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东昌府区旅游资源普查

目录

 

1.1 实习目的 

1.2 实习任务来源与项目 

1.3 工作区自然地理概况 

1.4 工作内容 

第二章 作业依据 

2.1 政策、法律与规章 

2.2 主要技术要求与工作流程 

2.2.1 主要技术要求 

2.2.2 工作流程 

第三章 实习内容 

3.1 技术培训 

3.2 资料收集 

3.3 预目录填报 

3.4 实地普查、调查 

3.5 分类评价 

3.6 资料整理 

3.7 信息录入 

第四章 总结 

 

 

第一章 实习作业概述

1.1 实习目的

    针对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的旅游资源普查实习,目的包括:实地应用和巩固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操作上,能够独立完成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地图的制作;掌握旅游资源普查方法,评估开发潜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能力;深化对GIS在旅游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理解,探索创新应用;并为撰写实习报告积累资料,反思总结学习成果。有机会全面反思实习过程,总结学习经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宝贵的参考。

1.2 实习任务来源与项目

1)实习单位:建筑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

(2)实习任务: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旅游资源普查

1.3 工作区自然地理概况

闫寺街道办事处位于聊城市北郊,位于京九铁路、济邯铁路和济聊馆高速公路交汇的黄金十字架处,聊临路和新建三环道穿越而过。闫寺街道东连嘉明经济开发区,东南与新区、古楼街道为邻,西与堂邑交界,北与梁水镇接壤,总面积77.76平方公里

闫寺街道地处黄河以北的黄泛平原西部,土层深厚,地势低平,起伏较小。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雨热同期,干湿季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2℃,常年无霜期201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94毫米,年平均日照2641.9小时。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盐土两个土类。其质地均匀,肥力适中,宜于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作物。    

1.4 工作内容

1技术培训

2资料收集

3)预目录填报

(4)实地普查、调查

(6)分类评价

7)资料整理

(4)信息录入

第二章 作业依据

2.1 政策、法律与规章

GB/T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GB/T18972-2017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18521-2001 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GB/T18317-2009 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GB/T14157-1993 水文地质术语

GB/T12763-2007 海洋调查规范

GB/T21010-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26424-2010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27963-2011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DZ/T0303-2017 LY/T2738-2016 LB/T051-2016 地质遗迹调查规范 古树名木普查技术规范 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

DB37/T4210-2020 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指南

QX/T152-2012 HJ633-2012 气候季节划分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

T/CMSA0001-2016 气象旅游资源分类与编码

T/CMSA0008-2018 养生气候类型划分 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土资发〔2016〕83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6) 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2022)

山东省全域旅游总体规划(2018-2025)

山东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技术规程(修订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国发〔202132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年)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实施方案

聊城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23-2027)

山东省旅游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管理员使用手册(第一版)

2.2技术要求与工作流程

2.2.1 主要技术要求

 

 

 

 

 

旅游资源普查要求:

