风险、收益预测。这为今后关注年报中的募集资金投向情况奠定基础,即资金是否改变了投向、是否按计划使用了所募资金。
(四)怎样看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
1. 如何看上市公司年报
(1)概述
上市公司年报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的简称,是上市公司一年一度对其报告期内的生产经营概况、财务状况等信息进行披露的报告,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核心。
年报披露的内容是投资者完整了解公司时所必要的、有用的信息。投资者对年报披露的信息进行认真地阅读和分析,有利于捕捉年报所包含的重大线索与信息,发掘年报信息中所隐含的投资机会。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编制完成年度报告,并将年度报告登载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网站上。同时,公司应将年度报告摘要刊登在至少一种由中国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纸上。
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所针对的对象包括上市公司现有股东、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主体。作为普通投资者,对年报的阅读、分析和研究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投资者想要了解和研究的主要内容、信息往往集中在年报的几个重要部分中的少数地方。抓住了这些部分的要点,投资者就可对上市公司基本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会计资料和业务资料、董事会报告、重大事项和财务报告四个部分。
会计资料和业务资料向投资者提供了上市公司报告期内的诸如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每股净资产、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等基本的财务数据和指标。
董事会报告向投资者陈述了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等基本信息。
重大事项主要涉及重大诉讼、担保等可能是公司未来正常生产经营的“隐患”的事项,以及关联交易和购并等可能存在利润操纵空间的重大事项。这些非常事项是我们揭开公司“美丽”面纱的主要信息来源。
财务报告则包括审计报告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大会计报表等内容。
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就年报本身编制时是否规范,所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向投资者提供了一份专业的报告。信息质量的高低是投资者从年报中发掘有价值线索的关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时普遍存在不规范现象;注册会计师对年报的审计意见更应引起投资者的关注。
三大会计报表就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结构、盈利能力、现金流动情况向投资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投资者在对以上几部分内容的初步了解后,根据自身的要求就可大致地确定所读年报是否有进一步详尽、认真分析的必要与价值,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年报阅读效果。
(2)如何由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分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
投资者拿到公司的年报后,会看到在年报中包含有“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这一部分内容。这一部分提供了投资者分析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状况的重要依据。要从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中分析出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要知道和了解这些数据所表示的基本含义。如果连这些基本的知识都没有,要从这些数据分析公司的总体经营状况是不可能的。其后,要做的工作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也称对比分析法,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几个有关的经济指标的对比,找出差异,研究和评价公司经营情况的一种方法。比较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对比,借以考核有关计划完成情况。
本期实际数同上期实际数对比,即纵向比较,借以了解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增减变化情况。
本期实际数与同行业公司的指标之间相互比较,即横向比较。通过横向比较了解上市公司之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之间的差异。
因素替代法,是以一定的经济指标为对象,从数值上测定各项因素变动对其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投资者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衡量各项因素影响程度大小,有利于分清差异变动的原因和责任,正确地评价上市公司各方面的经营管理工作。
比率分析法,是指对同一张财务报表的若干不同项目或不同类别之间,或在两张不同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之间,用比率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分析和评价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发展趋势。
(3)如何分析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
董事会报告是公司董事会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投资等情况所作的一个总体报告。从董事会报告中,投资者能够获得有关公司的大量信息。因此,投资者有必要对公司的董事会报告进行详细的剖析。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董事会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公司经营情况。通过对这一部分的阅读和分析,投资者应该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以及公司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公司主营业务的范围及其经营状况;公司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公司报告期利润实现数若按利润预测数低10%以上或较利润预测数高20%以上,上市公司应详细说明造成差异的原因。
②公司财务状况。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和分析,投资者可分析公司财务状况,包括报告期内总资产、长期负债、股东权益、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比上年增减变动的主要原因,并了解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有解释性说明、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所涉及事项的说明。投资者应当结合年报的财务报告部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作一个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如果注册会计师对涉及报表的项目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投资者在分析时可将其反映的金额从报表中扣除,以反映出该公司相对较为公允的财务状况。例如,该公司当年的净利润为1千万。但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报告中显示,该公司的坏账准备未计提,反映价值4千万的无法收回的巨额应收账款,从而少记录反映4千万的管理费用。因此,投资者在考虑该公司的净利润时,就应将该4千万费用包含进去。这样,该公司当年应为亏损3千万。
③公司投资情况。通过这一部分的阅读和分析,投资者可了解报告期内公司投资额比上年的增减变动及增减幅度,被投资的公司名称,主要经营活动、占被投资公司权益的比例等。
④公司生产经营环境与政策环境的变化情况。如果生产经营环境以及宏观政策、法规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正在或将要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重要影响,上市公司应明确说明。
⑤新年度的业务发展计划,其中包括新建及在建项目的预期进度。投资者应当注意的是,公司业务规划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效益。
⑥董事会日常工作情况。包括:报告期内董事会会议的召开时间,重要决议及其刊登的信息披露报纸及披露日期;报告期内公司利润分配方案、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执行情况;报告期内配股、增发新股等方案的实施情况。
⑦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况。包括现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任期起止日期、年初和年末持股数量,年度内股份增减以及增减变动的原因、年度报酬总额。
⑧本次利润分配预案或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上市公司的分红是投资者股票投资的重要收益来源。如果公司不准备分红,投资者应该了解公司不分红的理由是否充分。中国证监会规定,在审议通过年度报告的董事会会议上,董事会应对本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和预计公司下一年度利润分配政策等事项作出决议并公告。按此规定,公司下一年利润分配政策已明明白白摆在投资者面前,投资者可以根据预分方案提前决定购进或抛出股票。若两家公司的股本、业绩等各方面条件均相似,则分配政策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投资者抛出或购进的决心。不言而喻,分红派现高、增送股比例大的预案必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4)年报中“重要事项”包括内容及其重要性
“重要事项”中所包括的内容应该是投资者特别予以关注的方面,这其中可能埋藏着公司正常持续经营的“炸弹”。
上市公司年报中的重要事项主要包括:
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关乎公司业务和财务状况,是公司风险的重要来源,投资者应预以重视。这部分内容包括发生在编制本年度中期报告之后的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及该事项的基本情况、涉及金额;以及已在本年度中期报告中披露,但尚未结案的重大诉讼、仲裁事项;应陈述其进展情况或审理结果及影响。如报告期内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上市公司将说明“本年度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例如,有色鑫光(0405)与白山浑江铝厂债权债务一案。该公司在2000年年报的重要事项中披露了这一重大诉讼。该诉讼涉及金额高达10710637.38元。在年报披露时,该诉讼尚未最终裁决。2001年6月14日,公司就这一诉讼发布了重大事项公告。公告中声明,该巨额债权已无法收回。事实上,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该公司年报中的披露已反映出该债权收回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因此,投资者如果在阅读年报时就将该诉讼的损失考虑在内,那么就会发现,对该公司当年高达1亿元的损失来讲,这一诉讼金额无疑是雪上加霜。并且,该公司2000年年报中披露的重大诉讼案众多,这一案件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因此,投资者对面临重大诉讼案的公司,一定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②报告期内公司、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受监管部门处罚的情况。从该项投资者可以获得公司是否规范经营的重大信息。例如,PT东海(0613)在它2000年年报中就披露了该公司因虚增利润、大股东占用巨额募集资金以及违规炒股等行为而受到证监会的处罚。该公司的违规行为可谓触目惊心。从这一处罚中,投资者可以透视该公司的深层面的生产经营现状。
③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变更,公司董事会换届、改选或半数以上成员变动,公司总经理变更,公司解聘、新聘董事会秘书的情况。这部分内容反映了上市公司的重要人事变动,值得投资者特别注意。
④报告期内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情况。投资者可了解公司收购及出售资产、吸收合并事项的简要情况及进程,以及上述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所涉及的金额及其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特别是当它的资产出售和吸收合并的利润占其当年利润总额的比例较大时,投资者应当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这种购并所产生的利润并不能维持公司的长久发展。所以,对于通过这种手段来创造业绩的公司,投资者应将这种利润扣除后再进行分析,这样就能更为清晰地认识这种公司的本来面目。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公司通过购并来实现改善整体资产的质量,从而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开拓道路。
