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十日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十日谈

本书虚构了处于人生低谷的富二代蛤蟆先生在朋友的鼓励下去看心理医生苍鹭,在十次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医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蛤蟆先生走出阴郁,重获理性与热情。书中有挺多的心理学知识值得思考与借鉴,记录整理如下。

第一日

(1)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能力让事情变得更好。 ——苍鹭
(2)蛤蟆抑郁的原因:自幼父亲管教太严,缺少正面鼓励;长大后,身边长辈同样以导师的身份出现;此时蛤蟆通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即使现在已经成年。

第二日

(1)儿童自我状态:由童年的遗迹组成,包含幼时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人出生后具备的基本情感,经过幼年的发展演变成微妙、复杂的行为模式,定义了一生的行为;因此,某些场景激发这种基本行为模式时,我们会自动做出反应,会与儿童时期一样去行动和感受。——这种解释也可以解释原生家庭的影响贯穿整个人生。

(2)基本情感: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3)父母不可避免的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孩子们需要学会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产生的后果:自然型儿童与适应型儿童。

第三日

(1)理解自己的情绪,不要压抑或无视,跟自己的情绪沟通。

(2)适应型儿童:孩童在基本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自然行为来适应特殊情形。如同调色板,通过三原色,可以绘制出多种色彩。在幼时,孩童的的力量较小,通常会被迫顺从父母的要求和心愿,并期望取悦父母。

(3)成长的本质:减少并打破这种依赖关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第四日

(1)愤怒的多种表现形式:如同发烫的煤气罐,可以选择爆炸,也可以选择打开阀门后缓慢放气。强烈的愤怒会带有强大的攻击性,比如吵架、斗殴等;缓和的愤怒,小孩子常会用到,不如撒泼、怄气;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的反应。

(2)这种缓和的愤怒,是适应型儿童发展的一种防御机制。当成年人在怄气、撒泼会厌烦的时候,可能是在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表演儿童的行为模式。

第五日

(1)事情的发展是客观的,但是怎么解析事件,是由主观意识决定的。

(2)父母自我状态:我们借由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对生活的评判标准来判断是非对错。但是,我们不是父母的翻版,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通常是在挑剔和教育别人。

(3)运作方式: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我们在批判他人或批判自我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引入了父母的价值观,进入部分“父母自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严厉的自我批判,到达极端时会施以极端手段。

(4)共谋:偷偷的或无意识地配合别人,共同将别人的预期变成现实,进一步确认个人观点,如同“自证预言”。

第六日

(1)成人状态: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运用所有的知识和技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不再被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做决定。

(2)处于儿童或父母状态时:几乎不需要思考,本能地去表达,如同饰演一个固定的角色,比如一个“挑剔鬼”或“生气鬼”。

(3)情绪是我们选择的:面对客观事实,我们自己选择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有的人选择了“愤怒”,有的人选择了“悲伤”,有的人选择“乐观地面对”......但是这种选择,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更像是一种条件反射。

(4)负责任:理性地做出选择,不要责怪他人,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第七日

(1)活得真实: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2)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第八日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者玩的受害者游戏,容易抑郁,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认为自己不好的极端会产生自杀倾向;此时,游戏者大部分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2)“我好;你不好”:权威者的抓坏蛋游戏,(NIGYYSOB,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借由批评训斥别人,来证明他人的无能不可信,并巩固自己的权威,加强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将斥责和惩罚别人为己任。极端行为会产生谋杀心理。这类人容易愤怒,但不易产生抑郁,用自卫的方式,将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

第九日

(1)“你好;我也好”:动态过程,相信自己,相信他人,需要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

(2)“你不好;我也不好”:悲观厌世。

第十日

(1)情感智力: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能够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2)共情:辨识他人的感受,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posted @ 2022-02-04 23:32  Pangolin2  阅读(452)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