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记对【近取Key】产品进行的深度测评与解析
在 Build To Show 的场景中,大家各显身手,用各种办法展现技术,的确很难在单一的维度上确定谁赢谁输。但是,在 Build To Win 的场景中,往往市场就是那么一块, 竞争对手占了 70%, 你就只剩下 30%; 如果对手们占了 99%, 你就只剩 1% (例如 2014 - 2015 年的必应搜索和 WP 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这个时候,软件团队不能停留在 Build To Show 的幻想中 --
“可是我们的 Demo 也很独特啊,我们的某个功能也另辟蹊径了啊... 某个 VP 也喜欢我们的想法啊...”。
你要面对现实, 你有多少市场份额? 你要正面冲上去打,用更好的产品去赢。
——摘自邹欣老师的文章《Build To Win》
本文写于2021年5月18日,仅代表笔者本人此时此刻对2021年北航敏捷软工课程项目“近取Key”的评测(网站地址:http://47.94.243.9/)。主要内容为:对这一产品进行体验测评,并对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思考,希冀能从多个角度探寻它是不是能Build to Win。
产品测评
产品外围测评
该部分主要针对本产品的主页、登录入口等外围部分进行评测。以下是一些评测感受:
-
还在使用ip作为地址,比较糟糕,正常用户没人能记忆这种无规则数据串,还是应该用个域名。能让用户记得住也算是产品实力的一部分。此外,还有更严重的隐患,那就是:ip并不是一个可以长期稳定使用的资源,系统内部的维护、架构调整或迁移等行为均很容易导致ip变化,由此会导致大量用户使用原来的ip将无法进入此产品。
-
弄一个https吧,稍微确保一下安全性,而且简单、免费。
-
界面初步来看,兼具科技感和美感,挺漂亮,赏心悦目。
-
主界面下方这个滑块看着有点奇怪,这更像是移动页面的设计,但是放到了正常的大屏下,依然还是有的。
-
上图这个界面看着很炫酷,但是实际上设计引导性不足。具体来说,对于网页而言,用户最容易捕捉到的信息,永远是点开后第一屏上的,而且基本上还都是中间那块区域——但是,本产品这一屏上的两个入口,却都在右上角,而最能吸引注意力的中间区域却只展示了两行文字,白白浪费了最佳吸睛区域。可以来看看其他一些成熟产品是如何处理同类问题的。
- 印象笔记首页:其中下部区域有首选注册入口,中间区域有“了解更多”按钮,右上方则是次要入口。
- 下图是Jetbrains的首页。虽然不是大图式的布局,但是对于具体的热门产品、产品类型,也都在最佳吸睛区域有各自清晰的入口。
- 印象笔记首页:其中下部区域有首选注册入口,中间区域有“了解更多”按钮,右上方则是次要入口。
-
【近取Key】下方的产品和方法推介部分没有把必要的信息表达清楚。
- 看了下图这几行字之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 A4 背单词,也没有弄明白这种记忆方式的基本思路。此处,不妨挂上必要的链接,或者干脆内嵌一个b站播放器,把北大学姐的视频挂上来,效果可能会比目前好不少。
- 接着往下翻,也还是没懂怎么背单词,不知道本产品究竟有啥好处。而且下图所示的这部分侧重点叙述较含糊,对好的背单词效果强调不足,而且功能特性叙述文字也只是在说功能,却并没有理清楚整个背单词过程的逻辑。
- 看了下图这几行字之后还是不知道什么是 A4 背单词,也没有弄明白这种记忆方式的基本思路。此处,不妨挂上必要的链接,或者干脆内嵌一个b站播放器,把北大学姐的视频挂上来,效果可能会比目前好不少。
-
下图右上角的“个人中心”按钮和其右侧的头像图标令人迷惑,容易让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登录了没有。在未登录的时候,一点击“个人中心”按钮,还会蹦出来一个这样的 confirm,体验很怪异(笔者专门去对比了一下,登录前和登录后,这个首页的右上角显示完全一样,肉眼看不出任何区别)。
内部使用测评
该部分主要对【近取Key】产品内部的具体功能进行测评。以下是一些测评感受:
-
登录完毕,一进入界面,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一片白茫茫光秃秃。
- 实际上,对于新用户,绝大部分的应用或网站都会在真实的操作界面上有一个最基本的伴随式引导,让用户知道该怎么操作。例如:
- 半透明幕布式引导,这种方式可以配合具体的功能位置,实现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导。
