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线性回归(Machine Learning Linear Regression)
线性回归是机器学习中最基础的算法,掌握了线性回归算法,有利于以后更容易地理解其它复杂的算法。
线性回归看似简单,但是其中包含了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形式开始。
一元线性回归(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假设只有一个自变量x(independent variable,也可称为输入input, 特征feature),其与因变量y(dependent variable,也可称为响应response, 目标target)之间呈线性关系,当然x和y之间不会完全是直线关系,而是会有一些波动(因为在现实中,不一定只有一个自变量x会影响因变量y,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影响因素,但是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并不大,有些只是偶然出现,这些因素被称之为噪音),因此我们可以将目标方程式写为:
(a表示斜率,b表示截距,表示由噪音造成的误差项,这个误差是无法消除的)
我们根据n个(x-y) pair观测值(observations,或者说是样本samples),想要捕捉x和y之间的关系(不包括噪音)。这样,当出现新的x值时,我们就可以预测出其对应的y值(预测)。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得知特征与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关系强弱如何(推断)。
(读作y-hat)表示对y进行的估计,对于某些观测值,>,而对于另一些观测值,<。
我们假设由噪音造成的误差独立同分布,且服从平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那么的方程式就是:
(,分别表示对a,b参数的估计)
那么到底怎样的一条直线可以最好地体现出x和y之间的关系呢?
我们肯定希望每个观测值与其估计值之间的误差越小越好。这样,我们可以定义一个损失函数LL:
如下图所示,只要每个观测点实际的y值与其在某条直线上对应的y估计值的误差值(绝对值)的总和最小(即所有样本到直线上的欧氏距离之和最小),那么这条直线就是对x和y之间的关系的最好估计。
但是LL并不是一个处处可导的函数,数学上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因此,我们重新定义了一个数学上容易处理的损失函数L,就是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欧式距离平方和:
只要求出能使L最小的a,b参数估计值,我们就能找到x和y之间最好的对应关系,这被称为最小二乘回归(Least Sqaures Regression)。
统计学上,最小二乘法其实就是使残差平方和(RSS, Residual Sum of Squares)最小化的方法。此外,如果从另外一种角度(使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来看,也能达到和最小二乘法同样的结论。
首先,根据中心极限定理(Central Limit Theorem),如果对总体取样足够多,那么每次取样的样本的平均值服从正态分布。据此,我们可以假设由噪音造成的误差独立同分布,且服从平均值为0,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而,因此,y也独立同分布,且服从平均值为ax+b,方差为σ2的正态分布,其概率密度函数是:,将其写成条件概率表达式就是:。用通俗的话来说:如果对y总体进行n次取样,每次取1个样本,只要取样次数足够多,样本就会呈正态分布,有更多的样本聚集在样本均值附近,且样本均值逐渐逼近总体均值。样本越靠近总体均值肯定越好,因此我们需要使这个概率最大化,可以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E)来求解,即求出。这样就能找到最佳的参数估计值,此参数估计值能使从模型中抽取的n组样本的概率最大。
由于有连乘运算,因此我们对似然函数取对数计算,就可以把连乘变成求和:
由于和均为定值,因此求也就是求,这和上面说的最小二乘法的形式是一样的。
现在,只要对损失函数L分别求偏导,令导数为0,也就是让和,解出的最值点就是a,b参数的估计值:
可以看出,由于最小二乘回归假设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把问题简化为寻求线性模型的参数值,而不用去估计整个目标函数(这属于parametric method)。这样可能存在的问题就是,如果选择的模型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相差太大,那么模型就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而non-parametric method可以不用做任何假设,因此它没有上述的问题。但是因为它需要估计整个目标函数,因此需要比parametric method多得多的训练数据。
