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学习(第六章 敏捷流程)
第6章 敏捷流程
本章主要介绍了敏捷流程及其原则,Backlog、Burn-down、Sprint、Scrum方法论。以及什么时候选择敏捷的开发方法,什么时候选择其他方法。
1.敏捷的流程
定义:“敏捷流程”是一系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合。
现有的做法 |
敏捷的做法 |
流程和工具 |
个人和交流 |
完备的文档 |
可用的软件 |
为合同谈判 |
与客户合作 |
执行原定计划 |
响应变化 |
2.敏捷开发原则
- 尽早并持续地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以满足顾客需求
- 敏捷流程欢迎需求的变化,并利用这种变化来提高用户的竞争优势
- 经常发布可用的软件,发布间隔可以从几周到几个月,能短则短
- 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应该每天共同工作
- 以有进取心的人为项目核心,充分支持信任他们
- 无论团队内外,面对面的交流始终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 可用的软件是衡量项目进展的主要指标
- 敏捷流程应能保持可持续的发展。领导、团队和用户应该能按照目前的步调持续合作下去
- 只有不断关注技术和设计,才能越来越敏捷
- 保持简明—尽可能简化工作量的技艺—极为重要
- 只有能自我管理的团队才能创造优秀的架构、需求和设计
- 时时总结如何提高团队效率,并付诸行动
3.敏捷的步骤
1.找出完成产品需要做的事情—Product Backlog
2.决定当前的冲刺需要解决的事情—Sprint Backlog
3.冲刺
4.得到软件的一个增量版本,发布给用户
4.如何成为敏捷的团队?
1. 自主管理:以前领导布置了任务,我们实现就可以了,现在要自己挑选任务;每次Sprint结束之后,还要总结不足,提出改进,并且自己要实施这些改进。“自主管理”不等于“没有管理”。
2. 自我组织:以前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安心下班。现在每个人要联合起来对项目负责,有人工作落后了还要帮助他改进,项目缺少某类资源还要自己顶上去。
3. 多功能型:以前规格说明书由PM来写,测试由测试人员来做,现在每个人都全面负责,自己搞定规格说明书,和别人沟通,同时自己搞定测试。
5.敏捷流程的经验教训
- 敏捷宣言表明的是一些优先级,不必当作圣旨或者教条来争论。
- Scrum Master不是一个官,而是一个没有行政权力的沟通者,就像微软的PM那样。他/她同时还要在团队中做具体的工作。直接把原来的“经理”变成Scrum Master,大多行不通。
- 一些项目需要很多暗箱操作和政治角力才能搞定,Scrum会把这些矛盾都摆到明处。这有好处,也有风险。
- 在复杂的项目里,要让一线团队成员做决定。
- 创业公司的团队其实经常是运行在Scrum 的模式中(只不过大家太忙,没工夫论证自己到底有多么Scrum)。
- 在Scrum计划阶段的估计不是一个“合同”,领导们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合同。估计总是不准的。坚持短期的Sprint,这样即使不准的估计也不会有大的损害。
- 不要和管理层谈“流程”,他们只关心“结果”。
- 在大型团队、跨地区的团队,或者复杂项目中,Scrum并没有非常完美的答案,Scrum的创始人也承认这一点。
6.敏捷的试用范围
客观因素/ 最适用方式 |
敏捷(Agile) |
计划驱动(Plan-driven) |
形式化的开发方法(Formal Method) |
产品可靠性要求 |
不高,容忍经常出错 |
必须有较高可靠性 |
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质量要求 |
需要变化 |
经常变化 |
不经常变化 |
固定的需求没需求可以建模 |
团队人员数量 |
不多 |
较多 |
不多 |
人员经验 |
有资深程序员带队 |
以中层技术人员为主 |
资深专家 |
公司文化 |
鼓励变化,行业充满变数 |
崇尚秩序,按时交付 |
精益求精 |
实际例子 |
写一个微博网站 |
开发下一版本的办公软件;给商业用户开发软件 |
开发底层正则表达式解析模块;科学计算;复杂系统的核心组件 |
用错方式的后果 |
用敏捷的方法开发登月火箭控制程序,前N批宇航员都挂了 |
用敏捷方法,商业用户未必受得了两周一次更新的频率 |
敏捷方法的大部分招数都和这类用户无关,用户关心的是:把可靠性提高到99.999% ,不要让微笑的错误把系统搞崩溃 |