- 卡片式引导。这种引导方式一般更适合宏观描述产品思路,也就是做之前所提到的、主页该干的事情。
- 半透明幕布式引导,这种方式可以配合具体的功能位置,实现通俗易懂的操作指导。
- 此外,虽然【近取Key】项目组的 PM告知:右上角有一个“使用教程”,但是我相信不止我,多数新用户遇到不会使用产品的情况,第一反应都不是去看右上角,而是会注意自己视野中间的部分。更有可能出现的是——一通瞎折腾,过了好一会儿,忽然发现使用教程按钮在右上角。而在此过程中,能坚持到发现这个教程按钮的用户,恐怕是少数,大部分新用户被卡了几下后可能就直接放弃了。
- 而且这个使用教程,查阅起来是需要耗费不少注意力的。具体地,对一个新用户来说,首先需要打开浏览器两个选项卡,然后打开教程并需要一步一步记住干了啥,然后切换到自己的页面上,一步一步操作,然后再切换到教程页面,再切回来,一步都不能出错。无论怎么看,都让人觉得学习这一使用教程的过程挺考验人的耐心,不直截了当(新用户更需要的是:Don't Make Me Think),该使用教程与其说是在指导用户,倒不如说是在做产品展示。
- 实际上,对于新用户,绝大部分的应用或网站都会在真实的操作界面上有一个最基本的伴随式引导,让用户知道该怎么操作。例如:
-
词图构建面板与逻辑问题
- 右侧词图工具箱缺乏必要的引导,而且有超过一半的工具无法一眼看出来其用途为何,且一概只能靠盲目进行尝试来了解其用途。一种很简单的解决方式是添加 tip,鼠标移动上去可以有所显示。
- 词图构建系统和之前整个产品系统的问题类似,普遍缺乏最基本的使用指引。基本上得较为熟悉 Office、PS 等软件操作的人才能连蒙带猜猜出来一些,笔者走访过好几位用户,他们甚至一点也用不起来,从接触到放弃,路径很短。
- 单词的认识与不认识,用“认识”与“不认识”按钮来判断并不合适。因为在半吊子背单词者身上,存在着一种相当普遍的情况,那就是记错单词。一般来说,记错了基本上都会被用户主观上认定为“认识”,因此这样的误判可能会给用户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私以为更好的一种思路是给几个选项,让用户任选其一,选对才可判定为认识。这样一来,虽然理论上依然可能是蒙对,但是概率就小得多了,而且即便碰巧蒙对,给用户心理上的警示感也比直接点“认识”更强烈。
- “认识”、“不认识”之后的动作逻辑建议明确并简化。具体来说:
- 对于“认识”的词,会显示一个例句,可以 See More,可以加入词图,也可以点击“下一个”。
- 对于“不认识”的词,会显示例句然后才显示详解,然后 See More,可以加入词图,也可以点击“下一个”。
- 按理说不认识的单词更应该去直接查看详细解释,但是这里却反而需要绕一步退回原路,此处的产品逻辑令人费解。
-
结束加词后的行为逻辑缺乏说服力。具体来说,结束加词后就是显示一个傻傻的笑脸摆在左边,留下一脸蒙圈的用户,然后用户:
- 可能反应了半天才意识到应该点右上角退出编辑(我自己就是)
- 也可能选择刷新,然后继续停在这个界面,继续蒙圈(没错,笔者实测,刷新后还是这个界面)
- 也很有可能选择骂骂咧咧关闭浏览器,重新开一个,从此【近取 Key】在江湖上多了一个“关不了加词界面”的名声
说正经的,此处其实左右两边都有出口。但是为啥还是给人很迷惑的感觉呢?因为这个时候,最合适的操作,就是直接跳转出来,要么跳在文件夹页面,要么跳在加好的词图查看页面,或者弹出一个对话框询问用户是否立马开始复习,那也会是一种令用户感觉舒服的设计。
-
统计信息界面,单词浏览记录的意义不大。尤其对于真正背单词比较多的用户而言,单个去查询单词实在不能算是一个需求,而且随着单词量越来越多,这种缺乏查询功能的单纯数据堆砌,只会越来越像累赘。在这样一个背单词软件里,用户倒是更可能以词图为单位进行记忆,与其记录单词,不如记录词图。
-
单词复习功能的设计不全面,交互感不足。
- 具体来说,复习页面就俩按钮:“查看”和“下一个”,乍一看基本猜不出这俩按钮的用途,胡乱尝试一通才总算猜到了。
- 复习状态也只有红、黄、绿三种,而且其中的机制是含糊的——老问题,缺乏必要的用户引导。
- 在复习过程中,是否确实掌握了单词,全凭用户的浅层次自觉,用户点击绿色按钮就表示“这个单词我记住了”、“会了”,接着点击“下一个”,如果不知道那就点击“查看”。这个问题,和之前提到的“半吊子背单词者”遇到的“把记错单词当成认识单词”问题基本类似,而且此处甚至还不如单词添加阶段。在单词添加阶段,最起码在点击“认识”按钮之后,会显示单词的含义,虽然反馈较弱但总归有反馈,换言之用户还算有机会知道自己记错了。而在这里,点击“下一个”后不会出现任何单词信息,也没有任何其他反馈,换言之,用户即便真的记错了不少单词,也会稀里糊涂全都pass而不自知,然后不知不觉重复了好多遍错误的记忆,这就很糟糕了!
