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9日记戴老师的讲座
2019年12月19日, 戴(haipeng)老师就“如何做科研”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生动有趣又令人受益匪浅的讲座。
戴老师首先提到,态度决定一切,做科研的目的应该是对科研美的纯粹追求。 戴老师以两位西方的著名画家梵高和毕加索的人生经历为例:毕加索的画作在他那个时代就受到人们的高度认可和追捧,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然而梵高的画作一直被埋没,以致其一生穷困潦倒,直到后来梵高去世了半个多世纪,其画作的价值才被发现并受到广泛地认可。但我们今日看来,他们两人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画家,梵高人生的不幸更衬托出其作品的伟大。同样,我们做科研应该追求的是我们所研究的小领域中后世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的定位,而不应该想着从科研中获利。这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初心。
我们做科研需要正确地定位自己的工作,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 在进入研究生阶段之前,我们已经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阶段的教育,获取了目前人类已知的知识。 而做研究,更多的是站在了人类的最前沿,去发现新的、尚未被发现的知识。对我们当代人来说,科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前人已经做出来很多发现,人类已知的知识越来越多,致使科研领域越分越细。我们这些后辈的工作者通常穷尽一生也只能踏足一两个非常小的领域。就如同19世纪后,数学界再无全才,懂分析的不懂代数,懂代数的不懂几何一样。因此我们要正确定位自己的工作,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在自己所踏足的领域做出一些正当的 (decent) 进展。
戴老师接着提到细节决定成败的方法论,对于做科研,我们需要:1.注意突破常识,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突破;2.善于使用逆向思维,不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而要去分析并发现内在逻辑和因果关系;3.学会另辟蹊径,从前人所未考虑过的角度出发才能做出新意并有新的发现;4.要懂得在细微处做好,例如我们的论文,作为新发现的知识的载体,需要提供尽可能精美的插图,以及准确无误和地道的写作。
对于科研,戴老师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一个进入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科研小白来说,刚进入科研领域,也许先去读论文,迅速上手,比系统地学习一本书更加重要,也更加实在。 戴老师举例说,一本《组合优化》的书可能看一个学期才能全部看完,但看完后可能发现对遇到的科研难题用不上,只是增加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也许边做科研边补充自己的知识更加适宜。戴老师举例说,读50篇论文,大概懂了一个领域在做什么;读100篇论文,大概能想到一个靠谱的、可以去尝试的idea, 读200篇论文,可能才能写出一篇较好的paper. 但我们有时漫无目的地看paper,读了几十上百篇可能还比不上导师的一句话。通常要相信导师在大方向上的把握,但更加细节的部分,导师可能也帮不上大忙,因为通常科研做到最后,往往进入了一个无人的真空区,别人可能帮不了你。导师也不可能放下手上所有的活,然后把你读的论文全部细致地读一遍,然后在来帮你调整idea,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可能就不应该是论文的一作了。因此,有时“求人不如求己”,要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戴老师着重强调了“坚持”和“毅力”,指出“坚持才是胜利”。我们广泛知道的“1万小时定律”说明了坚持投入的重要性。从小从教科书上了解到的,居里夫人从4吨沥青矿石中提炼出0.1g 的镭花了4年多的事件,也说明了科研有时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也存在很多我们通常所说的dirty work。通常,我们也并非对科研的所有过程都感兴趣,可能就是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喜欢去做但又十分必要的。这时,毅力就非常关键了。所谓的毅力,就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坚持做自己不喜欢但十分必要的事情,这对科研的成功十分关键。戴老师引用了 CMU 的校训 “My heart is in the work” (我心于业) 强调了专注和投入的重要性。
科研过程中挫折无处不在。然而戴老师举例说Nature 最近的一项基于统计分析的研究表明,那些在早期的职业生涯遭遇了挫折的科研工作者往往在最终反而比那些早期的幸运儿做出了更加重大的科研成果。这印证了一句话,“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当然,前提是要不能被 killed, 因此在投身科研事业的同时,我们需要锻造一颗强大的内心,学会正确地对待挫折,并做到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