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需求分析方法

1.性能需求分析方法

1.1 响应时间

1.1.1 响应时间指标的选择

  在进行系统性能需求分析时,需要对闲时响应时间、忙时响应时间和峰时响应时间分别进行定义。

1.1.2 响应时间功能点的选择

  定义响应时间时,要明确不同类型功能所需要的响应时间,例如“对于登录操作,闲时响应时间在3秒内,忙时响应时间在5秒以内,峰时响应时间在10秒内”。在进行性能定义时,不需要对系统中的每个功能点进行响应时间指标定义,一般是对系统最关键、操作最频繁、处理最复杂的功能点进行响应时间定义;对于一般性功能按照功能类型进行响应时间定义;对于有可能发生多用户并发访问的功能进行响应时间定义。

1.1.3 响应时间指标范围的确定

  一般情况下,定义响应时间指标时需要考虑用户感受、业务复杂度、执行时间要求等因素。

1.2 最大并发用户数

1.2.1 指标的选择

  与系统用户数量相关的指标包括注册用户数、在线用户数、平均并发用户数和最大并发用户数等。

    1.      注册用户数:注册用户数指系统中全部注册用户的数量。这个指标不代表系统的处理能力,只代表系统存储能力,一般不作为性能指标定义。

    2.      在线用户数:在线用户数指在一段时间段内登录了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操作的用户数量。用户登陆后,服务器需要维持与客户端的连接,初始化用户数据,在服务器端为用户访问分配资源,所以服务器能够承载的登录用户的数量是有限的,在需求分析时可以定义在线用户作为一个性能指标。

    3.      平均并发用户数:指在系统正常访问量情况下的并发用户数量。衡量系统在正常业务量情况下的处理能力,在需求分析时可以定义该指标作为一个性能指标。

    4.      最大并发用户数:指在峰值访问情况下的并发用户数,是刻画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在进行系统性能需求分析时,如果系统存在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的可能性,则需要定义上述指标。

1.2.2 功能点的选择

  定义并发用户数指标时,要根据系统业务特点,分析有可能产生大量用户并发访问的功能点,以此功能为重点,分析平均并发用户数和最大并发用户数的要求。

1.2.3 指标范围的确定

  在定义在线用户数、平均并发用户数和最大并发用户数指标时,可以采用公式法和统计法。

  下面给出一个常用的并发用户数指标估算模型,可以在进行系统并发用户数性能指标定义时参考:

    (1)平均并发用户数(C=nL/T

    (2)最大并发用户数(Ñ)≈C+3×

  其中:C代表平均并发用户数,Ñ代表最大并发用户数,n是访问系统用户数量(一般平均每天的用户访问量),L是用户访问系统平均时间(单位分钟),T是用户使用系统时间段(单位分钟)。

1.3 吞吐量

1.3.1 指标的选择

  吞吐量并不是每个信息系统都需要确定的性能指标,一般情况下交易型或处理型系统需要重点明确吞吐量性能指标,例如银行存取款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票务系统等。而企业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不必对吞吐量指标提出特别的要求。只有在选择吞吐量指标时,是选择RPSTPS还是QPS,需要根据系统业务特点,选择对系统处理能力有直接关联的指标进行定义。

 

1.3.2 功能点的选择

  系统中并不是所有功能都会产生大量的吞吐量,在定义吞吐量指标时,需要根据系统业务特点,选择交易类型功能或处理类型功能,分析功能发生频度,进而定义吞吐量指标。

 

1.3.3 指标范围的确定

  以邮件系统为例,说明吞吐量的计算方法:

  假设某邮件服务器拥有1000万注册用户,其中日活跃用户数为1.5%,假设每个活跃用户人均发送邮件3封,求系统每秒需要处理的邮件数量是多少?

    解:日活跃用户=10000000×1.5%=150000

           每天发送邮件的总数=150000×3=450000

         假设邮件发送分布概率服从2/8原则,即80%的邮件集中在20%的时间内发送。

      集中发邮件数=450000×80%=360000封

      集中发送时间=24×20%=4.8小时=17280秒

      每秒发送邮件数=360000/17280≈21封/秒

1.4 资源利用率

1.4.1 指标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最需要关注的资源利用率指标是CPU资源和内存资源,对于数据库服务器还需要关注硬盘利用率指标。

1.4.2 指标范围的确定

  在定义资源利用率范围时,需要根据服务器配置、服务器用途、运维要求等因素来确定具体指标值。例如CPU利用率低于80%,内存利用率低于75%。

posted on 2021-01-14 19:30  肖兔—随遇而安  阅读(1277)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