- 因此,此处需要站在用户角度好好设计交互模式,与生成词图不同的地方在于,用户对此处操作的便捷性会有更高要求,因此需要在易用性、便捷性、交互性上进行多方思考,取得平衡。
典型用户测评
笔者在测评期间,有幸获得了几位资深背单词高手的积极支持,他们是笔者心目中的典型用户。以下是几位典型用户的基本信息以及他们试用了【近取Key】之后的体会。
典型用户——小华
身份 | 小华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ranh941/ |
年龄 | 26 岁 |
职业 | 软件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墨墨、扇贝 |
测试环境
火狐88.0.1 (64 位),win10。
发现的问题
问题0:单词被空格分开。
问题1:这两个按钮大小貌似不一样。
问题2:字段校验错误。
问题3:登录时为啥只支持邮箱,不支持昵称登录?
问题4:单词状态
选择单词不认识后,进入的界面只有查看详解和结束加词,此处也应该有加入此图或者下一个吧?
问题5:单词重叠
加三个词到右侧画布中。对第一个词的大小颜色做调整,再依次加入第二个词和第三个词,后面两个词都只选择“加入此图”,不做其他操作。会出现上面单词重叠的现象。
手动调整位置后,还可以。
问题6:产品介绍有误导性
产品引导页如下所示,算9句话,其中3句出现动词“写”有误导性。我在使用加入词图功能时,刚开始是以为在界面右侧通过鼠标滑动写单词。重复读和足够多,这两个特点倒是有,但被“反复写”给掩盖过去了。
问题7:保存词图,查看已记录的此图,点击左侧,没有提示单词相关信息。
三个吐槽的点
- 登录不支持微信,我看见需要邮箱去登录,就觉得真麻烦,第一反应就是能不能支持微信登录或手机验证码登录。
- 使用起来折腾。自己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单独开个使用说明界面,个人感觉对初次使用该产品的用户而言,不友好。
- 在PC端记单词挺奇怪。目前我身边记单词的小伙伴人数是12个人,从2017年到现在,除了我自己曾体验过PC端记单词,我就没看见有其他人在PC端记单词,也没听说过有人这么去做过。墨墨似乎没有PC端产品,扇贝支持PC端记单词,后者我用过三四次就不想用了。
总结
使用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首页挺舒服的,需要夸夸ui和前端的小伙伴。产品的功能话,个人觉得缺亮点。个人觉得在PC端记单词界面,再加入单词时,如果支持通过键盘输入或者鼠标滑动识别单词,应该能帮助加深单词记忆(不过这么做的话的话,为啥不做成手机端软件呢)。
从可操作性、实用性、趣味性来评价单词软件话,目前这块产品在这三点都达不到让我有想继续使用下去的程度。举个例子,此前我有使用百词斩软件记录单词,刚开始使用时是因为操作便捷,通过图片协助记忆有趣,所以我才开始使用这块软件并安利给其他小伙伴,但坚持使用1231天后,发现图片是记住了,单词反而没记得很深刻,之后还是只选择扇贝和墨墨继续记单词。
典型用户——郑蕊
身份 | 郑蕊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zhengrui0452/ |
年龄 | 33 岁 |
职业 | 高校教师/软件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百词斩,扇贝 |
试用感受
界面大气。
切换到一些单词,不会自动发音,不知道是不是网络的问题。
这个复习模式我有点不懂,我在A4纸上加了单词,然后每次复习的时候这个单词都 是在我屏幕的正中间出现的,那好像也不是按方位记单词。
而且在加入单词的时候是允许重复性堆叠的,这也是设计出来的方便记忆的办法么?