⑤重大关联交易事项。关联交易提供了大股东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可能,投资者对此应特别注意。报告期内发生的关联交易,若对于某一关联方,报告期内累计交易总额高于3000万元或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或占本期净利润的10%以上的,上市公司须披露详细情况。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分析,投资者可以了解关联交易方,及其交易内容、定价原则、交易价格、交易金额、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结算方式及关联交易事项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若发生的交易属资产、股权转让发生的关联交易,投资者可了解关联交易方及其交易内容、定价原则、资产的账面价值、评估价值、转让价格、结算方式及获得的转让收益,转让价格与账面价值或评估价值差异较大的原因等。其中,转让价格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特别是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评估价值之间的差异,投资者应特别予以关注。因为,转让价格是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转移利润或资金的重要手段。例如,某上市公司受让其大股东的房屋设备,以评估价为转让价格。同时,关联交易双方协定以现金方式作为支付方式。假设该房屋设备账面值为2千万,经评估后为4亿。也就是说,该房屋设备的资产评估价比账面值高出20倍。在这一案例中,除非上市公司能为此重大差异做出合理解释,否则该大股东就存在从上市公司“提款”的可能。因为,可能该资产的真实评估价值只有2亿元。这样,上市公司就要为只及评估价值一半(2亿元)的房屋支付4亿元的现金。
⑥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资产、财务上的“三分开”情况。独立性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的重要原则之一,缺乏独立性的公司往往提供了大股东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可能。因为,对于未能“三分开”的公司,股份公司与控股股东常常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这样就会出现以下不良现象。如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往来不规范,大股东占用、拖欠股份公司资金,双方大额、多项资金往来没有协议,双方关联交易形成的部分货款、劳务费用以及原材料委托采购等引起的支付划分不清等情况。因此,投资者可以从“三分开”的说明中了解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隐患。
⑦托管、承包、租赁情况。若上市公司发生托管、承包、租赁其他公司资产,或其他公司托管、承包、租赁上市公司资产的事项,且该事项为上市公司带来的利润达到上市公司当年利润的10%以上(含10%)时,上市公司应详细披露有关合同的主要内容,如有关资产的情况、涉及的金额和期限、收益及其确定依据等。对于该类事项的披露,投资者应该认识到,从他们中所获得的利润都不应是公司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对于通过这种手段创造业绩的公司,投资者应对这些公司能否维持其业绩持审慎的态度。
⑧上市公司聘任、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情况。监管部门要公司披露这一项,是为了维护市场的公平、公开和公正。因为,我们的投资者所依赖的报表都有赖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所以,注册会计师进行公允的审计就成为保护我们投资者的一面盾牌。但是上市公司很可能会压迫注册会计师就其并不真实的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的报告。例如,对于连年亏损的公司,它可能会更换以前比较严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聘用一家可以使它的不真实的盈利报表得以通过的事务所。又如,为了符合增资扩股的要求,公司可能通过这种手段,更换聘用一家事务所,以达到审计意见的无保留。正是由于存在发生这些损害投资者事件的可能性,所以年报中要求对更换会计事务所进行说明。所以,投资者可以从该说明的合理性中判断该公司的报表是否可靠、真实。
⑨其他重大合同(含担保等)及其履行情况。重大合同或担保等行为关系到上市公司每一个股东的切身利益。投资者对这部分内容也应特别注意。特别是担保合同,可能会使公司的经营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例如,闹得沸沸扬扬的ST猴王事件,它的年报就显示出上市公司为其母公司猴王集团提供了3亿元的货款担保。这为猴王面临破产埋下了伏笔。所以,对于提供了重大担保同时又因此面临诉讼的公司,投资者应保持高度的警觉性。
⑩上市公司报告期内更改名称或股票简称的情况。这为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相关历史提供了便利。
分析年报的基础是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如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负责对文件验证的中介机构对此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司的全体发起人或董事也应承担连带责任。
(5)分析年报时,采用比较法很重要
一般包括
①本期的实际指标与前期的实际指标相比较。对比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确定增减变动数量;二是确定增减变动率。计算公式如下:
增减变动量=本期实际指标-前期实际指标
增减变动率(%)=(增减变动数量/前期实际指标)×100%
②本期的实际指标与预期目标相比较。这样可以考核公司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预期目标完成得好,则表明公司经营者比较成功地把握了市场。还要与长远规划相比较,分析达到长远奋斗目标的可能性。但在进行这种对比中,必须检查计划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否则对比就失去了客观的依据。
③本期的实际指标与同类公司同类指标相比较。以便清醒地认识到该上市公司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同时结合业绩情况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分析年报时,我们会注意到净值的大小。净值越大,表明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就越好。同时还要注意到净值与固定资产的比率,净值大于固定资产,表明公司的财务安全性高。由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之后,余下的即为经营资金,这个数字越大,表明公司可支配的经营资金越多。还要注意负债与净值的关系,负债与净值之比在50%以下时,说明公司的经营状况尚好。
(6)分析年报时,要学会去伪存真,认清年报中存在的“陷阱”
①注意销售利润率。如果公司经营上无重大变化,它的销售利润率应该是相对稳定的。如果报告期的销售利润率变动较大,则表明公司有可能少计或多计费用,从而导致账面利润增加或减少。
②应收款项目。如有些公司将给销售网的回扣费用计入应收款科目,使利润虚增。
③注意坏账准备。有些应收账款由于多种原因,长期无法收回;账龄越长,风险越大。由于我国坏账准备金低,一旦收不回来的账款过多,对公司的利润影响将非常大。
④折旧。这是上市公司大有文章可做的地方。有的在建工程完工后不转成固定资产,公司也就免提折旧;有的不按重置后的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有的甚至降低折旧率,这些都会虚增公司的利润。
⑤退税收入。有的退税收入不是按规定计入资本公积,而是计入盈利;有的是将退税期后推,这都会导致当期利润失实。
2. 怎样看中期报告
公司编制中报的目的在于:两个年度报告之间时间相隔过长,通过公布中报以帮助投资者预测全年业绩。所以我们投资者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报业绩,而不仅仅是关心那些静态的数据。
(1)对于投资者来说,要通过中报了解公司的发展状况,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中期业绩只是全年业绩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二分之一的关系
尽管从时间上看它们是1/2的关系,但从会计实质上看并不是严格的1/2关系。上市公司有许多账务处理是以会计年度作为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依据。例如,上市公司对控股20%的子公司以成本法计算投资收益的,这种收益只有到年底才能收到或确定,因此它在中报中就不能显示出来。
②销售的季节性对前后半年业绩的影响
由于许多公司的生产、销售有季节性,如果经营业绩在上半年,则上半年的业绩会超过下半年,如冰箱、空调等。反之,下半年会超过上半年。如水力发电,上半年为枯水期。此外,公司一般喜欢将设备检修放在营业淡季进行,这使得淡季和旺季之间的业绩相差更大。
③宏观经济对微观经济的影响有滞后性
尽管股票市场会对宏观经济立即或提前做出反应,但宏观经济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却有滞后性,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滞后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如尽管银行宣布减息,但由于上市公司的债务大都预先确定了利息和时间,所以短期内并不会减轻公司的利息偿还压力。
④中期报告的阶段性和生产经营的连续性
中期报告的阶段性决定了它与上年同期业绩最具可比性,但却容易使人忽略生产的连续性。由于今年上半年与去年下半年在时间上是连续的,所以我们在与去年同期进行比较的同时,还应该和去年下半年的业绩进行比较,看其显露出的发展趋势。
(2)在剔除了上述因素的影响之后,我们就可以全面地审视公司中期报告。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清楚效益的真实情况
如果公司上半年业绩与去年同期有不小的升幅,且存货、应收账款呈下降趋势说明公司经营状况较好;反之,如存货、应收账款呈上升趋势,则公司业绩就要大打折扣。
②看清楚负债的动态情况
负债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能力,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一般保持在50%~60%较合适.当然行业不同有很大的区别,如流动性好的零售行业其负债率甚至可达到80%。中报中如果公司长期负债增长较快,公司可能有增资配股的意愿;如短期负债增长过快,对公司当年年底的分红不可有很高的预期。
③看清楚潜在的盈亏情况
主要通过公司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的净值变化情况,来分析是否存在潜盈和潜亏的可能。如果公司累计的固定资产和递延资产呈平稳趋势,说明公司未及时计提和转出折旧费用,公司有潜亏和减利的可能。反之,公司的利润可靠,甚至有潜盈的可能。
④看清楚“或有”的各种情况
在分析公司财务信息的同时,还要阅读中报中的文字报告,从中看清公司各种“或许会发生”的“或有”事项。
⑤募资使用情况
对于刚刚增资配股的公司,在中报中对募集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阐述时,大致有两种情况:变募资时承诺的用途和有如期按进度实施。这两种情况很复杂,分析必须围绕能否产生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中心展开。
⑥配股资金到位情况
配股资金到位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后劲。虽然公司会单独发布股本变动的公告,但没有与中报年报结合起来,投资者很容易忽视,这在读中报时务必注意。
中期报告按规定无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使得中期报告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大大降低,而且中报的编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投资者在阅读中期报告时应格外谨慎。
(五)怎样看重要事件公告
重大事件是指“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事件。发生此类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重大事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事项:
公司订立重要合同,而该合同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产生显著影响;
公司的经营政策或者经营项目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发生了重大投资行为,或者购置金额较大的长期资产的行为;
公司发生重大债务;
公司未能归还到期重大债务的违约情况;
公司发生重大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亏损;
公司资产遭受重大损失;
公司生产经营环境发生重要变化;
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可能对公司的经营有显著影响;
董事长、30%以上的董事或者总经理发生变动;
持有公司5%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的股东,其持有该种股票的增减变化达到该种股票发行在外总额的2%以上的事实;
