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与浪潮之巅》读后感

首先要非常感谢王一恒的大力推荐,否则我没有机会接触这么精彩的一本书。

《数学之美与浪潮之巅》是Google研究院的研究员吴军最开始在网上陆续发表的博文编纂成的一本电子书。全书400多页,但排版宽松,字体较大,我是在手机上陆陆续续的看完的。对这本书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J. V. King的这篇文章获取。

全书顾名思义分为两部分,“数学之美”部分与“浪潮之巅”部分。其中上篇(数学之美)主要集中于数理统计在信息论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这与Google的工作也息息相关。对于speech and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领域的初学者来说非常开阔眼界。其中没有涉及过于艰深的数学推演,更多的强调历史,以及数学,信息论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历程。作者身为资深研究员,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甚至风险投资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因此能够在更高的角度讲故事,偶尔还能带来一些big name的轶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数学之美”部分对于信息论的涵盖比我预想的要多。我曾经以为除了学习max entropy model时需要了解一点信息论的常识之外,只有做speech coding的人才会用到信息论。吴军在偏重讲自然语言处理的上篇花大力气讲述信息论,可见信息论对于这门学科发展的作用,也的确如书中所说,在一些重大学术变革到来之际,往往是信息论方面给人带来了启发。这也让我想到Microsoft Research Asia的语音组的宋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一切machine learning的东西都只不过是signal processing。我当初只是以为他是做signal processing出身才有这种感觉,现在已经不这么想了。

“浪潮之巅”部分其实更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占了全书四分之三的篇幅。当时我看上篇两个晚上就看完了,下篇却花了很长的时间慢慢消化。作者从几个大公司入手,介绍了EECS行业近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包括AT&T,IBM,苹果公司,英特尔,思科,惠普,摩托罗拉以及一些曾经有机会把握信息产业浪潮却与机会失之交臂的公司。这部分对于有创业或者从事风险投资工作打算的人是很好的借鉴,即使只是想去大公司老老实实工作的人也可以从中学到选择的智慧。绝对是常读常新的内容。EECS行业和其他的行业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一面。另外让我感到兴奋不已的是虽然我到目前为止读过的书很少,却已经能感受到知识的交汇。这不仅有助于系统知识体系的建立,更给了我信心,觉得在了解未来职业这件事上是可能在PhD几年期间做的很充分的。

另外,下篇多次引用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的话:“一个真正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的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世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在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这篇文章我高中学过,但这段话现在读来才迸发出这样激动人心的力量,敦促着时代的弄潮儿把握机遇,站在浪潮之巅,青史留名。

PS: 从这本书中还可以借鉴一些别的道理。譬如说周杰伦在中文流行音乐界很早就达到了较大的市场占有率(由于音乐并不是互为替代的消费品,而且音乐行业不容易像互联网那样形成垄断和生态系统,所以周杰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很高了),在音乐方面再花大工夫也很难将唱片的销售额有成倍的增长,因此周董需要在其他方面找到新的增长点。他选择了电影和主持,但做的并不好,最开始的几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头文字D》等偏近音乐电影,所以还算他擅长的行业的leverage,他做的还比较好。J. V. King大胆猜测一下,周董其实可以尝试开创“音乐电影”的新的娱乐方式,如果这种消费方式和传统的音乐,电影,或者演唱会有比较大的差别,周董成为新领域的先驱者大有可能站到浪潮之巅。另一方面,周杰伦如果固守在音乐界并适当做一些严拓(leverage)其实是有可能收获比较好的效果的。比如当初卖专辑造势有限的时候,周杰伦把注意力集中到MV的制作,这既为日后拍电影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很好的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方式(互联网的流量会越来越大,曾经不可能的在网上实时地看MV视频已经成为可能,并被音悦台等多个网站所实现)。伴随着造势可以带来一定的广告收益。但私以为周杰伦既然遇见到唱片市场的萎缩和通过演唱会以及广告获取收益的方式已经接近饱和,一种能够打破音乐界这种“摩尔定律”的方式就是通过公司组织进行市场垄断。譬如利用自己的明星效应召集草根音乐人入自己的公司进行词曲创作,然后自己退居台后经营或者负责演唱(或者指导,最终挂自己的名)。后者可能对于他的名声能够更加持久。事实上公众对于音乐的欣赏需求不断的在增长。十年前一首好歌能够风靡大江南北,大家听了之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但现在音乐市场已经呈现长尾效应的特点,大众在每一首歌上花的时间大为减少。这种建立公司召集人才的方式可以保证公众所听的歌最终受益依然部分入周的腰包,而且可以帮助草根创作者成名。至于草根创作者是否会在成名之后脱离母公司单飞可以通过合同形式进行适当保证。

posted on 2012-10-26 14:13  J. V. King  阅读(291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