应该在用户刚进来的时候给个提示,其实就像你下载一个游戏,然后指引新手玩两局那套流程整一个就好。
复习的地方设计的也不好,第一次我也找好半天,没明白那两个箭头的用处
这个方法纸上东西多了,也不太容易记住,讲真。
典型用户——娄老师
身份 | 娄老师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rocedu/p/4999535.html |
年龄 | 46 岁 |
职业 | 高校教师/软件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百词斩,扇贝 |
背单词的心得体会 |
试用感受
界面,美工不错。
简单试用了一下。使用起来有点不知道干什么,看完讲解也不是很清楚,加两个词就不会弄了。现在的注册方式有点麻烦,不支持微信,QQ,手机号注册。个人感觉意义不大,我大概率不会用。
单词重叠到一块了,见下图。
典型用户——杨老师
身份 | 杨老师 |
---|---|
博客 | https://www.cnblogs.com/younggift/ |
年龄 | 46 岁 |
职业 | 高校教师/资深工程师 |
电脑使用习惯 | 重度使用电脑 |
背单词历史 | |
平时使用的背单词软件 | 百词斩,扇贝 |
背单词的心得体会 |
杨老师的试用体会中多次出现了「阻止用户使用」的说法,以此吐槽该软件尚不具备良好的易用性。一句话,不好用,不得劲。下面来具体看看杨老师怎么说。
作为背单词的用户,从用户感受的角度评论如下。
混用风格,产品定位
看首页像是手机界面,特别是正下方的滑动标识,看内页则像是基于web浏览器的。混用了web和手机界面,对用户设备定位模糊。也许单纯是基于web的?
首页中混用汉语和英文,看起来感觉也挺奇怪。
阻止用户开始的因素
建议接受微信登录
注册和登录能阻止多数用户 (统计比例,证实我是错的,也是个不错的小题目)。
注册按钮使用了英文,能阻止更多用户,特别是初背单词的用户,不少人不认识"sign up"或者反应没有对汉语那么快。
不应使用IP,而应使用域名
[http://47.94.243.9/], 这个IP能保持在开发团队手中多久,产品生命周期的上限。通用的方法是使用域名。
注意验证邮件
建议把链接的文字做成超链接,这样用户可以直接点击
阻止用户深入的因素
强烈建议套餐或者demo
正如产品中集成了"智能词库"的动机所假设的,用户通常不会自建词库,也不会自建"文件夹"。考虑到"A4纸记单词"要求用户自建,那么其他用户自建的"词图",是否可以作为开始?
候选加入词图的单词,如果不仅来自软件系统推荐,还可以从一堆单词中由用户自选。这样,可能才能够在用户间共享背单词的过程。如果不能共享过程 (或者由于候选词只能由系统指定),那么共享成果也会有帮助。
没用明白,没看出来"A4纸记单词"的特色
因为不知道A4纸记单词,软件自带的教程没看懂,所以搜索了一下。没有看到"词图"一词,是软件团队定义的?
