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书法史总结

书法发展

殷商(甲骨文:记录的是巫术活动,殷商崇拜鬼神)--->周(金文也叫铭文)--->战国(篆书)---->秦一统之后的正体字(小篆--书同文)---->小篆成为正体----->同时秦在战国就形成的古隶经过进一步简化成为秦隶
------汉(汉隶,草书,行书,楷书)---到东晋基本上字体演化全部完成了。

甲骨文与金文的区别:甲骨文在殷商早期就有,象形味、篆意更浓,不规整;而金文在殷周流行,西周早期,更晚一点,比较规整,篆意少些。

甲骨文发现第一人:清朝慈禧时的王懿荣,经常买药,在作为药的龟壳上发现文字!

汉隶:对秦隶进一步简化,成为汉的正体字

先有草书(西汉末年,源于篆书及古隶,“篆意”),后有行书(东汉中,源于汉隶的俗写体),最后有楷书(东汉末年,也源于汉隶的俗写体,比行书晚)

顺序:甲骨文---金文----古隶----秦隶---汉隶、草书---行书----楷书

楷体:东晋时开始成为正体字

楷书:如人之立(也称真体)
行书:如人之走
草书:如人之跑

古隶:篆书的俗写体,化圆弧为几笔,破圆转为方折。易于书写。

汉隶:是“现文字”的最早形式

篆书:更多的象形(且是瘦长的形状,和现在的方块字不同)“篆”--“引”之意,即上下贯通

秦隶:基本去除象形(圆弧笔画)

汉隶:完全去除“篆意”

隶书的明显特点:左下撇有上挑。

隶书比楷书书写容易:隶书只有横、竖、圆弧。(没有楷体的点划、勾划等)

草书:更多的注重艺术,而非实用

行书:则艺术及实用兼具

以前书家地位低,因此书丹不留名,唐开始收藏者开始加收藏印,作书加印在元代之后。

东汉中期:刻石开始盛行(刻石过程:集资买石,打磨平整--书家在上面直接书丹--->工匠开始雕刻)

草和行的区别:行书一般字与字之间大小一致,而草书则大小肆意。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信道家)《兰亭序》---陪葬唐太宗了,但是太宗生前酷爱,因此将这个拓写多份赐予当时长孙等大臣。《兰亭序》中21个“之”字每一个写法都不同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稿》---无意在乎书法当时情感肆意挥洒,即便本人也再难写出,
天下第一楷书:王羲之《乐毅论》---三国时魏国夏侯玄写的500多年前的战国燕国名将乐毅征讨各国的业绩。

智永:王羲之七世孙,学王羲之,传《真草千字文》

书法家:主要出现在东汉、唐。(元貌似就赵孟頫,赵是宋朝皇室后人,在元为官,被喷无节)

汉以后,书好的人开始有仕途更大升迁机会,尤其隋唐,一笔好字对于科举应试很重要,比如颜真卿父亲擅长草隶,武则天时期官任县尉(县尉:武官,如同政法委书记兼公安局长;县令、知县:县委书记县长)

唐:尤其注重楷书,以书取仕。

清朝:道光年间,到了“舍文而论书”地步,就看字写得咋样,崇尚馆阁体(源于晋唐楷书)

解字:“史”,一个中字,下面一个胳膊拿着,“持中”,中就是公正,即为史。

官印:权利凭证,辞官交印

私印:死后随葬

席地而坐(现日本坐姿):中国自殷商到魏晋,用了近2000年,南北朝时由于民族融合改为现坐姿。

古时,守丧期间,印泥不用红色,用黑色或蓝色。

王羲之字写的真不错,同时智永和尚也很强,继续发展学习王羲之,好看!

书画同源:齐白石讲,学画先学书,学书先学中国经典,而后自然成。

隋唐也有封书圣之说:能写的人里面挑出来一小部分才叫书家,书家里面顶尖的才有名号。---也是金字塔。

明清时,给自己作品盖章时,官印在上(光宗耀祖),私印在下。

写字让人长寿:智永98,颜真卿76,欧阳询80+,放在现代基本都是高寿,最低的王羲之都接近60,要知道秦汉以后平均寿命都不过50的。

posted @ 2021-08-04 18:14  Parallax  阅读(1594)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