  1. 资源分类原则:依据资源的性状,即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
  2. 实体资源和现象资源:实体资源是稳定的、客观存在的资源; 现象资源是不稳定的、客观存在的资源。
  3.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指凡能使人们产生美感或兴趣的、由各种地理环境或生物构成 的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地文、水域、生物、天象和气候等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指由于各具传统特色,而成为旅游者和欣赏者游览欣赏的对象。 它们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民族风貌的集中反映,既含有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 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也包括当今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主要包括建筑与设施、历史 遗迹、旅游购品和人文活动等。
  4. 分类结构: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3个层次,共有8个主类、28个亚类、124个 基本类型;每个层次的资源类型有相应的英文字母代号,资源基本类型分类表见。
  5. 资源调查基本要求: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准确性原则,做到内容完整、简洁、量化,符合资源保护、开发和管理要求,保证成果质量。 应充分利用与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研究成果,完成统计、填表和编写调查 文件等工作。在收集、整理、分析、转化、利用上述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源单体进行现场调查核实,包括走访、实地观察、测量、记录、绘图、摄影等。
  6. 资源调查:分为“资源详查”和“资源概查”两种方式,其调查方法和精度需求不同。资源详查适用范围和要求,适用于了解和掌握整个调查区域内资源全面情况的资源调查。应对调查区域内全部资源单体进行调查,填写《资源调查表》,应完成调查区域内全部资源调查程序,包括调查准备、实地调查和成果提交。
  7. 资料收集:与资源单体及其赋存环境有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地方志、乡土教 材、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涉及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等。 与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重点是反映旅游环境与资源的专题地图。 与资源调查区和资源单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和影像资料(包括宣传片)。
  8. 资源实地调查前根据收集资料先整理编制资源预目录。整理、编制本市、 县(市、区)行政普查区旅游资源普查预目录,同时划定本区域内特色文化(包括 儒家文化、黄河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齐长城文化、运河文化、 水浒文化、齐文化、莒文化、泉文化等)旅游资源调查区,并将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单体纳入预目录。
  9. 初步预填《资源调查表》。初步形成包括序号、所在地、资源单体名称、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代号等内容的《资源名录表》(附录D);为提高调查效率,先期对《资源调查表》能够填写的部分进行预填,实地调查时再进行核实、 补充完善。
  10. 实地调查程序和方法:确定调查区内的调查小区和调查路线a)可将整个调查区分为若干调查小区。调查小区一般按行政区划分,如省一级 的调查区,可将市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市一级的调查区,可将县(市、 区)一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县(市、区)一级的调查区,可将乡(镇)一 级的行政区划分为调查小区。 b)调查线路按实际要求规划,应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小区和主要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
  11. 选定调查对象 a)应选定下述资源单体进行重点调查:具有开发前景,有显著经济、文化、社 会、环境价值的;代表调查区形象的。 b)对下列资源单体暂时不进行调查:明显品位较低,不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与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开发后有损社会形象或可能造成环境、安全问题的;影响国计民生的;位于某些特定区域内的。
  12. 信息采集:实地调查人员应对选定的调查对象及实地调查过程中新发现的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应对每一个资源单体填写《资源调查表》。
  13. 录入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施单位应将审核后的《资源调查表》相关信息录入山东省旅游资源信息管理平台。
  14. 资源概查:适用于了解和掌握调查区行政区域、特定区域或专门类型的资源调查。应对涉及到的资源单体进行调查。
  15. 资源评价:按照本标准的资源分类体系,并采用打分评价方法,对资源单体进行评价。由调查组初评,并按照权限进行分级复核认定。根据《资源评价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资源评价评分标准》设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分值四个栏目。《资源评价评分标准》评价项目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环境保护与安全)三个方面。计分方法《资源评价评分标准》资源要素价值和资源影响力项目总分值100分。 每一评价因子分为4个档次,每一档次对应相应的分值区间。计分与等级划分:根据对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评价总分;根据评价总分,将资源划分为五个等级;评分总分低于29分(含),不能获得等级。

2.2.2 工作流程

 

 

第三章 实习内容

3.1技术培训

2024125进行了标准解读、资料填报和旅游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际操作等方面的线上技术培训工作。学习了分类标准与打分标准以及代号填写,并进行了分组,大致了解了旅游资源普查的流程以及要做的内容。

 

3.2 资料收集

收集县域内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民俗村落、历史遗迹、节庆、旅游商品等旅游资源本底资料,以及与旅游资源相关的规划、生产报告、科研论文、年鉴、地方志、乡土教材、旅游区与旅 游点介绍、专题报告和照片、宣传片等文字、图形和影像资料。收集与旅游资源及其赋存环境相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涉及相关部门的调查资料等;与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重点是反映旅游环境与资源的专题地图;与资源调查区和资源单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和影像资料 (包括宣传片)。

