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各式竞赛书籍的点评

注:本文最初由博主发在百度物理竞赛吧,链接:http://tieba.baidu.com/p/814176002?pn=1

 

  我曾经也是参加物理竞赛的,来到这个吧又让我回想起了高中的那段岁月。我是05年至08年的高中,所以可能有些竞赛书和大家已经不太一样了。对于最近新出版的书籍也没有看过。先谈谈对那时有的书的看法吧。

  我高一时花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南师大的一本范晓辉老师编的书以及配套习题解答上(具体书名忘了)。这是很简单但很全面的书,认真吃透会打下一个很厚实的基础。而且由于比较简单,体型也多接近初赛和复赛,使得此书的错误比较少。建议初学者可以尝试。

  之后主要看的是中科大程稼夫的三本书。选题难度同复赛,也是错误相对少的。唯一美中不足的貌似作为大学教授的作者也刻意回避的微积分而采用了令人恶心的“三角符号”Delta表增量。如果有时间的话一定要有微积分的常识,再看这些解题过程就会觉得他们“令人难以忍受”的累赘!

  期间还连带的看过华师大的绿皮奥赛教程,金牌之路以及我们学校发的“官方”教材:郑永令的标准教材。后者实验部分讲的稍多一些,前两本有之前的基础看起来会有很多陈题(如果有历年的预赛、复赛和决赛试题,在之前的基础上甚至金牌之路都是多余的了,因为那上面全是陈题)。对于喜欢刷题的同学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看一下绿书,大概一周就能搞定三本。

  之后一些实验上的准备差不多就要参加预赛了。我们学校实验条件不好,所以只好到邻近的大学学一下。当时时间所限,也就学了半个星期,很不系统。事实上复赛经费条件一般,能考到哪些仪器数也数的过来。

  进入高二后,开始有一段迷茫期。觉得好像所有竞赛书都似曾相识,位于瓶颈很难提高。后来尝试看新概念物理,找到了方向。然后又觉得数学太差,把基本的高等数学包括微分方程都补了一下。于是开始做难题集萃,此书甚佳。错误极少,并且在那时看来陈题相对较少,因为有不少是国际奥赛题。于是后来开始顺带做往年的国际奥赛和亚赛。可能有些题目很简单,但也建议有时间可以仔细做一遍。这种探究式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找到了物理的本质和美妙之处。

  还有就是往年的决赛题也很值得用来模拟。在这一阶段,新鲜题目不多了。所以做一套就认真做吧。掐时间,相信做完会有收获的。

  尤其赞的是决赛,亚赛和国际赛的实验。复赛的实验在前些年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的小册子上是有题目和参考解答的。有些设计性颇强,另外之前提到的郑永令的书的实验部分也可看一下。还有全国中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想训练实验的设计不妨自己进行“想象实验”,如果有这些实验的解答(决赛,亚赛和国际赛会给出参考解)最理想。我的建议是仔细研读每一个字,包括有效位数和评分细则。最好根据原始数据自己过一遍运算过程,这样对数据处理提高很快。还有就是珍惜实验机会,包括听实验课的机会,因为这毕竟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

  高二还有一些书是很不错的,南师大出版的俄罗斯物理竞赛里题目比较有新意。可惜不知是否翻译问题,很多地方理解困难。更高更妙我对其印象不佳,因为错误特别多,而且用了很累赘的“微元法”。中科大集训队时的材料难度相当于目前的决赛,复旦集训队时的材料不错,题目难度也比较大。南大集训队时的材料并不多,不过实验更侧重设计,相对较难。

  关于大学物理,我当时只看了新概念的力学,电磁学,热学和光学的一部分。大家准备时不用学超出竞赛大纲很多。有些内容个人觉得进了集训队再看也是来得及的,毕竟很多人是抱着两手准备,精力所限。

  物理学大题典不建议做!!!陈题太多就像吉米多维奇一样,没必要。

  进入集训队之后可以看周衍柏的理论力学,郭硕鸿的电动力学,汪志诚的热统,以及周世勋的量子力学教程。这是理论物理的经典入门书,当然这是后话了。

  最后说一点心态吧,预赛和复赛就不多说了。如果学校在本省不错应该有信心,即使一般也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经验告诉我一般出生于名校的学生虽然视野更广,但也容易心浮气躁。进入决赛之后,很多在省内排名不错的学校可能就不见得有竞争力了。但我始终觉得决赛百号人,偶然因素太多。很多还是看个人的实力,和学校真的没有直接联系。集训队更是如此,华二和湖南湖北固然统计数据占优,但即使当届实力最强的并不见得就比你强多少,几个月时间的改变很大。关键在于最初的心气,如果一开始潜意识中就觉得他们比你强,那可能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当然这些名校的资源的确非常好,是很多其他学校所望尘莫及的。

  竟然写了这么多,也算是一点感想吧。假如大家觉得有用我就达到写这些的目的了。

 

4L:

回复:3楼
  想较快上手的话可以先结合普物中的定理推导和例题来学习微积分,如:新概念物理的附录部分以及难题集萃的一些相对简单的题目都是很好的练习。

  考试用微积分当然不会扣分,不过你要保证过程的完整。因为有些赛题的评分细则好像不包括高等数学的方法,不过貌似近年来也有调整。如果用了高等数学的方法并且结果正确是肯定不会扣分的。