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事项;
公司进入清算、破产状态;
公司章程变更,注册资金和注册地址的变更;
发生大额银行退票;
公司更换为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
公司公开发行的债券或者已发行债券的数额变更或增减;
公司营业用主要资产的抵押、出售或者报废一次超过其资产的30%;
发起人或者董事的行为可能依法负有重大损害赔偿责任;
股东大会或监事会议的决定被法院依法撤消;
法院做出裁定禁止对公司有控股权的大股东转让其股份;
公司发生合并或者分立事件。
在刊登澄清公告时,公告首先要说明根据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61条“在任何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的消息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产生误导性影响时,该公司知悉后立即对该消息做出公开澄清”的规定,对新闻媒介提到的某事特做说明,接着叙述事件;之后要注明“以上内容已书面报告中国证监会”。公告最后注明公司名称以及公告的日期。
警告性公告:公告题目应标明警告性公告。公告内容:一要有向公司股东及广大投资者的声明;二是表示做出该警告性公告的目的,如“公开、公平、公正”,规范披露信息等;三要注明该公告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其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由投资者自行判断。最后要注明公司名称以及公告日期。
由于普通股民获取信息的不对称,对股价的判断也往往比较简单。而上市公司的重要事项直接影响到公司股票的市场表现。所以,股民朋友应经常有意识地去获取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从蛛丝马迹中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二、上市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一)产品分析
1产品的竞争能力分析
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依靠低成本获得高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很多行业中,成本优势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企业一般通过规模经济、专有技术、优惠的原材料和低廉的劳动力实现成本优势。由资本的集中程度而决定的规模效益是决定公司生产成本的基本因素。当企业达到一定的资本投入或生产能力时,根据规模经济的理论,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将会得到有效降低。对公司技术水平的评价可分为评价技术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两类。技术硬件部分如机械设备、单机或成套设备;软件部分如生产工艺技术、工业产权、专利设备制造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具备了何等的生产能力和达到什么样的生产规模,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如何等。另外,企业如拥有较多的技术人员,就有可能生产出质优价廉、适销对路的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则应考虑公司的原料来源以及公司的生产企业所处的地区。取得了成本优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便处于优势地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对手失去利润时仍有利可图,亏本的危险较小;同时,低成本的优势,也使其他想利用价格竞争的企业有所顾忌,成为价格竞争的抑制力。
技术优势
企业的技术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比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更强的技术实力及其研究与开发新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上。在现代经济中,企业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因此,任何企业,一般都确定了占销售额一定比例的研究开发费用,这一比例的高低往往能决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产品的创新包括研制出新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一代产品;研究出新的工艺,降低现有的生产成本;根据细分市场进行产品细分。技术创新,不仅包括产品技术,还包括创新人才,因为技术资源本身就包括人才资源。现在大多数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先抢占智力资本的制高点,谁就具有决胜的把握。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高智能、高创造力的高级创新人才。实施创新人才战略,是上市公司竞争制胜的务本之举,具有技术优势的上市公司往往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质量优势
质量优势是指公司的产品以高于其他公司同类产品的质量赢得市场,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由于公司技术能力及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差别,不同公司间相同产品的质量是有差别的。消费者在进行购买选择时,虽然有很多因素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倾向,但是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影响他们购买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质量是产品信誉的保证,质量好的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信任感。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公司产品的质量,是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产品质量优势的上市公司往往在该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2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分析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衡量公司产品竞争力问题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常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其一,公司产品销售市场的地域分布情况。从这一角度可将公司的销售市场划分为地区型、全国型和世界范围型。销售市场地域的范围能大致地估计一个公司的经营能力和实力。其二,公司产品在同类产品市场上的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是对公司的实力和经营能力的较精确的估计。市场占有率是指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占该类产品整个市场销售总量的比例。市场占有率越高,表示公司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越强,公司的销售和利润水平越好、越稳定。公司的市场占有率是利润之源。效益好并能长期存在的公司市场占有率必然是长期稳定并呈增长趋势的。不断地开拓进取,挖掘现有市场潜力,不断进军新的市场,是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和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主要手段。
3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个商品名称和商标的总称,它可以用来辨别一个卖者或卖者集团的货物或劳务,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一个品牌不仅是一种产品的标识,而且是产品质量、性能、满足消费者效用的可靠程度的综合体现。品牌竞争是产品竞争的深化和延伸。当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产业竞争充分展开时,品牌就成为产品及企业竞争力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品牌具有产品所不具有的开拓市场的多种功能:一是品牌具有创造市场的功能;二是品牌具有联合市场的功能;三是品牌具有巩固市场的功能。以品牌为开路先锋,为作战利器,不断攻破市场壁垒,从而实现迅猛发展的目标,是国内外很多知名大企业行之有效的措施。效益好的上市公司,大多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名牌战略。品牌战略不仅能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能够利用品牌进行收购兼并。
(二)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分析
1公司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分析
所谓素质,是指一个人的品质、性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在现代企业里,管理人员不仅担负着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职能,而且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负责或参与对各类非管理人员的选择、使用与培训工作。因此,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内外环境日益复杂,对公司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一定意义上,是否有卓越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集团,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成败。显然,才智平庸、软弱无能者是无法担当起有效管理企业的重任的。所以,现代企业管理职能客观上要求企业管理人员具有相应的良好素质。换言之,良好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指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素养和能力,它是选拔管理人员担任相应职务的依据和标准,也是决定管理者工作效能的先决条件。对管理人员的素质分析是公司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公司管理风格及经营理念分析
管理风格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所一贯坚持的原则、目标及方式等方面的总称。经营理念是企业发展一贯坚持的一种核心思想,是公司员工坚守的基本信条,也是企业制定战略目标及实施战术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一个企业不必追求“宏伟的”理念,而应建立一个切合自身实际的,并能贯彻渗透下去的理念体系。经营理念往往是管理风格形成的前提。一般而言,公司的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有稳健型和创新型两种。稳健型公司的特点是在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上以稳健原则为核心,一般不会轻易改变业已形成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因为成熟模式是企业内部经过各方面反复探索、学习、调整和适应才形成的,意味着企业的发展达到了较理想的状态。奉行稳健型原则的公司的发展一般较为平稳,大起大落的情况较少;但是由于不太愿意从事风险较高的经营活动,公司较难获得超额利润,跳跃式增长的可能性较小,而且有时由于过于稳健,会丧失大发展的良机。稳健并不排斥创新,由于企业面临的生存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企业也需要在坚持稳健的原则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策略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果排斥创新的话,稳健型的公司也可能会遭到失败。创新型公司的特点是管理风格和经营理念上以创新为核心,公司在经营活动中的开拓能力较强。创新型的管理风格是此类公司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创新是指管理人员借助于系统的观点,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综合效益,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目的。管理创新应贯穿于企业管理系统的各环节,包括经营理念、战略决策、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管理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各方面,这些也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创新型企业依靠自己的开拓创造,有可能在行业中率先崛起,获得超常规的发展。但创新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发展一定能够获得成功,有时实行的一些冒进式的发展战略也有可能迅速导致企业的失败。分析公司的管理风格可以跳过现有的财务指标来预测公司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分析公司的经营理念则可据以判断公司管理层制定何种公司发展战略。
