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THE PH.D. GRIND》有感 By 钟华平

  记得在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之前,我就在微博上看到邹欣老师向大家极力推荐这本书。当时我也打开了书本的主页,简单地看了一下前言部分,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作者在斯坦福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的回忆录。但是因为当时自己在准备着学校的期末考试,而且书本又是全英的,页数又长达一百多页,所以在把链接保存到书签栏后,我默默地把网页给关了,继续苦逼地复习着(准确来讲,应该是预习)。结果,到了今天,才完整地把这本书阅读完。

 

  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笔,洋洋洒洒写了这么长的回忆录,结构却能保持得那么简洁、流畅,让读者可以很流畅、很迅速地浏览完整本书,尤其对于我这种英文那么烂的读者。以往自己在读一些英文的书籍或者论文时,都不得不借助词典辅助,才能比较顺利地把文章读完,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却使用了极少次词典。

 

  其次,我也很佩服作者的毅力。书本记录了作者从MIT本科毕业后,到斯坦福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的六年经历,书本就是根据他六年来的博士生活一章一章铺展开来的。对于自己每一年的经历和体会,作者都用一个词来高度总结:Downfall—Inception—Relapse—Intermission—Reboot—Production—Endgame,而且也会写出自己的感想和心得。作者虽然在MIT读本科时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而且也拿到了NSF和NDSEG的奖学金,但是他的读博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期间,他也经历了不少迷茫和痛苦,相信这也是这本书名字中“Grind”一词的来源。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下来了,最后花了六年的时间,终于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本书的确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并不是一本读博的指导手册,书本不会教大家怎么发论文,不会教大家怎么选导师,不会教大家怎样才能顺利博士毕业,它只是作者自己读博的回忆录。但是,我觉得它对于我们认识博士,尤其是计算机博士,有着极大的价值。甚至比一些所谓的指导手册,具有更高的价值。

 

  因为自己也打算攻读中山大学的计算机博士学位,所以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有感触。我曾经以为:只要成绩好,拿个博士学位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才发现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读博士不仅需要你有毅力,更需要你有自己的思想。

  大家都说,读博,导师是最重要的。的确,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导师真的很重要,古往今来,无数的例子也表明了:找一个好的导师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我并不觉得他是最重要的。一个毫无主见的人,即使他找到了很好很好的导师,那也是于事无补的。回到这本书中,从很多细节,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有自己思想的人,比如作者因为自己的想法放弃了导师的项目,他没有因为导师怎么安排自己就怎么办,而是选择reject bad default,正如他自己所说的“Defaults aren't usually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ose on the bottom (e.g., Ph.D. students), so it's important to know when to reject them and to ask for something different.”

posted on 2012-08-26 13:56  Gun N' Rose  阅读(323)  评论(-30编辑  收藏  举报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