作为以手机或web为介质的产品,对于使用随手可得的A4纸,会有哪些更好的特色呢。除了 "学习统计"以外,是否可以有对使用时间的控制、帮助注意力的方法?如果没有更多的特色,是不是用纸质品更方便。
在统计中,区分了单词"不认识"或"认识"的状态,但是不认识的单词,不能单击进入查看详情,建议使用墨刀,找并非开发团队成员的同学作为用户,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期待。
更强烈的建议,是不要使用任何电子工具探索用户需求,而是使用纸质品,画出界面,询问和感受用户打算怎么用。建议对比产品:
- 纸质品
- anki, 记忆工具
- word2vec, 单词树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741865]
- wordnet, a lexical database for English
产品设计思考
笔者在上面总结了一些自己在【近取Key】产品系统使用层面上感受和发现的问题,同时附上了几位典型用户的真实试用感受。在这里,希望能基于上述使用感受,尝试对产品需求本身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对【近取Key】项目组给出的产品需求分析,有一位助教曾脱口而出说“好像没觉得有什么市场需求”,笔者和几位助教、老师聊起来,直觉上也倾向于那位脱口而出的助教,几番讨论下来,大家甚至用了一个形象的词儿来描述这种直觉,即“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典型用户们的真实体验似乎也能说明这一直觉并非毫无根据。
那么,我们的直觉背后有可靠的逻辑支撑吗?大家心里却并没有底。下面回顾分享一下我们对此的思考过程,可以看到,最初我们的思考是走偏了的。当时,我们都将矛头对准了下面两件事:
- 电脑端背单词需求很低。因为背单词工具软件早已有相当成熟的产品,尤其移动端背单词软件更是耳熟能详。移动端软件的许多优势都是 PC 端软件无法比拟的,比如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不受场地条件和人员状态限制等。相比之下,愿意使用电脑端背单词的用户自然从基数上就会远少于移动端单词软件的用户。
- A4 纸背单词法的效果与价值存疑。A4 背单词法到底是否有效,以及对多少人有效,这一直是个玄学。或者说,有多少人能 get 到这个方法的关键,同时又能因为相对符合个人喜好而愿意使用,这件事并不容易说清楚。根据笔者的走访,很多经常背单词的人没听说过这个方法,或听说过但不熟悉,甚至在观看了北大学姐的视频(地址在这里:【学英语】北大学姐的高效背单词法!不看亏大了!1小时竟能背100多个?,可以说是 A4 纸背单词这一方法的出处)后,一样没搞懂其价值和意义。如果说A4 纸背单词法足够有吸引力,但是为何市面上最常见的背单词产品(PC端和移动端)没有一款内嵌了这种方法;但是要说A4 纸背单词法纯属扯淡,也站不住脚,因为B 站北大学姐视频 700 多万的播放量,而且到百度、知乎等平台一搜有很多A4 纸背单词法的相关链接,这样的推广度又不像是单纯的炒作,而更像是真正帮助到了不少人。
于是,看看之前官方给出的否定【近取Key】项目立项的理由——要么是“电脑背单词需求不怎么成立”,要么是“A4 纸背单词法不怎么靠谱”,这样的理由乍一听还真挺合理(再结合项目组当时设计的那份缺乏经验而说服力不足的调查问卷,于是似乎就更加理直气壮😊)。然而,后来与项目组多次展开的交流中,却渐渐发现项目组成员并不服气,助教们也开始底气不足。后来,笔者为此专门创建了一个小群,开始邀请资深背单词高手来一起探寻需求,待产品发布后,高手们开始试用,并记录试用感受。小群里断断续续的讨论,记录和见证着大家不曾放弃对重要问题的持续深入思考(本篇博客多处文字均受惠于小群里诸位群友的相互切磋,大家一起热烈讨论问题的感觉真好)。随着思考的深化,老师和助教发现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逻辑问题——小众需求到底算不算需求?小众需求到底应不应该出现在课程项目中?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构建之法》中,对软工课程的三点基本要求中关于需求部分的阐述:
研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软件说明:要通过实际的工作收集、推导、提炼需求,并在软件发布后通过实际数据验证需求的确被满足了。需求来自于实际,而不是自己想象出来的“需求”或者人云亦云的需求(例如:图书馆管理系统)。
这里的关键在于两件事——1)分析需求,2)证明需求被满足。换言之,我们可以考虑如下的案例:
- 张三准备开张一家豆汁店,而其他同行普遍在做豆浆,但是豆汁没有那么多人喜欢喝,所以销售量注定比不过豆浆。然而即便如此,豆汁爱好者们普遍会对豆汁不吝好评,张三的生意也做得红红火火,且不太可能因为豆汁卖不过豆浆而关门大吉。
- 李四设计了一款供残疾人群使用的辅助工具,毫无疑问,残疾人群的基数远远小于非残疾人群,可是对残疾人群来说,能恰到好处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那就是极好的,用户们也会愿意买单。
以上的两个例子,无论是从软工课程对需求的要求来看,还是立足于现实进行分析,都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因此不难发现,单纯的产品受众面偏小这件事,不足以作为否定产品及其需求的理由(当然了也需要保证“小”的程度可接受,比如如果受众面小到了只有自己一个人或小组内的几个人,那这完全可以认定为自娱自乐,无论是软工课程还是现实中,都不应该做这样的事)。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去挖掘我们直觉【近取Key】产品给人“鸡肋”之感背后的原因,找出支撑直觉成立的逻辑。
基于上述思考,虽然一开始大家的思路走偏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近取Key】产品的两个基本要素,分别是:
- A4 纸背单词法
- 电脑端背单词软件
其实上述两个基本要素,无论是哪一个,单独拎出来,都算是一种小众但说得过去的需求。具体来说,A4 背单词虽然没那么尽人皆知,但是目前看来还是帮助到了不少人;而电脑端背单词软件虽然灵活性受限,但也有会有重度电脑用户会为了沉浸式体验或集中时间段背单词而使用,而且扇贝也有网页版。
基于这一点,我们先尝试对上述两个产品要素或者说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具体来说,我们来尝试进行场景想象,借此分析此类小众需求都是如何让用户情有独钟的:
- A4 背单词法,根据笔者在网上对此类方法实操者的观察,大部分使用这一方法的人,标配是[手机单词软件+笔+A4 纸],也有一部分用户是[单词书+笔+A4纸],亦即可以理解为“单词库+笔+A4 纸”的架构。采用这样的配置,一个重要的好处在于灵活,或者说简单暴力,再高科技的工具,也终究没有一支笔一张纸和自己的一双手来得便捷可靠,如此,便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随意进行调整,也很方便能随时找个能落座的地方,快速开始背单词。
- 电脑背单词,根据笔者在网上对此类产品的观察,大部分电脑端背单词产品,都具备丰富的展现形式,且贵在充分发挥电脑平台的优势。例如DesktopVoc,可以将单词呈现在桌面上,整合电脑工作的碎片时间帮助用户形成记忆,同时也提供完整的客户端让用户“正襟危坐”地学习。这样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形式多样化,充分发挥了电脑端的多媒体优势,可以用各种意想不到但是管用的形态来帮助用户记忆。不过相比之下则不太重视空间的灵活性。
而【近取Key】这样的产品,是在将上述两个需求进行融合,形成新的产品。这一融合,问题就来了:
- 首先,这两种特性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前者走的是简单暴力可移动路线,后者走的是正襟危坐内容丰富路线。正也因此,前者的用户往往对电子产品依赖相对低一些,而且往往期待能随便找个地方,带上单词本和纸笔就快速开始背单词;而后者的用户则是十足的电脑重度用户,期待沉浸式体验,而且个性往往更可能比较宅一些。
- 不仅如此,即便真的存在一些个体,同时喜欢 A4 背单词和电脑背单词,他们也更可能选择在移动场景下背着小包,放上单词本和纸笔,找个咖啡店或者自习室,坐下后很快就进入状态,而在自己的办公室或者宿舍,则用电脑打开 PC 端背单词软件,享受沉浸式体验。
换言之,这样强行把两种小众需求结合出来的产物,无论在 A4 背单词本该所处的优势区间,还是在 PC 端背单词软件本该所处的优势区间,都没有展现出足以吸引用户的特点,无法做到将两种优势有机结合。具体来说
- 对于移动场景,人家本来一个小包就好了,现在得挎个超级大的电脑包,肩膀勒得慌,然后搞不好还得满世界找电源插座,完事坐下了也得一通操作。等电脑启动了,可能比起背单词这件正事,先被其他花里胡哨的东西吸引走玩去了(这是人的一种常见心理,准备做一件事后拖得越久越可能半路改主意,这也是为什么拖延症得治)。对于习惯于简单暴力流的背单词者而言,这显然太麻烦了,令人头大。
- 对于固定场景,人家其他软件有十分丰富高效的形式展现给用户,让用户快快的记住单词。而在这些无数专业产品经理设计出来的多媒体化产品面前,主打简单暴力路线的 A4 纸背单词法相比之下则显得乏力和苍白,不足以吸引用户,更不足以超越竞品。换言之——电脑用户没有选择在电脑上用A4背单词法的动机,反之亦然。