最小二乘回归只是线性回归模型中的一种,其他的还有k近邻回归(k-nearest neighbors regression),贝叶斯线性回归(Bayesian Linear Regression)等。
k近邻法属于non-parametric method,它把在需要预测的点的x值相邻一段距离内所有对应的y观测值取平均数,作为预测的y值。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特征很少的情况,因为特征越多,维度就越大,数据就越稀疏,这样很难找到足够对应的观测点来计算平均值。
贝叶斯线性回归不同于最小二乘回归,不是去找到模型参数的最佳估计值,而是确定模型参数的分布。具体来说就是在条件概率的基础上加上惩罚项(正则化),这个模型的优点是可以防止过拟合,缺点是计算量很大。
多元线性回归(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上面说的是最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那么如果特征不止一个呢?这时就要用到多元线性回归,此时目标方程式表示如下:
(x1~xp表示p个特征)
参数a,b,特征x以及目标y可以用向量和矩阵的方式表示出来。
首先将特征表示为 n行p+1列的矩阵,每行对应一个样本,每列对应一个特征,外加一维全为1的常数项,记作大写X(因为X是一个matrix):
(n代表样本数量,p代表特征数量)
然后将目标表示为向量,记作小写y(因为y是一个vector) :
误差项也同理。
学术上通常用θ来表示参数,因此把参数a,b吸收入θ向量,表示为:
特征和参数之间的乘积可以用矩阵乘法表达式表示出来:
因此,目标方程式最终可以写成:
对y的估计就是:
对参数θ的估计就是:
和一元线性回归一样,我们对损失函数求偏导,导数为0的极值点就是对参数θ最好的估计。
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展开式子:
得到的结果是 的标量,对于标量 : ,因此:
把此结果代入上式:
对上式进行求导:
令导数为0(导数为向量形式),这样计算出的θ的最佳估计值为:(其中,称为伪逆矩阵,有(p+1)行n列)
但是这种矩阵解析方程式的方法只在矩阵可逆(满秩)的情况下可用。有时候特征之间相互关联,又或者特征数大于样本数,那么此时矩阵是不满秩的, 上述方程式可解出多个解。即使矩阵是满轶的,但是如果矩阵特别大,那么计算这样一个矩阵的逆是相当耗费时间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注:对于特征数大于样本数的情况,最小二乘回归已不适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非常容易导致过拟合,解决的办法是进行特征选择)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求解参数θ估计值的算法,分别是批量梯度下降法,随机梯度下降法和小批量梯度下降法。
在微积分里面,对多元函数的参数求偏导数,把求得的各个参数的偏导数以向量的形式写出来,就是梯度 。例如之前所说的损失函数L的梯度就记作▽L。从几何意义上讲,梯度指向函数增加最快的方向。如果我们需要求解损失函数的最大值,那么就用梯度上升法来迭代;反之,如果我们需要求解损失函数的最小值,就用梯度下降法。
(1)批量梯度下降法(Batch Gradient Descent)
(注:此处还是用矩阵表示法;α表示学习速率,也叫步长)
由于批量梯度下降法每次学习都使用整个训练数据集,因此最后能够保证凸函数收敛于全局极值点,非凸函数可能会收敛于局部极值点,但是缺点是学习时间太长。
(2)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随机梯度下降法是在批量梯度下降法基础上的优化,一次迭代只用一条随机选取的数据,因此每次学习非常快,但是容易引起振荡。
(3)小批量梯度下降法(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
小批量梯度下降法结合了批量梯度下降法和随机梯度下降法的优点,一次迭代多条数据,如果Batch Size选择合理,不仅收敛速度比随机梯度下降法更快,而且在最优解附近的振荡也不会很大。
总结:梯度下降算法针对凸函数是可以收敛到全局最优点的,但是很多模型是非线性结构,一般属于非凸问题,这意味着存在很多局部最优点(鞍点)。采用梯度下降算法可能会陷入局部最优,这是最令人头疼的问题。因此,人们在梯度下降算法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很多其它优化算法,如:Momentum,AdaGrad、AdaDelta、RMSProp、Adam等。梯度下降算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是学习速率α,适当的学习速率很重要:学习速率过小时收敛速度慢,而过大时会导致振荡,而且可能会发散(diverge)。理想的梯度下降算法要满足两点:收敛速度快,能全局收敛。
线性回归模型的优点:速度快,容易解释
线性回归模型的缺点:预测效果通常比复杂模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