3公司业务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分析
公司业务人员的素质也会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为公司的员工,公司业务人员应该具有如下的素质:熟悉自己从事的业务,有必要的专业技术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具有以上这些基本素质的公司业务人员,才有可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有可能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管理措施以及完成公司的各项经营业务,才有可能把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不少高科技公司依靠提高产品和技术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新产品开发,公司业绩实现持续增长。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一个方面,其他还有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则是产品、技术和市场创新的基础。在进取型的公司管理风格下,还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业务人员,如技术创新、新产品的开发必须要由技术开发人员来完成,而市场创新的信息获得和创新方式则不可缺少市场营销人员的努力。因此,公司业务人员的素质,包括进取意识和业务技能也是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分析可以判断该公司发展的持久力和创新能力。
(三)成长性分析
1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经营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变化与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围的科学规定,同时又是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经营战略是在符合和保证实现企业使命的条件下,在充分利用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机会和创造新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同环境的关系,规定企业从事的经营范围、成长方向和竞争对策,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和分配企业的全部资源。经营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性质,它从宏观上规定了公司的成长方向、成长速度及其实现方式。由于经营战略决策直接牵涉企业的未来发展,其决策对象是复杂的,所面对的问题常常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因此,对公司经营战略的评价比较困难,难以标准化。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①通过公开传媒资料、调查走访等途径了解公司的经营战略,特别是注意公司是否有明确、统一的经营战略。
②考察和评估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稳定性及其对公司经营战略的可能影响。
③公司的投资项目、财力资源、研究创新、人力资源等是否适应公司经营战略的要求。
④在公司所处行业市场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公司的竞争地位,是行业领先者、挑战者,还是追随者,公司与之相对应的经营战略是否适当。
⑤结合公司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分析和评估公司的产品策略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⑥分析和评估公司的竞争战略是成本领先、别具一格,还是集中一点。
2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及扩张潜力分析
公司规模变动特征和扩张潜力一般与其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市场结构、经营战略密切相关,它是从微观方面具体考察公司的成长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公司规模的扩张是由供给推动还是由市场需求拉动,是通过公司的产品创造市场需求还是生产产品去满足市场需求,是依靠技术进步还是依靠其他生产要素等,以此找出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②纵向比较公司历年的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把握公司的发展趋势,是加速发展、稳步扩张还是停滞不前。
③将公司销售、利润、资产规模等数据及其增长率与行业平均水平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其行业地位的变化。
④分析预测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前景及公司未来的市场份额。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并预测其销售和利润水平。
⑤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以及公司的投资和筹资潜力。
(四)资产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上市公司处在投资者、管理层和券商等中介机构之间。对于投资者来说,资产重组既出于短期的压力和考虑,具有保稀有的“壳资源”、保配股的功能;也有上市公司从长计议、通过有效的重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投资者在阅读相关年报时应兼顾两种情况。
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活动对优化上市公司产品和管理资源结构(股东结构变化)、提高上市公司资产整体质量和经营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分析重组时需要考虑的是:不同重组方式绩效差距很大。根据以往情况看,股权转让类资产重组效果欠佳。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比较特殊,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的比例较大且又不能流通,因此,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的转让成为上市公司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资本效率的重要方式。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股权转让本身只能反映股权结构的变化,并不代表公司的经营业务活动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股权重组必须结合以后相应的经营重组,这种方式才会有效果。
收购兼并是上市公司最常用的扩张方式,一个公司往往通过收购兼并来拓展新产品市场份额,或进入其他经营领域。这种重组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被收购兼并方生产及经营现状影响较大,磨合期较长,因而见效可能较慢。资产置换也是一种常见和见效较快的重组方式,其重要内容就是用公司的“劣质”资产交换外部优质资产。由于是采取整体置换形式,因而公司资产质量得以迅速提高,收益也可立竿见影。统计数据表明,资产置换类上市公司重组之后,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有较大幅度增长。其利润、每股收益和资产收益率更是成倍增长。这说明资产置换重组模式见效快,成效显著。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式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较多,交易的市场化程度低,短期得益较多,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还有待观察。
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都要涉及重组后的业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面:
①重组后主营业务状况;
②重组后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及净资产收益率的增减状况;
③一次性重组收益对每股收益产生的影响;
④业绩与重组方式的关系;
⑤业绩与股本规模、上市时间的关系;
⑥运用优惠政策的重组对业绩的影响;
⑦关联重组是否造成了业绩误区;
⑧重组时对目标资产的选择是否严格;
⑨重组中是否只注重了资本经营而忽视了新产品经营。
分析重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各家理解重组的含义不同,说法不一;
②重组在年报中表述不规范;
③重组带来报表的不可比性;
④重组权益日确定显示出弹性。
(五)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关联交易就是企业关联方之间的交易。根据财政部1997年5月22日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规定,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则视其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受同一方控制,也将其视为关联方。
这里的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所谓重大影响,是指对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参与决策的权力,但并不决定这些政策。参与决策的途径主要包括:在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中派有代表,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互相交换管理人员等。凡以上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均被视为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为存在,但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却不相吻合。按市场经济原则,一切企业之间的交易都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进行,而在关联交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存在各种各样的关联关系,有利益上的牵扯,交易并不是在完全公开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关联交易客观上可能给企业带来或好或坏的影响。从有利的方面讲,交易双方因存在关联关系,可以节约大量商业谈判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并可运用行政的力量保证商业合同的优先执行,从而提高交易效率。从不利的方面讲,由于关联交易方可以运用行政力量撮合交易的进行,从而有可能使交易的价格、方式等在非竞争的条件下出现不公正情况,形成对股东或部分股东权益的侵犯。
正是由于关联交易的普遍存在,以及它对企业经营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因而,全面规范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非常有必要。
中国证监会要求存在关联方交易的上市公司须按财政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执行。其中的三要素至关重要:
①交易的金额或相应比例;
②未结算金额或相应比例;
③定价政策(包括没有金额或只有象征性金额的交易)。
投资人在分析公司的关联方交易情况时,要重点核对上述三要素的披露是不是翔实,因为一些公司往往是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关联方交易来转移资产与利润的。
根据关联方交易的现状及财务专家提供的看法,投资人在分析公司财务报表时,应着重分析:
①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采购及产品的销售(这是最主要的转移利润渠道之一);
②上市公司和关联方公司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的交易;
③关联方公司之间股权转让、资产互换等产权交易。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突然的业绩大幅增长,投资人尤其要警惕,仔细分析这其中是否存在关联方交易造成的一时业绩膨胀,这种成长性能否延续。
关联方交易通常成为公司利润包装的最便捷的途径。其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①与集团母公司之间的购销业务。一是当上市公司利润水平不理想时,母公司可以调低租金价格来间接增加上市公司利润。二是通过关联方购销来包装利润。如1998年被摘牌的“苏三山”,1997年销售一批货物给其控股股东的子公司,销售收入16002万元,销售成本14002万元,产生的净利润达2000万元。仅此一项交易利润就是该公司1997年利润总额的235%。后来这一利润没有被确认,致使1998年“苏三山”因连亏三年被摘牌。
②资产重组中的利润包装。主要手法有:一是将等额债务剥离给母公司,自己“金蝉脱壳”,以达到降低财务费用和避免不良资产经营风险。二是购买母公司优质资产的款项挂往来账,不计利息或资金占用费,上市公司一方面获得了优质资产的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又不需付出任何代价。三是在被收购企业利润应如何纳入收购方投资收益或利润,会计处理混乱。为了包装利润,均将利润计算日提前,将收购价格中所包含的利润不作为收购成本,而是作为收购方的利润或投资收益等。
(六)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
