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生哲学理解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道家讲“无为”,佛教讲“空”。
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如何理解王的“知行合一”?
主要意思是:知就是行,行也是知,而不是人为的在知和行之间加一个gap,去分立原本的一个整体(因为我们将知行分立了之后就可以骗自己我真的想了.,减少一点罪恶感),比如我饿了我就会吃饭,我闻到臭味就会屏气。
这么讲好像也挺对,但是人就是有这么多“知和行”不能同时完成的事。当然,用王的说法就是你没有“知”(真意),或者说这不是你真意,因为你没有行;比如你想减肥,但是你还是该吃吃该喝喝不运动,实际上你并不想减肥。
但是我们不是要打嘴炮定义真知假知的问题,而关键是怎么能够把“假知”变成“真知(行)”呢???----这其实是一个“修身”的问题。
诚其意(人能自洽的前提)
诚实地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致其知(格除掉他人或外界对你的影响剩下的自己的真实欲望,不是良知)
有些大家讲真知即本心--心空掉之后的东西---王阳明不是这么认为
清晰自己地思维、自己的心。
致知在格物(明白人的欲望受情绪、外界控制)
从外物世界理解:研究万事万物的本原、规律
从人的内在理解:格物----格除物(外界的)欲,就能看清自己的内心(真欲)。
物欲就是依知觉而带来的情绪,我知道我很开心,即去掉这些主观的意动的情绪,看到的本心。(去发现自己“为”了什么)
明确外物是怎们样的,就清晰了个人对外物的真实态度是怎么样的。
修身:端正对事物本原的态度。
怎么找到快乐,找到自己做起来会爽的东西?----实践,实践出真知。
怎么样的欲或知才是要追求的?
王阳明没有说,但是说了良知,有点类似罗翔说的留哪本书给这个世界。
如何填补“知道”和“做到”之间的GAP
我们知道做不到,是因为我们存在的每一刻理智的力量都太薄弱,确切的说其实人绝大部分时候是感知不到自己的存在的,不足以推动我们做那些眼下枯燥但是未来很重要的事。
方法:觉知当下----训练理智,冥想
(观呼吸,观一切,一次只做一件事,发现自己的理智走了也就是走神要立即纠正,少而得多则不得)
觉知当下就是让自己的注意力精力完全集中,首先感知到自己的存在,进而可以让自己的理智(自控能力)常在,进而控制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