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之误区

用例和功能误区

用例是不是功能?如果不是的话,它是什么?从定义上说,能给使用者提供一个执行结果的活动,不就是功能吗?很不幸,这个理解是错误的!功能是计算机术语,它是用来描述计算机的,而非定义需求的术语。功能实际描述的是输入-> 计算->输出。这让你相当了什么?DFD图?这可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的分析模式。因此把用例当做功能点的做法实际上载做面向过程的分析。抛开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不说,虽然功能和用例很类似,但是本质上来说功能和用例是完全不同的。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描述事物的方法入手。

在描述一个事物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观点出发:

  1. 这个事物是什么?
  2. 这个事物能做什么?
  3. 人们能够用这个事物做什么?

使用者的观点才是真正的用例观点。

第一,功能是脱离使用者的愿望而存在的。我们通常说某某工具某个功能,它是描述工具的,而不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描述使用者的愿望的。功能用来描述某某东西能做什么,它与使用者的愿望无关,描述事物固有的性质。用例是描述使用者的愿望的,描述的是使用者对系统的使用要求,用用例来看待系统的团队,则是从使用者的校对出发,说明使用者将在系统里面做什么。

第二,功能是孤立的,给一个输入,通过计算就有一个固定的输出。用例是系统性的,它描述谁在什么情况下通过什么方式结果是什么。功能描述一个个点,如果要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必须在额外交上一个顺序的过程,把点串起来才能完成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而用例描述一个系统性的工作,这个系统性的工作往往非常明确地去达成一个特定的目标。

第三,如果非要从功能角度解释用例,那么用例刻意解释为一系列完成一个特定目标的“功能”的组合,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这些“功能”体现出不同的组合形式。并且,不是先有了这些“功能”才来组合成某个场景,而是先有了场景,才分解出“功能”,这时的功能之所以打引号是应为在UML里面没有功能这个词的,实际上场景分解出来就是对象,这些对象通过消息相互交流而完成场景。

目标和步骤误区

一个用例是参与者对目标系统的一个愿望,一个完整的事件。为了完成这个时间需要经过很多步骤,但是这些步骤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参与者的目标,不能够作为用例。

这就是用例的完整性。

用例粒度误区

产生用例粒度错误的原因首先是分不清楚目标和步骤。分不清目标和步骤的另一个后果是用例的粒度过于细小。

产生这个错误的主要是建模者心中没有一个清楚的边界,我们知道用例决定参与者的完整期望,而参与者与边界是相生相灭的,所以一旦边界不确定,参与者就会混乱,进而导致用例粒度不一。

粒度大小如何决定,在同一个需求阶段,必须保持所有用例的粒度在同一量级!

posted @ 2010-09-06 15:09  herobeast  阅读(26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