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椅#8] 依神效应
对于一个使用理想光源(均匀向四周发射光线的光源)、以二元抛物面为反射面的手电筒,在忽略其余光学原件对光路产生的影响的情况下,当光源低于焦点一定距离时,会在出射光边缘形成一个亮光圈。
(注:图中光圈的成因不是依神效应,但其现象是类似的)
出现这个效应的原理是:在抛物面内多次反射次数越多的光越趋向于在抛物面边缘射出。
便于研究起见,我们利用过z轴的平面去截抛物面,得到截线为抛物线,从而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下图中,黄线以下部分为手电筒反射面,而紫、蓝、粉、橙色直线(应该用射线,但用直线表示便于作画)依次表示入射光、第一反射光、第二反射光、第三反射光。随入射光出射角变化,作出三条反射光线与黄线的交点的轨迹(仅作出对称轴右侧部分,左侧是对称的)。可以发现,在抛物线内部的部分,第一反射光交点轨迹全部占满黄线,第二反射光交点仅占黄线右侧一小部分,第三反射光交点占黄线右侧更小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介于入射光未经反射即出射的光基本是均匀的,一个点的光照强度在理想条件下主要取决于过这个点的光的条数。而靠近边缘的部分经过的光的条数要多于中间部分,故会形成一个亮圈。
下面浅要解释一下这个现象的原因。
为了便于解释,以下命题的成立均需要一个共同的前提条件:第一反射点(A点)的纵坐标高于出射点(S点)。虽然A点低于S点在一般手电筒内均成立,但讨论麻烦,故不做说明。
同时,仅考虑对称轴右侧光线。左侧光线是完全对称的。
结论1:对于一个反射点,其反射光线斜率大于入射光线斜率。
证明:设抛物线为\(2py=x^2\),反射点为\(N(a,\frac{a^2}{2p})\),入射光线斜率为 \(k_1\),反射光斜率为 \(k_2\).
通过求导,不难得出\(N\)点处的切线斜率 \(k_0=\frac{a}{p}\)。
由于抛物线右侧是下凸增的,所以 \(k_0>k_1\).
根据到角公式,有 \(\frac{k_2-k_0}{1+k_2k_0}=\frac{k_0-k_1}{1+k_1k_0}\)
解得 \(k_2=\frac{k_1k_0^2-k_1+2k_0}{1+k_0^2}\).
下面比较 \(k_1\) 与 \(k_2\) 的大小,利用作差法,得:
\(\frac{k_1k_0^2-k_1+2k_0}{1+k_0^2}-k_1=\frac{2(k_0-k_1)}{1+k_0^2}\)
\(\because k_0>k_1\)
\(\therefore 上式>0\)
\(即,k_2>k_1\).
\(\Box\)
因为第一条入射光的斜率是正的,结论1证明了光线的斜率在一次反射中会变大,从而归纳地证明了光线的斜率一直是正的而且会越来越大。
这点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光即使在反射,也会“顺着”抛物线的图象走,而不会在抛物线的两端“乱跑”的行为。
结论2:任何光在手电筒内的反射次数都是有限的。
结论1说明了光线会沿手电筒反射壁上升,直至射出手电筒。如果存在无限反射的情况,那只能是收敛。这点以我的能力暂时还无法严谨证明,但是根据抛物线的相似性,假如存在某束光线是收敛的,那必然对于任意抛物线都会存在这一束光线。但是,根据开头给出的例子,对于 \(8y=x^2\) 是不存在这束光线的,从而说明不存在这束光线。
根据结论2,任意光线最终都会射出手电筒。而根据结论1,光线反射越多次,其就越偏向于在手电筒边缘射出。如果简单地将光线条数作为亮度的主要衡量标准,就会出现该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