怎样看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公司某一特定日期(月末、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的会计报表。它的基本结构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不论公司处于怎样的状态,这个会计平衡式永远是恒等的。左边反映的是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右边反映的是公司的不同权利人对这些资源的要求。债权人可以对公司的全部资源有要求权,公司以全部资产对不同债权人承担偿付责任,偿付完全部的负债之后,余下的才是所有者权益,即公司的资产净额。
我们利用资产负债表的资料,可以看出公司资产的分布状态、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构成情况,据以评价公司资金营运、财务结构是否正常、合理;分析公司的流动性或变现能力,以及长、短期债务数量及偿债能力,评价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利用该表提供的资料还有助于计算公司的获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
1. 在分析资产负债表要素时应首先注意资产要素分析。具体包括
流动资产分析分析公司的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各种应收应付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比往年提高,说明公司的支付能力与变现能力增强。
长期投资分析分析一年期以上的投资,如公司控股、实施多元化经营等。长期投资的增加,表明公司的成长前景看好。
固定资产分析这是对实物形态资产进行的分析。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固定资产数字,仅表示在持续经营的条件下各固定资产尚未折旧、折耗的金额,并预期于未来各期间陆续收回。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折旧、损耗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各种报表的准确性。很明显,少提折旧就会增加当期利润。而多提折旧则会减少当期利润,有些公司常常就此埋下伏笔。
无形资产分析主要分析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专利权等。商誉及其他无确指的无形资产一般不予列账,除非商誉是购入或合并时形成的。取得无形资产后,应登记入账并在规定期限内摊销完毕。
2. 其次,要对负债要素进行分析。包括两个方面
流动负债分析各项流动负债应按实际发生额记账,分析的关键在于要避免遗漏。所有的负债均应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出来。
长期负债分析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项等。由于长期负债的形态不同,因此,应注意分析、了解公司债权人的情况。
最后是股东权益分析,包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4个方面分析股东权益,主要是了解股东权益中投入资本的不同形态及股权结构,了解股东权益中各要素的优先清偿顺序等。看资产负债表时,要与利润表结合起来,主要涉及资本金利润和存货周转率,前者是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后者是反映营运能力的指标。
怎样看利润表
1. 如何分析利润表
利润表依据“收入-费用=利润”来编制,主要反映一定时期内公司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支出之后的净收益。通过利润表,我们一般可以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管理的成功程度作出评估,从而评价投资者的投资价值和报酬。
利润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公司的收入及费用,说明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的利润或亏损数额。据以分析公司的经济效益及盈利能力,评价公司的管理业绩。另一部分反映公司财务成果的来源,说明公司的各种利润来源在利润总额中占的比例,以及这些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利润表进行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①收入项目分析。公司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取得各项营业收入,也可以将资源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取租金与利息等营业外收入。收入的增加,则意味着公司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记入收入账的包括当期收讫的现金收入,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以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账面价值入账。
②费用项目分析。费用是收入的扣除,费用的确认、扣除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所以分析费用项目时,应首先注意费用包含的内容是否适当,确认费用应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等。其次,要对成本费用的结构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分析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百分比,分析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对不合理的费用要查明原因。同时对费用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看看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此判定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看利润表时要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联系起来。它主要说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税金的缴纳情况;预计下一会计期间对公司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财务情况说明书为财务分析提供了了解、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详细资料。
2.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应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实际生活中,公司管理层也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利润操纵。
年报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其具体手段包括:
(1)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在建工程长期挂账、该摊费用不摊等。
(2)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
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磨损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3)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上市公司也可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
(4)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也可作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犯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即使实际上没有红利所得)。同时,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需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
(5)其他方法的利润操纵
包括存货计价不当、费用任意递延、对外负债的不当计算以及非真实销售收入等。
由此可见,上市公司企业有一定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对利润表的分析过程中,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投资者应对收入与利润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投资者应注意阅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通过阅读审计报告可以了解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如发表非标准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则要引起警惕,关注可能发生的利润操纵。
怎样看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上市公司现金流入与流出信息的报表。这里的现金不仅指公司在财会部门保险柜里的现钞,还包括银行存款、短期证券投资、其他货币资金。现金流量表可以告诉我们公司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收支活动,以及现金流量净增加额,从而有助于我们分析公司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进而把握公司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1. 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具体可以分为以下5个方面
①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反映公司为开展正常业务而引起的现金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如商品销售收入、出口退税等增加现金流入量,购买原材料、支付税款和人员工资增加现金流出等。
②来自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反映公司取得和处置证券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活动所引起的现金收支活动及结果,如变卖厂房取得现金收入,购入股票和债券等对外投资引起现金流出等。
③来自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是指公司在筹集资金过程中所引起的现金收支活动及结果,如吸收股本、分配股利、取得或归还借款等。
④非常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指非正常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现金流量,如接受捐赠或捐赠他人,罚款现金收支等。
⑤不涉及现金收支的投资与筹资活动。这是一类对股民非常重要的信息。虽然这些活动并不会引起本期的现金收支,但对未来的现金流量会产生甚至极为重大的影响。这类活动主要反映在补充资料一栏里,如以对外投资偿还债务,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等。
2. 对现金流量表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现金净流量与短期偿债能力的变化。如果本期现金净流量增加,表明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增强,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反之,则表明公司财务状况比较困难。当然,并不是现金净流量越大越好,如果公司的现金净流量过大,表明公司未能有效利用这部分资金,其实是一种资源浪费。
②现金流入量的结构与公司的长期稳定。经营活动是公司的主营业务,这种活动提供的现金流量,可以不断用于投资,再生出新的现金来。来自主营业务的现金流量越多,表明公司发展的稳定性也就越强。公司的投资活动是为闲置资金寻找投资场所,筹资活动则是为经营活动筹集资金。这两种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量,都是辅助性的,服务于主营业务的。这一部分的现金流量过大,表明公司财务缺乏稳定性。
③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公司的未来发展。股民在分析投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分析是对内投资还是对外投资。对内投资的现金流出量增加,意味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的增加,说明公司正在扩张,这样的公司成长性较好。如果对内投资的现金流量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正常的经营活动没有能够充分吸纳现有的资金,资金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对外投资的现金流入量大幅增加,意味着公司现有的资金不能满足经营需要,从外部引入了资金。如果对外投资的现金流出量大幅增加,说明公司正在通过非主营业务活动来获取利润。
单从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来看,现金流量日益取代净利润,成为评价公司股票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间的关系