 

16L:

回复:15楼
  当然不是,可能我做题比较多。竞赛和平时模拟考试的感觉就很不一样,这也会影响一部分同学对自己估分的把握。我觉得还是要以理解物理概念为主吧,理解每一概念的适用范围。对于问题想清楚整个的物理过程,并预期其中的定性的特征。这样你就会觉得竞赛题的解题过程都是非常自然的,至于一些数学技巧其实也都是尽量希望把一个唯象的结果量化,物理是不准确的学科,总的解决问题的趋势是用数学公式把物理图景理论化,用数值研究特殊解,最好给出一般解。

  做过的陈题只是给自己增加信心的,不过每一届大概有一半左右会类似陈题。所以多做题也是提高竞赛成绩的不错方式。

  最后再次重复,个人觉得把题型分类是应试的做法。时间有限可以尝试,但建议培养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会让你受益终生。

 

18L:

 举一个做题养成思维定势的例子:已知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求解电路。估计看过类似题目的人十有八九都会用“图解法”,做一条负载线与曲线相交什么的。但是可能并没有很多人认真思考过这一过程。第一次看时,心想:这是什么“题型”,没见过,想了一会就看答案了。于是从此以后遇到各种题:电灯泡的伏安特性等等,似乎都“会”了。这是因为原来题目的出处是竞赛题,标准解答给的是图解法,于是所有书籍都“一大抄”。但是从图像得出结果仅此一种吗?是否可以观察曲线提出假设曲线进行拟合,读出图中的特殊点定下曲线的常数,然后进而求出拟合的相关系数并计算结果的误差呢?或者提出一种理论模型得出公式用曲线来定参数然后用迭代的方法来数值计算呢?这些应该都是高中生能够独立想出的方法,而且我认为只有精确程度上的差别,没有本质的不同。而是否具备这样的独立见解也是导致高中竞赛成绩差不多但在集训队学了新的内容或者保送进入大学之后分化的原因之一。

 

29L:

回复:27楼
  我是LZ。你来自一所很优秀的学校。

  从你的留言看,你的基础很不错。不过我并不很了解你。所以如何提升水平我可能给不出很好的建议,相信你自己和你的竞赛教练会对这方面有更全面的认识。

  至于复习应注重哪些,我后来曾发了一个帖子《关于应试》。不过好像没什么人关注以至于快沉了,上面列了一些可能不太被人关注的方面。提到的诸如细致工整的答题等方面,相信你如果熟悉你们学校学长的话,就会知道他们这些方面都做得很好。不过可能最重要的往往是最基本的,复习时要耐得住寂寞,坚持不要放弃。

  祝你能在今年的竞赛中顺利达到目标。

 

41L:

回复:40楼
  我是LZ。

  当时我把这段时间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扩充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为可能进入到集训队做准备;第二部分做应试(决赛)的准备。毕竟决赛和复赛同一个大纲(至少我们当时是这样的),所以如果只是期望考一个不错的成绩保送可以直接把第一部分去掉。但是如果想为集训队的学习做准备的话可以现在就制定详细的计划,你如果需要我可以上传一些资料。但考试前最好留两周时间复习以保证决赛的良好发挥。

  我原来主要复习过的书有:新概念力学,电磁学,热学的一部分,光学的一部分,量子物理的一部分。难题集萃中做过的部分,中科大集训队的资料,国际奥林匹克的培训与选拔(复旦集训队),南大集训队的资料,往届的决赛、亚赛及国际奥赛试题(包括其实验部分,非常重要)。

  期间还抽了一两周时间断断续续的到附近的大学做实验,不过其实没太多知识好学的,主要加强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在集训队时和我相邻上实验课的一个湖南来的同学告诉我他们在决赛时把最小二乘法的误差计算公式都背下来了,可见准备之认真程度)。

 最后练一下手感吧,不要复赛千里挑一拼出来的到了全国决赛发现失误比复赛还多,这样很不值。按照我上面所说的书复习肯定是高于决赛难度了,所以后期我的物理老师每天印一张试卷模考(各种难度都要有,时间要短于真实考试)。另外决赛多是在异乡,能否很快适应环境也是重要的。

  之前曾发过一个关于应试的帖子,大概涉及敏感话题被删了。我再找找有没有留备份吧。

 

42L:

 这是我找到的备份,希望这次不要再被删了。

 之前发过一个帖子《关于各式竞赛书籍的点评》。看到还是有不少吧友回复留言,于是促使我再发最后一个帖子。也是因为临近8月,还有两月就考试了,这时候给点应试的建议可能比较合适。本人还是IP党,但我相信不是水贴。

  物理竞赛的形式分笔试和实验。既然考试的时间有限,便有其考察不够全面的地方。“应试”这个词听上去很刺耳,但其实平时实力相同考试中更胜一筹的人必定有其过人之处,而且善于应试的人一些品质其实也会更适合研究物理。我自认为物理概念并不是理解特别透彻,所以偶有高分很大程度上是比较会应试的原因。我觉得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我接下来提到的几点,今年预赛和复赛的成绩相比于正常情况提高十分是没有问题的。

