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ZooKeeper 基本操作
ZooKeeper的数据模型及其API支持以下九个基本操作:
操作 | 描述 |
---|---|
create | 在ZooKeeper命名空间的指定路径中创建一个znode |
delete | 从ZooKeeper命名空间的指定路径中删除一个znode |
exists | 检查路径中是否存在znode |
getChildren | 获取znode的子节点列表 |
getData | 获取与znode相关的数据 |
setData | 将数据设置/写入znode的数据字段 |
getACL | 获取znode的访问控制列表(ACL)策略 |
setACL | 在znode中设置访问控制列表(ACL)策略 |
sync | 将客户端的znode视图与ZooKeeper同步 |
我们来使用ZooKeeper Java shell对上面中提到的ZooKeeper操作进行演示:
- 用
ThisIsTheRootNode
作为数据创建一个名为root
的znode:
[zk: localhost(CONNECTED) 0] create /root "ThisIsTheRootNode"
Created /root
- 获取刚创建的
root
的znode的内容:
[zk: localhost(CONNECTED) 1] get /root
"ThisIsTheRootNode"
…… ……
…… ……
- 用
ThisIsChild-1
作为数据为root
创建一个名为child-1
的子节点:
[zk: localhost(CONNECTED) 2] create /root/child-1 "ThisIsChild-1"
Created /root/child-1
- 用
ThisIsChild-2
作为数据为root
创建一个名为child-2
的子节点:
[zk: localhost(CONNECTED) 3] create /root/child-2 "ThisIsChild-2"
Created /root/child-2
- 列出
root
的子节点:
[zk: localhost(CONNECTED) 4] ls /root
[child-2, child-1]
- 获取
root
的访问控制列表:
[zk: localhost(CONNECTED) 5] getAcl /root
'world,'anyone
: cdrwa
- 由于
root
拥有2个子节点,所以不允许删除roo
t:
[zk: localhost(CONNECTED) 6] delete /root
Node not empty: /root
- 删除子节点
child-1
:
[zk: localhost(CONNECTED) 7] delete /root/child-1
- 删除子节点
child-2
:
[zk: localhost(CONNECTED) 8] delete /root/child-2
- 列出
root
的内容:
[zk: localhost(CONNECTED) 9] ls2 /root
[]
…… ……
…… ……
- 删除
root
:
[zk: localhost(CONNECTED) 10] delete /root
除了上述描述的操作外,ZooKeeper还支持使用称为multi
的操作对znodes进行批量更新。 这将多个原始操作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单元。 一个multi
操作本质上也是原子的,这意味着要么所有的更新成功,要么整个更新整个失败。
ZooKeeper不允许部分写入或读取znode数据。 设置znode的数据或读取时,znode的内容将被替换或完全读取。 ZooKeeper中的更新操作(如delete
或setData
操作)必须指定正在更新的znode的版本号。 版本号可以通过使用exists()
方法调用来获得。 如果指定的版本号与znode中的版本号不匹配,则更新操作将失败。 另外,需要注意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ZooKeeper中的更新是非阻塞(non-blocking)操作。
ZooKeeper中的读写操作如下图所示:
从前面的图片中,需要注意这些操作两个关键地方:
- Read requests:这些在客户端当前连接的ZooKeeper服务器上进行局部处理
- Write requests:这些被转发给领导者,并在生成响应之前通过多数协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