公司的财务报表多种多样,可分为基本财务报表和附表两大部分。基本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大报表,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公司财务会计信息。这三张报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勾稽关系。“资产=负债+股东权益”,这个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主要依据。“利润=收入-成本费用”,这一等式是编制利润表的基本原理。第三个等式“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成本费用)”,揭示了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之间的关系。
资产负债与利润表最简单的关系就是利润表的附表,利润分配表中的“未分配利润”项所列数字,等于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项数字。除了这一简单的对等外,还有什么呢?由会计等式三可以看出,收入与成本费用之差利润并不是一个虚无的数字,它最终要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这也就是两个表之间深层次的联系。公司很多的经济业务不仅会影响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也会影响到公司的利润表。比如公司将销售业务收入不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而记入公司的往来账项,如“应收账款”贷方。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应收账款有贷方金额,同时隐瞒收入,使利润表净利润减少,未分配利润减少,回过来又影响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对于投资者而言,在了解了简单的对应关系之后,通晓这一深层次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
现金流量表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之中。现金流量表的一种编制方法是工作底稿法,即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对每一项目进行分析并编制调整分录,从而编制出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与其他两个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也较为复杂而隐蔽,需要投资者在深入了解三个报表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其中的关系。
在实际分析中,光凭三个报表之间的关系就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下结论,未免会有些唐突。在分析过程中,还必须有效地利用其他分析工具,才能形成正确的结论。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而言,可以通过分析会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有一个总体了解。
利润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润指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利润总额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四个部分组成。我们也称利润总额为税前利润。利润总额在扣除所得税后即为净利润。
主营业务利润反映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所取得的利润,是主营业务收入减去营业成本和营业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商业企业还包括进货费用)再减去主营业务收入应负担的税金后的数额。
其他业务利润反映公司除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主营业务外的其他业务收入扣除其他业务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利润。
投资收益反映公司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或发生的损失。
营业外收支反映公司发生的与公司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后的数额。包括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处理固定资产收益、损失;罚款收入,非常损失等。
新增加对利润总额及其利润总额构成的披露,主要是让投资者了解公司实现的利润的主要来源。
如果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比重大,则该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依靠自身的生产经营取得,来源相对比较稳定。如果营业外收支占利润总额比重大,则该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与公司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所得,该利润以后能否保持是一个未知数。投资者由此可对公司经营成果及生产经营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作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七)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1.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的特点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
(1)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主要有现金分红、送红股、转增股本三种方式,但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将派现、送股与转增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再加上配股,使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配方案显得更为复杂。
(2)不分配的公司多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的金融资产,给投资者超过储蓄收益率的较高的投资回报,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但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很多缺乏这种应有的责任感,每到公布年报时,一些上市公司漫不经心地用“暂不分配”就把投资者轻易地打发了,使投资者对股利回报的热望成为泡影。
(3)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由于没有把投资者的利益置于应有的位置上,我国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目标,在股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上缺乏长远打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4)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较多,在股利分配中占重要地位
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了送红股的分配方式,这也构成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一大特色。虽然从整体来说,选择现金分红的公司要多于股票分红的公司,但从股利金额来看,相对而言,现金股利的分配率较低,股票股利的分配率较高。
(5)股利分配往往与再融资行为相关联
我国上市公司上市后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的主要渠道是实施配股,加之证监会对配股资格有较为严格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
2. 影响上市公司分配行为的因素
影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有:
(1)盈利和现金流量
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是造成分红政策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利润的大幅下滑自然制约了分红的实施。在业绩滑坡造成可分配利润减少而难以实施分红的同时,现金不足也成为不分配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支付现金股利,上市公司会有一笔支出,因此只有在公司现金充裕、短期偿债能力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才会发放现金股利。一些公司虽然每股盈利尚可,但若仔细分析其财务数据,就会发现应收款占资产的一大部分,每股现金流量为负数,想派发红利也是有心无力。
(2)企业规模与股权结构
一般来说,公司股本规模越大,股本扩张空间也就越小,倾向于以现金股利的形式支付股利,从而派现的比例大,送股的比例小。小盘股股本扩张能力强,主要以送股的形式发放股利,股利支付率就越低。股权结构集中的公司倾向于低股利支付,股权结构分散的公司倾向于高股利支付。此外,不同股权结构的公司的股利分配也有一定差异,国有股、法人股控股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较低,内部人控制效应较强;并且国有股权比例大的上市公司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放弃股利分配的可能性更大。
根据现代股利政策理论,股东们(包括大股东)为了降低代理问题所带来的风险,往往具有较强的促使上市公司以现金方式分红的意愿。因此,大股东应是最愿意获得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了。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发行上市后,大股东甚至地方政府等利益方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从上市公司获取好处、套取现金,大股东实际上用从证券市场直接“圈钱”的方式,替代了合法地通过分红的方式从上市公司取得现金。这也是为什么国有股、法人股控股比例大的上市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较低甚至不分配的原因。
(3)投资者偏好
在我国,证券投资者偏爱送红股而不喜欢现金股利。这其实是中国股市不成熟的产物。首先,上市公司很难以现金分红的方式满足在二级市场上高价购进其股票的投资者的收益要求。由于占大比例的国家股、法人股不能流通,其转让价格自然要低,而二级市场投资者所购买的股票价格一般要高于法人股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的分红比例,二级市场投资者所获得的股息收益率就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以送红股的方式分配,虽然只是对股东权益的稀释,但是,送红股后,若股价能高于除权基准价,走出填权行情,投资者在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就比派现得到的要多。即使除权后没有填权行情,但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送红股是以股票面值计入资本的,而一般来说,送股后每股净资产仍超过每股面值。所以对股东来说,送股即是以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获得了股票,由此形成了上市公司对股东在分配上一般采取股息率畸低或送股方式分配的局面。
(4)适应政策法规的需要
上市公司为适应管理层的政策法规,特别是有关配股资格的规定,而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分配行为,如前几年的“10%”现象。在2000年年末,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证监会提出会考虑把现金分红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不少公司闻风而动,以防踏空政策,一改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做法,开始对投资者派现。这也是导致2000年年报公布后不分配公司减少的最主要原因。
3. 现行股利分配行为的后果
(1)对市场的负面影响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条件下,股票的市场价格是以股票的内在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的。股票的内在价值,又以公司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为依据,而公司的股利政策,则是衡量公司经营业绩及其成长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在西方发达国家,股利政策的差异是反映公司质地差异的极有价值的信号。但中国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尽管一些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了“股利相关论”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同样适用,但这种相关论更多地表现为股票股利与股价的正相关和现金股利与股价的负相关关系。一些连续派现且股利支付率较高的公司,股价表现平平,股票长时间遭到市场的冷落。相比之下,一些大比例送股的公司,在送股消息出台前或出台后股价却大幅度攀升。上述状况的存在,违背了市场自然的和本来的逻辑,扭曲了股利政策与股价决定之间的关系,导致股价严重失真。