由此,【近取Key】在现有竞品面前便显得十分尴尬,什么都沾一些,但是什么又都无法形成决定性优势,也就是没有“杀手应用”——搏二兔不如追一兔。结果就会导致,现有 A4 背单词者不中意,现有 PC 背单词者不待见,然后其他背单词者还学不会也理解不了这种产品,因此,这样的一款产品,它具备Build To Win的可能性吗?笔者的结论是:不具备。
而站在软工课程需求分析评审的角度来看,笔者获得了则获得重要启发:
- 需求面小,针对特定人群,这些并不是判断需求是否存在问题的唯一关键性因素(但前提是小得合理,且投入产出比合理)
- 更为关键性的因素还是在于,是否有“杀手应用”,以及用户是否会真的因此愿意买单
明确了上述认识后,后续也将会更加清晰地看懂需求,分析的思路和方向会更为清晰。由此可见,深入持续思考,总会引领我们更加逼近事物的本质。
扩展性思考
基于上述产品问题的分析,我们不妨展开扩展性思考,用【假如我是项目组长】的角度,思考一下【近取Key】的 if 线,即思考一下这个产品如果按照一定的方式来进行需求扩展/修改的话,会不会大大增加Build To Win的可能性。
词图三维化
这一想法由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路人甲同学提供。
在开始描述这种思路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网页前端的技术实现要比小程序或原生 APP 简单得多,尤其对于这种想要电脑浏览器大屏优势,且不打算手机适配的产品而言,更是如此。
实际上,PC 端相较于 A4 纸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帮助用户实现自己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用双手做到的事。例如,A4 纸可以视作一个二维平面,而作为一个用户可能觉得 A4 纸太单调,但是又苦于手边也没有其他带有图案的纸,因此PC 端可以做的就是直接支持用户自选背景图。
再比如,既然是基于空间的记忆方法,那么二维平面实际上不如三维空间,然而用户自己却无法构造这种三维空间(或者说即便能也很难,而且只能局限在自己周围的空间),那 PC 端可以做的就是帮助用户构建这种三维空间。
而且既然已经发展到了三维化这一步,那么也不必再拘泥于原教旨的 A4 纸背单词法,现有记忆方法普遍比较流行的其实是空间记忆,即借助空间的一些小物件或者小场景来记忆。而走出原本的思维定式进行的这些尝试,如果经过了充分的调研、思考和论证,则可能从一个“鸡肋”的产品路线中脱胎换骨出一个货真价实的“杀手应用”。
词图动态化
根据笔者对 A4 背单词法的初步观察,记忆是一个过程,一个词一个词添加进纸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能代表一些信息的,比如说当时背单词时的心路历程,这个也是将多个零散单词串联起来的必要纽带。而且在目前的 A4 背单词软件复习功能中,也支持按照添加顺序进行复习,也说明了词图中添加过程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基于这一点,所以我认为可以考虑将整个词图的编辑过程(不只包含添加过程)进行完整的行为录制,将完整的时间轴以及动作信息一并纳入到词图中。这样的话,词图也将会从原本的二维变成三维(二维平面+时间轴),从静态图变成了真正的动态图。如果再配备语音记录的话,那么这个已经不亚于视频,不仅可以让自己更完整的回忆背单词时的心路历程,还可以结合后文所说的社区化功能,好好包装包装并分享起来,让更多的人有所收获。
可能说到这里,会有人想问,那么为何不录制一个真正的视频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这种行为录制本身门槛就很低,顶多还需要额外配备一个录音功能而已。对系统来说,要轻量化且易于维护得多,对于用户而言,比去下载个录制或者直播软件,门槛要低得多。而且我们还可以针对词图这样特殊的应用场景,针对其特征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比如在播放时,根据动作区域自动转移视野范围,让观看者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让其真正的和视频相比产生决定性优势。
转战平板端
之前的两种思路,其实本质都是在化二维为多维,或者说是在尝试充分利用电脑端的优势做进一步的火力延伸。然而实际上,根据笔者对 A4 背单词者标准配置的了解,不难发现这里还有一个更加显而易见的优化思路——转战平板端。
