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笔记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 社会层面
  • 个人层面
  • 人际层面

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人的许多生物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这些特质在决定行为方面扮着重要的角色。生物因素限制了人类能力的极限以及人所能接收到的刺激范围。主要强调两个因素:本能和遗传差异

  2. 学习理论: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在任何情境下每个人都会学到某种行为,在多次学习后会成为习惯,以后当相同或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个体将会采取惯用的方式做反应
    学习理论三种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3. 诱因理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的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
    三种诱因理论: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需求满足论

  4. 认知理论:人的行为决定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perception)与加工过程。
    社会认知的范围极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我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我们对他人内在特征(象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两个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其社会角色提供的

个人知觉

  1. 第一印象
  2. 整体印象
  3. 个人知觉的偏差
    •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
    • 正性偏差: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自我知觉

  1. 自我概念 一个人用来定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总和

黑根斯自我差异理论提出自我概念包括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实际自我(actual self)

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
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
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己
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己

  1. 自我觉知:指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的对象时的心理状态
    • 内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
    • 公众自我:指个体对自己的外在方面比较在意

社会认知

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

  1. 分类与图式
    •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地将之归到某一类当中
    • 图示: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

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的行为或态度之原因的过程

  • 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努力等;而倾向于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人类的社会行为

根据后果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遗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环境和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的心理系与行为

任何一种行为都有它的遗传基础

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特征的影响要大于它对社会与人格特质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

  1. 家庭环境:个体的人格成长与社会技能的掌握主要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2. 文化环境

遗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

行为遗传学一方面强调遗传因素对行为有决定性影响,但它同时认为遗传并不直接决定行为,它只是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而行为的发展则受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 愤怒
  • 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 温度
  • 兴奋转移:锻炼、大的噪音、暴力和淫秽电影
  • 侵犯性线索:刀、枪、黑色
  • 去个体化
  • 饮酒

旁观者效应三个解释:

1、责任扩散: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

2、情境的不明确性: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转态,这时旁观者的行为会影响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

3、人们的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

态度问题

三种定义:

1、态度是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通常由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

2、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

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性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主题统觉测验:让人们用看过的画编造故事的形式测量人们的欲求和内在心理状态

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动力理论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

对立团体之间的直接接触能够减少他们之间存在的偏见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人们为什么互相吸引

  • 社会比较:人们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有关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人们之所以亲近他人,是为了拿自己的感觉与其它在同样情境下的人比较
  • 社会交换:人们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与物质酬赏,人们会尽量寻求并维持酬赏大于付出的人际关系
  • 为了克服寂寞:寂寞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 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
  • 相似性:性格爱好相同
  • 互补性:与自己某些性格方面相反
  • 熟悉性:慢慢接受
  • 接近性:物理距离小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

功利主义经济学

人们在市场竞争中与他人交易时,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是人的本性

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行为主义心理学

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

在任何情境下,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酬赏与成本
结果 = 酬赏 - 成本
对结果的比较标准:

  • 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证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 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团体心理与行为

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人组成的集合

团体心理作用:归属感、认同感、社会支持

团体规范:1、保持团体的一致性 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 3、规范的惰性作用

团体凝聚力:1、需要的满足 2、团体目标 3、团体活动和领导者

任务型领导/社会情绪型领导
领导特质论:魅力(亲和力)、激发下级热情、个人化考虑(不同下级不同对待方式,为下属提供学习机会)、支配欲

人际冲突的5种解决方式:对峙、逃避、顺应、妥协、合作

团体决策的极化

文化心理学

文化: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

文化影响层次:1、服饰/习俗/语言 2、价值观
研究本土化,对国人的研究要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状出发,不能套用西方的理论

中国是集体主义者,注重集体性(家庭/团体权威),中国人是折衷的(中庸)

posted @ 2022-07-17 23:45  时空-  阅读(490)  评论(0编辑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