(2)对投资者的负面影响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使投资者承担的投资风险与所获投资收益严重不对称;二是不利于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资者在企盼现金股利而不可得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股票的频繁换手获取短期价差以实现资本利得,而不规范的市场又在很大程度上使投资者的这一愿望能够得到满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规范的股利政策对投资者投机行为的生成难辞其咎。
(3)对上市公司自身的负面影响
大量的上市公司热衷于送红股,不仅导致股本规模急剧扩张,原有股东利益被高度稀释,而且使公司业绩大幅度下滑,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市场形象。一般说来,股利政策规范的公司,其行为也必然是规范的。但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股价之间被扭曲的关系,对规范运作的公司却是一种亵渎和打击,而对不规范的公司在客观上则起到了某种刺激和鼓励作用。这破坏了市场公信力,使市场无法形成客观、公正的公司价值评价机制,并有可能因此动摇规范公司的分配理念,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
(八)会计、税收政策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 会计政策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其中对上市公司的利润可能产生影响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存货管理,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都是对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先进先出是指先购入的原材料先发出,后进先出法是指后购入的原材料先发出。这里的发出,实质上是指成本的结转。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企业,如果原材料价格一直下降,则改为“先进先出法”后,将大幅度拉升成本,导致当期利润的下降。假设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一年前的购入价格是3000元/吨,当前的购入价格是2000元/吨;如果采用“后进先出法”,则结转的生产成本为2000元/吨,采用“先进先出法”,结转的成本就为3000元/吨。相反,如果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则改变计价方法,会导致当期利润的上升。新会计准则取消了企业自行选择计价方式的权利,限制了一部分企业利用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可能。
(2)企业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将不再允许转回
根据“谨慎性”原则,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需要对未来可能出现损失的资产计提各项减值准备,包括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内容。现行的会计准则规定,如果固定资产的可收金额大于账面值,则以前计提的减值准备可以转回,其他各项减值准备也有相应的转回规定。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此次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公司计提的各项减值准备将不得再转回,主要是针对国内很多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的调节利润的行为设定的。如果公司希望“隐藏利润”,这些利润将不再有“浮出水面”的机会。新准则的实施有可能会造成2006年一些上市公司的集中转回。
(3)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将给公司带来利润
我国1998年到2001年,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即上市公司可以因此而获得利润。2001年开始实施的会计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公司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现在的新会计政策,基本又回到了2001年前的政策,并且引入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依据。在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一般由评估机构来确定。这一规定,对于身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可谓重大利好。因为如果得到债权人的折让,则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对于清偿能力有限的上市公司,可以迅速提高其收益。而在资产置换中,使用“公允价值”取代以往的“历史成本”也有可能产生利润。如果上市公司进行资产置换,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以账面价值计价,而按照新准则,需要用“公允价值”计价。这对于近期升值较大的房产等固定资产作为置换物的上市公司,无疑是利好。
不过,根据新会计准则固然可以迅速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但是ST公司要想凭借债务重组获益而摘帽也不太可能。因为根据交易所的规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值,也就是上市必须达到主营业务利润为正,才能够“摘帽、摘星”。新会计准则虽然实施,但是从会计准则的变革方向看,上市公司人为调节利润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而会计制度的变化,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
2. 税收政策变化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获得全国人大代表会审议通过。新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以及其他相关事项,这就是大家通称的“两税合并”。统一后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对外资企业的过渡期设定在3~5 年。两税合并将大幅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大幅提高部分行业和上市公司的税后净利。
(1)两税合并对A 股市场的主要影响
两税合并对A 股市场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我们知道,企业所得税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所得税税率。两税合并既降低了内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又可以减少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税后净利。
①两税合并将大幅降低上市公司实际税率
目前内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一般是33%,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部分符合条件的内资公司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从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部分西部地区企业等。如果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则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提高企业税后净利。假如不考虑税收优惠因素影响,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下降将使企业税后净利提高11.94%。
就A 股市场而言,以2005 年为例,剔除亏损企业后,全部 A 股公司按照净利润加权计算,所得税税率为29.17%。虽然,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导致平均税率比33%低,但仍比统一后的所得税基本税率高出4 个百分点。考虑到部分上市公司将继续享受税收优惠政策,预计新税法执行后的实际所得税税负平均水平将保持在21%左右的水准,这样两税合并将使上市公司税后净利平均水平上升11%左右。
②两税合并将降低企业所得税税基
两税合并后将降低内资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基)。首先,内资企业的计税工资制度将取消。目前,内资企业税前工资扣除标准采取计税工资的办法,即每人每月标准为1600元,超过部分不能在税前扣除;相应的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和职工福利费等都统一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取消计税工资制度后,企业真实合理的工资支出可在税前据实扣除,减少了所得税的税基,从而提高企业的税后净利。这一点对高收入行业的净利润影响很大。
例如,目前银行业的实际税负在36%~40%之间,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银行大量超过定额的工资不能在税前列支。因此,新税法对银行等高人力成本支出的企业是利好。其次,企业研发费用方面,可按实际发生额的1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这对研发投入较大的企业较为有利;企业广告费投入可按销售收入的15%税前列支,对广告费用投入较大的食品饮料企业较为有利。
(2)两税合并对主要行业和上市公司的影响
①两税合并对主要行业的影响
两税合并对不同的行业影响是不一样的。就行业而言,根据统计发现,目前食品饮料、银行、通信运营、煤炭、钢铁、石油化工、商业贸易、房地产等行业的实际税负均大幅高于25%,因此两税合并之后这些行业将受益较大。特别是银行和白酒行业的上市公司,不仅大多没有税收优惠,而且由于工资成本和其他费用不能据实在税前予以扣除,导致实际税负高于目前33%的所得税税率,因此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受惠最大。造纸等行业实际税负接近25%,行业整体受益不大。且行业内已经有部分上市公司正在享受的优惠税率大大低于25%,因此,机会主要来自于行业内实际所得税税率高于25%的上市公司。而电力、有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医药生物、汽车、家电、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等行业,由于实际所得税税负低于25%,因此行业整体并不能享受到两税合并的好处。只有行业内实际所得税税率高于25%的部分上市公司才能受益,如交通运输行业中的高速公路公司、汽车行业中的商用车龙头公司等。
②两税合并对主要上市公司的影响
目前,内资上市公司实际执行的所得税税率有33%、15%、0等3 个档次,差别很大,因此两税合并对不同的上市公司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对于实际执行33%所得税税率的上市公司而言,两税合并是重大利好。对于实际执行15%的所得税税率和免税的上市公司,如果在税收优惠执行期内则没有多少影响;如果即将优惠期届满,则因为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比原先的33%要低得多,相对而言仍然对公司有利。
当然,由于两税合并本身并未影响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也不改变上市公司的增长状况;有些公司税后净利可能因此而获得一次性提高,但公司的可持续增长仍然取决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既要关注上市公司的税率变化,更要关注的是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毕竟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取决于公司持续的经营能力与盈利能力,取决于公司的成长性。
对于那些利润增长幅度有限且适用所得税税率较低的上市公司,虽然国家考虑到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产业扶持必然性,不可能一次性统一所有上市公司的所得税率,但是由于存在税制改革导致的短期利润一次性下调的风险,投资者也要有所防范。
(九)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方法
1. 财务分析的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股票投资者进行财力分析的具体方法之一,也叫绝对分析法,即以数字之间的差额大小予以分析。它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有关科目绝对数值大小差额,据以判断股票发行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在财务分析中,主要是分析下列数值的大小:
①净值=账面价值=股东权益=资本总资产-总负债
②营运资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本)-固定资产
③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费用)=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有价证券
④发放股利=(本年收益+累积盈余)-(保留盈利+已拨用的保留盈余)
⑤普通股股利=发放股利-优先股股利
⑥销售毛利=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⑦营业纯利=销售毛利-营业费用=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营业费用)