上文提到,不少 A4 背单词者的标准配置是手机+纸笔,或者词典+纸笔。而且上文也提到了,电脑相较于纸笔的极大不方便之处。但是如果把电脑换做平板的话,这个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因为平板,尤其是自带手写笔的平板,在使用性质上和纸笔有非常高的相似之处,远比电脑+鼠标的性质相似度高。根据笔者的日常观察,有不少人喜欢用平板的笔记本软件来代替纸质笔记本,因为平板大小和重量都适中,可以塞进包,找地方坐下后几秒钟就能开用,便利性完全不亚于纸笔,甚至连书写时特有的打击感可以具备。
因此,基于平板这样平台的 A4 背单词软件,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电脑端 A4 背单词软件那样麻烦的处境。甚至在 A4 背单词者的视角下,还较之传统方法有明确的优势——传统方法需要单词库+纸笔,而现在一个平板应用,就能兼任单词库和纸笔,还带语音和详解,一站式服务,怎么想都很舒服。
基于可手写的平板平台,再基于平板平台的特点(例如较之电脑明显更加便利的手写笔触控和多指触控操作等)做进一步的产品功能性优化,很有可能令这样的产品有质的飞跃。
词图社区化
这个想法在笔者的脑海中由来已久,且在和路人甲同学的交流中,发现对方也表达出了同样的想法。
具体来说,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而且难以探索出最佳学习实践。而官方的指南也只能帮助入门,很难起到给出最佳实践的效果,想做到这一点也并不现实。因此,解决思路就是,让用户之间产生关联,并且充分利用用户之间的相互作用,让整个产品活跃起来,形成社区。
形成社区的好处不必多言,现在成熟的软件往往都在往这个方向上发展,大势所趋。而对于这款软件而言
- 可以让用户的词图进行分享,帮助更多的用户学习单词,也让新用户的学习门槛有明显的降低。
- 可以引入资源评分奖励等机制,让真正优秀的资源可以被置顶,也让优秀的创作者有持续输出的动力。以此也让大家都少走不少弯路,可观地提升产品体验。
- 随着越来越多优质资源的产生,完全可以基于这些资源形成对用户的强大吸引力,使得这样一款产品越走越远,焕发出无穷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社区化好处多多,也是让一款软件产品真正焕发生命力的重要手段。有了这样的模式,开发和运维者才能有机会从最底层工作中抽身,投入到进一步优化产品质量并开发新功能之中,并最终形成产品长久发展的良性循环。
总结与感谢
以上就是对本年度较有争议的学生项目【近取Key】的详细产品解析。然而以上的分析和思考,并非笔者一人得出,而是许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需要特别感谢:
- 【近取Key】项目组不屈不挠地展开交流,并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团队项目的工程环节
- 【体验单词组软件】小群群友们的持续探讨,包括四位群友/典型用户小华、郑蕊、娄老师、杨老师的用心体验与记录
- 邹欣老师对该项目的持续关注和点评
- 周筠老师对此长时间的关注与思考,以及在理顺逻辑上所做的努力,周老师对本篇博客做了细致编辑
- 跟组助教刘阳对该小组的持续关注与交流
- 助教周雨飞、胡绪佩的积极参与和讨论
- 大众评审团的各位同学对项目的积极体验与思考
- 不愿透露姓名的路人甲同学对产品路线的扩展性思考与建议
以及其他所有参与其中的朋友,在此笔者一并表示感谢。
做这样一次深度的产品评测,对于笔者来说,也是一次实实在在的学习与提升。具体来说,尝试变换了多种视角,其中包括用户视角、产品经理视角以及课程助教视角,来分别审视这样一个产品。不得不承认,还是需要进行这样多角度多方位的耐心审视,才能真正找出症结所在。此外,还让我意识到,对于问题的分析不能停留在感性上的正确,也不能停留在直观上找出的原因(容易流于表面而忽略本质),而是应该认认真真去做扎实的评测,下硬功夫,坐冷板凳,分析思考问题真正的原因出在哪里,切忌想当然。对于打比方,也要慎重,因为一旦一个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比喻产生了,便可能直接带歪接下来的全部逻辑推论。唯有真正在逻辑上做到严丝合缝的结论才是有力的,才能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
科学研究和工程对于失败的态度是很不一样的,在我和众多研究员合作的过程中,倒还没有看到像费曼先生那样急切证明自己错误的人:
和有这种胸怀的人合作, 一定很有意思, 一定能 learn. 😃
再次引用邹欣老师Build To Win中的图文,既是自励,也乐与诸君共勉。再次感谢一路行来共享思维的乐趣的伙伴们,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