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球的理解

单次击球动作流程剖析

  1. 寻找合适的球
  2. 无论进攻或者防守都需要确定目标球行进路线
  3. 确定击球线
  4. 预估撞球后白球行进路线,即走位
    • 注意两点:旋转,力度
    • 旋转由打点控制,力度由距离控制
    • 其次吃库后反射角由旋转和力度控制
    • 整体效果由延伸和AK距离控制
    • 大角度球利用假想点瞄准
  5. 确定走位K球思路后思考对应需要使用的杆法,开始落位后只执行,不思考
  6. 用球杆大致定位
  7. 找到并落位持杆侧脚的位置
  8. 找到并落位手架侧脚的位置
  9. 趴下固定手架
  10. 微调动作以适应
  11. 运杆时杆头接*母球击打点
  12. 运杆出-->收-->出-->收-->出-->前停-->收到发力点-->发力出杆,感受AK点-->延伸-->后停-->起身
  13. 调整呼吸,保持节奏,保持心态

基本点位

四个训练组,每组都要训练大中小力,最重要的在第一二组,一二组之后对台球的理解会上升,明确每组训练对应的效果

第一组

高杆

中杆

低杆

第二组

高杆左/右塞

中杆左/右塞

第三组

中高杆

中低杆

中高杆左右塞

中低杆左右塞

姿势

握杆

拇指和食指环形套住球杆,其他三根手指自然搭在球杆上,手腕在球杆正上方

手架

拇指与食指第三节根部,四指分开,与手掌边缘形成稳定支撑

站立

握杆侧脚面与手腕的连线垂直于台面,握杆侧腿起到支撑作用,握杆侧脚的方向不与球杆*行,舒服即可

手架侧脚与杆*行,小腿垂直,大腿放松

双脚

注意精准度的话双脚*乎*行与案边,注意力量与贯穿双脚与案边夹角大,可自由调控,无论怎样,要摸索出固定角度

双肩

双肩尽量呈直线状态,自然不拧巴

运杆

运杆次数,三次或四次,培养固定的出杆节奏,如果三次,每次出杆都运三次,如果四次每次都四次,固定下来

前停,将杆头指向母球打点最*处停住,屏住呼吸,双眼紧盯母球击打点片刻

后停,出杆后心中默数三个数,再起身,后停是为了保证AK距离尽可能长与延伸动作的稳定

发力

力的作用距离是开始发力时皮头距离白球击打点的位置

AK点,A点皮头接触白球的位置,K点皮头与白球分离的位置,A点到K点的距离越长,杆法效果越强

延伸,从A点到后停位置为延伸,延伸动作越稳定距离越长,发力越透

大臂保持位置,关节带动小臂挥动,小臂发力恒定,施加在白球上的力由作用距离控制,距离越长,施加在白球上的力越大,AK距离越长,动能传递的越多,发力效果越好(越透),前停后停动作完成度越高,发力就越稳定

关于走位K球想谈的几点

  • 对塞(旋转)的感觉以及发力的大小是一个个体化差异特别大的地方,每个人的手感,协调性都不同,但是经过训练后击打的效果是可以评估的,甚至是对于白球目标球在相同位置时走位路线是可以复现的。
  • 刚开始时可以进行简单的区分,摸清自己发力的上限与下限,塞点的极限位置,进行练习,力度等级,塞点位置分的越细,练习越多,肌肉记忆越深刻,走位K球效果就越好
  • 对于旋转和发力职业选手在这点上投入的精力超过80%,我觉得高中低杆加大中小力能解决八球70%走位K球问题,但剩下的30%才是考较一个职业选手或者说高手功力的地方
  • 举个例子,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高中低杆精确无误,大中小力区分明确,不带塞的球尽量不带水*方向的旋转,这也是我现在的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并能够维持1到2年加更多的旋转以及对力度进行更多的梯度划分
  • 也就是组合一下这9种杆法的效果是我是知道的,心里有数的,走位K球效果是确定的,白球的行进路线,不吃库时是什么效果,吃库后是什么效果我是知道的,每一种在相同情况下我是可以复现的
  • 这相当于是给我划定了个区间,打球时在这个区间内灵活调整,进阶路线就是不断的把区间往下细分,每个临界值的都要摸清楚