⑧税前盈利=营业纯利+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⑨税后盈利=税前盈利-所得税=本年净收益
通过对上述数值的差额分析,投资者便可以获得对一个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效果的初步认识。例如,营运资金又叫运转资金,乃是一个公司日常循环的资金,表示公司在短期内可运用的流动性的净额,即一年内可变现的流动资金减去一年内将到期的流动负债的差额。营运资金的大小,不仅关系到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否正常运行,而且关系到公司的短期偿还能力。
所得的数字大于流动负债,从而初步了解到该公司的短期清算能力是有保证的。然而,差额分析法有很大的局发性,它无法解释求出的数值大或小至什么程度,也无法说明数值以多大或多小为宜。而许多数值如营运资金和流动资产等,并不是越大越好。所以,不能仅仅满足于差额分析法,要结合其他分析方法,才能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2. 财务分析的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以同一期财务报表上的若干重要项目间相关数据,互相比较,用一个数据除以另一个数据求出比率,据以分析和评估公司经营活动,以及公司目前和历史状况的一种方法。它是财务分析最基本的工具。
由于公司的经营活动是错综复杂而又相互联系的,因而比率分析所用的比率种类很多,关键是选择有意义的、互相关系的项目数值来进行比较。同时,进行财务分析的除了股票投资者以外,还有其他债券人、公司管理当局、政府管理当局等,由于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用途不尽相同,因而着眼点也不同。作为股票投资者,主要是掌握和运用以下2种比率来进行财务分析:
(1)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比率
主要有资产报酬率、资本报酬率、股价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股利报酬率、每股账面价值、每股盈利、价格盈利比率,普通股的利润率、价格收益率、股利分配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毛利等、营业纯利润率、营业比率、税前利润与销售收入比率等等。
(2)反映公司偿还能力比率的分类
①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有流动性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构成比率等等。
②反映公司长期偿债能力的比率。有股东权益对负债比率、负债比率、举债经营比率、产权比率、固定比率、固定资产与长期负债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
③反映公司扩展经营能力的比率。主要透过再投资率来反映公司内部扩展经营的能力,通过举债经营比率、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比率来反映其扩展经营的能力。
④反映公司经营效率的比率。主要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资本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在财务分析中,比率分析用途最广,但也有局限性,突出表现在:比率分析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未来并非绝对合理可靠。比率分析所使用的数据为账面价值,难以反映物价水准的影响。可见,在运用比率分析时,一是要注意将各种比率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全面分析,不可单独地看某种或各种比率,否则便难以准确地判断公司的整体情况;二是要注意审查公司的性质和实际情况,而不光是着眼于财务报表;三是要注意结合差额分析,这样才能对公司的历史、现状和将来有一个详尽的分析、了解,达到财务分析的目的。
一些重要的财务指标
1. 常用的指标
常用的指标有以下4类10个:
(1)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2)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负债比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资产总额
(3)反映资产变现能力的指标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赊销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4)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
销售报酬率=销售利润÷销售收入
净利润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
投资报酬率=税后净利÷平均资产总额
净值产报酬率=税后净利÷股本
除以上这些基本指标外,投资者特别关心的还有:
留存盈利比例=(税后净利-全部股息)÷税后净利
每股收益=(税后净利-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总股数
市盈率=股票市价÷每股收益
股息盈利率=每股年股息÷每股市价
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总额÷股本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收益
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净资产
2. 流动比率——高低皆不宜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表示公司每1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来作保证。一般认为,生产企业的合理的最低流动比率是2;但这是人们长期以来的一种认识,还不能成为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行业,其平均最低流动比率也不尽相同。一般地说,电力行业的流动比率要低于制造行业,因其存货金额相对也要少一些。解读流动比率指标应把握以下几点:
较高的流动比率,仅仅说明企业有足够的可变现资产,而不是有足够的现金用来还债,因为较高的流动比率很可能是存货积压造成的。同时,太多的应收账款对我国的企业来说,也可能意味着较高的坏账损失。
流动比率太低,又意味着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较弱;而太高的流动比率,又意味着企业中部分流动资金未能充分利用。
流动比率可以用期末的突击偿还负债或购入流动资产来进行粉饰。
3. 应收账款周转率——资金回笼还是快些好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企业赊销收入净额与应收账款平均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应收账款的流动程度。用周转次数表示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可以通过下列公式计算:
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额
其中:
应收账款平均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应收账款流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这一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催收账款的速度越快,可以减少坏账损失;而且资产的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也强,在一定程度上或可以弥补流动比率低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果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可能是企业奉行严格的信用政策,付款条件过于苛刻的结果。这样会限制企业销售的扩大,从而会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这种情况往往同时表现为存货周转率偏低。反之,如果企业的应收收款周转率过低,则说明企业的催收账款的效率太低,或者信用政策太松,这样会影响企业资金利用率和资金的正常周转。
4. 每股收益——股价支撑的基石
每股收益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股东们最重视对利润的分析,因为他们的股息是从盈利中支付的。此外,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加还能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股东们获得资本收益。同时,企业的债权人和管理层也十分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上市公司每年的中报与年报公布期间,其每股收益就成为市场中最令人关心的问题。然而,由于上市公司一年之中产品销售受淡旺季的影响,或是上市公司出于某种原因的考虑,上半年与下半年的利润有时相差很大,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中期每股收益的两倍来推测全年每股收益。
5. 股权报酬率—股东的资本应有回报
股权报酬率是指一定时期,企业的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之比。股东权益是指股东作为资本投入到企业中的各种资产的价值,它包括股东向企业投入的原始资本。这些资本在一般情况下无须偿还,并可以供企业长期周转使用。股东通过证券公司购入上市公司的股票,一般为溢价购入,但记入股本账户的是股票的面值。我国最初发行的股票面值为100元,现在均为1元面值,因此股本金额同时也就是上市公司的股票数。
资本公积金主要来源于股票溢价、接受捐赠及法定资产重估增值。如股东溢价购入上市公司的股票,面值记入“股本”账户,溢价部分扣除发行费用后记入“资本公积”账户。资本公积金可转为资本。
股份有限公司经股东大会决议将公积金转为资本时,按股东原有股份比例派送新股或者增加每股面值。在我国,目前一般采用派送新股的形式。
法定公益金按股份制企业当年税后净利的5%~10%提取,用于本公司职工的集体福利。股份制企业在提取法定公积金后,经股东大会诀议,可以提取任意公积金。
股权报酬率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者的收益越高。
6. 净资产收益率——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一般认为,企业财务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盈利能力,其次是偿债能力,此外还有成长能力。它们之间大致可按5∶3∶2来分配比重。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是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把净资产收益率这样一项综合性指标发生变化的原因具体化,就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选择那些资本结构合理、资产使用效率和销售净利率较高的优秀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这样不仅可以使投资者有效回避风险,获取更大的投资收益,从而也能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
净资产收益率涉及到两个指标,即每股收益与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是两个指标的比率,所以不能认为净资产收益率高,每股收益就一定高。当然,每股收益高,则一定会提高净资产收益率。故上市公司配股时,通常以净资产收益率来划线确定有无配股资格。目前的配股政策一般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保持在10%以上。一些上市公司为了保“壳”,千方百计提高这一指标。所以,对于那些净资产收益率恰好在资格线附近的公司宜多加分析,看看有无人为做作的痕迹。
7. 股利支付率——你从公司得到了多少
股利支付率又称股利发放率、派息率,它是反映普通股每股股利与每股净收益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表明净收益中股利发放的程度。
绝不能简单地认为,股利支付率越高越好。有的公司虽然股利支付率低一些,但其盈利水平却很高,暂时少发股利的目的,是为了将大量利润用于再投资。这意味着公司尚有增加股利增加股利派发的潜力,股票也有升值的机会。相反,有的公司内部缺乏再投资的条件,虽有较高的股利支付率,但公司的发展后劲不足。最理想的公司是每股股息额很高,而股利支付率却很低。同样,股利支付率也与行业特点有关。收入较为稳定的行业和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的行业,其股利支付率往往较高;而新兴行业、具有成长性的公司的股利支付率却很低。
对于投资者来说,只要在公司宣布发放股利时规定的“股权登记日”截止以前持有股份,就有权领取股利。不论持股人持股时间的长短,都同等对待。
8. 市盈率——多少倍适宜你投资
市盈率又称权益比,它等于股票市价除以每股收益。市盈率的财务意义,就在于投资者获得一个单位的收益需要投入多少个单位的本金。反之,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它:如果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不变,并且不考虑收益的时间价值,那么市盈率等于股票的投资回收期。市盈率体现了股票的投资价值。目前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市盈率是按上年的每股收益来计算的。所以投资者在运用这一指标时,应结合公司年度盈利预测与中期业绩来进行测算。要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因送配股导致股本扩张,每股收益摊薄后,市盈率不会随之同步下降,甚至不降反升。多少倍的市盈率适宜投资呢?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高科技公司市盈率在60倍左右仍然有人投资,而一般的夕阳产业公司市盈率在10倍左右通常也无人问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