  先来谈谈笔试,从小到大考过的试已经很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考试。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大家一定要每天做几道题。保持两周左右,如果精力足够最好在预赛前一个月就开始这样做。我说的“做”和刷题、看书是两回事,是指很认真的在正式纸张上把解题的每一步骤写完整。刚开始可以不追求时间,字写得不好,字体太大都没有关系,但一定要保持卷面整洁,工整。这是一个细致活,每天两题足矣。但要保证第一整洁,第二正确。整洁>正确>速度。这是卷面的要求,方便自己和改卷的老师。对于关键结果亦可用波浪线或平直的下划线标出。我有一个同学,草稿本比绝大多数人的作业都要整洁,见过之人无不兴叹。超级高手的做题过程看到后会有一种感动,因为他们具备做物理研究的真正素养。所谓“胜者通吃”也有这样的意思,强者不仅总体要强,而且要争取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

  卷面的问题解决之后,面临的是正确率。平均来说,大家在竞赛中的扣分有约三分之一会来源于粗心。很多人在考前半周还在追求难题,殊不知这才是有效的提分点。我原来经常会算错,当时就特意每天挑几道思路很清晰但运算量很大的题目。印象比较深的有牛顿第二运动定律的应用来求相互作用力,当时强迫自己不用任何守恒定律,完全用牛顿定律入手,列了七八个方程联立求解。或者两质点弹性碰撞的速度公式,用代入消元的方法。总之就是题目尽量用最繁杂的方法做。有了整洁的书写,计算的错误率也会大大降低。事实上,相信大多数参加竞赛的同学平时也都一直坚持做题,但往往竞赛前一两周,很多人会把全部时间花在刷以前做过的书,保证能“记住”。因此降低了训练,这样有时甚至适得其反。

  最后是掐时间做,其实速度和冲刺训练没有太大关系。和曾经做过题目的多少以及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有关。这是真正体现平时实力的地方。

  考前总复习时可以随时积累常见的结论。像我上面提到的弹性碰撞的公式当年都是背过的,一背就背了两年。最后考试时遇到需要计算的无非就是列两个方程,然后直接写出解。

  考试中的注意事项大家都很清楚。首先是审题,我有一个学长。当年一道15分的近代物理题目其实很简单,但由于紧张按照题目序号来做导致最后一题整个空着。其实他当时如果把最后一题做了,再大致写一下倒数第二题的前几问是可以让总分再上升至少十分的。他最后与省队失之交臂(大概差5分不到),十分可惜。

  考试时的中间过程不可少。这也是减小风险的方式,即使遇到不会的题目也尽量将能想到的公式写上。关键时刻能多一分就尽量争取多一分。

  实验类似,考前多过几遍数据处理的过程培养手感。另外实验中的应试技巧其实极多,包括光明正大的以及搬不上台面的。还是先谈光明正大的,精通“自己的”计算器!有些细节是可以决定成败的。我高中时用的casio是型号570MS。上面输入的1/4pi会被解析成1/4/pi,而991ES中输入1/4pi会被解析成1/4*pi。考前我的一个实力很强的同学因为考虑到991ES在当时是最好的型号,所以换了。导致最后出现了我刚才例举的悲剧。

  还有就是实验更需要参赛者从大局着眼。比如先判定该实验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如果重过程在进行测量时就可以稍快一些而不用太管精度问题。实验中的其他小Trick应该是平时就有准备的。一些节约时间的方法像遇到要等待的时候可以先把之前的数据同时进行处理的习惯都是在平时要养成的。利用线来打结(死结、活结)也都是要掌握的一些基本技巧。其实这些多听几节实验方面的理论课和设计课老师应该都会有提到,当时笔记做详细一点并留心积累养成习惯就问题不大了。

  至于实验中的一些搬不上台面的方法有时老师也会有提到,此处我说的仅供参考,使用不当者后果自负。比如考试中只能用指定的仪器,但如果事先在准考证上做些小标记就相当于多了一把直尺。当然如果有人实在觉得此路有风险,我觉得只是考前量一下自己准考证的尺寸是肯定没有问题的。还有比如在实验中改数据,这仅适合于对数据处理超级熟练的人。因为改一个数据通常会涉及更多的过程,曾出现过有人通过推算将原始数据进行改动造成估读的数根本和仪器不符的情况,结果会很惨。而且这也涉及心态问题,实验的速度也会大打折扣。另外说明:此方法只适用于应试,我很敬佩真正投身物理而不愿给自己的诚信留下任何污点的人,但我也理解为了取得高分而偶尔在考试实验中修改数据的人。

  其实还有其他蛮多的旁门左道,但我估计说多了此贴就直接被吧主删了。偶尔一些竞赛培训中老师也会当笑话来讲,大家自己积累和选择性使用吧,凭自己真实实力当然最好。

  最后祝大家今年竞赛(应该还是9月吧)都能有好成绩,付出总有回报。

posted on 2011-12-10 22:05  J. V. King  阅读(525)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