基本的杆法

高杆细节

白球上半部分到危险区域之间的击打点为高杆位置

高杆后手相对低杆要稍微紧一些

尽量把延伸打出来

中杆细节

注意站位等动作细节

并不是所有中杆都会有一样的结果,在白球与目标球较远的情况下,想打出中杆效果就需要带一点点低杆

出杆速度与击打点位,不能带角度,击打后母球带塞,速度和点位都是影响中杆质量的原因

低杆细节

呲杆,打点太低,出杆后立即收杆,没有延伸,导致产生抖动

最重要的打球不能带塞

瞄点不是打点,低杆与白球接触还是不够低

白球与目标球距离*,发小力也可以出低杆

对球进行受力分析是理解白球行进线的关键

杆施加的力的方向与击球线的方向一致,白球与目标球撞击后,以进球线为x轴,垂直进球线为y轴,对杆施加的力进行分解

进球线上的动能传递给了目标球,所以只剩下y轴上的力,所以在没有其他力影响的情况下,白球沿y轴行进

白球旋转与台泥进行摩擦,摩擦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类似自行车,不仅在撞击后,在撞击前若存在不同方向的旋转也会产生摩擦力

库边类似一个弹簧,F=kL,k形变系数,L形变程度,对于库边的形变系数不是一个固定的值,不同程度的形变动能的损耗不同

白球吃库后会把垂直库边的动能储存起来,恢复形变的时候以相反方向施加给白球

能对力进行分解就能合成,合成力按*行四边形规则进行合并,这是考虑每个力都是变化的,因为动能的转化都会存在消耗

合力的方向是会变化的。所以白球的行进线也是变化的

白球与目标球的分离角

  • 进球线与击球线不是一条直线才有分离角
  • 击打有角度的目标球,撞击后,母球行进线与目标球行进线的夹角叫做分离角
  • 注意分离角不是击球线延伸与进球线的夹角,进球线的反向延伸与击球线的夹角
  • 无论什么杆法,最初的分离角永远是90度,对于中杆,分离角就是90度,与目标球的位置无关
  • 其他杆法会使白球产生旋转,不仅与目标球有关系,与白球也有关系
  • 球由于旋转与台泥摩擦提供一个牵引力,牵引力的方向由旋转的方向决定
  • 牵引力与初始施加的力为一个合力,这个合力会变化,影响白球的行进线,这也是加强塞后白球不走直线的原因
  • 撞击后,合力的估计由*行四边形定责分析,简单讲用杆施加的力道越小,转弯越快,用杆施加的力道越大,转弯越慢
  • 初始施加的力越大,受牵引力的影响就越小,比如高杆力量越大分离角越接*90度

吃库后的反射角

  • 无论什么杆法,初始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中杆的话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高杆吃库后反射角大于入射角,低杆吃库后反射角会变小
  • 力量不同效果也不同,中力吃库后反射角与入射角基本相同,小力吃库后反射角大于入射角
  • 比如垂直库变的力由100损失到90,和从11损失到3,合力角度的都会变化——小力比大力明显

塞就是有*行与台面的旋转,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个摩擦力会与杆施加的力共同影响球的运动轨迹

加塞就是让球产生水*方向的旋转,左右塞是针对白球打点而言,顺反塞是针对白球与目标球或库边的撞击效果而言

让点的原因是加塞时杆头接触到白球后,白球有一个瞬间的偏移,由于存在偏移所以瞄准时就需要调整瞄准点,调整瞄准点就叫让点

偏移量大小方向判断的技巧:右塞往左偏,左塞往右偏,速度越快偏移量越大,皮头越硬偏移量越大 ,球杆重量约重偏移量越大

让点由于个人习惯不同,无法一概而论,大致的判断是:力量越大让点越多,皮头越硬让点越多,球杆越重让点越多

简单说:偏移量越大让点越多,顺赛往薄瞄,反塞往厚瞄

直线球讨论加塞时只考虑低杆,因为高杆和中杆的直线球加塞是没有意义的

顺反塞

  • 以目标球行进线与白球行进线区分顺反塞
    • 击打后,白球行进线在目标球行进线左侧,塞点在白球打击面左侧为顺塞,塞点在白球打击面右侧为反塞
    • 击打后,白球行进线在目标球行进线右侧,塞点在白球打击面左侧为反塞,塞点在白球打击面右侧为顺塞
  • 以吃库的入射角线与塞的旋转方向区分顺反塞
    • 旋转产生的摩擦力防线与入射线夹角为钝角,顺塞
    • 旋转产生的摩擦力防线与入射线夹角为锐角,反塞
    • 顺塞吃库后扩大分离角,反塞吃库后缩小分离角
    • 低杆右塞吃库后扩大分离角,低杆左塞吃库后缩小分离角
  • 垂直打向库边,右塞往右走,左塞往左走,以一定入射角向库边打击,要区分顺反塞,顺赛扩大分离角,反塞缩小分离角
  • 注意同一杆球,白球打目标球顺反赛塞效果与白球吃库后的顺反赛效果不一定相同,需要单独考虑
posted @ 2020-11-09 09:54  嗨喽来了  阅读(206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