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的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深度思考的能力,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陕西西安火车站的一名90后售票员李聪,能够把全国铁路接算站示意图上的几百个站名,熟记于心。
凭借着这身本事,李聪1年为乘客推荐了近2万次的换乘方案,也因此被誉为西安火车站的“最强大脑”。
许多旅客特别认可李聪,甚至专门去她的窗口排队买票。
李聪告诉记者,买火车票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颇有学问,尤其是对一些购买换乘票的旅客而言,一种方案行不通,如果搭配合理,是可以采用其他方案的。
而她能够在短时间内熟练地给旅客推荐各种方案,除了超强的记忆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迅速在脑中画出一幅具象化的铁路线路图。
新闻中提到,李聪一只手拿尺子,一只手同时使用红蓝两根笔,就能在60分钟内默画出全国铁路接算站示意图。
日本咨询师芝本秀德在《深度思考法》一书中说:现实的品质永远不会超越当初的设计。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要建造一栋房子,就必须要有设计图,要把想法和设计落实在一张有形的图纸上。
没有人会在没有设计图的情况下,就着手建造房子。
而如果设计图比较差劲,最后造出来的房子也好不到哪去。
同样的道理,要想给旅客推荐好的乘车方案,必须在脑中有一幅铁路线路图,而推荐的线路是否可行,就要看脑中的这幅图是否正确。
“先画图,再推荐方案”,其实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深度思考能力。
02
许多人在工作中似乎都遇到过这样的困境:
上司交待了一个任务,紧赶慢赶地做完,却被上司说“我要的不是这个”。
于是,白费了时间不说,还影响了心情和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些人没有在执行任务之前插入一个“思考”的步骤。
这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说话之前不经过大脑思考,而是习惯性地脱口而出;做事前不做计划,方案还没完全设计好,就让程序先运行起来。
我们也可以把这一类人称为行动派,无论什么样的任务,先干再说。
这样的工作方式看起来很高效,但其实十分影响工作效率,因为这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返工。
我有一位企划部门的朋友,每天都在做方案,但真正被采纳的却很少,问及原因,说是因为做出来的方案上司不满意,于是只好推翻了重写,如果还不满意,就再推翻了重写。
别人劝他多思考总结,先写出大纲,再和上司沟通,摸清方向再下笔。他却认为写方案本就耗时,思考和沟通更是浪费时间。
《深度思考法》中提到了一个“思考难民”的说法,说的就是这类人,他们通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做事无计划
②话不对题
③不知所云
④指哪打哪,缺乏应变能力
这些特征,概括起来就是,只把目光聚焦在具体的有形的世界里,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
他们的观点是与其苦苦思考,不如先行动起来,与动脑子相比,他们更喜欢动手。
但是,商业领域有很多重要的事都是无法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如数据分析、市场调研、商业价值等。
如果你打算开一家小餐馆,就会遇到如何更快地出菜、如何提供微笑服务、如何合理布置桌椅等问题。
这些都是你可以用眼睛看到的真实世界。
但在真正的经营过程中,还得留意许多表面上看不见的问题。例如:
怎样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
该向顾客提供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怎么做才能和竞争对手形成鲜明的差异化优势?
这些都是无形或抽象化的世界。
许多职场白领的工作也一样,大部分都需要用大脑去思考,而他们所要思考的对象多数是无形的。
换言之,处理无形事物的能力就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
03
我曾经问一个做工程管理的朋友:“什么是工程管理?”
他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些词语,而没有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结果就是,当别人问我们什么是战略的时候,我们只能很尴尬地说,战略就是战略的意思;
当我们被问到什么是分析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告诉人家,分析就是分析的意思。
美国著名管理学学者提出过一个理论,叫概念技能(Conceptual Skill)。
概念,即一些关于抽象事物的思考和定义,而处理这些抽象事物的能力就叫做概念技能。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脑子里想的和心里所感受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一来,那些无形的事物,就会变得有模有样了。这也是感知无形世界的基本能力。
因此,想要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提高思考力,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一个人的概念技能。
《深度思考法》一书中提到了5个提高概念技能的方法:
①正确阐述概念。
它指的是,能够将无意识转换成语言。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明明脑子在思考,也有一肚子话想说,可就是没办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而思考的基本能力,就是将模棱两可的想法用个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如果你能解释“战略”就是指“获胜的方案、取得胜利的方法”;“分析”指的是“弄清楚事实”,便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了。
②建立逻辑关系
它是指认清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把握好事物之间的距离感。
比如有人跟你说:“今天天气不错。”
那么诸如“是啊,天气太好了”或者“天气让人心情都变好了”这样的回答就是有逻辑性的。
而“我肚子好饿啊”这样的回答就完全不符合逻辑了。
逻辑就是建立事物之间的关系。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呢?就像“因为、所以、于是、但是”这类关联词,可以从语法上表达一种逻辑关系。
04
③优化思维结构
主要指的是将不同的的事物进行关联,然后将它们的关系进行可视化处理。
以软件开发为例,有时即使做了很多遍的测试才把新的软件推向市场,但到了客户手中还是会出现各种问题。
当被追问原因时,最常给出的解释就是:检查工作做得不到位。
再问解决的办法,大多数工程师给出的方案就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问题,以后一定严把检查关”。
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解决不了任何实质性问题。
这个时候就需要将问题的结构进行可视化处理。
比如,画鱼骨图、流程图,运用5Why分析法等,都能清晰地将事物发展的逻辑展现出来,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鱼骨图
④探寻本质规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抽象化”。
抽象化的关键内容就是将不同的东西看作是同类的东西,并且舍弃掉所有的不同点。
比如,人、狗、猫三者之间是截然不同的,但他们却都属于哺乳动物。
我们在共同点的基础上给其贴上“哺乳类动物”的标签,这个过程就是探寻事物的本质。
这里的本质,是指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
如果哺乳动物缺少了“胎生”的这个本质特征,就不能被叫作哺乳动物;如果汽车缺了轮胎和发动机,就不能被叫作汽车。
亲和图,指的就是“将收集到的资料和信息,根据它们之间的亲和度进行梳理,再综合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
⑤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它指的是分析抽象事物的能力,即能够不断地将事物进行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转换,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灵活度和自由度。
工作中,很多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直接按领导或客户的字面意思去落实工作。
比如,领导让你递一支圆珠笔,你立刻准备了一款非常高档的圆珠笔提供给对方。
原以为这样一定可以取悦领导,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当对方说想要一支圆珠笔时,实际上是想要一个可以写字的笔,可以记录,可以做笔记的东西。
如果手头没有圆珠笔,钢笔也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
“想要一支圆珠笔”只是为了让你更容易地理解自己的要求,如果你在递东西之前问一句:“这个东西是要用在哪里”,你会发现,你可能还需要给他递一张便签纸。
如果能够在每次执行任务之前,坚持这5点,并逐渐内化成为习惯。
你会发现,深度思考是有力量的,它将不断扩大你的认知边界,推动你越走越远,最终拉开你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