3.3 预目录填报

依据收集的资料,按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 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购品 (文创产品)、人文活动等8类,筛选出区内现存和潜在的可能具有旅游价值的资源点,整理、编制聊城市东昌府区闫寺街道旅游资源预目录,将单体特色文化旅游资源纳入预目录;初步形成包括序号、所在地、资源单体名称、主类、亚类、基本类型、代号等内容的《资源名录表》;为提高效率,对《资源调查表》能够填写的部分进行预填,实地调查时再进行核实、补充完善。

 

 

3.5 分类评价

在《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填报完成或分批次完成后,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 中“6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规定,对所有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等级评价。每个资源单体应由不少于3名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评价。在分类评价完成后,将评级达到一至五级的旅游资源填报至《旅游资源名录表》。

3.6 实地普查、调查

根据资源预目录,在充分收集、整理、分析已有资料的 基础上,划分调查小区、选定调查对象、制定调查路线,有针对性地对重要的旅游资源(四、五级)和资料不详的资源、 新发现资源进行现场核实和补充调查。对列入世界自然文化 遗产地、地质遗迹调查、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文物保护单位等的重要景观资源,且具有旅游价值的,以及 已纳入各级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景观,应展开调查。调查时宜宽不宜紧、宜松不宜严,尽可能将有价值的对象都纳入调查范围。在进行普查、调查的基础上,认真填报《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并对各资源点进行拍照、视频等采集工作。

(一)调查人员分组。普查工作组织单位与实施单位依据调查小区的划分共同确定各调查小组人员名单。各调查小组成员应包括普查技术人员和调查小区内相关工作人员,设组长1人、副组长1—2人。

(二)调查对象选定。在《资源名录表》初稿的基础上,参照《山东省旅 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的相关规定选定调查对象89个。

(三)调查路线制定。根据调查对象分布和交通等情况制定普查线路,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小区和主要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

 

 

(四)信息采集。对选定的调查对象及实地调查过程中新发现的旅游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单体名称、行政位置、地理位置、影像数 据、性质与特征、所在区域及进出条件和保护与开发现状等,填写《资源调查表》。

(五)资源评价。参照《山东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中“资源评价”的相关规定,对所有资源单体进行等级自评。

 

 

 

3.7 资料整理

系统整理野外收集资料、预目录、调查表、名录 表、照片和视频资料,并按实际调查分区编号进行归类、编 号、命名和存档。编号和名称应与该资源《单体普查表》中 的代号和单体名称一致。在自查完成后,完整、详实和准确 填写《旅游资源汇总表(实际资料表)》(附表4),包括普查区基本资料、旅游资源类型数量统计、各主类及亚类旅游资 源单体数量统计、各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调查组主要成员和主要技术存档材料等。

(一)《资源调查表》整理。整理、汇总《资源调查表》,确保信息完整、详实和准确,并按调查小区进行归类和存档。编号和名称应与该资源《资源调查表》中的代号和单位名称一致。

(二)影像数据整理。整理、汇总有关影像资料,并按调查小区进 行归类、编号、命名和存档。编号和名称应与该资源《资源调查表》中的代号和单体名称一致。

(三)

 

3.7 信息录入

(一)信息录入。实施单位将采集的资源信息录入山东省旅游资源信息管理 平台,更新《资源名录表》,确保录入信息完整、详实和准确。

(二)信息审核。对资源信息初审和修改完善后,提交组织单位复审。复审内容包括资源调查的完成率(资源点的空间覆盖率)、资源信息填报的 完整性和准确性,资源等级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资源定级。一二级资源单体等级由县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认定,三 级资源单体等级由设区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认定。四、五级资源单体经设区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推荐上报,由省级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会同专家研究认定。

 

 

 

3.8 成果

 

 

 

 

 

 

 

第四章 总结

充实、团队协作、耐心。

posted @ 2025-03-14 13:10  看我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阅读(15)  评论(0)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